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时代1958 >

第452部分

大时代1958-第452部分

小说: 大时代195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联军也打不下去了,不过有没有这方面的情报,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的军队,哪一面的成果比较大?或者说战斗力更高一些?”谢洛夫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埃及一直都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叙利亚在阿萨德的领导下发展势头也很迅猛,更不要提已经变色的伊拉克。按照往常的经验,好像**领导的国家战斗力都比较强,例子太多、中国、越南和也门、朝鲜战争前期的内战都是。

这次阿拉伯方面,主要的三个出兵的国家埃及出兵三十万、叙利亚出兵二十万、伊拉克出兵十五万,约旦出兵十万,加上利比亚、、苏丹、南也门、巴勒斯坦云集了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力量,除了没独立成功的阿尔及利亚。

话说回来,阿尔及利亚似乎对法国没有支持阿拉伯不满,又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思潮。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功,法国还能保存这个海外省多长时间。

“从收复失地来看,埃及军队战斗力最强,不过硬仗主要集中在戈兰高地附近。”第一总局局长莫里金陈述着详细的状况。

在开战之初,以军完全被打蒙了。通过审讯以军俘虏,叙军司令部得知驻守戈兰高地前线的以军坦克车长们面对突然发生的战争完全不知所措,他们甚至抱怨不知道炮火是哪里打来的,而以色列空军也因被叙军防空导弹和自行高炮拦截而损失惨重,以至于不得不禁止飞行员靠近战场二十千米。

在战况最激烈的北段,叙军第七步兵师以两排缓慢平行推进的坦克打头阵,充当冲击前锋的坦克还在车头处安装了专门破坏雷区的扫雷犁或扫雷滚轴,其后伴随的是大批坦克歼击车和自行高炮。以军第一八八旅旅长沙哈姆向驻守在那里的第七十四坦克营下达死守的命令,营长纳夫什把部队拆成三辆一组的坦克排,对突击进来的叙军进行反冲击。这位战斗经验丰富的坦克手敏锐地发现叙军装甲纵队要想展开突击,就必须翻越赫尔蒙山南面的一道山梁,,于是他亲率二十余辆坦克开上布斯特山的制高点。纳夫什在那里观察到叙军第7师的扫雷坦克和舟桥坦克正在穿越一座狭小的碟形峡谷,于是命令麾下坦克集火攻击。这里给叙利亚的坦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整个戈兰高地战斗完全打成了一锅粥,由于战场混乱,往往是双方营连长级别的指挥官就能决定战争的命运。对叙利亚来说,只要部队能打到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三国交界的咽喉要道阿里克桥,胜利就到手了。在获得了伊拉克军队的补充之后,阿拉伯联军不顾死伤的突进,才让对埃及进攻的以色列主力部队回援,把战争变成了消耗战。

从莫里金的口中,戈兰高地的争夺战造成了以色列放弃进攻埃及的原计划,粉碎了这次以色列主动开启的战争,代价是苏联提供给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坦克损失了八百辆。

“那能怎么办?我们的盟友就是这种水平!”谢洛夫强迫自己不去想八百辆坦克怎么消失的这个问题,伊拉克因为是和叙利亚一起作战的,他也不知道变色之后的伊拉克战斗力到底怎么样,不过就算是强一些也是有限。

这次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又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成功把双方这几年积攒的家底打没了,现在双方接触的阵线遍地都是武器残骸,阿拉伯联军光坦克就损失了两千七百辆,以色列损失了九百多辆,最终可以说仍然是不分胜负。

当然在这之后以色列改变了国防策略,现在的参战国还不知道。连续两次被人多势众的阿拉伯国家拖入消耗战,让人少的以色列开始精心构筑保护自己的防御地带,同时以强大的空军作为威赫,这是梅厄夫人之后政府的主要策略。

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小冲突仍然在继续,双方仍然在高度戒备当中。但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已经出发前往中东国家进行外交斡旋。至于尼克松总统,他很忙,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这个时候他没有时间出国,而是要出庭。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连续访问、埃及、叙利亚、伊拉克、苏丹、利比亚和、摩洛哥、所过之处受到这些国家人民的一致欢迎,各国的领袖都以最高规格迎接苏联外交部长的到来,苏联在这次中东战争表现出来的勇气,以及地中海对峙中的动作,赢得了阿拉伯国家的民心,各国的报纸上都对苏联的角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这就是人多势众的好处,随着石油价格的增长,很多欧洲国家也对阿拉伯国家采取了政策调整,其实和苏联的政策差不多,缓和政策。

