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维多利亚的秘密 >

第363部分

维多利亚的秘密-第363部分

小说: 维多利亚的秘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美国大兵冒着狂暴得不行的风雪敲响了医生的车门。医生从睡梦中惊醒,一听这劲头就知道出事了,立即把大兵让进来,听大兵嚷道:“我们队里有人被昆虫咬了,伤口呈一大片的紫色,很可怕,你快去看看!”

“昆虫?”医生想起了几阵子探险队中流传的一个地质学家发现了蜻蜓的故事。蜻蜓咬人不会中毒,但昆虫的出现还是让人惊慌。

医生赶紧拿起急救箱跟着大兵钻进暴风雪中。

就在半途中,医生和大兵目瞪口呆地看到一个人影从房车里冲出来,发狂地冲进茫茫雪色中,瞬间消失,只有他尖叫的声音还回荡在风雪中。他们追了几步就失去了狂人的踪影。

医生和大兵只好先钻进营房,不等他们发问,留守照顾受害者的队友焦急地解释:“被虫咬的家伙发狂了,拉都拉不住,我被他推了一下,扭伤了脚!”

大兵:“我们看见了。医生,有什么昆虫咬人之后会让人发狂的?”

医生:“热带的蚊虫才能传播病毒性脑炎……不过,这里有昆虫的概率越来越大了,你四下里寻找一下,看看有什么蜘蛛、蜱虫之类的虫子,有可能是从新西兰带来的,房车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温度,所以虫子才能生存。”

事关自己的小命,医生话音刚落,大兵就心急火燎地寻找起虫子来。本以为这种鬼天气虫子只可能躲在温暖的房车内,可是所有人都没能找到虫子,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在检查了自己的衣物之后,离开了这套房车,冒着风雪去到了医生的营地。

医生这一回来不要紧,发现屋里多了两拨人,全是来求助的,看来是有疫情爆发,所有人的心都一紧。其实共有三拨人,还有一个家伙发现医生不在之后着急地奔了出去乱窜,也不知道窜到哪儿去了。

医生又揣着他的药箱出勤,心情沉重了许多。他们又在风雪中碰到了一个发狂奔出来的受害者,这一次,大家都有了经验,立即上去把狂人制服。

狂人发作的样子很像是狂犬病,竟在搏斗当中把医生都咬了一口,这一口把四个人都吓得面如土色。

那医生更是把受害人都恨上了,谁知道他不会不会把可怕的疾病传染过来啊。

医生一面咒骂上帝一面指挥大家把病人给绑起来,自个儿用了一个医用吸毒素的设备给自己处理一下。

医生处理完了自己,又用碘酒消毒,这才和大家一起看向被制住的受害者:一个双目凸出,血丝纵横,可怕的表情,嘴里还哼哼唧唧讲着自己的母语德语,因为太含混,谁也听不清。

医生赶紧检查他脖子上的伤口,果然发现了紫色一大片,如同紫心的番薯一样鲜艳。医生一时间脑袋短路,喃喃道:“昆虫?什么昆虫能够在这种鬼天气到处乱窜?”

美国大兵叫道:“就是这样的伤口!绝对错不了,谁看了一眼就永远也忘不掉。”

本房车的主人之一,一个德国生物学家叫道:“美国人那边也有?耶稣基督!这不是说明那虫子能够在这样的天气爬行几十米?这不合理!这种天气,只有大型动物才有能力穿过这样的距离,像我们人类。”

惊悚的神色在医生眼里出现,他叫道:“是啊,真邪门儿!”

另一拔求助的人说:“我没看到我们那个受害者的伤口,但是他们的表现是差不多的,好像疯了一样,这么说来,那可怕的虫子至少已经祸害了三个地方,不,还有一个车的人也到了医生那里,是四个房车的人遭殃了!”

医生果然地道:“先把四周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虫子,尤其是蜘蛛类似的虫子,快!”

大伙儿立即行动起来,性命攸关,谁都不马虎。一番风风火火地房内大搜索之后,大家松了口气,比较了解事态严重性的医生建议:“必须召集大家开会,告诉大家有虫疫,我们分头行动吧?先定下一个开会的地点。”

谁也没想到要在房车里开会,一时间没有定论。

德国人说:“就在这里吧,因为这里已经搜索过了,没有虫子。而且每个小队只能派一个代表,多了坐不下。”

医生:“好的,大家觉得怎么样?”

