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第二帝国 >

第445部分

重生之第二帝国-第445部分

小说: 重生之第二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52章奥匈海军发展

翌日,清英将仍在阿列克谢床上流连忘返的艾琳娜像松鼠一般提了起来,怒气冲冲的拎到了自己的房间里施以教训。面对父亲洞悉一切的严肃目光,艾琳娜登时就将自己的小心思倒了个干净,包括她对阿列克谢是如何由哀其不幸的怜惜到懵懂朦胧的好感,并最终演变成今天这宛若春藤绕树的倾慕的详细经过。

听得艾琳娜的交代,清英不禁痛苦地用手捂住了额头。当初自己之所以会做出收养阿列克谢的决定,政治上的考虑占了绝大多数;现在这只俄国末代皇储算是被自己完美养成了,可自己的女儿却也随之搭了进去,这笔买卖大大的不合算!

艾琳娜贝齿咬唇,像软体动物一般缠在了清英的身上,明亮的星眸扑闪间,撒娇和央求之意再明显不过。清英向来就对女儿没辙,这一次也同样在艾琳娜的攻势中心下大软;软磨硬泡了半天,他终于勉强答应不干涉艾琳娜和阿列克谢之间的关系。看着艾琳娜欢呼的俏脸,清英心中充满了被外人抢走属于自己的珍宝的苦涩和挫败。不过作为交换,清英也向女儿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包括她的学业情况绝不能因此受到影响,且在成年之前不能和阿列克谢越过最后的底线。如果二者有一个没有达成,他就会立即将阿列克谢派到邓尼金控制下的北高加索去。

在宁和的氛围里,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1916年8月,小毛奇因肝病辞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而之前在对俄战争中赢得了巨大声望的兴登堡。则以罕见的古稀之龄坐上了这一德国职业军人所梦寐以求的至高宝座。51岁的鲁登道夫被任命为第一军需总监。成为下一任总参谋长的头号人选。对于这一与历史上如出一辙的新陆军首脑,清英也点头表示了首肯,兴…鲁这对组合注定会在德国陆军史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前成为陆军的核心也算是实至而名归。

三个月后,一则大新闻从奥匈首都维也纳传来:86岁高龄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结束了他近70年的统治,在帝宫中溘然长逝。得知这一消息,不仅德国全面降半旗致哀,就连其夙敌意大利人也向维也纳拍去了唁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弗朗茨皇帝已经成为了当代欧洲的一个传奇:这不仅在于他早年和茜茜的结合是将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在现实中完美呈现的传世佳话,更在于他创立奥匈帝国的功绩,以及在位近70年间所始终如一的开明专制、恪尽职守、和兢兢业业。即便是最极端的民族独立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在弗朗茨的统治下,这个由多民族勉强融聚而成的松散帝国始终都在向前迈进,并逐步成为了世界级的列强之一。

当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天佑吾皇弗朗茨》的奥匈民众,发现他们国歌中的皇帝已经不在了的时候,奥地利人为之失声痛哭,而生活在帝国境内的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等也都是无语沉肃。伴随着枢机主教们在维也纳宫廷中所进行的最后圣祷,属于弗朗茨皇帝的时代终于彻底划上了句点。

由于这一位面中没有萨拉热窝那次枪击。当老皇帝弗朗茨逝世之后,其侄约瑟夫?斐迪南大公便以皇储之身份即位加冕成斐迪南五世了。尽管因为其妻子苏菲是平民出身。使得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公侯巨头们都在恨屋及乌之下对自己的新皇帝大不顺眼,但对于邻近的德国而言,斐迪南大公的即位却是柏林乐意见到的局面。他与德皇父子私交甚笃,这使得德奥之间的联盟合作能够朝着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而其在建设海军上的热衷,也使得这个帝国能为德国在今后的全球博弈中提供更大的帮助。

很快,柏林方面的期待就得到了实现。在斐迪南的推动下,奥匈这个只有克罗地亚沿海区域的典型大陆国家,也加入到了只有顶尖国家才能真正玩转的海军游戏中:根据奥匈国会达成的法令,他们将在1917年开工一艘条约舰的基础上再追加建造一艘,以填满当前己方在海军主力舰上所仍旧留有的吨位空白。

