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难得岁月静好 >

第131部分

难得岁月静好-第131部分

小说: 难得岁月静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迫不及待地离开去了宣府。

张静安和他是一样的心思。

她到了这个时候,才算是感受到了重活一次的扬眉吐气。

所以哪怕是刘梁想要留他们,他们也都没应。硬是逃也似的离开了圣京来到了宣府。

本来,张静安的身体就不是很好,头胎又是双胞胎,按太医的嘱咐,应该歇个两年再要孩子。可也不知道是因为两个人突然换了地方还是不小心,竟然到了宣府不久后就又怀上了。

这回袁恭可算是有了机会侍奉媳妇怀孩子。上蹿下跳的周到的不得了。而张静安郁闷的是,当初她怀宝宝和囡囡的时候那些难受这回都没有,她好的很,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好的很,一点没让袁恭体会到她怀孩子的不易,反而唯一不好的,只有袁恭跟只蜜蜂一样的烦人。

这孩子在肚子里就乖巧,虽然生的时候早了几日,可生的也很顺利。生下来六斤七两不胖不瘦的大儿子,眉目清秀,一头乌溜溜的头发衬着雪白的小脸,不哭也不闹,乖巧的不得了。

张静安对这个孩子宝贝的不得了。

长子袁谨,从长相到性格都像袁恭,一个模子出来的。尤其是那股子燥性,更是折腾死他娘张静安了。

长女袁熙,从长相到性格都像张静安,漂亮,娇气,又矫情,张静安从她身上,就跟看到自己似的,张静安还没自恋到连缺点都看不清楚。

可这个次子袁敦,小名牛牛儿的。却是个敦厚宽和的性子,真的不知道是像了谁。哥哥闹腾他,姐姐欺负他,他都不生气。屋里的婆子和丫头就没有不喜欢他的。

他生下来,袁恭就在宣府大办了一场,那个时候,袁恭在宣府才算勉强站住了脚,可牛牛儿却在宣府的贵妇圈子里名声大噪了起来。

这么漂亮乖巧的孩子,谁不喜欢啊。一场席面吃完,都被人在怀里转了一圈了。可他居然都没哭。可是给他爹妈长了脸了。

也算是给他娘在宣府的贵妇圈子里,打开了一条路。

要说袁恭到宣府当总兵,其实也并不是很顺利的。

要知道,经过宣府那一战,除了辽东,京西四卫中的三卫都乱了套了。能还在军中留下的,要么是背景硬的,要么就是劳苦功高谁也压不下的,这些人哪里能当真服气袁恭?

咱来分析袁恭的出身啊,国公府的少爷,和老婆翻脸入的军中,战宣府的时候,他孤军深入大乱了鞑靼的后方,还杀了一个小那颜。后来运气好,宣府大战的时候居然在京里探亲,还扒上了金显大人,一个小小的五品副千户居然得了驻守?山口的重任。这也就算了,偏生?山口守得好好的,脑子抽了一样的又跑去了鞑靼把那个该死不死的刘易给弄了回来。就这么提了正三品,还当上了恩武侯。好吧,你都赶了这么没脑子的事了,你该是刘易的铁杆了吧?你全家都是刘易的铁杆,应该没跑了吧?可偏生他在刘易与刘璞对阵圣京的时候,投了刘璞,一共没有两天啊,这又将刘璞引入了宫里鸩死了。这恩武侯就成了世袭罔替!

你说这么个人,才二十四岁,到底要怎么处?

还有他老婆,来了以后,就跟个仙女似的,说要养胎。面都不让人见。什么人啊,郡主了不起啊,这又不是在圣京。

张静安怀孩子的期间,什么人都没见过。

可袁恭却在外头兢兢业业地收拾着宣府的烂摊子。

要论资历,要论战功,手下这帮人不说都比他强,可比他差的真的不多。基本上没有多少人,是看好袁恭真的能在宣府呆下去的。

就连袁恭的发小姜武和端钰也不大看好,觉得他不应该离开锦衣卫。

可就在张静安给儿子做周岁的这天,袁恭却正式展示了他对宣府的控制力。

张静安被比她大了一轮两轮的太太们逢迎着。当真有些目不暇给。

回头就跟袁恭表示惊诧,觉得自己当真对他是刮目相看。袁恭却只是笑,男人的骄傲就没有比心爱的女人的钦佩仰慕更让人得意的了。他能当上恩武侯,不过是因缘际会的投机成功。可在宣府站住了脚,才是他袁二爷的本事。

那些婆娘们逢迎张静安,就说明自己这个总兵做得有体面。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体面,其中的艰难困苦,他就没必要让张静安知道了。