德国人的理由很充分,得到了一致同意,然后各自定下目标,德国人还拿出纸来画了一个营地分布图,分配任务,大家看到那家伙对谁谁谁的营地了解得一清二楚,心里都涌起怪怪的感觉。

第466章禁区

12国代表与警察代表袁晞一起聚集在德国人的狭窄房车中,共17人,医生还在忙着寻找受害者,给他们注射镇静剂,这是一种姑息疗法,因为此时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虫媒,又是什么样的病源体。

由于运营商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而废弃了设备间通过蓝牙网络通讯的功能,现在的手机都不能通过蓝牙畅通地通讯,而且无线步话机只有语音功能,很模糊的语音信号,12个小队之间只有在30米内的才能听清对方,所以这队“高科技”探险队居然要靠人肉在各营地之间奔波才能通信。

可见科技的退行有多么的厉害。

17人杂乱无章地组成三三两两的讨论组正在高效地交换着信息,对这诡异的虫疫莫衷一是。南极存在毒虫已经是天方夜谭,这毒虫居然还能在暴雪天气中自由穿行于各个营地,更令人惊悚万分。

意大利地质学家达维拉是意大利小队的代表,他又“碰巧”站在袁晞的身边,说着:“看吧,还不信我!生命真是太顽强了,南极也有昆虫存在,我在怀疑是不是温血昆虫呢。”

听到达维拉这么说,袁晞还没反应,德国生物学家凑了过来,大声道:“是啊!必须是温血动物。有些昆虫是有温血倾向的,一些蜜蜂在低温的情况下会通过肌肉颤动而提高蜂巢的温度。理论上蜘蛛也有可能这么干。”

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人相信达维拉曾经看到过蜻蜓了,这是多个事件关联起来的效应,另一个凑过来的普鲁士代表也是生物学领域的专家,说:“达维拉先生看到的蜻蜓有羽毛吗?有多大?飞行类的恒温动物都得进化出羽毛来保温,否则不可能是南极原生的生物。”

达维拉尴尬道:“我只看到一点点动态影像,还是黑中带蓝色的,只从飞行姿态来看是蜻蜓,细节真心看不到啊,它飞得太快了……哦,对了,它貌似正在躲避人类的观察,说明它已经看到我了,如果它没有发现我,应该不会飞那么快。”

德国生物学家说道:“鉴于情况特殊,大家以后都随身带着照相机或者手机吧,见到有虫子,立即拍下来,现在只有达维拉先生一个人见过昆虫,太……遗憾了了。”

大家纷纷同意这个建议。

这个德国生物学家“治学严谨”,不仅能够一口气把各小队的营地给画出来,距离方向大致不差,还在复活古老的通讯技术,用步话机一个营到一个营地传话。

因为每个营地至少有一个邻居能够联系得上,一个传一个,最后13个营地都能被传播到,不用在这样的鬼天气在外面乱跑了,这样搞不好一不小心就会永远消失在暴风雪中。

他还分析得出结论,本地生物可能有强烈的领地概念,所以才会逐一袭击人类的房车,迄今为止,导致探险团队共有四人遭殃,又不像是捕食活动。

借鉴沙地生存的蜘蛛习性,他认为“南极昆虫”有可能隐藏在雪地中,用风雪掩盖自己的行踪,大家为了安全计,风雪一停一定要立即离开此处,远离南极昆虫的领地。

达维拉又来显摆自己的博学,说:“这里是南极腹地,冰层两千米,植物是一切生物圈的基础,至少得有植物生活在南极才有可能有昆虫生存,可我亲眼见到了昆虫,却没有见到一丝植物的痕迹。冰层这么厚,也不可能有提供给植物生存的矿物质。”

南极标志性的动物企鹅也不可能生活在这么深的南极大陆,因为它们必须能够回到海中去捕食鱼类。达维拉又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超现实主义当中。

袁晞终于用她招牌式的南极般的冷漠语气说话了:“大家忘了这里靠近温莎基地吗?有人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

“蜻蜓!”听到袁晞这句话,那个叫艾德铭的德国生物学家跳了起来:“我想起来了!在温莎大帝的黄金时代,早在100年前,温莎就已经掌握了能够控制蜻蜓跳舞的神经科学,我们现在还没达到那样的水平呢!”

