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风流 >

第613部分

锦衣风流-第613部分

小说: 锦衣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巳时正,皇帝灵柩出殡大葬,送葬的队伍逶迤十余里,吹吹打打,哭哭凄凄将正德的灵柩送往京郊昌平长寿山,从即位时便开始营造的正德的陵墓康陵业已基本完工,正德的灵柩便安葬在这里。

虽然从今日起,按照礼仪,举国上下还要继续服丧二十七日,全国范围内也禁止婚嫁娱乐之事,身上的丧服也要穿到服丧之日满才能脱下,但皇帝下葬之后,朝廷机构便要开始正常的运转,一切也要走上正轨。

正德八年三月初九,正德驾崩后的第六日,英国公张仑和内阁大学士杨一清从饶州府将淮恭王朱载坮迎接进京,随朱载坮进京的还有淮王妃刘氏以及淮王府中少量的亲眷,连仆役婢女婆子老奴加在一起不超过五十人,足见这淮王府其实已经没落了。这并不稀奇,很多朱氏子孙,随着和太祖血脉的相隔甚远,家道也在逐渐的没落,很多人甚至已经像寻常百姓一样的开始生活,做生意重地当小官吏的都有,也并非全是荣华富贵之家。

宋楠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未来皇帝的到来,未来的皇帝朱载坮坐在马车内,七岁不到的他面对如此大的场面显然有些慌张,不时的朝身后面带黑纱的一名女子身上靠。那女子显然便是淮王妃,未来皇上的母亲了。

宋楠等人上前参拜已毕,朱载坮固然是无法对答,那淮王妃也只是点头摇头,似是长途跋涉极为疲劳,又或者是没见过世面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宋楠也不难为他们,命人接入宫中,吩咐张永好生的伺候,命礼部官员协助内监教他们宫中的礼节以及即将到来的登基仪式。

由于尚在服丧期间,登基之礼显然不宜太过喧嚷,宋楠和群臣商议的结果是简朴隆重便好,另外也要越快越好,国不可一日无君。

三月十二,朱载坮在其母陪同之下,率宋楠杨一清张仑等文武官员祭拜天地,登基为帝,定年号隆庆。在年号一事上有个小小的插曲,宋楠主持群臣商议年号事宜的时候,有人提出以‘嘉靖’为新的年号,这个提议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连杨一清和张仑也认为这个年号不错,言:嘉乃善美之意靖乃平安祥和之意,以此为年号,寓意大明天下安定祥和吉祥如意之意。

然而这个词听在宋楠耳中却不啻是一道惊雷,自己再对历史不通,也知道正德之后本就是嘉靖,那个嘉靖帝是个极为强悍精明的皇帝,即位之初便搞出什么大礼仪之事,为此打杀放逐了臣子上百,之后更是大权独揽说一不二;虽明知就算用了嘉靖这个年号,皇上也不是那个皇上了,但宋楠还是觉得心中警醒,于是在最后定夺的时候,硬是不同意以嘉靖为年号。

群臣问宋楠原因,宋楠道:“这个年号不吉利,嘉靖嘉靖,看上去虽是天下吉祥安定之意,但这个词听上去总是别扭。‘嘉靖’嗯……听岔了倒像是‘家净’这不是诅咒我新朝家家干净,生活困苦无着之意么?”

群臣大翻白眼,这不是没事找事么?不过既然宋楠不同意,大家倒也没什么办法,最后杨一清为了尽快解决此事,提出了隆庆这个年号,宋楠这一回倒是点头同意了,年号的小风波由此平息。

众人心中一致将宋楠此举归结为宋楠的一次故意为之,缘由其实也很简单,镇国郡王这是故意在这种小事上纠缠,借此在群臣中立威,看看有没有人为了这种小事跟他对着干罢了。但其实自从杨廷和费宏张伟以及他们所牵连的数十名官员悉数被拿获下了诏狱之后,朝中遍布皆为宋楠杨一清张仑一派之人,又有谁会忤逆宋楠之意,镇国郡王此举却是完全的多余了。

隆庆帝即位之后,第一次早朝上,宋楠主持之下,内阁人选外廷六部的人员任命便来了一次大换血,杨一清成为内阁新的首辅,内阁中又增补王守仁、刘宇、王鉴之等三人,加上留守内阁的刘机,依旧为五人。六部之中,杨一清兼任吏部尚书,王守仁任兵部尚书,其余四部除礼部尚书何鉴留任之外,其余全部调换。

