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山变 >

第551部分

清山变-第551部分

小说: 清山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里这样,脸色便有些难看了。“文山,”他问,“倒要请教,怎么是匪夷所思?”

“用洋人来管我们的银子,这不是开门揖盗?”

“用洋人不过是用这个洋人在各国之间的信用,让他来替我们打开局面。户部仍有监督之权,如何说是开门揖盗?更与管银子何关?”

“怎么没有关系?”崇绮的声音既高且急,“请洋人来当司理,银子由他管,钞票由他发,拿几张不值钱的花纸,换走我白花花的库银,乌乎可?”

阎敬铭一听这话,啼笑皆非,忍气解释:“文山,银子在库里,他怎么换得走?”

“这个库,不是咱们户部的银库,是他银行里的库。东江米巷你总经过,不见他们的银行,洋兵把门,银子进出,谁也不准干预。你能保他不盗我们的库银?”

“那是人家外国银行。”左侍郎孙治经忍不住插嘴:“户部的官银号,何能会洋兵把门?”

“你要用洋人,就保不定他不派洋兵,倘或拦住他不准用,岂不又别生交涉?”

这简直是不可理喻了阎敬铭乱眨着大小眼,与孙治经相顾无语。旁人深怕崇缔还要抬杠,搞成僵局,便顾而言他地,将这件事扯开不谈。

“丹翁”崇绮却还不肯罢休,凛然表示:“这件事万不可行。我不与议,亦不具奏,倘或朝廷竟行此莠政,我就只好挂冠了。”

为这样的新政,竟是以去就力争,真所谓愚不可及。阎敬铭又惊又怒,同时痛悔不已,自己怎么就听信了肃顺话,选了这样一个不明事理的人来掣自己的肘,夫复何言?“唉”他长叹一声:“罢了”

一场没结果,崇绮兀自不肯善罢,他是真的相信,用了洋人,户部银库里白花花的银子,会源源流向外洋。所以出了衙门,回家一转,抄了些文件,一直到恭亲王的府邸去求见王爷。

“六爷”一见了面,崇绮就说:“我今天要跟六爷来请教,当年跟英国人开衅,究竟是为了什么?”

见他气急败坏的样子,奕大为不解,“文山,”他摆一摆手,“有话你坐下来说。为什么?气得这个样子?”

“汉奸猖獗,何得不气?”

“汉奸?”奕更为诧异,“你是骂谁?”

“李少荃、阎丹初全是汉奸。六爷,您可不能受他们的愚”崇绮大声说道:“洋人不怀好意,觊觎我中土白银,蓄意已非一日。道光二十年跟英国开仗,是为了什么?就为的是纹银外流。”接着,他从靴筒里掏出一叠纸,先念一段道光九年十二月的上谕:“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不以买货,专以买银;暗中消耗,每一文抵换内地纹银,计折耗二三分。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番舶以贩货为名,专带洋钱至各省海口,收买纹银,致内地银两日少,洋钱日多。近年银价日昂,未必不由于此。”

喘吁吁的念了一通,他说,“六爷,你再听,这道奏疏,是道光十八年闰四月,鸿胪寺正卿黄爵滋所上。请七爷听听他怎么说?”接下去念的一段,又是有关纹银外流的:“窃见近年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盖自鸦片流入我国,我仁宗睿皇帝知其必有害也,特设明禁,听当时臣工亦不料其流毒到于此极”

“……流毒何谓?就是‘以外洋之腐秽,潜耗内地银两’”

崇绮接着再念黄爵滋所奏,道光初年鸦片走私入口,纹银走私出口的数目:“粤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用扒龙、快蟹等船,运银出洋,运烟入口。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二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漏至三千余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听家父告诉我,当时成皇帝谈到黄爵滋这道奏疏,悚然动容。纹银流入外洋,不知伊于胡底,因而宸衷独断,不惜与洋人一战,以求塞此病国害民的漏卮如今户部设立官银号,使洋人司理其事,岂不是求他将纹银流入外洋。六爷是宣宗成皇帝的爱子,何忍出此?”说着,两行眼泪,滚滚而下。

这一下搞得奕既困扰又不安,“文山,文山”他惶惑地连声喊着,“何用如此,何用如此”

因为这样的态度,奕不得不向皇上进辞,认为当下尚未到筹备建设银行之日,而朝臣多有不以为然之声,还是请皇上降旨,银行之事,宜乎缓办才是的。

皇帝皱着眉,听他说完,冷笑几声,“为一个下三滥而又全然不通的狗才的话,就要将朕整顿钱法币制的圣意收回?那以后朕什么都不要做,天下大事都交给这些不通之人好了”说完立刻高声呼喝,“六福?”

