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时代1958 >

第413部分

大时代1958-第413部分

小说: 大时代195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国防部会议结束之后,谢洛夫和格列奇科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朱可夫元帅、扎哈罗夫元帅、比留佐夫元帅,巴格拉米杨元帅、叶廖缅科元帅商量了之后,通过了关于帮助建立伊拉克人民军队的援助计划,根据这一个计划苏联国防部和克格勃,将组建一只人数为两万两千人的军事顾问团,帮助伊拉克进行军事建设。

“谢洛夫同志,过两天希望你能够参加一个授衔仪式,你毕竟也是国防委员之一。”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在会议结束之后,叫住了谢洛夫低声说道。

谢洛夫脸色一变,脸色一瞬间相当精彩,这种事情竟然让他碰上了。真是有意思,“我知道了,这种场面可是相当不多见,我很愿意见证历史。”

第二天,卢比杨卡迎来了一个客人,阿尔巴尼亚二号人物谢胡,双方在讨论了很久之后,谢洛夫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名义,援助了阿尔巴尼亚内务部两百万美元,以此来换取一千名阿尔巴尼亚警察干部的支援,这些警察干部将前往伊拉克去执行任务,克格勃保证给每个人开出在阿尔巴尼亚的双倍工资,一旦牺牲在伊拉克保证给予优良的抚恤金。

“这些阿尔巴尼亚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贪婪,一直都没有变。”齐涅夫照看着克格勃的情报基金,显然对阿尔巴尼亚这种一切要支援的态度甚为不满。

“似乎是花销大了一点,但我们终归还是需要他们。”谢洛夫在窗边眺望着正在离开的谢胡,对身边的齐涅夫道,“伊拉克是一个和平教地区,宗教势力太强,一旦伊拉克*的地位稳固,我们还是要对宗教下手的,这点上阿尔巴尼亚人才是真正的内行,要知道霍查同志祖祖辈辈都是阿訇,没人比他更了解如何对付根深蒂固的宗教。”

就像是斯大林时期把东正教收拾的很凄惨一样,斯大林本身就是神学院毕业的,对东正教非常了解,霍查则更狠,他对和平教的了解远超斯大林,才造成了阿尔巴尼亚宗教灭绝的场面,如何挖掘宗教的阴暗面,这些阿尔巴尼亚干部比任何人都懂。

基本的原理其实谢洛夫也明白一些,瓦解宗教并不是通过什么教育,也不是什么解放运动,同样不是靠号召力,这些办法当然有效,但还不足以致命。阿尔巴尼亚的手段,就是直接对著名宗教人士下手,在赤诚的神职人员,整个群体中也不可能一个败类都没有。霍查作为阿訇的后代比任何人都明白,所以他对付神职人员的做法就是,把神职人员群体中的败类一个一个找出来,把他们本身违反教义的地方记录在案。

一旦表面上道貌岸然的神职人员,也被发现警察违反教义,把他们在私底下的缺德事都抖落出来,比谢洛夫说的几个办法都好用,神职人员违反教义,本身就说明他们自己都不信宗教,既然他们自己都不信,那凭什么希望普通人遵守教义呢?任何宗教都说自己是和平、平等的,和平教至少还说自己教内平等。神职人员不尊重宗教,你让普通的教众怎么看?宗教领袖都不尊重宗教,那普通人为何要信教。

这件事不能急,阿尔巴尼亚干部刚去伊拉克也不能马上就动手,而是要等待伊拉克*执政稳固,把各地的党组织都建立完毕之后才能动手,现在阿尔巴尼亚干部去伊拉克,只是先做国际主义战士,先把伊拉克的环境了解一下,调查完毕等待伊拉克*稳固了之后,才会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在伊拉克全国掀起运动。

把这件事安排完毕之后,正好也是勃列日涅夫归国的日子,在布拉格的会谈中,勃列日涅夫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虽然在同一时间谢洛夫和安德罗波夫正在调集力量在伊拉克打仗。但这并不矛盾,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是面对西欧的,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可以欺骗美国,其他方向的事情和缓和没关系。

