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英魂 >

第839部分

乱世英魂-第839部分

小说: 乱世英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那么有时能胜利,有时会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四、军形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以等待机会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强求。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象自九霄而降。所以,既能够促使自己,而又能夺取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认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战取得胜利,普天下都说好,也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举得起秋毫算不上力大,看得见日月算不上眼明,听得见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谓善于指挥作战的人的胜利,都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打的胜仗,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他的战胜是不会有差错的。其所以没有差错,是因为他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称’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成败。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象就象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象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所向披靡,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五、兵势篇

孙子说:通常而言,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属于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这属于指挥号令的问题。整个部队遭到敌人的进攻而没有溃败,这属于‘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对敌军所实施的打击,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这属于‘避实就虚’原则的正确运用问题。

一般的作战,总是以‘正兵’合战,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象江河那样奔流不息。终而复始,就象日月的运行;去而复来,如同四季的更替。乐音的基本音阶不过五个,然而五个音阶的变化,却是不可听尽;颜色,不过五种色素,然而五色的变化,却是不可观尽;滋味不过五样,然而五味的变化,却是不可尽尝。作战的方式方法不过‘奇’、‘正’两种,可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未可穷尽。‘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就象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又有谁能够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迅速地奔流,以致能够把巨石冲走,这是因为它的流速飞快形成的‘势’;鸷鸟高飞猛击,以致能捕杀鸟雀,这就是短促迅捷的‘节’。;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险峻的态势就象张满的弓弩,迅疾的节奏就象击发弩机把箭突然射出。

战旗纷乱,人马混杂,在混乱之中作战更要使军队整齐不乱。在兵如潮涌、浑沌不清的情况下战斗,要布阵周密,保持态势而不致失败。向敌诈示混乱,是由于己方组织编制的严整。向敌诈示怯懦,是由于己方具备勇敢的素质。向敌诈示弱小,是由于己方拥有强大兵力。严整或者混乱,是由组织编制的好坏所决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战态势的优劣所造成的。强大或者弱小,是由双方实力大小的对比所显现的。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便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就会前来争夺。用这样的办法积极调动敌人,再预备重兵伺机掩击它。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象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六、虚实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领域的,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缘故。敌人休整的好,就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设法使它们饥饿;敌人驻扎安稳,就设法使它移动。

要出击敌人无法驰救的地方,要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的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区;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曾防御的地点;防御而必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御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怎么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见丝毫声音。所以,我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袭击敌人懈怠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得敌人追赶不及。所以我军要交战时,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攻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交战时,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要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不得不分散。我们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我们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去进攻敌人了,从而造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下面交战的敌人也就有限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很难知道,既无从知道,那么他所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愈多,那么我们所要进攻的敌人就愈是单薄。因此,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为迫使对方处处分兵防备我自己。

所以,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么就会导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的情况,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千里,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但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的所在;要通过小型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所以佯动佯动示形进入最高的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痕迹。看不出形迹,那么,即使是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了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策。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便把胜利摆放在众人面前,众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办法,但却无从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办法出奇制胜的。所以每一次胜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老一套,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就象水,流水的属性,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之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刻板的态势,正如水的流动不曾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可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不变的位置,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有缺。

七、军争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人对阵,在这中间没有比争夺制胜条件更为困难了。而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同时,要使敌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所以军争既有顺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利,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部分军队去争利,辎重装备就会损失。因此卷甲疾进,日夜兼程,走上百里路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领就能够被敌所俘,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是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到位。走五十里去争利,就会损折前军的主将,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走上三十里路去争利,也依然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须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难以为继。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不能行军;不利用向导,便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打仗必须依靠诡诈多变来争取成功,依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就象疾风骤起,行动舒缓时就象林木森然不乱,攻击敌人时象烈火,实施防御时象山岳,隐蔽时如同浓云遮蔽日月,冲锋时如迅雷不及掩耳。分遣兵众,掳掠敌方的乡邑,分兵扼守要地,扩展自己的领土,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行动。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条件的原则。

《军政》里说:‘语言指挥不能听到,所以设置金鼓;动作指挥不能看见,所以设置旌旗。’这些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军队上下的视听的。全军上下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敢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火光、锣鼓,白昼作战多用旌旗,这都是出于适应士卒耳目视听的需要。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刚投入战斗时,士气饱满,过了一段时间,士气就完全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进而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用自己部队接近的战场来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来对付疲于奔命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粮饷充足来对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秘诀。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容雄壮的敌人,这是掌握灵活机变的原则。

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山地就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就不要正面迎击,敌人假装败退就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加以理睬,对退回本国途中的敌军不要正面遭遇,包围敌人时要留出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八、九变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征时在沼泽连绵的‘圮地’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