出于对德国盟友的传统信任,奥匈海军设计局便以清英提供的图纸为蓝本,设计出了计划命名为“道恩元帅”级的重型主力舰。这型标准排水量达到35600公吨的舰艇,完全遵循了清英所主张的高航速和具备优越的远洋作战能力:其最大输出达到12万马力,设计航速高达28节,而其燃料搭载量也超过了6000吨,可使战舰在15节的巡航速度下拥有超过1万海里的航程。

道恩级战列舰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火力。由于华盛顿条约中规定的最大口径舰炮为16英寸(406毫米),这使得身为公制国的他们在战前搞的400毫米火炮有威力偏弱之嫌;看到清英在设计图纸上仍旧为新舰配置了这种火炮,奥地利人果断摇起了头。既然要造,那么就要在各项性能上都发挥到极致,在一寸一境界的舰炮领域,6个毫米的差距已经也绝对不算小了!

在奥匈海军部的命令下,斯柯达军工随即开始了新型406毫米舰炮的研制工作。值得奥地利人庆幸的是,坐落在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绝对是当今世界顶尖的火炮制造中心。历史上,他们所铸造的305毫米k10火炮就是同级别的佼佼者,而其在之后研发的350毫米k14型火炮的威力更是只能用鬼畜来形容。这款英标长度只有42倍径的火炮,却拥有远胜于美国356毫米l50火炮的穿深,甚至有资料显示其穿深还超过了英德两国的15英寸级别火炮!虽然这款嗑药炮的身管寿命非常悲催,只有区区的100发,但这也足可称得上是卓越了!

这一次,斯柯达的工程师们也没有辱没自己在历史上的成就。经过一番考量计算之后,新式406毫米舰炮的大致参数便被他们确定了下来。它的身管长度增加到50倍径,发射1030kg的弹丸;而在全装药的情况下,炮弹的出膛速度将被提升至830m/s。这一性能不仅全面凌驾于德国在巴伐利亚级上所装备的400毫米火炮,也对美英日三国的同口径火炮形成了巨大优势。鉴于斯柯达在造炮弹上同样是一把好手,该型火炮的最终穿深必将再创高峰。当然了,该炮的寿命也因为大幅嗑药而远低于各国同类产品的正常水平:其全装药下的寿命预计将只有130发,而未来在编制炮表时所打废的身管数量足可令后勤官员为之发狂。

由于德国海军已经在重巡洋舰上成功装备了四联装炮塔,因此该舰便没有再采用最初的三座三联装主炮布局,而是改成了极其新潮的2座四联装前后各一布置。相比于前者,后者在炮塔、炮座和弹药上的减重就超过了1700吨,这还没算这种布局对缩减核心舱长度所带来的减重贡献。而其代价仅仅是减少了一门火炮。随着核心舱长度的变短,舰艏的主炮塔得以布置在更为靠后的位置,这也使得四联装火炮对于船体宽度要求较高的缺点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弥补。

得益于四联装炮塔所带来的减重和缩短核心舱长度,道恩级在实现高速重炮的同时也完美的兼顾了防护。其舷侧为内倾20度的350毫米主装甲带,且维持了巴伐利亚级的极为良心的高度,延伸到水下的防水中弹装甲也是一应具有。在水平装甲上,它也同样实现了150毫米的骄人成绩,处于世界最顶尖的境地。

除了2艘核心主力舰之外,奥匈海军辅助舰艇的建造预算也被提交到了奥地利和匈牙利议会进行讨论。而相比于战前向海军拨款的举步维艰,当前的奥匈却是在这一方面变得骤然顺利了起来。随着海外殖民地的获取,海军舰队在大多数匈牙利议员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烧钱机器,无论是殖民地向宗主国输入的原材料,还是它作为过剩商品倾销地的本身属性,都使得身处内陆的匈牙利人感受到了其对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善,并决定要打造舰队来保住这片利益。

在斐迪南的支持下,奥匈议会也为辅助舰艇的建造拨付了相应的资金。2艘重巡和4艘大型驱逐舰的首批订单随之签订,其总金额无疑超过了一艘道恩级的数目。相比于道恩级的改进,这两款舰艇则几乎完全沿用了德国的现有产品,前者是装备12门203毫米火炮、且兼备防御和速度的优秀重巡,后者则是标排2000吨,拥有6门128毫米火炮和8具60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标准舰队驱逐舰,航速可达35节之快。

