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之雪耻 >

第266部分

抗日之雪耻-第266部分

小说: 抗日之雪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冀南的战事是韩云华最为关心的,因为韩云华这次的作战目标是全歼日军至少两个步兵师团。而塞北方面是一个大头,尤其是冀北和冀东战场,虽然内g古军区最最jīng锐的整编第3oo师的主力并不在冀北也不在冀东。但是韩云华却将军区一半左右的兵力放到了冀东,更是将军中资格最老的几位悍将都调到了冀东,其中还包括陈赓、叶保国、李大勇等人。可以说韩云华对于冀东那是志在必得,四个整编步兵师、机械化旅、炮兵旅以及三万多新编骑兵都是韩云华刻意调到冀东的,那是韩云华给总指挥陈大师长的本钱。

当然了,陈大师长也没给韩云华掉链子,刚刚开战就给了山下奉文一记闷棍,虽然冀北的战事尚还不明了,但是韩云华并不担心,以陈大师长的能力,几倍于日军的兵力还吃不掉日军一个步兵师团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韩云华还是很看好冀南的,虽然冀南的八路军并不多,除了教导师的四万余人外,也就只有冀南行政公署管辖下的四千多正规部队和陈光领导的115师一个纵队。而要日军这次进攻冀南的军队可是有两个师团另两个旅团多达五万多人,所以敌我双方的兵力之比几乎是一比一。

虽然在人数上并不处于劣势,但是日军和中**队的战斗通常都是以弱击强以少胜多。所以在一般人眼里教导师要是直接对上日军的主力肯定是凶多吉少,毕竟日军的战斗力在那里摆着,而教导师则是韩云华到山东后才拉起来的部队,在内g古军区所有部队中只能算是个新兵蛋子,就连教导师各旅旅长大多数都是不满三十岁的“小年轻”。

但是韩云华却不这样认为,教导师固然是新编的部队,但是教导师的军官却都是他从内g古军区调过去的jīng锐,很大一部分都是塞北军事指挥学院军事成班的毕业生,军事成班和普通的军校生不一样,军事成班的学院都是各地作战英勇有一定指挥水平的基层军官,是内g古军区真正的骨干干部。有这样一群人绝对可以挑起教导师的大梁,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这样一群野狼领导,就算是一头猪也能培养成满是獠牙的野猪。

况且教导师也不是刚刚组建起来没见过血的新兵蛋子部队,而是一支自组建以来就是和日伪军天天作战的部队。而前一段时间在冀南攻取邯郸等县市的战斗中更是树立了绝对的信心,部队的凝聚力也空前团结。

最重要的是韩云华知道日本人也不是铁打的,他们优秀士兵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他们也是有血有rò;u的人,jīng锐士兵也是经过长年的训练才能成型的,没有经过训练或者是训练不足的士兵战斗力一样不行。但是日本原本就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经济的崛起也不过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建立在中国茶叶、丝绸、瓷器衰落的基础上而展起来的,前后时间也不过半个世纪。

如果说是单纯经济展的角度来说,日本人无疑是创造了仅次于英国工业**是的经济奇迹。但是日本经济是畸形的经济,就像同一时期的中国一样,日本的经济是在夹缝中生存,既要提防西方列强的压榨挤压,同时又离不开西方列强的扶持。所以说日本的经济从来都不曾独立过,不独立的经济是无法支持政fǔ大规模扩军的,因此日本曾有一段时间还进行过大规模的裁军,将原本就不多的几个师团硬生生地裁掉了四个。

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军队战斗里却是很强悍,但是底蕴

 

第一卷:内蒙古风云第三百六十二章:华北会战(九)

更新时间:20123278:30:55本章字数:5379

第三百六十二章:华北会战(九)

