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贼 >

第162部分

反贼-第162部分

小说: 反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榆林卫设立于大明成化年间。说起其设立的原因,也不怎么光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土木堡之战中,明英宗被俘,暴露了朝廷西北边境防守的欠缺,设立这个榆林卫,就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加强防守力量。

而从长远来看,明朝代元朝而立,打败了蒙古大军,后来先后跟瓦剌、鞑靼只见进行了多年的战争。

可以说,除了太祖时期和成祖时期有过短时期的优势以外,大部分皇帝对蒙古的战斗都是败多胜少。

设立榆林卫,就是为了加强朝廷北方的防卫,策应山西、宁夏防卫,扼守关中,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后来,更是成为大明朝廷划定的九边重镇之一。

除了军事上的地位以外,榆林卫在经济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大明朝庭和蒙古可说是一对儿欢喜冤家,首先在根本立场上,两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明太祖朱元璋打败了蒙古军队,将元朝统治者赶出了中原;而蒙古大军,则是三天两头的到大明北方边境打草谷,掳掠人口和财富。

而从根本上来讲,中原本就是汉族人的天下,打着汉家正统旗号的朱家把蒙古人赶走,似乎又是天经地义了。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多得是牛羊战马。牛羊需要吃盐,蒙古人没有盐;汉族人有。

蒙古人以牛羊肉为食,平时喜欢喝些清淡的茶。蒙古人没有;汉族人有。

明朝是农耕民族,缺少战马和牛羊;而这些东西,蒙古人有。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贸易就应运而生。

榆林卫就有茶马贸易最重要的边市之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榆林卫的繁荣。

延绥镇榆林卫保宁堡。

这天,一伙客商赶着两辆大车从堡里出来。

总共十三个人,领头的,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者,满脸的沧桑,一看就是常年在外奔波。可惜,看起来土头土脸的,没什么富贵气。

不过,后面跟随的十二个武师一个个膀大腰圆,十分精悍,如果不是有钱人,谁又能请得起这些人?

如果稍微留意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个个腰里都是鼓囊囊的,明显是身怀兵器。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说普通人看到了,就算是值哨的边军,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了事。

正文第二百五十七章老工匠严华悔不当初

如今陕北境内不安宁,匪患成群,商人们要是没有自己的武装,恐怕走不了多远就得连人带货被人家给抢了。

朝廷的军队,那是不用指望的。

商人们都是半武装性质。像这支队伍,规模并不大,兵器都藏起来,也是因为在保宁堡里,有所顾忌。

车队一离开城池,这些汉子们立刻都活跃起来。

“呼,他娘的,终于出来了!这东西硬邦邦地藏在身上真是不舒服。”

汉子们一边说着,一边把短刀、匕首之类都拿了出来,随随便便往身上一别,一股彪悍之气显露出来。

“李老爷,那姓严的敬酒不吃吃罚酒,干脆咱们直接绑了他就走。料来一个老匠户,谁又管得着了?”

“就是!这大过年的也回不了早盛塬,咱们辛苦些没关系,可大帅在家迟迟等不来好消息,倒是咱们做属下的办事不利了。”

“就是,李老爷,您下命令吧!绑了他就走,只要到了早盛塬,由不得他不帮咱们做事。”

“是啊!到了早盛塬,不用咱们胁迫,他自会看到早盛塬的好,自己就想开了。”

战士们纷纷要求强动手。

李老爷自然就是老木匠李老汉,他现在扮作商队的领头,被人称作一声李老爷。

只见他手拿一个大烟袋,不急不忙地抽上几口,等到大家都说完了,才慢悠悠地开口道:

“我知道,这都过年了,大家心里着急。不过,着急也没有办法啊!大帅对火铳的重视程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为了造好火铳,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让咱们出来找严华是为了什么?一个老头子,有什么好的?”

“自然是为他能造火铳。”战士们纷纷说道。

“对啊!所以,我们就要解大帅之忧。火铳,可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造!严华固然是老工匠,可早盛塬一无所有,要平地起高楼,只凭他一个人可不行。到时候一年半载的还造不出火铳来,那可如何是好?”

