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142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142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李自成在襄阳称王之后,仍旧保持他这种艰苦朴素,与众将士同甘共苦,以诚相待的作风,是不会有今天的失败的。

不是他贪污腐化,不是他缺乏智谋,也不是他手下没有大将谋士,是他的心变了,放纵了自己,率性而为,再不能和他的将士们一条心,再不能容忍别人与他意见不一致,才导致了他的彻底失败。

一个陈永福,一个姜瓖,两个不同时期投降的明军将领,李自成的两种不同的对待降将态度,似乎可以说明一切了。

山陕一片混乱的时候,王烁正在兰州召开他的第一届西北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一百多号决策委员,挤在兰州陆军学校的一间大教室里,挨个的发言。

没办法,没有扩音设备,大家只能挤在一起,要不然台上说什么,台下听不见。

首先是由王烁提名,选举出第一届常务委员会。

在举行会议之前,王烁和梁敏已经挨个和决策委员们谈了话,开了几次预备会议。

大家都拥护王烁的提议,第一届决策委员和决策常委的选举没有什么悬念。

王烁任第一届决策常委会总管,王平任副总管。梁敏、宋献策、李岩为常务委员。

接着,王烁做报告,确定了西北政府的组织制度和决策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制度,选举模式,将永久写入律法。

然后,确定了本届委员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那就是以西北根据地为基础,逐步发展壮大新政权,走向天下,解放全国。将新政权推向整个天下,解放所有受剥削,受压迫的所有民族的人民,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自由国家。

这些任务和目标的具体实施,由常委会总负责。

梁敏代表西北临时政府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从根据地财物、税收、教育、生产、制度等各方面,阐述了根据地的进步,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号召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团结实干,让新政权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走向天下。

王平做了未来军队的任务和编制改动以及任务情况的报告。

鉴于根据地的实际财力、物力和生产能力,军队目前只能保持十万地方保安部队和二十万正规军的规模,待以后根据地逐步扩展,再视情况逐步增加。

由于原材料获取的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骑兵只能保持十万,火枪兵也只能保持两万人,多了后方根本没有能力生产供应粮食、草料、辎重和弹药。

地方保安部队由梁敏任总执政的西北临时政府统一领导,按照实际情况分散驻守根据地各处,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打击盗匪,抵抗小规模敌军入侵,统称保安军。

对二十万正规军,做了重新部署和划分:

辛思忠率原第二集团军第一骑兵军和第二、第三步兵军驻守陇中,向东向南防御,改称陇中兵团。

党守素率原第二集团军第二骑兵军和原第一集团军第二步兵军驻守西宁,防御边界,改称西宁兵团。

哈克什率第一集团军第一、第二骑兵军驻守甘肃,防御边界,改称甘肃兵团。

剩余总部原直属骑兵军,原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共两个火枪军,第一集团军第三步兵军,组成机动兵团。

机动兵团共计四个军,加上个各特种部队总计十万人。李岩任司令员,副司令红娘子,政委梁定国,就是那个当初的梁墩子。

骑兵军军长梁安国,两个火枪军军长,分别是王建国和马玉亮。

王建国自然是王烁给改了名字的王小二,马玉亮是老回回马守应的小儿子。

步兵军军长李达。

所有军队归新组成的决策委员会常委会统一领导,总负责人王烁。

为与外部统一名称,便于外部势力理解,王烁仍称大将军,对外的文告,来往书函,仍旧以大将军的名义发布。

军事部署大体就这样划分,视以后发展和作战情况,再做改动。

会议一开就是半月。大家对这种新的政府组织形式都还不熟悉,是边干边理解,边干边摸索,边在细节上做相应改动。

委员们分组讨论常委们的报告,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举行全体会议,将各组的意见归纳整理,由各组组长在大会上发言阐述。

然后常委们根据委员们的具体意见,再次修改报告,直到形成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决议。

