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难得岁月静好 >

第137部分

难得岁月静好-第137部分

小说: 难得岁月静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这一点却并不够能让他们就此尽释前嫌,和好如初。

果不其然的。

靖江王和程瑶谈了一夜。

就和他回来时候一样悄无声息的又走了。

只是留下了儿子。

程瑶也就借口养病,就留在了广州。

不过当初靖江王在广东的时候,他们夫妻两个面子情还能过得去,毕竟还在一起住着。

现如今靖江王去了浙江。程瑶还留在广东“养病”,那么就是连面子情都很难维系了。

任谁都知道这靖江王和王妃的关系不好。

就更不用说,程瑶在广东带着儿子,一住,就是两年多。

这两年多时间内,袁恭终于挖掘出了程瑶的优势。

最起码,程瑶会带孩子。

最起码比他们夫妻两个会带多了。

要说他,现如今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当初安国公夫妻两个真不是什么好父母。要说张静安,那就不用说了。娘死爹变心,就被外祖母养得娇气矫情得不得了。可人家程瑶就不一样了。

人家对孩子娇惯却不骄纵,耐心却不失果决。

幸亏是她正好在孩子启蒙之初就来了,不然就凭他一天到晚在外头奔忙,张静安顾头不顾尾的个性,肯定得把孩子给宠坏了。

他和张静安两个,算是彻底出来单过了,身边一个可以贴心护持的长辈没有,张静安有这么个闺蜜贴心的陪伴着,扶持着,可当真是帮了不少的忙。

这两年的时间内,袁恭算是彻底把安都一家给清算了。

安都被勒令致休,爵位和官职都被他长子继承了。那个长子也算识时务,朝廷调他去湖南,他二话不说收拾细软就给跑路了。

留下陈氏和安福,那哪里还是袁恭的对手?

更不用说,新任的广东巡抚是个心热想建功立业的。也是刘梁专门派来圈钱的。镇守太监更是当年玉林宫的老人胡媚媚。

有胡媚媚居中调节,袁恭也没想着要跟广东的文官别苗头,反倒是联手把之前广东官场的那些个派系一一拆散挤兑了出去。

这两年下来,这军务政务互不干扰,反倒相对顺利了起来。

袁恭从新任巡抚手里要了南沙好大一块淤田开荒做了军垦。又支持朝廷制定了狗街的税制从而分得了一块该得的利益,从此手里有钱有粮,就沿着珠江入海口修了一路的炮台。

事情虽然比在宣府繁杂辛苦的多了,可功绩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袁恭对得起朝廷的信任和这份俸禄。

更不用说,袁恭和张静安新到一个地方,竟然又生了个孩子。

这回是个小女儿,索性就按地名起名字,叫了穗穗。

王文静从福建送了新生礼过来,三个闺蜜再次团聚,当真是各有心思。

张静安且不用说,心思都在丈夫孩子身上。程瑶和王文静却各有各自的忧思。

女人的心思,嫁了人,多少都是要挂在男人身上的。

郑圭承诺,等他摆脱了海盗的身份就跟王文静成婚。可从当初两人相遇到了如今,又是四五年过去了。

郑圭已经年届四十,王文静也年将而立。

然而这件事情依旧看不到突破的希望。

张静安私下里问过袁恭,这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袁恭却也无可奈何。所谓成事要靠天时地利人和,郑圭的期待,地利选在福建是没问题的。可是如果没有个很好的契机出现,就凭胡宪和京里的那批官僚的眼界和勾心斗角。这事就算是天时未到。至于人和,与天时同理,那些人躺着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敲诈你郑圭,干嘛要为了你的理想去拼上身家性命?

所以郑圭这事,只能等。最好是劝郑圭别那么矫情了,他要是肯成婚,王文静有什么是不肯的?都一把子年纪了,先成婚再立业也不是不行。

张静安和程瑶也都是这么劝王文静的。

可王文静却很平静。

她知道郑圭的傲气,做下的承诺,就一定要达成。

自己这个时候提成婚,反倒是让他觉得自己不信他终将能实现允诺似的。

所以郑圭不提,她也就不提,他奋斗一日,她就陪一日。当初一辈子不嫁人都想过了,那孤零零的寂寞都熬过了,现如今有爱人相陪,不过一个名分,又有什么在意呢?

