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506部分

调教大明-第506部分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嘿,这小伙子,当了官也不稳重,好好的发什么火嘛。”

“有什么话好说么!”

“法理不外人情,天地之间有大道,小子你大约不怎么读书,象你这般做事是不成的……”

几个秀才,还有几个年纪颇大的童生,有人白脸,有人红脸,将这事务官团团围住,无非就是要说动他,法理不外乎人情,睁眼闭眼,将他们放在一个堡算了。

“你们不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局面,民政事务官冷笑一声,索性不说话,只是做了一个手式。

他身边有一个更年轻的小伙子,也是穿着类似军便服的辽阳事务官员的特色服饰,看到手式之后,这个小伙子就立刻转身离开。

现场很乱,没有人注意他离开。

“我说,我们早就把洗澡水预备好了,衣服也备好了,你们尽管在这里吵吵,一会儿水冷了,冻着的可是你们自己。”

这些新移民都是北直隶的移民,从口音方言来说,和辽阳这里相差倒并不算大,辽阳一直在推广官话,当时的北京官话和后世大有不同,有北音,也有一些皇室和北上勋贵及文武官们带上来的南音,与北直隶口音相差也不算大,这边的吵闹,在一旁的医护人员当然都看在眼里,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来说,他们当然都支持事务官这边。

一个护工大婶,大着嗓门提醒这些人,一会儿水便冷了。

这城门官道两侧都是建着大规模的公众浴池,原本的护城河正好用来取水和排水,不少出入辽阳的人都选择在这里沐浴一把……公众卫生也是教育司的教育重点,在长久的教育之后,辽阳镇境内的卫生情况早就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干吗非得洗澡,俺不爱洗澡……”

“后生,你这样找的着媳妇?”大婶子真是荤素不忌,一个小伙子刚说不爱洗,顿时就是大着嗓门道:“看你那一脖子黑泥,膀子上,腿上,全是泥,肯定还有不少虱子,你这样能找着媳妇才是活见鬼。”

“还得小心疫病。”

“伤寒时疫,都是不爱干净,蚊虫虱子,都能传染。”

辽阳这边,也是七嘴八舌,开始开辟第二战场,替被包围中的事务官减轻压力。

“你们一个穿着象报丧一样,说话也象报丧。”开初说话的那个秀才恼了,怒道:“在俺们那儿,老爷们说话哪有妇人插嘴的份!”

“就是,一个个穿的跟丧门星一样。”

“涂脂抹粉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辽阳这边的护工多半都是妇人,都是经过初等识字课程后又接受护理训练后才上岗,她们对自己的职业十分自豪,治病救人,以前都是大夫们才能做的事,现在她们也能帮的上手,当然是有一种浓浓的自豪感。

现在被人这么攻击,这些妇人们气急了,开始七嘴八舌的还击起来。

李从哲过来时,就是看到这样一副乌烟瘴气乱糟糟的画面。

身为在辽阳镇体系下长大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李从哲就是大为皱眉,不自禁上前道:“你们这些人,不知道信守诺言?说的话,画的押,就是铁板钉钉,哪能这样想毁诺就毁诺。”

两边的争吵中,已经积攒出不小的火气,对事务官,他们还不好怎样,对一群妇人,也不好动手,看到有这么一个文静秀气的小伙子,尽管穿着军服,但也是披着白大褂,这些移民,看到白大褂就生气,那个族长对自己身边的亲信使个眼色,顿时就有两个壮汉过来,推搡着李从哲道:“哪个圈没关好把你这货放出来了?俺们和这先生说话gan你什么事,你披个白大褂就安心上你的坟哭你的丧去,莫要在这里多事生非。”

李从哲闻言大怒,挥拳便打。

他只是军医,虽然接受过体能训练和一些格斗训练,但上来的两人却是成日打架惹事的乡下混混,看他动手,便是一左一右夹击上来,一边格挡一边还击,几拳下来,都是打在李从哲身上。

他们正打间,不防又见两个穿军服的过来,其中一个瘦瘦小小的眼珠发红,猛扑过来,先就扑倒一个,然后拳拳打在脸上鼻上,几拳打下来,那个混混鼻梁骨都被打的看不到原有的形状,显然是被砸折了。

