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帝国时代 >

第124部分

明末之帝国时代-第124部分

小说: 明末之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那名东印度公司的职员继续说道,“明军不会放弃他们的皇帝,更不会放弃缅甸的粮仓,阿瓦”
明军将要入城。
对于这一点,莽达喇知道得很清楚,因为明军正是他放进城的,尽管他知道,一旦明军入城,所有的局势将不再由他来掌控,但是,这一切都是他那个好弟弟莽白给逼的。
他要好好的教育一下他这个好弟弟,让他清楚的知道,造反有风险,叛乱需谨慎。
他以为自己获得了绝大部分廷臣的支持,便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了吗。
可是,他绝对想象不到,他莽达喇还能借助明军来一场绝地大翻盘。
此刻,他安然的坐于王宫之中,摆上一副棋局,同大明天子对弈起来。他的棋术很烂,而永历也是心不在焉,常常不知不觉的便把自己的子儿给堵死了,然后很尴尬的笑了笑。
缅甸王莽达喇同样报以一笑,如果不是他的棋术实在烂得过分,下错子,跟没下错子都是一个样,恐怕这一盘盘棋局,他将要下得更加不堪。
只见他时不时的朝着殿外张望了一下,表面上是异常的淡定,实际上,那种焦虑之情却是显而易见的。
廷臣之中尽是莽白之党,宫廷之中也多有叛徒,就连城防军队里,也有不少莽白的亲信。
所以,今日一战,那是万分的凶险,弄得不好,明军还未入城,叛军便先杀了进来,到时候他身首异处,即使明军能够把莽白等人镇压下去,对他又有何用。
因此心中焦急,时不时的让亲信之人去探听一番,看看双方的战事进行到了怎么一个地步。
同时,更拉上大明天子一起对弈。他心中非常的明白,莽白虽为强硬派的领军人物,实则心虚万分,只要城外的明军一日尚在,他就不敢真把大明皇帝怎么样。因此,万一他的亲卫部队抵挡不住,也可以拿大明天子抵挡一二。
永历懦弱,但是不傻,莽达喇的心思,他如何不知,于是便有了对弈之中,错棋无数的情况出现。
正当他们杀到第三盘的时候,爆竹般的鸟枪声响起,然后听见宫中亲信满脸欢喜的跑了进来,大声喊道,“明军来了,明军来了。他们鸟枪一发,叛军便抵挡不住了。”
莽达喇闻言,心中大喜,不自觉的一伸脚,竟踢翻了棋盘,然后忙将棋盘摆正,笑着说道,“再来一盘,再来一盘。”
这个时候,永历也是心下大安,流亡缅甸的这些日月,虽然远离清兵的穷追不舍,但也是提心吊胆,更常常遭受缅甸当局的刁难。如今,总算有一支效忠于他的军队来到了身边,喜庆之中,挤出了一滴泪花,然后也在那里说道,“再来一盘,再来一盘。”
棋局之中,两万多的明军,大部入城,接管阿瓦城防,将莽白为代表的强硬派尽数剿杀,只有这个莽白,因为是缅甸王的弟弟,所以交由莽达喇亲自处理。
莽白到达王宫之中,已经是天色渐明,莽达喇一夜未睡,但依然神采奕奕,听到这个消息,当即让人把他带了进来。
然后,一个捆绑得像粽子的人被推了进来,满脸的狼狈,丝毫没有了贵族的模样。
莽达喇把他弄到面前,看了看,说道,“我佛慈悲,我的好弟弟啊,你怎么就落下这么一个下场,不知你叛乱之时,可曾想到过今日,可曾念过兄弟亲情。”
莽白挣了挣身上的绳索,心中很是不甘,怒叱到,“莽达喇,你勾结明军,残害我阿瓦百姓,你认为自己会落下一个好下场吗?天下众生,皆为利益所驱使,你认为明军会有所例外吗,今日的莽白,便是明日的莽达喇。”
这一番铿锵有力的话语,若是别人,只怕还真给说动了,但莽白的笑容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平静,只听得他轻声说道,“好一个天下众生,皆为利益所驱使,想不到我的好弟弟也有这般见识。你既然如此的明白,便应该知道,明军既然要对抗北方的满清,便不会愿意留下大量的军队驻扎缅甸,更不希望占领一个烽烟四起的缅甸,这样他们除了两面受困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莽白一时语绝,因为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
这时,莽达喇又是说道,“其实我缅甸一国,与暹罗连番大战,使得我国国力日衰。此刻,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强力的外援,而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当日吴三桂要求我送还永历,知道我为什么心动吗,因为那时的大明已经日落西山,而满清更加强大,但你看看今日,我们都被对方兵临城下了,你居然还幻想把对方忽悠出去,他们这是摆明了不得到象马粮糗的供应,便不会善罢甘休。”