“奴才在。”六福从殿外闪身进来,就着门廊跪倒。

“传肃顺、崇绮,到烟波致爽殿”

六福转身下去,皇帝冷笑摆手,“都起来,起来说话。”他说,“你们当朕不知道吗?改了钱法,自然也就断了朝中很多人的财源。是不是?所以数日而下,政务全无尺寸之进别和朕打什么马虎眼亏你们一个是朝野尽知的果敢之辈,一个是朕的血亲兄弟,畏于同僚、惧于清议?朕真替你们脸红建立银行的事,你们不必管了,朕再选派能员料理。”

外面有脚步声响起,是肃顺、崇绮到了,皇帝看阎敬铭昂起头来,似乎要有所陈奏,他先一摆手,“你不必说话朕现在还有正经事要办,懒得理你”

让两个人进殿,皇帝冷笑几声,“崇绮,你很有古大臣之风嘛?为银行成立一事,不惜以去留相争,嗯?”

“奴才不敢,奴才只是以为,求诸列洋各国,无异与虎谋皮。洋人秉性贪婪,谋我之心不死,这在先皇年间,是有过先例的。”

“呸你别不要脸了。还真当朕是在夸你吗?”皇帝刻薄的斥骂,“你以为朕离了你家父子,就处置不来国事了吗?笑话什么匪夷所思?还‘流毒’?朕容留你在朝堂,就是最大的流毒说别人是什么汉奸?你倒不是汉奸,你是狗都不吃的王八蛋”

皇帝口不择言,一顿臭骂,犹如泼妇骂街一般,崇绮委屈到了极点,又丝毫不敢还嘴,碰头有如捣蒜,一个劲的说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你不是以去留相争吗?朕满足你的愿望,你滚出去,朕免了你一切差事,今后少在朝堂之上丢人现眼,连带着你阿玛也跟着出丑”

崇绮一句话也不敢说,连滚带爬的逃了出去。

皇帝余怒未息的瞪着肃顺,“看你给朕推荐的这好大臣,连你在内,都是一群混账”

肃顺同样是苦不堪言,皇帝的怒气来得非常猛烈,即便以他的帝眷,也是不敢做仗马之鸣的,学着崇绮的样子,碰头不止,口称有罪。“你从今天起,入驻户部,和阎敬铭、奕一起办理银行筹建和钱法改制一事,再要是敢如同崇绮那般胡言乱道,他就是榜样。”

皇帝为此事大发脾气,吓得肃顺不敢稍停,从御前退值出来,已经是暮色苍茫,各自散归府第。

肃顺这天本有数个饭局,因为预知会议会开得很长,所以早就一律辞谢。回府途中,心血来潮,就在轿前吩咐材官,拿名帖请阎敬铭和骆秉章到府中来便酌,又特地叮嘱,请客时要说明,并无他客在座。

不久,二人应约而至。见了面彼此欣然,一个固然有话要说,一个也正有话要问,可以把杯倾谈,极其融洽。要谈要问的,正就是设立官银号之事。在阎敬铭面前,肃顺不敢说没有把握的外行话,而是说了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理财心得。特别是针对钱谷税厘方面进多出少,病民肥己的积弊,提到阎敬铭当年上书‘减平’方面的好处,更显得用银行构建却有实益,令阎敬铭也大为心感。

划一减平是阎敬铭所倡议。咸丰七年的时候,户部奉旨预为筹划军饷,阎敬铭和肃顺亲自主持会议,殚思竭虑,拟成开源节流之策各十二条。节流的第一策,各省减平,必须划一。嘉庆年间,为平川楚教乱,军需支出浩繁,得设法弥补部库收支不足之数,于是陕西巡抚毕沅始创‘减平’之议。减平就是减低银子的成色,表面银数不减,暗中却已减少支出,估计每年各省由减平所节余的银数,约计有七十四万两,规定应解户部。但是行之既久,利未见而弊丛生,就因为减平的标准不一,易于弊混。

