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102部分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102部分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崇祯那么疯狂,滥杀大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自成打破京师,还有大学士范景文以下数十京官自杀殉国,足见那时国人之气节。

当年蒋总统逃离南京,不知有此壮举否?

李岩退朝回来,将朝堂上发生的事对王烁讲了。

王烁出宫的时候去过景山了,知道崇祯已经死在那里,但当时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细看。

当初崇祯从武英殿走的时候,脸色那样平和。王烁还以为他与崇祯的对话起了作用,他不会还是一味怪他的臣子误导他了,结果还是留下了“皆诸臣误朕”那句话,留作千古笑柄。

看来,历史,不是仅凭一两个先知先觉就可以改变的。王烁不由暗中感叹。

纵观崇祯一生,暴虐乖笃,对忠臣用三字可概括:杀!杀!杀!一杀袁崇焕,二杀王洽,三杀陈新甲。卢象升,孙传庭的陨落,与他也有莫大关系。

而对太监,也可用三字概括:信!信!信!一信高起潜,只会靠割死人头冒功,丢了辽东,害死卢象升。二信杜勋,一弹未发投了李自成,还充当大顺使者来议和。三信王德化,开德胜门迎李自成,进城带头到处搜崇祯,打骂群臣。

后世有学者评价崇祯帝: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虽然有失偏颇,但崇祯也确实有些过分了。

好在李自成这次在牛金星劝说下,没再犯混,替崇祯收了尸首,在东华门外设了灵棚,请和尚为崇祯超度。

他也希望崇祯赶紧归位,别留在这里阴魂不散的缠着他。他趁这几日事情少,安心搂着新封的皇后享受两天。

群臣每日散朝,都从东华门出紫禁城。这日,李岩和宋献策一起出来,王烁已在护城河外牵马等着。

李岩是故意让王烁每天来接他,又约着宋献策一起走,以便让两个人多有机会熟悉,为将来争取宋献策打好基础。

大顺军占领京师不久,宋献策还能仗着大顺皇帝的命令,约束城外军队,不让他们进城。

没过两天,城外将领就不干了,纷纷去找李自成。打北京他们也出了力,凭什么不让他们进城?

李自成本身就不是个讲原则的人,和明军打仗都不时靠假投降获得喘息机会,这时候也不会讲原则。想进城就进城吧,别惹事就成。

这都是一帮靠惹是生非起家的祖宗,能不惹事吗?

结果就是宋献策再也挡不住这些大兵,城内抢劫、杀人天天都在发生。

宋献策无奈,只好再去找李自成,据理力争。最后宋献策还是让了一步,大兵进城可以,但不许协带武器,李自成准了。

宋献策过于书生气了,那个冷兵器时代,大兵想杀人,还用得着带武器?这不笑话嘛!

第250章 嬉笑诙谐论明弊 朝无幸位考王烁

在李自成默许下,大顺大军终于获准进入京师。

宋献策看着满城的混乱又无力制止。

李自成沉湎在后宫里,牛金星忙着清理府库,任命官员,也巴不得看他的笑话,肯定不管。

刘宗敏本身就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主,不捣乱就不错,真是难为死了这位智多星,他也有点灰心泄气了。