冀南的战事韩云华自己chou不开身亲自指挥,但是他却将所有的部队指挥权jiao给了以陈光和姜云衫为核心的前敌指挥部。而就这个前敌指挥部而言,做主的还是陈光。

虽然陈光并不属于内g古军区的战斗序列,但是这并不妨碍韩云华信任陈光。一方面是由于姜云衫资历太浅,在军中虽然也是战功赫赫,但是说到根子上还是无法驾驭诺大的教导师,同时也根本没有威望威慑冀南的顽军。而且这一次冀南的战斗必将是一次惨烈的战斗,教导师势必也要联络其他友军部队,就姜云衫这个刚刚参军不足五年的新兵蛋子根本就不会引起国民政fǔ方面的重视,甚至也不会赢得其他八路军部队的认可。

其实党内部分人已经对内g古军区干部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反感,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内g古军区将一大批没有资历同时也没有经过考验的干部推上了重要的位置,而一大批经历过长征等重要大战的老同志依然没有合适的地方安置。越来越多的新兵蛋子爬上了老同志的头上,少指挥老的情况在内g古军区很普遍,这样势必会影响军中的团结。所以韩云华现在也可以在避免出现这些情况,像姜云衫这样的年轻而有能力的干部韩云华是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但是却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快的提拔这些人的职务,像前敌总指挥这样的职位韩云华一般是不会考虑年轻干部的。冀东前敌指挥部是这样,冀北晋北前敌指挥部是这样,冀南前敌指挥部也是这样的。

其实韩云华也很清楚内g古军区干部配置的不合理,虽然这些年轻有冲力的干部确实给整支部队带来了不少新气象新活力,但是不可否认年轻干部容易脑袋昏出昏招,而没有经过长期考验的年轻干部确实不如老同志那样让人放心。

所以对于党内的那些意见韩云华是虚心的接受了,并且做出了实质的行动表示支持中央的决定。作为一个**员,韩云华有着一颗赤诚的心。像这个时代所有的**员一样,韩云华深深地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时代的使命使他不允许自己犯哪怕再小的一点错误。

冀南是这次韩云华布局的一个重要战略点,冀南的事情处理好了,整个华北的局势立即就会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在北方的兵力已经远远过了日军,比国民政fǔ的部队也少不了那里去,所以韩云华已经盘算着怎样一举灭掉日军华北方面军,彻底解决北方的战事。所以冀南的战事特别牵挂韩云华的心,而冀南前敌总指挥的人选韩云华也就特别的用心。

陈光何许人也?此时的陈光已经是**八路军有名的战将了,是一员不逊于陈大师长的悍将,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兼343旅旅长。是八路军接受改编后的第一批师旅干部之一,陈光可以说是军中资格最老的一部分元勋之一。

谈起陈光就不得不说一说陈光的简历,陈光原名陈世椿,湖南宜章县栗源堡人。陈光1o岁入学读过短暂的3年sī塾,14岁弃学农。1926年,北伐军入湘。陈光所在的家乡-宜章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他成为农协会员。次年底,经当地地下党员陈东日、陈俊介绍,加入了中国**。1928年1月初,朱德、陈毅率“八一”南昌起义的余部1ooo来人进至宜章,陈光异常兴奋,当即将“马日事变”后收藏的12支步枪献出,组建了一支农民赤卫队,然后配合红军参加了湘南暴动。