说到这儿,李老稍微停顿了一下,见大家都露出思索的神色,才继续说道:

“现下朝廷腐败,从兵仗局中逃到榆林卫的工匠可不止严华一人。如果我们能说服严华,让他真心为大帅做事,然后再多召集些工匠,大帅的大事何愁不成?我们多花些时间,将事情办好了,以后在大帅面前、在众位弟兄们面前也能抬得起头来。”

“嗯,李老爷深谋远虑,是我们考虑不周了。”战士们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更何况,估计也不用我们等多久了。相信严华这老东西过不了眼下这一关,咱们的机会也就来了。”李老笑眯眯的,看起来要多阴险有多阴险,浑然不似先前那个老实巴交的老工匠了。

…………

陕北榆林卫一带,是大明永乐年间就划定的养马场。

从黄河以西到边境长城一带,都是养马的范围。

在养马场内,不准种植任何粮食庄稼,都用来为朝廷培养战马之用。

在明朝中期以前,这项政策是执行地很好的。可是越到后期,随着卫所制度的腐败,驻守的将领们开始侵吞这些田地,利用手下的军户不断开垦牧场用来耕种。

至于朝廷所需要的马匹,则是通过红儿山一带的边市进行贸易,从蒙古人处得到。

汉人本就善于耕作,这些田地用来耕作,收入所的往往是用来牧马的数倍。然后,将这些粮食换成食盐、茶叶等——或者直接用粮食进行交易也是有的——再跟蒙古人交易,换来马匹,应付朝廷。

到了崇祯年间,这里早就看不到任何养马场的迹象。

严华一家本是匠户,按照太祖爷定下的规矩,家里的户籍成分,那是不能改变的。也就是说,一旦被定为匠户,除非立下特别大的功劳、得到特意的奖赏等,否则的话,以后子子孙孙都要是匠户,只能从事工匠这个职业。

在明朝,匠户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比普通民户远远不如,跟军户来也差不了多少。

但是对于自己家里的地位,严华也没什么不满意的,毕竟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按照他的话来说,这是各人的命。

有的人命好,生下来就是皇帝,那是人家上辈子修来的;有的人命一般,生下来是地主人家,也不愁吃穿;像他们这样的匠户,则是上辈子作孽,所以这辈子要遭罪,来赎清业障。

严华做了半辈子的火铳,他的手艺,在兵仗局那也是数得着的。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不管你的火铳做的多好,到月底饷银该拿不着,还是拿不着。至于升职,那是更加不用想的了。

而且,上层的官员们还三天两头的克扣精铁等各种工料,致使很多批火铳的生产都不能按时完成。

几年前,有一次严华所在的小队就遭到了这种待遇。工料被克扣,导致弓起不能按时完成。

结果,恰逢工部工部侍郎下来检查,这个黑锅自然不能由兵仗局的官员来背。

兵仗局的大使略施手段,就将罪名加在了匠户们的身上。

严华气不过,上前跟工部侍郎理论,结果被治了个大不敬的罪名,罚去一年的饷银,当众打了二十大棍。

事情到这儿本来也就算了。

奈何严华一家就指望着他的这些饷银生活,平时拖欠,并且下发的本就不足,这次再被扣去一年,眼瞅着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严华只能孤注一掷,在大街上拦轿告状。

没想到这下可是捅了大篓子。

因为克扣匠户的粮饷以及生产火铳的精铁等物,这本就不是兵仗局一家所为,而是从户部到工部上下,凡是经手的部门,就没有一个手脚干净的。

严华这一状,几乎算是把京城大半个官场给得罪了。

最后,他不得不跟兵仗局的几个匠户一块儿逃亡,到了榆林卫。

明朝户籍制度严格,表现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都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故乡。

能在全国各地自由出行的,也就是有功名的秀才,或者是名士绅才行。其他人,包括一些行脚的商人,必须得有路引才行。

还好天启年间很多事情都比较混乱。严华一伙走运之下,顺利地到达了榆林卫,开始在定居。

大半辈子,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现在的严华只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哪怕苦些累些也没关系。所以,当李老汉过来想邀请的时候,他是丝毫没有动心的。

虽然严家现在正面临一个大的困难,严华也不想“屈身从贼”。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元节,算是一个小年,各家各户都应该欢庆的时候,严家却是一片愁云惨淡。