联邦德国对苏联的态度从早期的敌视,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友好。这很正常,因为苏联的实力已经出现了变化,不再是战后那几年和美国不成正比的实力了。那个时候联邦德国自然抱着美国人的大腿,希望一口气干掉苏联,把民主德国重新统一回来。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两个阵营的实力越来越接近,统一德国已经成了理论上的可能。

还有就是去年的五月风暴,法国的左翼力量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法国的瞬间变化,让联邦德国头一次觉得自己不安全,只不过现在戴高乐仍然能控制住局面。但从那之后,法国在面对苏联的问题上,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言辞都缓和了很多。

联邦德国面前是一望无尽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而背后则是开始明显亲近社会主义的法国,这种情况让联邦德国头一次觉得,似乎美国人有些靠不住,自己应该尝试独自和苏联发展友好关系,作为西欧第一经济强国,联邦德国决定利用这种力量,和苏联谈谈。

这种自身安全的需求已经不是巴黎统筹委员会能管的了,连法国自己左翼力量都占据优势,更不要提搭了十年苏联顺风车的意大利,早就把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规定当成废纸。

在勃列日涅夫刚刚下车的时候,苏联国防部已经派人等在火车站,把刚刚下车的第一书记接到国防部,国防部所有元帅和国防委员云集,格列奇科元帅亲自主持了一个授衔仪式。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同志,在卫国战争时期表现了一个*员的素质,在艰苦的环境表现出了往我的战斗精神,而在和平时期,作为一个优秀的干部,领导了地方州委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各种岗位上表现出来了优越的品质。”谢洛夫宣读着这份马屁文,“经过苏联国防部的决定,现授予勃列日涅夫同志上将军衔。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九日……”

在谢洛夫宣读完毕之后,军乐声响起,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为勃列日涅夫佩戴上将军衔,其他国防委员包括谢洛夫则同时鼓掌,谁能给苏联中央第一书记授衔?谢洛夫可以说自己做到了,至少委任状是他宣读的。

很快谢列平代表团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勃列日涅夫列宁勋章,而在第二天,在勃列日涅夫的提议之下,最高苏维埃授予谢洛夫、切布里科夫、博布科夫、齐涅夫和茨维贡五人以列宁勋章,算是投桃报李。

随后则为了表明对克格勃的信任,对切布里科夫、博布科夫、齐涅夫和茨维贡进行了授衔仪式,把四个人的军衔提升为上将级别。对谢洛夫则给与了公开表扬,盛赞国家安全总政委谢洛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果决表现,在真理报上公开声明苏联中央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绝不是有些国家恶意揣测的那样。(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章 苏伊条约

在西方看来,这只是勃列日涅夫的一种妥协,向强硬派达成谅解的讲话。其实他们并没有猜错,刚刚上台还不到一年的勃列日涅夫,确实是个弱势的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委员当中最大的团体是柯西金的政府部门委员,有老资格的苏斯洛夫,有波德戈尔内的门徒谢列斯特,剩下则是掌握党务的勃列日涅夫二人组,还有监察权利的双谢组合。

但这个过程,西方猜错了,勃列日涅夫在处在劣势的时候是十分谨慎的,面对着在各种部门占据领导地位的共青团干部,以及强势的柯西金团体,他更多的起到一个粘合剂的作用,现在的勃列日涅夫说的最多的就是团结,团结一致,直至胜利。

在授勋完成之后,勃列日涅夫还专门和谢洛夫进行了沟通,表示愿意提升克格勃的待遇,不过被谢洛夫拒绝了,“作为一个执法机关,我到不认为非要像舒里克说的那样,一个个都无欲无求,对于提升一下克格勃的总局级别干部的权威,我并不反对,但是如果提升整体的权威性,对我们部门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人民委员会的成员,加起来已经接近两百万人,一旦克格勃的权威性得到提升,有可能对地方干部造成影响。”

“尤拉,你说的对,确实我有些欠考虑了,当前我们是要深化改革,把我们国内本应该取得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这样各部门紧密配合就很好。”勃列日涅夫没有坚持己见,在一些政策上他是非常谨慎的。他不会像是赫鲁晓夫那样,觉得不错就做了再说。