李岩正是要利用这个时候,让宋献策看明白,闯王只能当个打仗的土匪,绝对不是一国之主的材料,劝他另谋高就。

这两天王烁因为宋献策在前门大街替自己解围,也和宋献策混的熟了。

宋献策见李岩高看王烁一眼,几乎是用平等的身份对待王烁,就知道这人不是一个亲兵队长那么简单,但他不挑破,只看李岩最后要干什么。

两人从东华门出来,汇合了王烁,准备去崇文门边上的麻绳胡同那里吃炒葫芦丝。那里有家饭馆做的比较正宗,颇有陕西风味。

这炒葫芦丝,其实就是炒猪大肠,是陕西一道名菜。虽然李岩和宋献策不是陕西人,但也爱好这一口,王烁当然也喜欢吃这个。三个人偶尔去那里吃过一回之后,就欲罢不能了。

从东华门出来,过了护城河,路北边就是李自成让给崇祯搭的灵棚,两个和尚坐在灵棚里念经,崇祯的灵柩就在灵棚后面停着。

按一般规矩,天子发丧,最少也须停灵七天,七天以后才可将崇祯葬入他宠爱的妃子田贵妃墓中,这已经是对天子最低的规制了。

之所以要将崇祯放到他妃子的墓里,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

李自成打入北京,事起仓促,崇祯皇帝的陵还没修好。李自成能安葬崇祯就不错了,不可能再给他修坟。

众大明遗臣一商量,崇祯活着的时候,最喜欢田贵妃了,也幸好田妃死的早,修了陵寝。正好,把先皇也弄那儿去吧。

死后能和最宠爱的妃子合葬在一起,崇祯也应该满意了。

崇祯的灵棚就设在东华门边上,大顺皇帝散朝之后,许多前朝旧臣也要出东华门,就从灵前经过。但众臣兴许是为避嫌,竟无一人下马前去拜祭。

李岩、宋献策汇合了王烁,正要从此路过,见诸前朝遗臣竟然不去拜祭他们的先皇,李岩不由感叹道:“真是世态炎凉,这戴乌纱帽的,竟然不如光头的和尚对前朝有感情啊。”

宋献策笑笑接话道:“他们这些前朝遗臣戴的乌纱帽,都是耍猴的给猴戴过的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猴子。和尚也不见得有感情,只是不念经挣不着钱,不敢不念罢了。”

李岩知宋献策好说笑,并未理会他的玩笑,又摇头叹道:“明朝遴选官吏,由乡试到会试,然后还要廷试,最后还得候选很长一段时间。

候选的时候还得跟着别人学怎样为官从政,够了资历,成绩好的才能当官,这选官制度可谓十分严格。

为何最终竟选出这么一帮没心没肺的东西?前朝主子尸骨未寒,他们又在今朝主子面前胡说八道,争权夺利了。”

这两日那般前朝旧臣,看看换了朝代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又开始旧病复发,在朝堂上互相攻讦,把李自成都闹烦了。李岩也是看着生气,心里极端鄙视这帮人,是以今日出言讽刺。

宋献策闻言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吧?大明毁就毁在这科举制度和论资排辈上!

刚当官不久的人心想,我这乌纱来的可不容易,二十多年苦读诗书,费灯熬油才得这么顶乌纱,容易吗?

啊,我这刚爬上这官位,你朝廷就完了,这不坑我吗?

你完了我不能完呢,起码,我得把我二十多年的灯油钱挣回来吧?

新朝廷不来了吗?没关系,你前朝完就完了吧,我再给新朝接着干!这就是科举不得人心的地方。

所以,靠科举制度选拔官吏,那是纯粹扯淡!

那些当官年岁久了,有了高官厚禄的,他这么想,我官居极品也不容易呀,我不光得二十年苦读费灯熬油啊,我做官这些年,何时敢不小心翼翼?

万一得罪了哪位爷,参我一本,说不定连小命都得搭上!伴君如伴虎,你不知道啊?前朝完就完吧,我还没享受够呢!

这么多大臣,谁愿意尽忠谁去尽忠就是,我不拦着,反正我不尽忠。这就是大明论资排辈选官的毛病!

这科举和论资排辈,让这帮官吏觉得,他的功名都是他自己努力挣来的,跟朝廷,跟皇帝鸟关系没有。他当再大的官也不会感激朝廷,感激皇上。他抛弃前朝,服侍新皇帝理所当然。

朝廷如此用人,本来就显不出朝廷优厚名士的恩泽,反过来再要求人家报效尽忠,那岂不是笑话?

再加上那些皇亲国戚,靠着人情爬上去的官老爷,一个个狗屁不通,连孝悌二字都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忠烈?

还有那些专门搞趋势逢迎之徒,靠巴结皇帝身边宠信太监爬上去的家伙,更是一帮只认钱连亲娘老子都认不全的东西,他们能知道什么叫忠孝什么叫大义吗?明朝如此选官,不亡国那才叫奇怪呢!”

说到这里,叹息一声道:“若是咱们陛下能明白明朝败在哪里,反其道而行之,则朝无幸位,野无遗贤,天下之士,尽为我用!倘如此,大顺必有希望!”

李岩笑道:“军师愿望是好的,可多在陛下面前说说这些道理。”

宋献策不由苦笑,随即就收敛了笑容,问王烁道:“王将军,你有何高见?”