一百多人七嘴八舌,难免拖延时间。但效果大家都看到了,那就是可以充分集思广益,把所有人的智慧凝结到一起。

同时,在不断争论和解释中产生出来的决议,大家理解的更加透彻,以后执行起来更加准确。

最后,宋献策做总结报告。

他和李岩来这里比较晚,王烁怕他们不能适应根据地的工作方法,原本是没有打算让他们发言的。

这位原来的大顺军师,现在王烁西北军的总参谋长,却因这次会议而激动的面红耳赤,非要讲两句不可。

他跟随李自成多年,太明白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了。

李自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和执行正确的意见。

如何避免将来王烁也走到李自成的老路上去?宋献策还没想出对策,人家王烁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决策委员会制度。

第332章 大会闭幕群情振奋 财力有限心急不得

就在跟随王烁来西北的路上,宋献策还在担心,王烁将来打出西北,实力壮大了,会不会骄傲,像李自成一样独断专行起来?

须知,李自成在没成气候之前,也是像王烁一样,谦以待人,从善如流的。

可是,当他真正成了气候,就完全变为了另一个人,直到把自己作死,葬送了大顺军的大好前途。

将来王烁如果也犯李自成的错误,他和李岩岂不是又白白辛苦一场?

不料,当他和李岩从高级军校里培训回来,王烁和他们谈的第一件事,就是这集思广益的决策委员会制度。

特别是这个常务委员会,完全限制了王烁的独断专行。

五个常务委员,少数服从多数。王烁如果错了,只要其他人保持清醒,不同意他的决定,他的决定就不会被执行。

其实,在现代,许多非股份制私营企业,依旧在施行着伟人的这个制度。

单数的常委组成,总会产生一个多数的意见,避免了企业拥有者的率意决策,从而也避免了企业走向没落。

不仅如此,通过学习,宋献策看到了一个法制化社会的雏形,正在被广大的人民所接受。

在法制化条件下,王烁基本就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律法高于一切。

从这些方面看,王烁和他的西北政权,已经完全找到了避免走李自成老路的办法。

这样下去,这个政府最终击败所有敌人,开元一代新朝,只是时间问题。

坎坷半生,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何会不高兴、不激动?

宋献策执意要发言,大家商量半天,只好把原来会议结束时,应该由王烁做的总结发言让给了宋献策。

在一百多决策委员的热烈掌声中,西北军总参谋长宋献策,一扫过去的一脸阴霾,满面春风走上讲台。

他原本身材矮小,还瘸了一只脚,走路一跛一跛。今天却走的飞快,基本看不出跛来。手上还拿了把鹅毛扇,大有诸葛孔明之风,形象也显得高大了不少。

别人讲话,都是拿了稿件照本宣科,他却不要稿件,只带着鹅毛扇走上了讲台。

他开口言道:

宋某漂泊了半生,蹉跎了岁月,直至今日,始得心情舒畅,畅所欲言。

咱们军队,地方,都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大家都奔这个目标,奔这个方向努力,空前团结融洽,这是宋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只有在大将军统帅之下,才有这大好局面。

这回开这个大会,大家聚在一起,各展所长,各抒己见。事无巨细,明摆于桌面,优劣短长,详加议论。

虽见不同,纳其优者;虽思各异,采其长者。使优劣得所,而无不宾者。

这个办法好啊,大家都把心中所想说出来,虽然争执,虽然吵嚷,却是为一个目的。越争彼此感情反而越近,越吵反而越熟识,越是兄弟。

围绕着这个大会,咱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统一的目标,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去当官,为什么去打仗。

当官不为发财,不为自己,而是为天下百姓讨公平,谋幸福,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可谓前无古人。

可是,我,这里在坐的许多将军,高级官吏,当初跟随闯王,就是为这个目的呀!

付出了辛勤,付出了汗水,还付出了血泪,最终,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今天,咱们终于可以为这个目的坐在一起,共同奋斗了!

咱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在一起,为这个目的舍生忘死?

有这样一个团结有力的集体,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的,我们也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天下,统一欧夏!