在张仑杨一清的提议之下,京中团营、神机营、神枢营、外二军营以及京畿五军都督府兵马一并合并,统称为京营,共二十营兵马,人数接近二十万,设大都督之职;虽然宋楠竭力推辞,但最终他还是成为首任京营大都督。原团营总督张仑任副都督,并兼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统帅京外卫所兵马。江彬许泰升任京营左右同知,麾下各领五营京营兵马,马鸣彭阳加侯爵位晋京营佥事之职兼任原神枢营和外二军营提督之职,其余各营除团营原侯爷们留任之外,新封侯爵五名,进入京营统兵。这五人中除王勇、侯大彪之外,均是西北作战和平叛作战中涌现出的年轻将领,而王勇理所当然的成为京营大都督宋楠的亲卫营提督。

宋楠随即提出,卸任锦衣卫指挥使的职位,这顶帽子已经太小了,老是顶着这个帽子也不太合适,人选其实已经很明显,除万志之外别无他人合适。而侯大彪离任之后的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之位则由万志当场提出,北镇抚司副使黄辉和郑达两人均是合适的人选,最后由宋楠敲定黄辉接任北镇抚司镇抚,而郑达则调入总衙升任锦衣卫指挥同知。

这一场职位的大变动,说白了便是一场对胜利果实的大瓜分,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上上下下都对这样的结果很是满意。虽然部分官员和部分侯爷们对这样的突如其来的京营改制提出反对意见,但此时此地,他们的声音显得太过渺小;望着坐在皇帝宝座上那个不满七岁的小皇帝,他们知道一切的挣扎都是徒劳。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宋楠早已和张仑杨一清商定,京营部分侯爷会陆续被清理出去,外廷之中一些尸位素餐趋炎附势的墙头草也终将难逃被扫地出门的命运,只是这一切都不用操之过急,稳定下来之后慢慢去做便是,想找他们的麻烦其实太简单。

所有的提议,皇位上的隆庆皇帝都一一照准,其实这七岁不到的孩童完全不懂这些大臣们说些什么,大臣们每奏一事,他都无助的看向身侧陪坐的面带黑纱的母后,而她的母后也都是点头答应。于是小皇帝便奶声奶气的来一句:准奏!这机械的过程像是事前经过了排演一番。宋楠看向一旁侍立的张永,张永侧目飘过来一个得意且意味深长的眼色,宋楠也给他一个嘉许的眼光。

……

四月十八,乃是宋楠奉诏迎娶康宁公主进门之日,当朝第一权臣迎娶公主,自然是举国欢庆之事,虽然这场婚礼在很多人眼中简直是个笑话,宋楠开天下之先河迎娶两位正妻进门,简直是对大明礼法的侮辱。但这场婚礼披上的是先皇特许的外衣,谁也无法指谪什么。

很多人都暗中揣度英国公府对此有何态度,有人都希望英国公张仑和宋楠会因为此事而闹翻脸皮,乃至于从此分道扬镳大打出手,那么便有可能趁浑水摸鱼。婚礼当日,英国公张仑并未到场,更是让参与婚礼的众人暗中嘀咕不已,看来这场风波迟早要发生。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们大跌眼镜,康宁公主迎娶进门的时候竟然主动给镇国郡王府大妇张珮媗斟茶行礼,口称姐姐,显然以妾室自居。

据在场之人事后回忆,张珮媗原本确实板着脸,但当公主斟茶行礼口呼姐姐之后,张珮媗的脸上便有了笑容,不久后在婚宴开席之前半刻钟的时候,英国公张仑终于到来,带来了厚礼道贺。

有人亲眼看到正是张珮媗派人去请的张仑,想必是将行礼之事尽数告知了张仑,所以才有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

好事者失望之余,也为镇国郡王御女之术而叹服,郡王爷的妻妾们身份悬殊,有的贵为皇亲国戚,有的却是市井小家出身,还有一位据说是南京凌云阁的一位花魁娘子,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么一群人能和和气气的和平相处,是什么样的本事能让上到公主下到花魁都围着一个人转,这可真是一个谜。

而且,据说当朝首辅杨一清大人的女儿也要加入这个大家庭,人们宁愿揣度是杨一清为了官职巴结宋楠,而将女儿送给宋楠,也不愿去相信是杨一清的女儿甘愿嫁给宋楠,而杨一清心甘情愿的让女儿嫁给宋楠为妾,毕竟这是一件太丢脸的事情了。

这一切都成了大明朝市井巷弄之中最吸引人的谈资,茶馆酒肆之中甚至有这样那样的段子流出来,有无聊落第书生竟然闭门搔首花了很多精力编写出所谓的《镇国郡王御女之术》的秘本在暗地里兜售,据说赚了不少的银子,也可称为天下奇谈了。