“爹,不如我们跟了李叔去吧!儿子打听过了,那凌家军是最近在碎金镇一带兴起的,着实干了些大事情。听说,连小曹将军都死在他们的手中了。”

说话的,是严华的大儿子,叫做严珰。二十多岁快三十岁的人了,到现在还是个光棍,这在明末来说,可是标准的大龄剩男了。

严珰平时就爱跟边军的一些老卒子们聊天,对于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比较熟悉。

“混账话!我们好不容易在榆林卫有了个身份,这要是从了贼,可就彻底是朝廷的黑户了,以后子子孙孙还想抬起头来?我要是这么做了,死了都没脸见老祖宗。”严华立刻啐了一口,骂道。

严珰却是不服气的样子,继续说道:

“哼,什么算从了贼?要我看,这朝廷能不能坐的安稳,可还不好说着呢!我可是听说了,现在整个陕西烽火遍地,起义造反的农民到处都是。朝廷的军队根本就管不过来,咱们这榆林卫说不定哪天就让人家给抢了去呢!”

“看这话,是越来越混账了!赶紧闭嘴,小心给咱们家惹祸端!”严华赶紧喝止道。

“咱们家的祸端还小吗?就说胡把总回头来催要银子,你拿得出来吗?到时候就是家破人亡的大祸啊!”这时候,旁边严老夫人说话了,开口就是对丈夫的责备。

“哎!”听了这句话,老头子严华叹了一口气,“悔不该当初一时鬼迷心窍,竟然找上胡霸天借银子。不过,事已至此,也是没有办法的。我看那胡把总还算讲理,我们跟他好好商量商量,再缓上些时日……”

他话刚说到这儿,就听到门外一声大喊:

“严老头在家吗?还不快出来!”

接着,就是“咣!”地一声,院门已经被推开,几个汉字摇晃着走了进来。

严华几人听出是谁,赶紧陪笑着迎了出去:

“呦,是胡把总到了!您快屋里请,这天寒地冻的,您还亲自跑来了。小玲,还不赶紧给胡把总倒碗热水。”

严华和老板总共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大严珰,老二是闺女,叫做严玲。

“好嘞!”屋里一个娇嫩的声音答应道。

“嘿!就你们家这破屋子,四处漏风,还好意思让我们把总大人进去?估计屋里比屋外还要冷上几分吧!”胡把总还没有说话,旁边的一个胖军汉先开口了。

胡把总这行人服色杂乱,胡霸天本人穿了一身绸缎衣服,他手底下人则是有的着粗布衣服,有的穿着鸳鸯战袍,一个个站得歪歪斜斜的,毫无军人的气质。

严华闻言,脸色略显尴尬,挠着头说道:

“呵呵,是!是!家里房子是破了些!”

“严老头,你的银子准备的怎么样了?三十两,今天可是一分都不能少了!”胡把总摆摆手,阻止了手下人的继续奚落,开口问道。

严华满脸为难之色,嗫嚅着说道:“田地今年遭了灾,粮食颗粒无收,这个胡大人您也是知道的。不瞒大人说,家里现在都快揭不开锅了。大人您能不能再宽限些时日……”

“我呸!”严华话刚说了一半,就被胡把总一口打断,“你为难?难道天下间只有你为难不成?老子的日子也不好过啊!老子五两银子借给你,这都两年的时间了,耽误了老子多少事儿你知道吗?看来老子就是心太软了,过年前还宽限你们到现在,没想到,到了现在还要百般推脱!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难道你还想不还了不成?”

胡把总对严老头连声呵斥,旁边的严珰看不过了,站出来说道:

“你也知道你借给我们五两银子啊?那你算算,这两年来,我们家总共还了你多少钱了?加起来总得有二十两了吧?怎么算来算去,还欠你三十两银子?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没错,可你这驴打滚的高利贷,也太坑人了吧?”

“呦呵?这是谁的裤腰带没绑好,把你这家伙给露出来了?老子放的是高利贷,这是整个红山口的人都知道的。当初你来借贷,可是老子强迫你了?白纸黑字,那借据上写的清清楚楚,还印着那个老家伙的手印儿,都是你们自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