咱们现在力量还小,地盘不大,缺粮食,缺补给,缺弹药。

咱们怎么走出去?那就是这次大会定下的调子,稳扎稳打,不能心急,一步步来。

咱们的军队,从兵员素质到武器,都比敌人强的多,战胜敌人没有问题。

可是,咱们不能跟满清一样,一下就打到中原去。

为什么?因为粮食。

外面让闯王闹的遍地荒芜,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咱们到那里怎么办?

也和闯王,和满清一样,从百姓嘴里抢粮食吗?甚至也去吃人?

不能,咱们是人民军队,咱们得救济老百姓,得让黎庶吃上粮食,得让他们有力气种地,打出粮食。

在没有打出粮食之前,咱们就得拿根据地的粮食来消耗。占的地方多了,根据地承受不起。

还有弹药,武器、马匹消耗,同样不允许咱们像满清一样去打仗。

还有咱们的官员培养,军队补充,发展,都限制着咱们快速去取得天下。

所以,这次会议制定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咱们只能一步步来。

占领一个地方,巩固一个地方,派出官员把这个地方的百姓发动起来,让它变成我们的另一块新的,牢不可破的根据地。

等这新根据地可以像老根据地一样,缓过劲来,可以生产,为军队提供补给了,咱们才能再去占领另一个地方。

由于增加了根据地,供应产出相对增加,咱们占领的另一个根据地就允许相应增大一些。

比如第一次咱们占领一个行省,待这行省巩固了,有了产出,咱们有了更大的能力,第二次就可以占领两个行省或者一个半行省。

如此滚雪球一般发展,咱们也不会太慢,十年之后,这天下,一定会是咱们的!

有先进的制度,有英明的领导,有高高在上的律法,宋某已经看到了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

天下精英,必定会齐聚西北;天下黎庶,必定会箪食壶浆,赢粮而景从。

让我们高举大将军为我们建立的这面民主法制的大旗,为天下百姓,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开元新朝,建立殊勋!将这大旗,插到北京的承天门上去,插到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民主法制万岁!大将军万岁!

……

王烁的第一届第一次决策委员会议,在一片掌声和欢欣鼓舞中胜利闭幕。

从此,决策常委会成为王烁军事和民政的指挥核心。

内部的生产、经济、教育、政治环境在迅速发展,一天快似一天,一天好似一天。合格的干部在迅速增长,备用干部体制也在王烁的建议下开始建立。

下一步,就是要集中所有力量,对付外部的多尔衮,驱逐鞑掳,复我华夏!

第333章 闯王骄横不合作 作茧自缚捆手脚

就在西北众人群情振奋,摩拳擦掌时候,在西北根据地的东面,李自成正在向着他的末路一步步走去。

山西被唐通带着一帮汉奸搅了个乱七八糟。李自成自讨已经无力守御山西,只能把所有部队收拢回陕西。

回到陕西之后,李自成再也不提当年颁布的所谓“三年不征”的承诺了,派出部队大肆搜刮百姓剩余钱粮,几乎到了寸草不留的地步。

他也没有办法。在北京搜刮的财物,由于李岩、宋献策的反叛,让他判断失误,认为整个后军都造反了,匆匆逃离京师,连原本计划的登基祭天仪式都没来得及办。辎重落在后面,便宜了多尔衮。

到了陕西,二十多万军队得吃饭,富户早让他杀没了,不抢百姓已经没人可抢了。

陕西百姓活不下去,拖家带口,纷纷向西北王烁的地盘上逃跑,李自成也不拦阻。

只要不带走粮食,跑就跑吧,跑一个我就少一分负担,只是青壮不许跑,得给我当兵打仗去。

你王烁不是能吗?还把我不少人都骗去你那里了,这回我连百姓也都送给你,这么多老弱饥民,我就看你怎么办!

王烁能怎么办?只能收留这些难民,建立临时营所,暂时让他们住下,给顿饱饭吃,然后设法向根据地内的村庄、堡寨里安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