第八七二章大结局(终章)

朝中格局逐渐稳定,正德龙驭上宾之后的纷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杨廷和矫诏并作乱一案也于近日前宣布结案。事情本不复杂,矫诏是事实,怂恿张伟等人武力作乱也是事实,虽然杨廷和费宏等人口口声声是为大明朝社稷江山着想,要铲除朝中奸佞,干冒天下之大不韪,但这种论调却不足以救他们的命。

宋楠的本意并不想杀了杨廷和和费宏等人,毕竟这些都是朝廷曾经的重臣,在朝野上下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也许留着他们的命对自己会更有利;但宋楠也不想就这么轻易的饶了他们,毕竟这些人已经不可能为自己所用了,他们活着便会给不少阳奉阴违之人以希望。

正两难之际,传来了杨廷和费宏二人在诏狱之中自挂而死的消息,震惊之余,宋楠立刻明白了这是锦衣卫衙门知道自己难以下这个决心而玩的猫腻。宋楠将万志和黄辉召来严厉询问,万志和黄辉当然不肯承认,只说杨廷和自己清高,难以接受如今的处境,所以自挂而死。并说要去追查诏狱守卫失职之罪云云。

宋楠瞪视他们半晌,终于无可奈何,最后说出一番话来:“你们也莫狡辩了,你们跟随我多年,我还不了解你们么?我知道你们是怕我难以下决心,所以私下里解决了他们,这件事你们做的很不对记住一件事,如今朝廷的形势已经不同以前,从今以后这等手段不可再用,否则我必不会容你们。大明要中兴,朝廷要励精图治,必须稳定为先,不能再搞这些激烈的手段。此时不收敛,便会积累仇怨,到了将来的某个时候,清算也更加的猛烈。将来无论遇到什么事,要有容人之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切莫再搞这些手段。”

杨廷和费宏的死果然引起朝中旧臣们的不满,不是他们不该死,而是这种死法实难服众。但锦衣卫诏狱随即出示了杨廷和的狱中日记,内阁经过研读之后一致认为,杨廷和和费宏之死确系自杀,杨廷和临死前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可为其萌生死志的明证。

“……余一生修身自持,少年时便立下为国尽忠之志,入仕后得皇上恩宠恩师提携,忝居高位。然余上负圣意,下负百姓,为名利私心所扰,以至于昏聩耳目,做出有悖人臣之举,实愧对先皇,愧对天下人。余每思之,泪下如雨,锥心似狂,实难自谅。余心本无悖逆之心,然事实俱在,百口莫辩,先皇已去,何以剖白?泉下见先皇之日,先皇亦可恕臣,谅臣否?……”

锦衣卫诏狱看守们也提供了看守记录,杨廷和自杀之前,好几日夜不能寐,在牢房之中踱步呢喃,守卫们听到他口中所说的反反复复都是那一句话:“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以上两点证据足以佐证杨廷和畏罪自杀的真实性,而费宏的死也定是见杨廷和自裁,所以也随之而去,两人之间有提携互佐之谊,费宏又是个直性子的人,他跟随杨廷和自挂而死也是极有可能。

虽然很多人的心中尚有疑问,但事已至此,他们也丝毫没有办法,好在让他们感到安慰的是,镇国郡王宋楠上奏皇上宽恕了杨廷和和费宏的家人,令其举家外迁回原籍,子孙永世不得入仕,也算是保全了杨费两家的血脉。不少人对宋楠此举甚为意外,同时也对宋楠的看法大为改观。

……

五月暮春时节,宋府后园之中莺飞蝶闹草木融融花团锦簇,后园凉亭的阴凉处,宋楠靠在一张竹椅上眯眼小憩;俏婢婉儿站在宋楠身后替他轻轻的揉着鬓角,青鸾在旁边替宋楠埋头撰写着小几上的一大叠草稿。亭下远处草地上朱秀芙、叶芳姑、陆青璃、朱凤桐、沈云烟、杨蔻儿等人嘻嘻蹴鞠的声音传来,夹杂着几声奶声奶气的叫喊,那是宋楠的小儿女们也在跟着起哄。

事实上,这种情景已经是宋府的常态,随着时局的稳定,宋楠反倒清闲起来。杨蔻儿和陆青璃的耳朵也逐渐治疗好转,这一切都得益于李神医的妙手调教。当初李神医因预测正德的病情而担惊受怕逃离京城,现在正德驾崩了,他也去了干系,锦衣卫在四月里在南京找到了他,将他请回京城帮两女治疗。两女当日被震得耳膜破裂,确实濒临耳聋的危险,但经李神医治疗,如今虽有些耳背,但基本上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