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214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214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他是属下,不敢这么说。于是说道:“这已经开始涨潮,海上涛声大,待会儿天一黑,对方很难辨认出咱们,再加之潮声会阻碍相互通话。万一发生误会,就不好了。”

郑成功一琢磨,可不是,万一王烁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也给揍这儿,那可死的忒冤枉了。

其实你也不冤枉,谁叫你没事支援海盗玩呢?

郑成功思虑再三,还是率舰队悄悄跑了。

王烁早就看见郑成功的大旗和战船了,他有超距望远镜,什么看不见?

他在那儿正琢磨呢,是不是干脆把郑成功这小子一块留这儿算了?

第480章 定国自造立宪法 王烁摇头不赞成

架设在漳县号瞭望塔上的超距望远镜,早已发现了郑成功前来观战的快船队。

郑成功派船队过来,无非是想看看王烁的军舰到底有多厉害。

别人看了汇报给他,当然不如他自己亲眼所见。

以他的性格,他一定会亲自前来观战。

王烁生气郑成功不顾大局,资助海盗,就产生出要把郑成功的快船队一并击沉的想法。

后来一琢磨,这小子也就一时为自己利益犯糊涂,罪不至死,还是放他一马,以后和他谈判吧。

毕竟郑成功的军队现在强调军纪,不骚扰百姓。

从这一点来说,他比他爹郑芝龙和他那几个叔叔要强多了,没有了拿人不当物件的海盗毛病。

舟山群岛方圆上百里,大大小小岛屿众多,想完全肃清所有海盗,没有个把月不好办。

王烁命令辛思忠的火枪军和步军,在每一个小岛上驻军,主力放在主岛上,  则带着漳县号挨个岛的搜索,把所有漏网的海盗船,能俘获的俘获,抵抗就彻底击沉。

俘获的海盗,还是用对付小岛纯一郎的办法,不接受投降,钉十字架,绑到海滩上晒死。

不彻底震慑住他们,将来还会为祸,那些海边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渔民,还会去加入他们。

王烁在舟山搜索海盗的工夫,郑成功率快船队进入长江口,返回了南京。

回到南京,他把看到的王烁军队的强大和武器的先进,都仔细和在南京的李定国说了。

李定国在向南京进军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和郑成功相处了。

他再不愿看到像自己和孙可望那样,自相残杀的局面出现了。

因此,占领南京之后,和郑成功主力在南京会师,他首先做的,就是两个人坐下来,商量以后怎么相处?

跟永历帝待的时间长了,他也就看出来了,这就是一只知道吃喝享受的活宝,权力绝对不能交给他,否则,那就是一弘光帝翻版,再好的局面也会让他给整一塌糊涂。

因此,永历的圣旨,是出不了皇宫的。

你嫌宫内嫔妃少了,要广选美女。

成,我答应你,但你的太监侍从要是敢出宫,我就以扰乱帝都,损害皇帝形象的罪名,要么直接宰了,要么揍个半死,给你送回来。

哪个臣子要是敢遵奉你的糊涂圣旨,我立马就地免职,投入大狱,让你这辈子甭想再找得着他!

你选美女,就在皇宫里那些宫女中选吧,老子这还嫌里面人多呢!

想当年我父王大西皇帝才用几个人啊?你一个人,用得着这么多人伺候吗?有十个八个的下人伺候就不错了。

话说回来,我那父王也是够昏庸糊涂的。

皇帝,在李定国眼里,就是一个国家的代号,没吃过苦,没受过罪,四六不通,你让他领导国家,简直就是一笑话!

他的意思,国家,得让有能力的人来领导。

谁有能力?他觉得,最有能力的,不是他,是北边的王烁。当然他也差不到哪里去,还有就是郑成功。

那么他们三个人,到底谁说了算呢?