和葛罗米柯受到的热烈欢迎相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受到的欢迎就小的多了。基辛格除了访问以色列之外,还有沙特、伊朗和阿联酋几个国家,除了在以色列受到了简单的欢迎之外,在沙特、伊朗和阿联酋、科威特都没有欢迎仪式。

这几个国家除了伊朗之外,都是阿拉伯国家,伊朗也是和平教国家的一员,巴列维国王虽然对宗教不感冒,但也要顾忌舆论,能接受基辛格的访问,已经是不容易了。现在基辛格如果表明身份走在这些国家的大街上,被极端分子干掉都有可能。

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和谢洛夫则在讨论这次战争之后的变化,毕竟中东对苏联来讲非常重要,现在石油价格上涨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哪个国家会获益,获益的国家会不会冲击现在的秩序,这些都要做出评估。

“沙特和伊朗会获益,其实对我们的盟国是不利的,除了伊拉克。沙特和伊朗都是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小心美国利用这点,扶持他们冲击现在的秩序。”中央书记安德罗波夫分析者其中的利弊,任何一件事发生都有正反两面的后果。

谢洛夫点点头,这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苏联的盟国都不是石油储量特别高的国家,苏联支持他们是因为他们比较进步,而沙特和伊朗都是王国,而且民间宗教势力强大。阿拉伯国家怎么才能摆脱中世纪的禁锢,其实说起来简单的过分,只要欧美国家做到一点,不消灭阿拉伯世俗政权就行,可他们不愿意,欧美就是阿拉伯宗教势力最大的支持者。(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七章 门格斯图中校

阿拉伯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内部,宗教势力就算是在强大,也强大不到能把阿拉伯人蒙蔽到看不到阿拉伯和欧洲差距的地步。有识之士是存在的,而且在这个年代能稳稳地压住宗教势力一筹,纳赛尔、阿萨德、卡扎菲这些人都在尽力的发展国家。可这些人最终都一个个失败。后世仍然没有低头的只剩下叙利亚的阿萨德,除了叙利亚之外,所有的世俗政权已经被消灭殆尽,中东只遗留下来了一群酋长国。

美国在消灭政权稳定的阿拉伯国家,这不一定是世俗政权,标准取决于是不是给美国跪下,这和苏联的标准恰恰相反,石油大涨之后,苏联要面对的形势肯定不一样了。那些波斯湾的产油国,会不会改变当地的力量对比?

“除了伊拉克以外,不论是埃及、叙利亚还是南也门,都不能算是石油丰富的国家,南也门更是如此。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沙特、伊朗和那些波斯湾周围的小国,经济会越来越好,这会不会冲击我们的战略布局,要知道石油储量大国可都是酋长国,他们是我们的敌人。”谢洛夫指出了包括沙特和伊朗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对苏联的体制万分敌视,就算是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一样如此。

国王是敌人,宗教是敌人,有这两样因素存在的国家,和苏联的关系注定不会和睦。

“这是个问题,沙特和伊朗会从这次石油价格大涨的时候受益,而埃及和叙利亚就不会这么容易了,不过事情仍然不算太糟糕。”中央书记安德罗波夫评估了一下道,“谢洛夫是担心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从埃及手中丢失么?应该不会,埃及一直都被看成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尤其是这次战争之后,埃及和叙利亚都收复了失地,约旦除了耶路撒冷之外也恢复了一些领土,就是伤亡率和以色列相比不太好看。”

“既然有这个问题,我们就从其他方面帮助一下我们的盟国,只能帮助他们进行一下发展,除了石油之外,我们苏联最强的就是军事领域了,把他们打造成军事强国。”乌斯季诺夫说到这点就滔滔不绝,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事情比发展军事更加重要。