张静安和程瑶都为了她唏嘘不已。

而从王文静带来的消息里可以看出,靖江王在浙江的日子,恐怕也不那么好过。

袁恭看靖江王行事。就猜到他这个人才具能力是有的,亏就亏在宗室这个特殊的身份上了。

在福建还好点,那是他的根据地,可一旦离开了福建,就有些忧谗畏讥,多了几分过度的谨慎。

就好像广东这个事情,朝廷是让他来广东镇守一房,防止广东的地方豪强坐大,与朝廷离心。

可他到了广东,居然只想着四平八稳和稀泥,连安都这样的人都能拿捏得住他。

安都尚且如此,浙江那里胡宪如此强势,想也知道他恐怕难有作为。

据说胡宪其人,雄心壮志是有的,手段本事也不缺,唯独缺的就是心胸。而且虽然如今运气好,重新攀上了金显的大船,可行事还是跟他的老师刘能一个路数,说白了就是任人唯亲,不是他路数上的人不用。不是他的奴才不用。

靖江王好歹是宗室亲王。纵然不比他胡宪得朝廷信任,也不至于给他当奴才。所以合不来自然是合不来的。

早前浙江水师被倭寇戏耍,几乎弄了个全军覆没,本来是靖江王带的福建水师入浙,负责全浙的海疆防务。可胡宪非要重建浙江水师,弄了个两头大,劳民伤财不说,更是平添了许多的龃龉和矛盾。

反正袁恭从邸报上看来,浙江的倭患,那是好不了了。

不过好不了也有好处,朝廷这条路走不同,就得想着走别的路,到时候郑圭就有希望了。

这都叫什么事情啊。

张静安觉得很沮丧。

这种沮丧主要来自看不到希望。

袁恭还说了,广东水师自保赏可,不具备远洋的能力。朝廷如今没钱,勉强支撑闽浙的防务已经是极致。

胡宪自己都说,直浙闽粤膏腴之地,苦于倭患不清,时日长久,伤民日深。实则不堪重负。

也就是说,只要是目前朝廷没有决断,任凭胡宪等人乱搞,这事他们这些外臣都没有任何办法。尤其是他们这些掌兵的,多说一句,都要担心朝廷里的那些言官攻讦你拥兵自重,擅兵专断。

所以真的就只能等。

等个机会吧。人生不就这样,熬着熬着,说不定就能熬出头呢?

所以大家都很羡慕张静安和袁恭,觉得他们夫妻两个现如今日子过得平静。袁恭的差事虽然繁琐,却也顺手。

总归是没什么可求的了。

就在广州安安稳稳的过小日子就是了。广州这地方总归热归热,可比宣府好多了。

不说张静安和程瑶还和在京城一样,各自拿出私房钱和王文静做海上生意,收入颇丰不说,就袁恭自己,在佛山新开出的瓷土山开了瓷窑,专门从江西请来的瓷器师傅做那西洋人喜欢的彩瓷也赚得盆满钵满。

更让人高兴的是,袁毅这小子倒是不至于被吴氏完全教坏了。反倒是在读书方面,像个吴家的人。

在云山书院读了三年,借籍在广东参加了县试,府试,居然都是前几名,这刚刚让袁恭派得力的幕僚护卫护送回山东老家参加院试去了。要知道广东这地方不比当年荒僻了。那些十三行的大老爷们有钱就养人,什么江西,福建,甚至是浙江的学子,有点出息的他们都肯花钱养在自家开的书院里读书。什么花用他们都包了,什么心思都不用花,专心读书。

这两年文物进士里头。广东的是越来越多。

袁毅能在广州府的县试府试里名列前茅,回到老家去,那过院试自然也不在话下。袁恭感觉很欣慰,袁毅跟着他走了三年,如今这个地步,也算他对的起爹娘的期望,也对得起这个弟弟了。

袁毅走的时候,他就吩咐了,成绩出来了就回定州去看爹娘,然后自己选。是回家读书,准备乡试,还是回自己这边来读书,随他愿意。

说起来袁毅是个很懂事的小孩,这三年出了刚到广东的时候,弄出点动静吓了他自己一大跳之外,之后几年都是安心读书,行为内敛,对张静安和几个小侄儿侄女也很疼爱,张静安对他真的没什么意见。觉得家里有这么个小叔子。偶尔袁恭不在的时候帮自己跑跑腿什么的,也挺好的。