他走到今天这步,固然有被命运逼着一步一步地走到这个时候的,可是他当真不后悔,还替自己觉得骄傲。

早年对父亲谨小慎微的看重,渐渐地随着远离圣京,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也就烟消云散了。

他和张静安在宣府五年,除了逢年过节还让人往京里和父亲和几个叔叔有些节礼往来外,连一封信也没和袁家大房写过。

袁家大房搬到定州的事情,还是三叔写信告诉他的。

而大房在定州怎么过的,他还真的是完全不知道。

论起孝道,现在肯定要有道学先生批判袁恭的。可是袁恭当真不在乎了。

曾文珊的信寄过来的时候,他和张静安正准备收拾行李去广州。他在宣府五年,韩毅建议他换个地方,而金显竟然是招呼都没打,就把他放到了广州,而将在广州呆了五年的靖江王调去了浙江。

浙江闹倭寇,靖江王要去抗倭剿匪,而他在广州军政一把抓,皇帝怕他呆的太舒服,所以就要挪挪位置了。

张静安很开心,因为可以看到程瑶和王文静了。她现如今是越来越想周边看看,偏生宣府其实是个很小的地方。人也就是这么些人,兵比民都多,她早就想出去转转了。

袁恭和她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打算回京述职领命,然后就从天津出海,坐船到广州去,要去定州的话,那就不能走海路了。

袁恭和张静安就没提这个事,张静安一直到袁家的老管家带着袁舒和袁毅找到了宣府才知道袁家的这些近况。

按老官家的话来说,吴氏快不行了。

小关氏和曾文珊斗来斗去,谁也不管底下的弟弟妹妹。好歹袁恭是他们的同胞兄长,总不能就看着无辜的弟妹就在家里被糟蹋了。

他隐隐地跟袁恭透了口风,袁舒已经十七岁了,还没找到婆家。小关氏和曾文珊新斗争的方向,就是谁掌控这个小姑子的亲事。在定州那种地方又能有什么好亲事?国公爷无颜回乡,吴氏就想把女儿嫁回河南老家去,可河南老家吴家的老太太已经死了,吴氏的大哥还远在贵州回不来,娘家的人不咸不淡的没有半点热情。

吴氏这是没办法了,这才将小儿子小女儿送到袁恭这里来。

吴氏做袁恭的母亲,那是不合格的,对袁兆那个长子,也算不上什么真正慈爱的母亲,但是临死总归是明白了事理,为幼儿幼女着想了起来。

她倒是有一句话说的也没错。袁家的破事,和袁舒和袁毅真的没有太多的关系。

而且张静安一直记得两世人,袁舒都是那么阳春白雪的一个正直的姑娘。

她和袁恭琢磨着,要趁着回京述职的机会给袁舒找个亲事,至于曾文珊过继之类的破事,就让国公爷和袁兆自己去操心吧。他们管不了了。

给袁舒在京城找亲事,一是因为京城人文荟萃,人才多;二就是因为三老爷四老爷五老爷三家人还都在京里定居,再如何,也有个照应。

但是这个亲事也不那么好找,毕竟袁舒的父亲袁泰和哥哥袁兆都是待罪削爵被赶出京城的。高嫁不成,低嫁又委屈了袁舒。

袁恭他们离开京城都五六年了,这亲事找起来,还得靠朋友。

以袁恭和张静安对袁舒的了解,他们头一个写信的就是端钰。端钰的父亲门生子弟遍布天下,人脉广不说,眼睛也毒。而且找个读书的人家,也不委屈了袁舒一身的才气。

可他们没有想到,最后提袁舒找到婆家的,竟然是张静安的妹夫梁孝乾。

他算是在最后一刻搭上了拥立刘梁的末班车,掩护张静安和两个孩子潜入天津也算立下了大功。可倒霉的是,他被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了头脑,这就在刘梁登基第一年的会试发挥失常,连个副榜都没上。

可副榜都没上也有好处,他这样的人才和政治基础。中了同进士那才是糟糕。被岳父张数狠狠的收拾了一顿之后,他断绝了交际往来,在家狠狠读了三年的书,终于在去年金榜题名,做了首辅端太师的徒孙不说,还顺利考入了翰林院,做了一名清贵的储相。更是借机和端太师的独子端钰做了同年和好友。

端钰要给他姐夫的妹妹找亲事,他就算没接到姐夫的信,他也得卖力不是?