美国代表说道:“是啊,前阵子有科学家掌握了控制蟑螂行走路线的技术,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温莎黄金时代厉害多了。”

艾德铭说:“这些蜻蜓或者是温莎基地饲养的,温莎去世之后围绕在基地四周活动。”

达维拉:“别忘了还有毒虫,我看呐,这不是不小心释放出来的昆虫,而是温莎饲养的用来保护墓地的昆虫皇家卫队。这么一想,前路要危险多了,我心里直打鼓。”

他这么一说,所有人都在心里打鼓,温莎大帝这个名字太恐怖了,如果要进入他设置的禁区,那得有多大的危险啊。

达拉维嚷道:“大家有谁清楚南极禁区解禁的详细过程?会不会温莎的遗命是一直把南极当成禁区,那帮家伙却自以为这么久过去了,可以忽视温莎的禁令?”

美国代表说:“我们把所有的猜测都告诉安理会那帮家伙,他们自然会分辨真相,对了,为什么当他们知道温莎基地还在运转时会讨论那么久?是不是知道温莎的禁令里包含了‘擅闯者死’之类的威胁?这么一想,我们真不敢随便进入基地啊。”

原本大家都认为风弱之后要进入基地去一探究竟,可是现在,这些探险家们都犹豫了。

科技帝的禁令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特别是当那些风车还在转,基地有可能一切正常运转的时候。这说明基地的自卫措施还是完备的,恐怕一只军队要进入都得三思,更何况是半官半民的小小探险队呢?

艾德铭说:“是得搞清楚禁令的细节,温莎最后一次露面时刺客的下场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吧?我可不想被切成香肠碎肉!”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更觉得毛骨悚然了。

好在可怕的毒虫肆虐了一遍之后就消停了下来,三天之后,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终于来了,让探险队的军人前往基地探路,所有的非军人退到50公里远处。

探险队成员在离基地20公里处于一个冰山上远远地看了一眼,刚好能够看到基地的大风车,而退到50公里之外,他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所有人都倍敢郁闷,可是所有人慑于温莎大帝的威名,也不敢有什么叛逆精神。

袁晞是最有可能违背安理会的命令擅自闯入基地的,她曾经对下属说过:“就算是温莎亲自犯案,我也要冲过去把他逮住。”不过,她也乐得让军人们去打个头阵。

20名各国的士兵背起突击步枪神情严肃地朝着基地进发,这个时候能够看得出协约国的合众国、普鲁士、俄国、日本都比较有冒险精神,明显他们的士兵走在前面,而联合国那些不尚武的国家不约而同地落后于协约国国家。

科技再退行,也没有退到小型无人机都没有的地步,最后是小型无人机的电池寿命差点,竟仅有20分钟续航能力,来自德国的军人指挥官决定到10公里之近时才放出无人机。

当年温莎的军舰鸟是何等的威风,还能够借助上升气流飞行,续航能力是全球性的战略级,这20分钟的小无人机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

跟大部队一样,无人机也要靠卫星导航,每天只有3小时的时间能够作业,否则的话只能就近200米之内操纵,那已经是步枪的射击范围,无人机保护士兵的效用就大大地降低了。

无人机场的发射并不太顺利,因第一次起飞失败,摔到雪地上引起故障,花了侦察兵半小时才修好,弄得侦察小队心浮气躁。

卫星的视频带宽不足,只能传回的黑白画面,还一闪一闪、一卡一顿,还好不是温莎黄金时代的军人。这个时代的士兵也习惯了这种东西。

无人机由远程的工程兵操控,像个没头的苍蝇般乱窜,它跟航拍时的飞机侦察似乎结果一样——除了风车和大门紧闭的基地之外一无所获。这个基地有说不出的诡异,因为在这冰天雪地中,本应被风吹雪埋没的褐色基地竟似一点雪粉都没粘上。

这些军人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但他们直觉感到科技帝留下的建筑果然非同小可,这种不沾雪的材料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因为这刺眼的褐色在这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太出众,航拍的飞机也许还发现不了它的存在。

所有的南极探险队成员都在紧张地等候军人先遣队的消息,声音怪怪的卫星电话那头传来指挥官的通报:“基地大门紧闭,风车和基地的外壳都没沾上哪怕一颗雪粉,很奇怪,不知道是经常有人打扫还是因为使用了特殊的材料。”

无人机的电池快达到预定的返航百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