宋献策这人满腹经纶,精明能干又不乏风趣幽默,的确如李岩所说,是个人才。但此人心机颇深,很少于别人面前流露。

王烁怕说多了让宋献策发现了破绽,但也不能不答,思索一下便道:“军师刚才高论,在下受益匪浅。

明制确有漏洞,然其鼓励学子苦读之本意还是好的。

根本,还是在于,如何于这些学子中鉴别出贤士,让这些贤士真正走上其应在的位置,又如何防范任用无能腐朽官吏。

还有,就是为官应为民,而非为一朝一君主之恩泽。为民之官只求国富民强,不求个人之业报,此方为有品德之贤士。

民富则天下富,民足则天下太平,君主才为天下之君主。如何于万民中选出此种贤士,成为民之父母,方为选官之道。”

宋献策眼睛一亮问道:“依王将军之见,如何才能实现你刚才所言呢?”

李岩接口道:“咱们别老在大街之上说这些沉重的事情,到了饭馆,寻个僻静之处,二位再论,何如啊?”

宋献策呵呵一笑,三人沿着观音寺胡同,一路向东去了。

第251章 分兵以对吃喝不足 为谁而战铁匠不满

李自成在朝堂之上,实际办不成什么事。

朝堂上说话,行动坐卧都得讲规矩。他活了三十几岁,就不知道规矩是个什么东西。

让他讲规矩,跟给他上刑罚没什么两样。

朝堂之上,他也就哼哈作势,应付完一大帮他认都认不全的官员,然后就匆匆散朝回后宫。

这时候,真正有事的部下们才来找他。

牛金星虽然反对他这么干,但朝堂上前朝官吏党争恶习难改,吵吵嚷嚷,也确实没法说正事。只好先这么着,等哪天皇帝适应了,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再说。

目下许多事情急等着办,也没法过于讲究。

后宫除了他们这些亲信部属,其余前朝官吏进不来,倒是个商量正事的好地方。

牛金星终于清完了包括紫禁城以内,所有府库的库存,银钱不足五百万两,粮食不足五十万担。

也就是说,不包括京师这些百姓和官员,只大顺的这些军队消耗,这些钱粮也支撑不了三个月。

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人活一天就得吃饭,马活一天就得吃草,修理军事器械,制造武器,搬运粮草,哪里都得花钱。而官员俸禄,城市管理费用,等等的这些都还没打算进去,还想着赈济饥民争取民心,想都别想!

牛金星只能赶去坤宁宫,将这个情况报告李自成。

李自成原本打算,中原已经折腾光了,打开京师,获得国家的钱粮,可以让他度过这个暂时的危机。

想不到,崇祯和他一样,都是叫花子!

这些粮草银钱,根本支撑不到麦收,怎么办?李自成急忙令人传刘宗敏进宫商量。

能给他解决眼前危机的,只有牛金星和刘宗敏两个人,宋献策和李岩总是弄些大道理。

大道理谁不明白?关键是你得有条件有能力去实现那些大道理。饭都吃不上,讲大道理能当饭吃?

这也体现出李自成没有远见,不能成为一代英主,只能做流寇的性格。

一个没有真理,没有主张,没有理想的军队和政府,又能走多远呢?

关键时刻,他不考虑如何坚持住真理,坚持住自己一心为民的主张,只考虑如何解决危机。

小的危机解决了,迎接他的,就是因解决这小危机而导致的,更大的危机!

李岩、宋献策的主张,并非只是大道理,而是真正能够长远走下去的治国之策。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用真理和正义把所有人团结到一起,同甘共苦。不是回避困难,只想暂时之计,而是要面对困难,共渡难关。

当这样渡过难关的时候,大家才会更团结,更能认识到坚持真理的重要性。难关过去,才会是光明大道。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伟人留给后人的,真正解决危机的不朽良策!这个,恐怕不只是古人,就是今人也很少有理解透彻的。

李自成解决危机的办法,只能让他因此而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走向失败。

刘宗敏来了之后,三个人终于商量出一个办法,就是把京师周围所有的部队调往各地就食,只留下中权亲军十万人马。

同时,让留守西安的田见秀加紧征集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刘方亮率左营驻扎山东、直隶以南,主要防备扬州的史可法北上。

右营刘希尧回军太原向北方防御。

前营袁宗第回师河南,防备左良玉。

后营李过进军宁夏,与大舅哥高一功看住西北的王烁。王烁勇猛,非李过这员虎将不能抵挡。

如果此时李岩在,是绝对不会同意这么干的。

所有军队几乎都是由降兵和饥民组成的,不整编,不经过严格整训,统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