可想起他那个娘就有点不舒服。

关键是袁毅也渐渐大了,都快十八岁了,眼看要中秀才,有了功名就好说亲了。男孩不比女孩,女孩是嫁出去,男孩是娶进门。袁兆就不提了,这么多年,疯是不疯了,可人也废了。除了发脾气折腾人外,什么都干不了。

小关氏去年没了,曾文珊在家里更是霸道。

以吴氏的性格,不娶个得力的和她一条心的媳妇是不肯罢休的。

有吴氏那样的婆婆,张静安寻个好女子给袁毅,都是害了人家姑娘。可袁毅真的是个好小伙儿,难道还找歪瓜裂枣,悍妇恶婆子恶心他?

总归还是回家跟他娘自己去琢磨吧。

这事他们夫妻两个管不了。

而袁毅在广东的时候是个话少且十分温顺老实的孩子,却没想到,回到了定州,却如同变了一个人似的。

过了院试自然不在话下,是全府第三名禀生不说,他就回去了三个月,竟然给自己找了一门亲事。

亲家姓张,出身不高,就是定州本地的一个乡绅,祖上做过前朝的荆江太守,如今还有三五个子弟也在读书。

就是袁毅考试的时候认识的。

袁毅娶了人家当家的大姑娘张嫣,而且回去就回家跟大哥袁兆分了家。

曾文珊要把持,也就把持他们自己的小家去吧。

反正他们家现如今也不是什么侯府了,就连普通的乡绅都不是了。

也没说父母一定要跟着长子过的。曾文珊也不乐意整天跟吴氏纠缠。

所以分家也分的很果断。

老宅子留给了袁兆,袁毅都带着袁泰和吴氏以及新婚的妻子在正定买了宅子,重新置办了些许的田产,另外安了家。还由他姐夫贺敏介绍,在京里的青云书院读上了书。

袁恭在这边得到了消息,当真是很久都没有说话。

后来跟张静安说,“感情我们兄弟三个,怕是最有决断最有本事的竟然是小弟。”

张静安深以为然,不管是袁兆还是袁恭,都被父母拿捏的不行。起码早年都走了不少的弯路也没本事对爹娘说一个不字。可袁毅呢?

你看人家真是从小就一个明白人,掺和不动的事情,绝不掺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就能做主。

就袁家大房再分家这事,袁恭自问就绝做不了袁毅这么果决。他肯定搞不掂他爹他娘。

人家袁毅就可以。

你不得不服气。

袁恭这就什么都不说了,直接给京里写信,让乔达带着五千两银子跑一趟正定给袁毅送过去。

弟弟大了,他真的也就不用操心了。

反倒是浙江那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让人不舒服。

不说靖江王那边的信。

就蔡固那边的消息就比靖江王说的更加直接和让人焦虑。

诸位看官可还记得蔡固?

不记得的作者君也就在这里直说了。

本文里,张静安混的最好的小姑子袁佳最后就嫁给了这个人。

说来那婚事,张静安还掺和了一脚。

话说当年,袁佳的娘四太太为了给这个闺女找个好婆家,也是费尽了心思。

挑来挑去,把丑的怪的都撇了,穷的锉的都弃了,挑来挑去,就挑中了天津蔡家的一个旁支子弟。

袁佳当年差点就嫁给蔡进,真的是差点。

其实两家差不多都商量好了,蔡家都把蔡进带来袁家给她相看了。要说蔡进这人,那副皮囊还真是不错。细高挑的个子,脸皮也白净,还长了一双桃花眼,说话也文绉绉的,还带着股子百年世家子弟的倜傥风流。

四太太和袁佳纵然是觉得他母亲厉害,看到他这个人,也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结果没想到西边出战事了,还能一直打到京城脚下,更没有想到四老爷浑浑噩噩一辈子,什么乌糟恶心的事情都做了,最后在圣京城下,能够死得那么壮烈。

四老爷死了,袁佳作为嫡长女自然是不能嫁的。

。。。。。。。。。。。。。。。。。。。。。。。。。。。。。。

亲!太棒了,你看完本书了。还看其他小说,就上【】下载吧!!!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