另外一个,是个身高体壮的大汉,三拳两腿,就把那个混混打的跪地求饶了。

这两人自然就是山娃子和姜一鸣,他们临时起意来看李从哲,山娃子远远看到李从哲被人推搡,便是不顾身子飞跑过来,待近时看到两人动起手来,顿时就是大怒,飞扑过去,以他的身手对付一个混混当然是手到擒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扑倒了对方,如果是单纯想制住对方已经够了,但看到这厮敢对李从哲动手,山娃子当然不会客气,这一番痛打过去,最少打折了对方的鼻骨和打裂了下巴鄂骨,没有一两个月,别想复原。

“好了,山娃子你这厮别打了。”李从哲中了几拳,本也愤恨,看到眼前情形反觉好笑起来,拉住山娃子,笑道:“打坏他我不心疼,你小心伤口崩裂了。”

“是感觉不舒服了,那就罢了。”

山娃子一脸无所谓的站起身来,环顾左右,他眼神十分阴沉,脸上的表情也很可怖,身上的杀气更是震的在场所有人都不敢出声,有几个娃儿想哭,身边的大人赶紧把小娃子的嘴给捂上了。

那些刚刚不停的和事务官“讲理”的新移民们自觉的退让了开去,连那个族长也是做出一副垂头丧气的神情出来。

“多谢。”

那个事务官向山娃子几个微笑了一下,做了一个感谢的手式。

李从哲也是笑着点点头,不过他没有忘掉自己的职使,开始督促新移民们赶紧洗澡换衣服,同时开始检查这些人中有没有疫病的携带着。

第七百二十四章 拖延

就在他开始忙碌后不久,一队公安司的巡兵赶了过来。

“你,你,你,还有你,全部出来。”

公安司的人指着族长,秀才,还有闹事打人的两个混混,全部点了出来。

“做什么?”族人大骇,一股强烈的危机感袭上心头。

“你们围攻事务官,殴打军医,根据本镇律法,可以选择鞭刑和苦役两种处罚方式,看你们自己选了。”

“鞭刑?苦役?”

“嗯。”公安司的队官点头道:“鞭刑,为首者鞭二十,从者鞭十,苦役,为首者三个月,从者两个月。”

族长在内的几个犯事的新移民面面相觑,一时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他们在别的地方,不管是自己的家乡还是到过的地方,从未想到,一场吵闹就会引发这样的后果,而律令分明,解释清楚,还可以自己选择服刑的方法,这叫他们的思维限入到极度混乱之中。

旧有的一切印象,在这里,瞬间被打的粉碎。

“好了,先把你们带到留置所,你们可以慢慢决断。”

“等会儿。”向来高高在上的族长突然问道:“我们服刑之后,还能留辽阳么?”

“哦,这当然可以,你们还没有错到必须立刻被驱逐的地步。”

“甚好,那我选鞭刑。”族长脸上露出放松的神情来,看看四周的族民,他想了想,说道:“以后大家便是自己照顾自己,看他们这里,应该是万事摆在明面上,法度为先,所以你们多学多听,莫要犯法,自己吃亏,就是这,大家各自好好过活吧,这是个好地方!”

李从哲和山娃子几个闻言,都是相对一笑。

辽阳当然是个好地方,这还要多说么?

……

……

肃清门前的闹剧没有影响到从开原过来的塘马,时间倒退的话,可以看到,这些塘马是从开原塞外的旧韩州惟功之处奉命前来,在山娃子要进城的时候,塘马们分开了,有人往牛庄驿去,有人则顺着无敌门进入辽阳,在山娃子和姜一鸣刚汇合不久,塘马便一直飞驰而行,一直到进入总兵衙门的下马桩前为止。

一看到是标明了特急的急件,提塘官不敢怠慢,立刻便是拿着包着信件的油纸包,急步赶往中军部所在地方。

孙承宗就在中军部中,他最近的工作重心就是在新移民身上,第一批新移民已经抵达辽阳,但辽阳并不是终点,他们将顺着官道,一路北上,经过开原出塞,赶赴第一个屯堡点所在的地方开始屯垦,现在是冬季,在漫长的冬季里这些移民并非无事可做,在屯堡中,赶工出来的只是外墙和箭楼等外围防御,内部也是把房屋和排水等大工程做完,还有很多工作等着,细化细节,梳理堡中脉落,喂养移居过来的牧畜,挖池塘,开始水利工程等等。