他就觉得,当初孙可望、他、刘文秀、艾奇能,他们四兄弟当初的办法是最好的。

有能力的人,大家坐到一起,共同议政,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

可惜当初他们四兄弟,剩下那仨不是材料,见识、能力相差甚远。

特别是老大孙可望,没能力还要做皇帝,最后把自己作死了。

因此,王烁不要皇帝的办法,他认为不好。没个大家共同遵奉的义主,你王烁自己说了算,最后还得走到互相残杀的路上去。

好在郑成功是个人物,他完全赞成李定国的主意,两个人基本想到一块去了。

既然你王烁不愿意,那我们俩先这么干着,哪天你想通了,咱仨就一块儿来。

郑成功同意他的办法,那就得考虑两个人的势力划分了。

在这方面,李定国是比较开明的,为了大局,他宁可吃亏。

因为郑成功海军强大,他把沿海的省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都给了郑成功,自己则管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湖北南部和安徽南部。

看着他的地盘好像大一些,可是他管理的省份都穷啊,相比郑成功,他还是吃亏了。

郑成功也明白自己占便宜了,心下很是佩服李定国的胸襟,两人因此就越处越近。

这样,划分了势力,势力范围之内的官吏任免,制度制定,则都由两人自由决定。

当然大家没事还会互相交流,谁的办法好,就向谁学习,取长补短。

至于帝都所在的江苏,则由两家共同出御林军,一人两万,管理治安,防备敌军。

江苏所出课税银两,扣除皇帝用度,百官俸禄,基本也就没什么了,不够两人平摊,富余则积攒起来,以备荒年。

这有点君主立宪的意思,反正皇帝只是个名号了,一丝权力没有,百官也得听他们两个的。

但仔细想来,他们离君主立宪还差的远,制度也不健全,特别是军队属于二人私有,留下极大隐患。

可限于那个时代和两人的见识,能做到这一步就很不错了。

所以,在他们两人看来,王烁有点不懂事,搂着权力不撒手,非要自己说了算,这不行。

你打满清我们不拖你后腿,你一个人打不过我们还可以帮你打,但也不能让你太强大了。

万一你强大了,回过头来打我们怎么办?

他们觉得自己的办法是最好的,可在王烁看来,这完全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落后封建制度,没有代表国民的议会,顶多就是把永历的权力俩人分了,一个皇帝变俩皇帝,根本不靠谱,当然也就不会答应和他们掺合。

想联合,你们得先学我的制度,我这都是比你们先进好几百年的东西。

你们学会了,明白了,真有能力,你们来当大将军我都愿意。

因为在我的制度里,律法是老大,剩下的没有老大。

在战争期间,需要军政统一,不能完全民主。等战争结束,逐渐走向民选,三权分立,军队完全属于国家,你们就会知道,我的办法才是长久之计呀!

第481章 四百年思维差距 致共和立宪之争

王烁和李定国、郑成功思维模式差着四百年,当然不能凑合到一块去。

李定国听郑成功说了王烁军队、战舰的强大,也不由暗暗担忧。

西北军竟然如此厉害,王烁灭满清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关键是他灭掉满清之后会怎么样?还用问吗?肯定是渡江南下灭他们,然后称帝。

不成,就趁着满清还有部分实力,和满清南北夹击,先灭了王烁再说!

可为自己生存,不顾民族大义,这样的事情,李定国干不出来。

别说李定国,就是郑成功也不肯干,他和满清还有杀父之仇呢。

他爹已经让满清给拉到北京棋盘街闹市上杀了,他叔叔郑鸿逵逃回来,已经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了。

就算没有杀父之仇,不顾民族大义的事情,郑成功也不会干。弄些海盗、倭寇拉王烁后腿行,公然和满清联合,他还怕后世骂他是汉奸呢!

那怎么办?要不咱也加紧后方治理,研究先进武器,防备将来王烁进攻?

可王烁搞出来的那些东东,咱们恐怕真一时半会儿搞不出来呀!

要不,干脆让他当皇帝算逑,反正这人不错,和咱也没啥区别,都对百姓好。

李定国听了摇摇头。

后方治理当然不能放松,先进武器也必须研究制造,还得加紧研究制造。

让王烁当皇帝绝对不行!朱元璋当初也不错,可皇帝传到他子孙手里就完全变味了。

咱们将来也不能把权力传子孙,还得想辙把权力传给有能力的人,弄个办法把这个规矩固定下来。

一,不能让皇帝有权力,皇帝就是只管享受就行了。

二,权力绝对不许传子孙,要学黄帝的禅让办法,权力只能落到有能力的好人手上!