听到他的话,莽白已经明白,缅甸王是准备妥协了,于是狠狠的说道,“想不到我东吁王朝竟然除了你这么一号人物,真是可笑啊,如今的缅甸王与大明的走狗何异,于当年大明设置缅中宣慰司的时候何异,恐怕比那个时候,还要有所不如吧”
“你错了,是盟友”缅甸王叹了一句,“再说了,我们在大明身上损失的,再在其他国家脑袋上补回来便是,因为你永远也想不到我们究竟签订了怎样一份条约。算了,喝酒吧”
说完,莽达喇让人抬上一杯酒来,莽白当然知道,那是毒酒。
翌日,缅甸王和永历皇帝诏告天下,两国签订《明缅盟约》。
盟约郑重宣称,两国正式结成攻守同盟,双方任何一国遭受攻击,另一国必须提供无条件的帮助,双方任何一国发生内乱,另一国可在得到邀请的情况下,出兵平乱。
同日,明军宣称,为恪守条约义务,将帮助缅甸王平定国内叛乱。
同日,缅甸王发表严正声明,再次重申,大明王朝为中国唯一合法政权,其他的一切非法组织,皆为叛军。缅甸将根据盟约义务,为明军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协助明军平定国内叛乱。
又过一日,缅甸王宣称,已组织大象三百头,马匹无算,粮秣无数,民夫数万,输送云南。
这一系列的声明,顿时震得天下一片大哗。。。。
更多到,地址
第九章 纵横(一)
清凉的庭院中,一棵光秃秃的树桠下,坐着一个安静的老者,但见他神色之中带着几分落寞,似乎是若有所思。、细细看去,只见他所依附的石桌之上,放着一份别致的文书,若是有人此时能够拿起那份文书看上一看,便能知道,这便是震动南洋,再接着震动整个中国的明缅盟约。
老者手上的盟约显然只是一份抄录,但是这薄薄一张纸,对于老者来说似乎有着难以承受的重量,只是轻轻的把纸张触碰一下,便会忍不住的颤抖。
此情此景,倒真有几分老年痴呆的模样。
此刻,下人们从不远的地方经过,看见老者的神色,情不自禁的一阵纳闷。若是其他的老者出现这种情况倒也正常,可是,出现在这个老者的身上,绝对是一件足够诡异的事情。
因为这个老者不是别人,正是经略五省,为满清征服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
说起来,洪承畴此人,确确实实是这段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曾在明朝担任三边总督,把闹得风生水起的李自成等流寇杀得一片惨淡,后来又参加松锦大战,亲率大明主力与皇太极决战辽东。
如果此人就此烟消云散,或许天下只会为他留下一片赞誉之辞。
可惜,他最终走上了降清的道路,将他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了满清征服天下的大业之中,可说得上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如此敬业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于是乾隆亲自批示,将他的大名赫然立于《清史二臣传》,可算是对得起他的丰功伟绩了。
洪承畴当然不知道后世的乾隆是如何对待他的,甚至于不知道后世还会不会出现乾隆这么一号人物。此刻,他为了满清,殚精竭虑,双目成疾,以垂暮之年颠簸于南北之间,帮助清廷再次挡住明军的疯狂反扑。
眼睛瞎了,用耳朵来听,没法写字了,让别人代书。
每日里听事不断,前来汇报的部下更是络绎不绝,张勇虽在云南遭遇惨败,但非战之罪,怪不得他,部下精锐亲信尚在,便让他在湖南重建绿营;李本深提督贵州,双方主力云集,大战随时可能发生,当将其标下兵马急速补充。
一个接着一个命令发布出去,岌岌可危的四川、广西局势,竟然有了一丝稳住的迹象,贵州一带,兵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全国的精锐兵马源源不断的汇聚于湖南、湖北等地,枕戈待旦,就只等着他的一声令下。
就在此时,明缅盟约传来,当他细细的听过一遍之后,居然奇迹般的没有说出什么话,更没有做出任何应对的措施,而是满脸落寞的回到自己的庭院里,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任由冰冷的寒风摧折他枯瘦的身子,一言不发,仿佛万千思绪萦绕在他的脑中。