现在一个屯堡将会达到万人的规模,屯堡的中心论繁华比内地江南的县城也差不多,顺字行等各家商行在屯堡都有分行,除了居民区外,还有军事区,教育区,牧畜区,仓储区等各种区域,第一拨移民一共才一千多人,还分被打乱分散到十个以上的屯堡,就象是一把胡椒面撒在江河里,简直是毫无存在感,好在更多的新移民紧随其后,纷至沓来,预计在过年前的两个月里,应该有三到五万人抵达。

这也是塞外屯堡能达到的极限,大规模的人力在修路,预计在年前能容纳新移民的屯堡数字也正好差不多契合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小部份人在临时安置点过冬,不过条件也不会比生活设施还没有完备的新屯堡差。

对新移民们盘算的挣钱还帐,然后回家等诸多问题,辽阳这边当然早就有所准备,分散而居,打乱宗族,向心力和思乡的情感就要弱上很多,也会减少很多社会问题和麻烦,有限的一些读书人没有依附他们的土壤也会变的消停下来,辽阳的学堂学院很多,这些书生也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卖个好价……想象以前那样成为特权阶层是不可能了,在辽阳没有任何人有特权,不要说秀才,就算举人进士也不行。

等这些新移民过惯了辽阳这样富裕而轻松,在法度之下受到保护,平等和自主性很强的生活之后,很难想象,有人会因为故土难离的思乡之情,再冒着跨海的风险,回到未知前途的故乡。

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也不会有这么大,更不会有这么多客居异乡,甚至漂泊到南洋和东南亚各国,乃至后来在全世界都见得着的中国人了。

种种繁多的事务使孙承宗几乎陷身在文书之中,不管谁进来,都能看到这个不到四十的中年人伏身于书案之上。

辽阳的胜利当然是和前线将士的浴血厮杀分不开,当然也是和孙承宗这样一个个伏首案前做繁琐工作的文职人员息息相关。

也可以说,在原本历史时空中奉命以帝师身份督师蓟辽的孙阁部长于谋划和细致的后方工作,叫他再负担指挥军务原本就并不适合,他以自己的能力稳住蓟辽防线多年,已经算是明末时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而现在,惟功把他放在了最适合的位子上了。

“大人,急件。”

提塘官急步进来,将手中的塘报交给了淹在文书堆里的孙承宗手头,并且提醒了一声。

如果不提醒,天知道孙承宗什么时候能回过神来。

其实各司之间有很多事情已经是遵循惯例在进行,按理来说是越往上事情越少,只需要决断重要的大事便可以了,但在这种非常之时,中军部的几个大佬都跟着惟功出征在外,而移民,屯田,开荒,辅助大军后勤,这么多事压在一起,孙承宗能顶住,并且处理的井井有条,首先是辽阳的体系已经到了一个十分成熟的地步,再下来便是他的个人能力和操守了。

孙承宗得到提醒之后,这才从原本的事务中抽出身来,将塘报打了开来。

“看来大人是觉得这种程度已经足够了……”孙承宗脸上露出一抹动人的微笑,喃喃自语道:“大人到底还是心慈。”

他的语气,仿佛十分欣慰,也有一点点的遗憾,放纵锦衣卫已经严重影响辽阳秩序,使所有阶层愤怒,但缺乏极端的事例,导致城中各方势力还没有被鼓动起来,现在结束,确实有点儿太早。

确实,辽阳的情形已经是一团混乱,锦衣卫们搞的鸡飞狗走,尽管他们心里已经明白,辽阳已经上报大捷,并且献俘队伍都已经往京师进发,所谓的逮捕拿问已经成了笑话,但在他们看来,只要张惟功本人还没有回来,辽阳城中又没有人制的住他们,尽管再捞几个,等取消拿捕的旨意到了辽阳,他们奉旨回京,拍拍屁股就走,同时带走大量的钱财,这样的话,才是最合算的做法。

在此之前,辽阳有的意纵容也给锦衣卫们一种错觉,这个地方,看似富裕和强大,其实和别的军镇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样都是大明的疆域之内,遵守大明朝廷的法度,对他们这样的大明天子的亲军,就算是骚扰地方,胡作非为,地方上又有什么办法呢?

无非就是损失几个钱罢了,别处地方,还有强力士绅援引朝中同乡上奏,造出声势,使锦衣卫稍加忌惮,辽阳地方,似乎没有几个大士绅存在,只有军人和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