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 >

第13部分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第13部分

小说: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看到重要的相同点。 拿约翰和格儿来讲吧,自始至终,他们都决心要出人头地。然而,约翰并不打算用个人的魅力或吸引力来达到这个目标。约翰不像格儿,他是个不多嘴 的人。事实上,以她的标准来衡量,他甚至可说是个缺乏个性的人。

  不过没关系,他有自己的一套。这个方式他已采用了很多年,而且认为 随着自己职位的升高,他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它。这个方法就是他所说的:“我要正确地做我的工作。”但他又如何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呢?他自有一套评 判的方法。“当别人因为我做事的方式而生气时,我就知道自己做对了。”

  当然他不会一直做计划中的绊脚石,因为这未免太明显了,而且可能会使他 遭受被辞退的命运。他只想让别人感受到他的存在,并不想被解雇。

  所以他精挑细选了几个主要的工作计划,提出一大堆反对的理由,试着 使别人停顿下来,并感受到他的存在。读者也许会奇怪他怎么知道该选择哪些工作计划呢?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他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就 留给别人决定。

  他们愈是对他提出的异议感到不耐烦,就愈表示这个计划很重要,起码 对这些人是如此。如果他们不耐烦的程度已到了公开发怒的地步,则表示这个计划极端重要,这时,他会变得格外顽固。对于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他该 以什么做借口呢?最好的借口是:“我要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是公司付我薪水的原因。我也不愿意因为受到催促而冒失地行事。这是个人原则的问 题。”“不把一件事情好好地想过一遍就贸然行事,是非常不负责的行为,你说对吗?”他会傲慢地回答善意劝告他的人。

  格儿的态度基本上和约翰差不多,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她攻击的目标 是别人的意见,而非工作计划。如果她的同事或上司持一种看法,她在不自觉间就会想持另一种看法。就像约翰一样,她不能冒险每次都与别人的意见 抵触。这样子做未免太明显了。选择几个意见争论一番就足够了。问题是怎么选择呢?答案是选择那些人们带有最强烈信念的意见。如果有任何激烈的 争执因此而展开的话,则表示她做了正确的选择。无怪乎她会讨厌那些没有“个性”的人。她觉得他们就像是光滑、溜脚的石块,使她跌入一条溪中, 冲向一个致命的瀑布,而这瀑布被命名为“无名氏”。

  试图与众不同以上三者,及许多类似他们的人,在事业生涯中所遭遇到的问题并不只 是大学时代的后遗症。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必须回到高中、初中甚或更早的时代。少年人寻求别人注意力——或者害怕大家都注视他——是很正常 的现象。这是一种充满焦虑,而非喜悦的欲望。

  随着年岁的增长,一般人更害怕的是自己还没有独特到能引起别人的注 意。因此,少年人及青年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特殊的话,又怎能在一群人中显得突出呢?”学校是美国小孩首度与社会 接触的场合,从一开始,它就在两方面提供他们挑战。一方面,由于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必须与它妥协,并适应它,不然就会长期的感 到心情烦闷。另一方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隐没在一大群人当中,也不是大多数青少年所能接受,他们想使自己在一群人当中脱颖而出的欲望是非常强 烈的。

  为了使自己显得独特,一般青少年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使自己与父母“分开”。要使自己和亲友之间产生距离,有许多方法可行,最激烈、也最 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怒。对一个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发脾气,可以暂时切断彼此之间在感情上的联系,然而,这种方法却容易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而且一旦 愤怒的感觉消失,双方的疏远感也逐渐消失。

  等和父母分开的程度已到能产生“我们对他们”的心态时,青少年开始 处理他们第二件想做的事:在他们所处的社交圈中变得特殊起来。请注意他们行事的顺序——首先是全力寻求独立,然后是不断地努力在公开场合表现 自己的个性。

  许多青少年把这两件事合起来一起做,我们并不感到惊讶。要达成其中 一个目标就已经困难重重了。同时达到两者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是非常辛苦的事。在不自觉中,有些人会把这两个目标融合成一件事情看待。这是一 个简单、可以理解,但却悲惨的策略,因为有许多人因此再也无法恢复正确的心态。几十年以后,他们仍会追寻其中一个目标,或是另一个目标,他们 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亨利希望自己是个独特、与众不同的人,这点并不是他的错,因为每个 人都有这个渴望,只是程度上不同罢了。但他在 34 岁时的行事方式却仍和那 些 14岁的少年差不多。在 14 岁那个年龄,青少年的个性还没有发展得很完 全,不管他们喜欢与否,他们仍必须依靠他们的父母。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集中精神在第一个目标上,即借着反抗父母来寻求独立。不论他们的父 母做什么——或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做相反的事。如果他们的父母穿着整齐,则他们会穿得很随便。反之,如果他们的父母穿得像是嬉皮或阿 飞,他们可能会随时穿西装、打领带。他们重复采用的方法则是:如果他们这么做,你就采取相反的举动。如果他们因此生气,那就表示你做对了。这 是你得知自己在做他们所不愿做的事情的办法,而这也是你知道自己真正独 立的办法。

  格儿一向就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事实上,她比亨利口齿清晰多了。 所以对亨利试图用衣着来达成的目标,她会用言语来达成。两者在办公室里采取的媒介虽然不同,但基本动机是一样的。格儿会等待别人先发表意见, 然后再说出相反的意见来。她在工作上所表现的态度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如果你想在听众面前表现出一个独特的自我,你就必须和他们的意见相左,有时态度还得很激烈才行。诚然,他们也许会因为你的立场而不喜欢你, 而你也不见得像表面上那么不赞同他们的意见,但如果你主要的目标是想突出自己的话,你显然做到这点了。”