尽管奥匈海军对意大利人钻条约空子而改造的那两艘“航母”耿耿于怀,但由于国内还没有能建造如对方一般超过250米长的战舰的船台,加之己方的造船能力已经趋于饱和,只能暂时作罢。对于清英而言,奥匈在航母上的偃旗息鼓也无疑是为他减少了一个麻烦。等到今后空中力量兴起,他再让奥匈造正规航母的建议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ps:感谢书友金螃蟹和zhouyu1976的打赏~~~

第653章石油革命

1917年3月,位于科威特的第一期油田项目宣告竣工,正式开始投入运营。在钻井机昼夜不停的开采下,每天可实现超过1500吨原油的量产。平均每一周,都有一艘大型油轮远涉重洋开进波斯湾;在将上万立方米的油库装得满满当当之后,便绕过阿拉伯半岛,经苏伊士运河直航中欧。

随着煤钢时代逐渐走向终点,石油作为新兴能源的重要性已然日益凸显;身为拥有后世记忆的穿越者,清英也无疑是未雨绸缪,为本土严重贫油的德国开辟了稳定的石油来源。大战刚结束不久,他便以霍亨索伦家族继承人的身份,组织了数支队伍到已属德国治下的科威特进行石油资源勘探。虽然他不知道历史上科威特的油田具体处在哪些位置,但由于这个弹丸小国蕴藏了超过1100亿桶石油的惊人数目,在这片领土上找到石油的概率无疑是极高的了!

在清英的刻意搜寻之下,深埋地底数亿年的石油也终于再度见到了阳光。勘探队欣喜若狂地向柏林发回电报,称他们找到了一片“流动粘稠的黑色海河”。罗马尼亚境内的油田和这里相比,完全就是乡野水塘和浩淼湖泊之间的区别,如果德国能将这一地区的资源完全利用起来,那么国内就将再无石油缺口可言!

大喜过望的威廉当即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以在当地建立起一本万利的石油开采基地。由于清英是借家族之手组织起的这几支勘探队,因此霍亨索伦便毫无悬念的捷足先登,从政府势力和容克巨头的竞争环伺中取得了对科威特石油开采的绝对主导权。而清英之所以选择通过家族之手来达成这一目的。还是出于尽可能的巩固皇权的考虑:石油这个命脉产业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对国内那些容克巨头们形成实力上的优势和根源上的限制。

尽管这个时期的石油价格还远没有后世那么高昂。但随着内燃机时代的逐渐来临,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也必将使得这一领域将成为极为生金的熏灼行业。当前,德国的年均石油消耗已经从战前的320万吨激增至450万吨,且还在随着化工、机械、汽车、军舰等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威廉显然不会因当前在科威特所取得的这点成绩而满足。第一期工程投产之后,规模更甚数倍的二期项目也随之破土动工:预计到1920年。科威特的原油年产量就将突破300万吨大关,并由此成为德国石油供给的核心支柱。

除了最具效力的科威特之外,位于西非沿海的尼日利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巴库也是理想的石油来源。前者的储量虽然只有科威特的三分之一,但其总量仍旧是十分丰厚;后者更是欧洲传统的石油基地,在委内瑞拉的油田被开采之前一度占到了世界石油产量的60%以上。清英准备在尼日利亚也展开石油勘探,并对邓尼金统治下的巴库油田以还债的名义实施一定程度的接管时至今日,德国已经向这个在俄国的代理人提供了大量的军火、俘虏、粮食等各种物资,令其用巴库油田的产出来抵债也是无可厚非。而这种分散的石油来源,能使得德国在这一领域拥有更大的弹性,不至于被敌方势力破坏掉一处就陷入整体瘫痪的状态。

有了充足的石油来源之后。德国便可将以内燃机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成果放心大胆的推向国家的各个领域了。在农业上,德国可将拖拉机大规模的应用到耕作当中。并由此推动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届时,德国的农业必将会随着拖拉机大规模应用所带来的集群生产而出现迅猛的上扬,其国内产量较战前提升一个档次几乎没有任何压力;而凭借着乌克兰的黑土地,德国不仅能实现粮食再也不向美国进口的自给自足,成为农产品的输出国也是不在话下。

而那些从传统手工耕种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则会被因殖民地市场需求而亟需扩大生产的工厂企业所雇佣,并由此进入城市成为工人;而他们将在新的劳动中,促使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