湘南暴动成功后,陈光随朱德、陈毅走上井冈山,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三师第二十九团一营任连长。193o年2月,蒋介石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陈光这时已是红四军一纵队(纵队长为**)一支队副支队长。次年5至9月,国民党动了第二、三两次围剿,陈光在作战期间,升任十师参谋长,带领本师出地完成了战斗任务。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隆重召开,陈光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年底,他调任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1933年8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采取碉堡战术对中央苏区动了残酷的第五次围剿。为了扩红,党中央组建了日后名闻遐迩的“少共国际师”。当时,这个师共青团员占到了7o以上,平均年龄仅为18岁。为了把这些“红小鬼”培养成坚定合格的战士,中央军委在师长和政委的人选上反复遴选,最后决定派战术素养好、政治觉悟高、指挥能力强、作战勇敢的陈光出任该师师长,政委则为年仅17岁的总政青年部长肖华。在陈光、肖华的带领下,“少共国际师”第一仗便在福建一役中歼敌5oo余名,缴获大批枪支弹。为此,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专电嘉许该师,称赞他们是“铁拳初试”。3个月后,陈光调任红二师师长。虽然他在少共国际师只有3个月时间,但正如后来肖华上将评价的:“陈光对培养这支年轻部队呕心沥血,打下了良好基础,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o月14日夜,陈光率领红二师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长征之初,陈光带领红二师担任突前前卫的任务,掩护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经过浴血拼杀,终于来到了贵州。“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向遵义进,红二师四团被选作前卫。陈光被军委长亲自点将,带领耿飚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的四团抢渡乌江天险。随后,他折回师部,指挥六团、四团,分别攻取遵义,抢占娄山关,占领松坝,然后再度集结部队沿西北方向警戒,与兄弟部队一道警卫着遵义会议的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被重新确立了领导地位。随后,陈光带领红二师参加了四渡赤水,顺利进军川西。行至大渡河安顺场渡口,中央红军面对几十万蜂拥而至的敌军,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当时正值5月雨季,安顺场渡口水流湍急,河g宽广,工兵部队无法架起浮桥,全军上下费尽心机搞来的4只小船只是杯水车薪。唯有抢占泸定桥,才能保证部队抢渡完大渡河,避免当年石达开在此全军覆灭的命运。重任又一次落在了陈光肩上。他带领红二师四团以一天狂奔12o公里的度,创造了军史上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奇迹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的北上之路。

走出草地后,红二师率先进入甘南境内。又一道著名天险腊子口挡住了红军的去路。这道关隘被夹在连绵的群山中,在两道山峰间如同一条狭窄的口子,刀砍斧削。两面尽是绝壁悬崖,下面则为一条奔腾的河流,其间仅有一座木桥,是出入腊子口的唯一孔道。**、聂荣臻等军团长和陈光一道仔细观察了地形,决定由陈光和四团政委杨成武指挥。经过一夜jī战,腊子口终于被攻克。1944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党小组曾对陈光的这一功绩作了如下评述:“在长征中腊子口攻坚,陈光对中央红军北上,渡出险境,贡献极巨。”11月19日,红军进入陕北吴起后,陈光改任红四师师长,彭雪枫为政委。在”直罗战役“中,他带领四师,在友邻部队配合下,担任主攻任务,最后一举攻克直罗镇,全歼敌一o九师,生俘师长牛元峰以下5ooo余人。

“西安事变”后,陈光接替已调任红军大学校长的**,成为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直至半年后,红一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3个师,即115、12o、129,而以115师实力最强,有1万5千余人,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合编而成。115师成立之初,师长为**,副师长聂荣臻(实际上是政委角),政训处主任罗荣桓。下辖343、344两个旅。徐海东任344旅旅长,陈光则担任343旅旅长。

9月,115师出师即胜,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集中该师兵力,在山西平型关设伏,歼敌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1ooo余人,打下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一个月后,陈光和老搭档肖华一道率343旅于广阳再次设伏,毙伤日军千余人,取得了广阳大捷。改变历史序曲的往往有很多偶然因素。次年3月,**在清晨的一次策马晨练中,为晋军误伤,生命垂危,旋即被接回延安,转送苏联救治。经中央军委提议,八路军总部任命陈光为115师代师长。

韩云华之所以这么清楚陈光的个人经历,完全是陈光的一些列奇迹般的战绩让引起了韩云华的兴趣。“认识”陈光还是韩云华上军校前的事情了,而且还是韩云华上小学的时候的事情。韩云华很清楚的记得当时他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历史mí;,在给他们讲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就特意提到了陈光。并且还用了大幅的篇章来描述陈光在这次战役中的作用,这在韩云华幼小的心灵中植根了陈光两个字。上了军校后,韩云华专查过一些关于陈光的资料。当时不以为然,看过也就抛之脑后了。但是自从重生以后韩云华就特别注意八路军历史上有名的悍将,因为韩云华很清楚,一旦有事这些经得起考验的老同志是不会让他失望的。

纵观陈光的简历,完全可以看出他是一名从基层成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