  约翰采用的方式和亨利及格儿大同小异,只是更巧妙罢了。虽然他是三 者当中最安静、也最不冒失的人,他却可以仅凭别人对他行动的反应而决定这个行动是否有价值。换句话说,别人的反应愈激烈,愈表示他做对了。如 果亨利周围的人每天穿着都和他一样随便,尤其是当老板叫他们全体都穿同样的服装时,那么亨利反而会感到恐慌。如果格儿周围的人都同意她的看法, 就像做属下的人经常尝试做的一样,她不吓得跳起来才怪。同样的,如果每个人都赞成约翰的决定,他一定会认为做了些可怕的事。旧日怕淹没在众人 之中的恐惧一直滞留着,而他们采取的对策也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大胆地反抗别人的立场,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来。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只能收一时 之效,一旦那些可供他们攻击的对象不复存在时,这种方法便无用武之地了。

  这时等待的过程又再度展开,直到另外一些适当的攻击对象出现为止。

  由于他们三个人的确都很喜爱自己的工作,所以他们在不自觉中采用的 这种自毁前程的方法,的确令人感到可悲。他们并不是那种一心一意想摧毁工作制度的懒虫。事实上,他们不但喜爱自己的工作,而且每年还快乐地额 外为它付出几百个小时的时间。问题是他们的才华及付出的精力并不能从他们的薪水及职位上反映出来。因为在与同事及上司所发生的各种冷热的争吵 中,再也没有比他们自己更阻碍到自己事业成长的人了。

  治一治青春期“后遗症”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心理医生的事,但在绝大多数的例子中,情形却 非如此。大多数人所需要的只是勇敢面对他们的问题,而非退缩回来。但在正视他们的问题,并采取因应之道前,让我们仔细思考两个看起来很简单的 名词:独立性(independence)及个别性(indi…viduality)。

  在我们所讨论的工作环境里,这两个名词的主要区别点是非常明显的。 独立性表示一个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可随自己的喜好来去自如。它意味着行动的自由,也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由;换句话说,不论大小事情,一个 人都可以自行做决定,而不会受到不当的压力或胁迫。

  另一方面,个别性则表示一个人很独特,而且能够表达出他的这种独特 来。我们在往后的讨论中把重点摆在后者上,主要的理由是:我们发现往往正是那些“怀疑”自己不够独特的人,会格外地想在工作上或闲暇时,把握 住各种机会来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性来。某种东西正在这些人的心中作祟,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周围的人当中还不够突出到足以让人识别出来。因此,他们 会抓住每一个向人显示他们独特性的机会。这种倾向到后来会惹恼他们的同 事及上司。

  对自我个别性的看法往往和独立自主的观念有密切的关联。简单的说, 在我们的样本中,那些怀疑自己不够独特的成员,经常会过度地关切他们的独立性是否遭受损害。下意识里,他们过度地害怕自己会被人影响或左右, 因此,他们担心自己和同事之间的情感距离会太近。

  在美国,这是一个心理兼文化方面的问题,“不受人影响”是许多人的 目标及烦恼。典型的评语是:“我不喜欢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身为美国人,我们在这方面很容易受到伤害。我们希望保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希望是 自己自愿答应某件事,而非被胁迫的,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大多数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方面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下意识里期待着冲突的产生。更明确 的说,他们希望有人反对自己,因为仅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及个别性。像他们这样的人很容易把自主性和个体性混为一 谈,并同时追求两者。

  有时候,人们会过度强调他们不受他人影响的独立性,但大多数在工作 中产生的严重问题,却和他们观念的混淆有关。换言之,个别性意味着在某些方面显得与众不同。这一点在美国虽然格外地受到强调,但是我们很惊讶 地发现:没有多少美国人真正认为自己很独特。其实他们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只有外国人才会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完全一个样子”,相同的,我们在 外国人的眼中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我们每天在工作环境中所见到的人都是很独特的;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认识他们。如果我们能很轻易地辨识出 他人的个别性,毫无疑问地,别人也能辨识出我们的个别性来。

  如果到 30 岁,我们还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独特的话,就该当机立断把这种 怀疑的念头切断。每个人事实上都很独特;自己看不出来这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别人能看得出来。

  追溯以往,我们会发现最有理由担忧自己个别性的人,是那些处于青春 期的青少年,因为他们仍在经历成长期中各种快速的变化,而且不知道这种变化会使他们未来的人生朝哪个方向走去。学校使他们第一次领略到在一群 人当中生活的滋味;但学校生活却也在许多人心中留下创伤。毕业以后,许多人会带着一丝绝望的承认,他们从来就没有成为“小圈子”里的人,或成 为学校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几十年以后,这些人仍担心自己是否能表现出自我独特的地方;但这回却是在他们的工作环境里。这种心态不但摧毁了 他们内心的宁静,而且在很多例子中,也妨碍到他们的事业。这种青春期遗留下来的焦虑感是他们必须摆脱的束缚。

  总之,要明白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事业上会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只要观 察一下他们与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形就行了。虽然他们当时不会有任何明白的表示,但就他们事后私下发表的意见来看,你会以为他们过去——而且现在 仍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格斗。一再使用这种求生存的策略,不但使他们筋疲力竭,而且也使他们的上司不堪其扰,后者每经历一次争论事件,就更冲 动地想说:“我已经受够了。”

  坦然、冷静地应付各种纷争 当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得过分自卫时,很可能让人误以为他们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故作姿态,在其他的个案中,这种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但亨利、格儿和约翰的情形却非如此。事实上,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知之 甚详,可惜的是,他们却不免做出一些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