现在是咱们俩,将来加上王烁,咱们要一起盟誓,位置绝不传子孙,就是子孙有能力也不行,不能开这个先河!

尽管李定国对自己发明的这个治国办法还不满意,他自己觉得也需要改善,但他认为这是目前唯一最好的办法,里面的缺憾将来加上王烁以后,可以共同想办法解决。

王烁爱民如子,得百姓爱戴,这就说明他和自己一样,是个好人,只要他明白了自己的苦心,相信他一定会赞成自己的!

他最终还是决定,要见王烁,和他面对面谈,把自己的想法仔细向他说明,相信他一定会赞成自己。

郑成功听李定国要见王烁,觉得也只能如此,反正这么着,比打起来自相残杀好得多。

至于能不能谈成,到时候再说吧。

谈成了最好,咱们两家合一家。谈不成,咱们就老实准备将来开战吧。

王烁的剿灭海盗行动进入尾声,也接到了李定国、郑成功要和他面对面谈判的消息。

决策常委已经和江南多次书信来往,几经协商,把见面地点放在了扬州西南一个长江江心的小岛上。

这是一个长江淤积泥沙形成的江心沙洲,形状像个织布的梭子,江水被它一分为二,从两边流过。

小岛北边是扬州,南边镇江是江南属地。小岛无人居住,站在岛上,可以看到长江两岸极远的地方,两边谁也不用担心对方有猫腻,用来见面极为适合。

常委会把李定国要求见面的意图和动机,都详细报告了还在舟山的王烁。

王烁与李定国一直有书信来往,只是谁也无法说服谁。

因为大家都建立地盘的时间短,又面临接连不断的战争,消耗大量百姓生产出来的资材,辖地内百姓都不富余,目前到底谁的办法好,可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还都不具备充分说服力。

关键一点,李定国认定王烁是要大权独揽当皇帝。

他不想要中国再出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了,这一点上他丝毫不让步,无论王烁如何解释,他看不到实际结果,还是不相信王烁将来不会当皇帝。

王烁想说明自己将来一定不会当皇帝,也是缺乏事实依据。

现在是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他无法施行全面民主政策。从表面看,他的政府仍旧是军政合一。

王烁是大将军,常委会书记,军政都是一把手,要说他不是大权独揽,谁信呢?

既然权力都在你手里,你还是和皇帝一样,全都是你自己说了算。

你既然不想当皇帝,那咱们三个把权力分开,有事大家商量着来,岂不是更好?

王烁这个冤枉啊。我现在也没自己说了算,我这是常委会制度。

你们如果有能力,将来也可以进常委,可就凭你们现在的能力,你们当委员都困难,别说当常委了!

这两个人不比宋献策和李岩,宋献策和李岩一开始就是要保王烁,把他视作主公,没有要和他平起平坐的想法。

而且,他们都饱读诗书,见识非凡,又去高级军校系统学习了王烁的那些从现代偷来的玩艺儿,才从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变。

李定国和郑成功就不同了,他们一开始就不想让王烁大权独揽,要的就是平起平坐。

李定国自小跟随张献忠,四处征战,没多少时间学文化,也就是粗通文字,见识、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学习过程,才能跟上王烁的思想。

话说回来,李定国如果可以理解王烁的这些想法,他就不会反对王烁了。

郑成功和李定国半斤八两。他爹就不学无术,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论打仗,他们都是天生将才,可论思想,他们连王烁地盘里一个县长的觉悟都达不到。

王烁也不能为了李定国就把现在这套常委决策制度给废了,再按着李定国的想法来,搞什么君主立宪,再说你军队不属于国家,没有议会制度,也不能叫君主立宪啊。

反正他不能再倒回去,遵永历为皇帝,那绝对办不到。不只他不同意,他的军队和政府也不会答应。

僵就僵在这里了。

将来消灭满清之后,如何处理江南问题?

在这点上,伟人是毫不犹豫打过长江去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没给他留下任何其他借鉴的办法。

可这时的情况又和解放战争时期有很大不同啊,从本质上说,李定国和郑成功不反动,也是一心为了国家好,只不过是他们处于这个时代的见识,不能理解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