“发展他们的武装力量是必须的,但只有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索性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的自然环境比沙特还是要强得多,放一些产业在那里还算合适。”谢洛夫想了一下道,“我们部门要加快把光缆扑到中东,还有要在那几个国家成立人民电话公司,通过合作的方式把电话业务推广到中东,先占据住市场再说。那些国家加起来是上亿人,说不定已经不止上亿了,他们的生育率这么高。”

“很好,没有石油就发展别的产业,离开了石油还不活了么?”安德罗波夫认可的点点头,三个人随后把战后评估结果给勃列日涅夫,等着总书记的批示。

美苏两国的外交人员还在中东穿梭的时候,得到了总书记批示的三人开始行动,塔斯社首先发布了祝贺阿拉伯联军收复失地的壮举,随后表示中东地区已经处在了大体的平衡当中,和平已经来临等等。最后表达了苏联和阿拉伯之间的传统友谊,未来必须发展好关系等等,“苏联有义务帮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当然首先是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比如通讯技术的进步。”

埃及首先给予苏联进行了正面的回应,库普里扬诺维奇人民电话公司在开罗首先成立,作为民用手机的发明者,库普里扬诺维奇跟随柯西金前往了开罗,对中东战争之后的埃及进行访问。

“输出个什么革命?明显还是那批毛妹起到了大作用。”谢洛夫口中的毛妹,是跟随十几年前就开始在莫斯科上学埃及权贵阶层回国的妻子。其中包括了穆巴拉克的第二任妻子,这批人吹枕头风的结果,明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输出革命有用的多。

穆巴拉克是埃及武装总司令,十一国联军空军总司令,相信这次战争之后他的地位会更加稳固,现年四十五岁的穆巴拉克,其中一个妻子是三十岁的俄罗斯人,两人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正是现在埃及普遍存在的亲苏权贵阶层,才让苏联和埃及的关系还继续和睦下去。

有埃及作为榜样,叙利亚、伊拉克同时也表示自己很感兴趣,利比亚也同时表示愿意在本国设立通讯公司。目前看来,这次战争之后苏联和阿拉伯的关系得到了促进。

柯西金在开罗受到了巨大的欢迎,每天的行程排的满满的。与此同时,埃及的邻国埃塞俄比亚也迎来了一个客人,克格勃副主席齐涅夫,齐涅夫心中自然是不愿意来到这个乞丐国家的,但如果访问结果和奖金挂钩的话,那倒是可以试试。

“这个国家是东非水塔,控制住了,影响的可不仅是一个国家,如果我们能在这里站稳脚跟,整个非洲东北部便可以畅通无阻,同时解除苏丹的东南方威胁,实现对刚果的战略进攻,打通南下的路线。”齐涅夫回忆起来了自己老大谢洛夫的话。

下了飞机的齐涅夫双眼所见,这个国家的情况并不好,人们甚至没有衣服穿只是小事,齐涅夫认为很多人可以这么称呼,带着人皮的骷髅在行走。

此时的埃塞俄比亚遇到了旱灾,自然灾害在非洲是很正常的,本来不应该过多进行关注,可什么都怕对比,旁边的苏丹虽然也遭到了损失,但是凭借着原来的积累、国内的工程设施和苏联的帮助顶了过去,没被旱灾影响太大。反之埃塞俄比亚饿死了几十万人,这种对比下,出了问题一点都不奇怪,不出问题才奇怪。

“条件还不错。”坐在汽车中赶往军营的齐涅夫暗自评价道,他口中的不错不是指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水平,而是指革命的土壤,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爆发革命。

克格勃对非洲的看法基本上是负面的,连同北非阿拉伯人建立国家评价都不高。除了北非之外,主要把非洲分为三个部分,西非、东非和南非。三个部分获得评价也不同,其中对东非地区评价最高,认为这块地方如果进行革命的,肯定比另外两块地区要强。

东非是有文明存在的,非洲的文明主要就在东非地区,至于西非,那就是一群原始人,不要说现在的发展不好,连历史上都没有发展好过。西非的黑人和东非的黑人从性格、体质到长相都完全不一样,古埃及还存在着黑人建立的王朝。

时间不长齐涅夫就到达了军营,这里属于军事协商委员会,他会在这里和一些原来埃塞俄比亚的中级军官见面,高级军官早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