其实勃列日涅夫算是一个谨慎的改革派,前提是改革没有出现问题。历史上在他上台的头几年时间,一直对柯西金的改革都给予支持。但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自由主义倾向之后,勃列日涅夫看到了后果,谨慎的风格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便让柯西金的改革越来越难以继续下去,最终无声无息的停止了改革。

柯西金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和捷克斯洛伐克出事是有很大关系的。而现在,谢洛夫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伊拉克、印尼和苏丹的潜力,都足够让苏联挖上几年时间,根本不需要担心出现剧烈的社会变革,把这几个国家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苏联的经济肯定比历史上发展的还要快,因为苏联的经济体系的规模总量已经在增加了,所做出的选择余地自然更多。

苏联唯一的短板,谢洛夫认为就是怎么玩,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有限的,但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限的——这恰恰是苏联的软肋。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对人民的文化生活领域进行强力的干预。强调正能量,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匮乏。当苏联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的五光十色、活力十足的文化产品之后,对西方的自由生活产生了向往。对社会主义本身产生了怀疑。

苏联的文化劣势,在谢洛夫看来简直比因为身处寒带受到自然制约的农业还要弱。平心而论苏联在这方面下达了大力气,文化宫、电影院、广场、休闲设施这种东西几乎是标配,但就是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学好很难但是学坏很容易,那种好的坏的都有的文化,比苏联文化部提倡的社会主义教育有吸引力多了。

要想扭转这方面的局面,最终谢洛夫把希望寄托在了西欧的白左身上,只有让这群道德感爆炸的家伙,在西欧推行比苏联都要不切实际的政策,苏联才有机会扭转现在的局面。比如苏联提倡男女平等,克格勃就想办法找女权主义者出来在西欧恶心苏联人。西欧提倡多元化,克格勃就帮西欧搭建移民的桥梁。西欧第二国际的社会党说自己更加社会主义,克格勃就制定出来高昂的福利政策,通过渠道去造势实施。

“伊拉克**代表团马上就要来了,这次把伊拉克纳入我们的贸易体系,就可以在中东定下一个钉子,我们没有完全截断欧亚大陆,但也差不多了,只需要等待一个机会,就可以完成这一点。”谢洛夫毫不掩饰的说道,“我觉得我们能赢,最终的胜利者必然是我们。”

“这是当然的,我们一定能战胜美国。”勃列日涅夫非常认真的同意道,从伊拉克进入苏联的体系开始,从地理上来讲,苏联和美国进入了真正五五开的局面。哪怕现在苏联把印尼丢了,也仍然是如此。如果整个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全部在苏联的影响之下,造成的影响完全不能用三言两语形容,“我们团结在一起,战胜美国。”

苏联是一个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在地理上如果苏联很强,那这种地理环境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苏联可以把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出去,如果苏联很弱,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敌人可以随时从四面八方打进来。索性的是苏联真的很强,利用到了这种地理优势,美国和苏联的情况恰恰相反,美国衰弱了最不济也可以退守美洲,但想要强行封锁住苏联,从地理上就非常困难。

二战结束之后,苏联从来就没有和美国正面抗的打算,因为苏联也知道自己不是美国的对手,哪怕斯大林也不能改变这一点,于是就出现了二战后苏联从伊朗撤军,放弃希腊革命。当时的苏联战略是一边经济上赶超,一边在部分领域维持与美国的平衡,而在欧洲则维持优势,总体而言采取的是一种大陆上对美国的拒止战略:所以才有军事上苏联坦克炮兵的强势,航天和核武器上的均势,以及海军的守势,苏联红海军其实主要采取壁垒海域策略,谋求保护自己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他们长期没有航母,根本就未曾想过要在大洋上和美国舰队决战什么的,这都苏联自身的实际实力决定的状况。

这不代表苏联什么都不会做,一直承认美国是世界霸主,当苏联认为自己实力已经可以的时候,主动进攻就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美国国内一片哀鸿遍野的时候。

勃列日涅夫现在就恰好遇到了美国一身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很实际的人,勃列日涅夫不想谈什么国际主义,这个时候趁机给美国人几刀是最好的选择。按照谢洛夫的话就是顺风笑嘻嘻,逆风你麻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