明缅同盟,多么奇怪的一个名字。自从秦始皇混一宇内以来,似乎很久没有听到同盟这样奇怪的一个词语了,这个世上要么是君,要么是臣,仿佛一些都可以纳入朝贡贸易的体系之中,然后营造出一种万国来朝的氛围。
春秋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人纵横捭阖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见,倒是在万历年间,闹出一个大明、日本两国双双被一个商人耍弄的场景,自今想起,依然是可叹、可笑。
如今,大明在攻陷阿瓦之后,居然弄了这么一出,实在是出人意料啊。
面对那古怪的语言,毫无艺术感的条约,他最初也是想发笑的,然后如其他的人一般,轻轻的把一纸盟约抛在边上,语气之中包含戏谑和蔑视的说道,“区区缅甸,纵然他们全力相助于明军,又能如何。”
可是,正在此时,他不知为何想起了利玛窦所画的那副“坤舆万国全图”,然后那张地图便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迟迟挥之不去,仿佛这不是一张地图,而是一个恶魔,它将要颠覆自己以前的全部认识。
正是因为这一丝不妙的感觉,让他呆呆的静坐于庭院之中,仿佛真的成了一个痴呆老者,再也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这个时候,他有一丝感觉,那个突然从腾越崛起的家伙一定是认识到了“坤舆万国全图”的作用,或者说那副世界地图的作用。
想到这里,他揉了揉太阳穴,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对于时日无多的他,什么“坤舆万国全图”全都是虚的,只有明军迫在眉睫的威胁才是真实的。
若是永历小儿一举吞并缅甸,或许他还不会这么担心,当年大明全盛之时,尚且被安南弄得焦头烂额,凭着现在的明军,他们真的能够在清兵的压迫下,吃掉缅甸么。
不过,若是缅甸与明军联合,那么性质便完全不同,虽然不至于直接颠覆双方的实力对比,但也会让清兵极其的头疼,特别是缅甸王支援明军的三百头大象,用得好的话,那可是一个大杀器。
想到这里,他便忍不住微微叹息了一声,“农闲时节,西南恐怕又有一场血战。”
洪承畴是个很聪明的汉奸,这是可以肯定的,成为他的敌人绝对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如果让孙永金去选择的话,他宁愿去面对拥兵数万的吴三桂,也不愿意面对一个瞎眼的洪承畴。
吴三桂像一把锋利的长剑,一旦出鞘,被他轻轻一擦,便会拉出一条长长的口子。洪承畴则像一个舞剑的人,利剑只有在他的手上才能展露锋芒,直取敌人的头颅,有时候,甚至于敌人的剑,也会变到他的手上,然后反手把它原来的主人给杀了。
所以,洪承畴重新经略五省,对于大明来说,绝非福音。他的威胁恐怕比鳌拜率领的满、蒙、汉八旗精锐还要可怕。
不过,这一次,时间却站在了大明的这一边,岁月催人老,如今的洪承畴已经是垂垂暮者,时日无多。
熟悉历史进程的孙永金如果能碰见他,绝对要满怀欢喜的祝贺到,“洪督师,恭贺你出师未捷身先死,你的死讯真是我大明的福音啊。”
但是,此时此刻,没有谁真正关心洪承畴究竟在想什么,无论是孙永金还是昆明城中的百姓。
明缅盟约的消息早就传到了昆明百姓的耳里,春节的喜庆劲儿刚刚过去,他们便再度陷入狂欢之中,相互串门着,开口只问一件事,“你知道吗,缅甸现在站在我们这一边。”
对于这些朴实的百姓,他们并不知道这场盟约是怎么签定的,更不知道白文选现在还驻扎在阿瓦城内,只知道,他们再也不是孤零零的面对清兵的几十万大军。
缅甸的粮队来的很快,跟着他们的还有近万的明军,那些缅甸的使者想要不快都是不行。他们的到来,瞬间就把云南的百姓淹没在幸福的海洋里。
正是这一车车的粮食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将云南从惨遭蹂躏的创伤中拯救过来。
一名主管粮草的官员更是掩面而哭,情不自禁的说道,“有救了,云南的百姓有救了。”
可是,来到云南的可不仅仅只是粮食,三百头大象刚刚出现的人们的视线中,便引起众人的一片围观。他们见过大象,可是没有一次见过这么多的大象,于是,脑海中不停的回放着这样的镜头,三百头大象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