“现在各省支发兵饷,多按减平发给,每两银子,有的扣三分六厘三,有的扣四分九厘三,有的扣四分。当年由你那里议定,一律扣四分,划一是划一了,丹初,你知道不知道,各省是不是实力奉行呢?”骆秉章接着说,“老实奉告,就我直隶各处,亦未见得能够划一。”

“贵省如此,他省可想而知。其实‘减平’之说,自欺欺人,毫无意思,不过积重难返,骤难革除而已。”

“是”骆秉章说,“其实应革的弊病又岂仅减平一项?我记得大疏中还有两句话:‘他如各省之洋银折合纹银,银价折合钱价,亦漫无定章,徒使中饱。而漫无定章者,无非币制太乱,有银子、有银洋,银子有各种成色,洋钱亦不止墨西哥鹰洋一种,很难有确切不移的定章。丹初,要讲划一,有个根本而容易的办法,就是发钞票完粮纳税,收一两就是一两,公款出纳,有一两就是一两,请问从那里去蒙混,从那里去中饱?”

阎敬铭听到这里,拍案称赏。“斋公”他说,“这件事一定要办成了它这是千秋的大事业。收粮的‘淋尖、、踢斛’一时无法革除,收银子的‘火耗、平余’,从今以后可以一扫而除。快何如之?”

“丹初”肃顺在一边说,“这话你只好摆在心里。”

“为什么?”

“革弊必遭人之忌。我们只谈兴利好了”

“啊,啊雨亭兄见事真相”

于是,约定后日在户部集议以后,欢然分手。肃顺高兴,阎敬铭更高兴,既有肃顺的全力支持,又有奕的力赞其成,何况这件事不比造铁路那样,牵涉广泛,看起来此议必可见诸实行了。

更多到,地址

第126节属国之事

第126节属国之事

皇帝不懂这种经济之法,也不去太多的操心过问,这件事有肃顺、阎敬铭、奕等人共同操持,料无大碍,即便出了什么岔子,也不打紧——六月初九将至,又是一年一次的万寿节庆了。

早上起来,由冠袍带履四执事太监伺候着换上绒草面生丝缨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酱色直地纳纱金龙袍,石青直地纳纱金龙褂,束白汉玉四块瓦马尾铖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奉贤殿、大高殿行礼,至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回烟波致爽用早膳毕,至淡泊敬诚殿受贺,递如意。然后皇帝赐宴,这都是一些惯常之事,也不必细说。

虽然是三大节之首的万寿节,但国事却不会有片刻迟滞,君臣同席,用过午膳之后,军机处照常叫起,“上几个月的时候,英国造船厂到我中华之地,为承建艨艟炮舰一事,与文祥几个多有磋商,朕后来认真看过总署衙门报上来奏折,特别是沈葆桢所上的,为求广开门路,吸纳有识,于不通处请教西洋之外,其他巡海炮舰,皆应有天朝自产的奏折,深以为然。铁甲舰之类的大型舰船,以我朝现在所有的能力,恐怕力有不逮,但小一点的呢?难道我们也造不出来吗?”

“所以朕想,安庆造船厂那边,趁着这一次筹建海军的机会,分别建造我天朝自己的水面舰只——这样的事情,不要怕花钱,你们总不会以为,只有六艘铁甲舰,就能够完全起到拱卫海疆的作用了吧?”他说着话,一指御案上厚厚的一摞笺纸,用手拍了拍,发出砰砰的声响,“这是朕这几月以来,苦心描绘的舰船图本,老六?”

“臣弟在。”

“过几天你走一趟安庆,把这些图本也带过去,看看能不能有实际操作的可能。若是有的话,就由你牵头,在安庆府和两江那边和曾国藩认真商议一下,把具体的花用钱款数额做出来,朕看一看再说。”

奕自然是奉命唯谨。文祥在一边赔笑答说,“皇上圣明如天,奴才钦服。这等事情,奴才等不及为君父分忧,反要皇上为国事、军制事操劳……实在让奴才等汗颜无地。”

皇帝无奈苦笑,很多事是不能和他们讲解明白的,他本人所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但一些很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建议,于海军肇建这样的大事,最起码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了,“你们会的,朕未必熟稔,朕懂的,也非尔等所能知。总之是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就不必存什么愧疚之心了。”

祥答应着,又问道,“皇上,除安庆府所有造船厂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