他将翰林院里的一个同乡贺敏介绍给了袁恭。贺敏也是湖北人,二十六岁,出身湖北鹤山贺氏。不过是旁支,早分出来几十年了,如今家居直隶常山。家里人口单薄,就一个老父和一个十岁的弟弟。

这贺敏在翰林院也算是个异类,不爱经史子集诗词字画,爱的却是工程水利,如今在翰林院已经满了三年,下一步就想着要么外放个知县,要么从工部做起。

人是老实人,缺点就是脾气有些孤拐。再就是家穷。

孤拐就是不大勾搭师友同年,穷就真的是穷到一家三口至今还在诗画胡同租房子住。

当然,凭借袁恭的人脉,纵然是离开京里挺久的了,肯定也不止这一个人选可参考,姜武那边连吏部的考评简历都给弄过来了。

最后张静安和袁恭算是挑的心浮气躁的,都不知道该选哪个好了。倒是袁舒自己一开始就挑中了贺敏,态度十分的坚决。

袁恭给定州那边写信。吴氏没有意见,还让贴身的婆子将她的私房都给带来了,督促他们尽快办理婚事。怕她死了再耽搁了袁舒出嫁。

张静安虽然讨厌死了吴氏这个人,这回还是让人送了药和补身的方子过去。她现如今对吴氏,是一点也不讲含蓄的,直接带话给吴氏。只让她好生将养着,不仅是袁舒要出嫁的问题。还有袁恭,虽然是出继了,但是毕竟是生母,万一吴氏突然死了,有那些讨厌的御史逼着袁恭也丁忧那不是添?烦吗?

反正吴氏那边就再没有动静了。

袁舒的亲事在袁恭和张静安到京城的时候也已经筹备的都差不多了。

三老爷四老爷五老爷都还不错,虽然和大房撕破了脸,对这个侄女倒是不会迁怒,不仅都过来添妆,铺嫁妆的时候,也全员出动来撑了场面。

只除了老太太之外。

只不过,她年纪大了,摆摆谱也不算什么。

这五年期间,三老爷已经退休回家和三太太一起带孙子了。袁山袭了他爹的官职,还在武库司管兵械。他走的是武将的路子,有袁恭在宣府那边领兵,他的差事就差不了。这两年升了总旗。又有他岳父照顾,日子过的不错,徐氏给他生了个儿子,如今肚子里还有一个,算是将三房给撑了起来。袁海跟着袁恭在宣府,如今也已经是正五品的副千户了,兄弟两个这回倒是没能见上,都是因为袁海不肯离开宣府的缘故。

小袁举如今已经是半大的小伙子了,眼瞧着长得比大哥还高,跟只小熊似的。整天在家里舞枪弄棒的,就等满了十五岁,就送去袁恭或者袁海那里混个出身,大约这辈子,除了当兵,他也不想干别的。

倒是四房的袁江出息了。他父亲四老爷死后,朝廷有了恩荣,他身上带了个四品云?将军的袭爵,但是他却没就此止步,去年已经中了举人。如今还跟着恩师在念书,打算明年会试就下场试一试。姐姐袁佳嫁人之后跟着丈夫去了浙江,他就独自奉养寡母,现在看起来,真是完完全全一个大人了。四太太让他独自过日子,真是没有一点不放心的。

倒是五房还是那样,五老爷还是个秀才,袁旭连个童生都没考过,一家人现如今住在铜灯胡同,五太太和人一起开了间卖阿胶的铺子。生意还不错,没事就来三房寻老太太打秋风,这就不用细说了。

再说袁舒嫁的这个贺敏,为了成亲也算是尽心。本来还有个小弟弟在读书的,可为了不委屈儿媳妇,这就将家里存的银子都拿出来,在官帽儿胡同卖了一栋老掉牙的老宅子。宅子虽然老旧,可好歹是安了家了,没让袁恭这个侯爷的妹妹租房子住。

当初办嫁妆的时候,张静安就琢磨着给袁舒买个宅子来着。反正国公府虽然被抄没了,可私产和吴氏的嫁妆还是保住了的,吴氏给袁舒的陪嫁也买的起。

可袁恭却不让,说她傻,这哪是结亲,这是结仇呢。哪有嫁女儿陪嫁婚房的?这让夫家的颜面往哪里搁?又不是入赘。

改给买了个小庄子。

可惜了了的当初袁家大房搬离京城,那么多好庄子要么抄没了,要么贱卖了,现如今还得买回来陪嫁闺女,这也就不说了。

反正张静安在京城,也没什么真正的熟人,精力也就放在帮袁舒收拾嫁妆上。

贺家买了宅子,袁家就负责装修和布置。

把破了朽了不能用的都拆了,重新修成了个三进的格局。头一进是厅堂餐厅什么的,第二进贺家老爷子带着小叔子住着,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