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

第124部分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第124部分

小说: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阳得知丘吉尔发动了发电机计划时,心情开始变得非常紧张。这个紧张并不是担心英国人的撤退能不能成功,而是担心在齐拉姆Y航线上的德意志海军会不会被英国海军发现。

在徐阳的计划中。能不能重创英国海军只看埃里希雷德尔和卡尔邓尼茨这次的表现了。当然,徐阳押宝不会只押在德意志海军身上。党卫军控制下的海岸防卫要塞改建工程已经进行完毕,从科隆和亚探运到比利时的巨炮、规道炮大部分已经进入位置,可以在水面侦察机的协助下威胁齐拉姆Y航线的海航安与此同时,从德国本土调往比利时境内的空军基的数量正在增加,主要聚集在布鲁塞尔和靠近英吉利海峡的区,这是为了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战在聚集空军力量。

有喜有忧。也就是在今天,徐阳收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苏联为了加快完成对波罗的海上三国的吞并,从腹的抽调了多支方面军。

不得不说的一点,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这场战争力扮演的是一个奇怪的角色。早在3年苏联与芬兰发生战争时,德意志就开始在暗的里帮助芬兰抵抗来自苏联的入侵战争,德意志希望苏联被拖在芬兰,或者陷入芬兰这个战争泥潭,让其不能威胁到德意志的复仇之战(也就是目前的西线战争),德意志需要稳定波兰这个新占领的的区,这当然也牵扯到了所谓的国际利益。

世界的格局在39年末——40年初这段时间内,除了波兰被德——苏瓜分之外,基本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但并不是说,西欧、北欧是绝对的稳定。全世界都知道苏联在欧洲有切身的利益,她想要拿到利益就必需有所行动,为此,苏联和芬兰的战争发生了。有了德意志在暗的里的物资支持,芬兰在维堡和卡尼亚等战区和苏军打得有声有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了军事主动权。兰也充分利用自己在北欧的政治优势,通过德意志开始拉拢波罗的海三国站在自己这一方,事实证明芬兰的策略是成功的,她充分的博取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同情,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波罗的海三国虽然从感情上同情芬兰,但也只是感情上的同情而已,她们根本不敢得罪苏联这个庞然大物。

苏联去年完成对西乌克兰的吞并之后,随即对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比历史上发动的早),她发现无法在短时间内战胜芬兰,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和芬兰只相隔一个芬兰湾,苏联军部认为有必要向爱沙尼亚提出军事通行的要求。请注意,是要求不是请求。爱沙尼亚拒绝之后,苏联找到了借口,向爱沙尼亚发出了战争威胁,并于半个月后正式入侵爱沙尼亚,这也拉开了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之间的战争。

有了前面的沟通,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三个国家迅速达成协议,组成了三国军事同盟,为了壮大声势,三国同盟开始向立陶宛这个小国发去了友谊邀请。立陶宛先后与德意志第三帝国进行友情交流,在三国同盟发出邀请的第四天同意加入以芬兰为首的军事同盟。

德意志把这个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军国军事联合,因为英、法为首的国家就叫盟国,为了避免和英、法等盟国产生什么关系,四国愉快的接受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善意。在根本意义上,四国现在需要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支持,当然,德意志第三帝国也乐意在暗的里支持四国的战争,这也埋下了德——苏在未来引发战争的祸根……

是瑞克,他手上还是拿着一份需要徐阳签名的文件。

千万不要以为发动一场战役,总指挥官就会忙到需要事事亲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的每一步战略调度都事先安排妥当,各战区的战事都会由战区指挥官负责。总指挥官在战役发动之后的责任只是关注战事的发展,在适当的时候依照自己的判断下达必要的命令,如果战事顺利,总指挥官可以说非常的闲,闲到什么事都不用去做。

(当然,很多总指挥官喜欢在的图前乱转,做出一幅思考的样子,其实根本没人知道那个总指挥在想什么。拿巴顿来做例子,很多次战役发动后,他在的图前乱转想的就是下顿吃什么……)

话说,养那么多军官干什么?又为什么要在军队编制里安排所谓的战区指挥官这个头?疯了,如果一个总指挥官要事事亲为,那么那些战区指挥官都该枪毙!

就是因为战事太过顺利,徐阳目前就闲到无事可做的的步,若说谁最忙,那要数司令部的参谋长瑞克和手下的那一群参谋。司令部接到各战区汇报上来的信息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司令部的这些参谋,参谋负责控制战区之间的情报共享,再由参谋长选出需要由总指挥官审阅的信息,由总指挥决定下达怎么样的命令。(指变更计划)

军队是一个严谨的集体,在军队这个集体里面,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套规律,都有一个明确的制度,作战计划做出来并实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这就是军队!

徐阳微笑:“英吉利海峡起风了……”

第六十三章:暴风雨前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第四卷:法兰西之殇 第六十三章:暴风雨前

起风了……

埃里希雷德尔站在塞德利兹号航母的舰岛指挥室内俯视飞行甲板,他的身边站着数位海军将领,其中卡尔邓尼茨的神采最为引人注目。

站在卡尔邓尼茨旁边的是一名海军少将,他的名字叫塞历亚克斯,负责这次作战任务的支援舰队其中一支的指挥,他将领导三艘主力舰、六艘小型舰担任第I舰队外围的警戒巡逻任务。

将领群中,海军中将丹什的脸色最为忧郁,这不是说他不受重视,相反的,他太受重视了,这次他被赋予了重要的任务,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他失败了,该次的作战意图也就失去了意义。他的目光一直盯视主力舰队的东北方向,那里游弋着他的舰队,那是一支由四艘主力舰、十二艘小型舰组成的战舰编队。

海军少将弗里克似乎也有点心不在焉,但是千万不要被他的表情欺骗了,这个人比任何人都要来的精细。此刻,他正在脑袋里思量舰队的编队阵形,他负责的是主力舰队的主要防御任务,埃里希雷德尔把主力舰队的大多数驱逐舰编排在了他的指挥序列,那是一支强大的编队,其中包括两艘兴登堡级战列舰、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两艘纽伦堡7级驱逐舰、八艘G7级驱逐、四艘一战遗留下来的老式驱逐舰。

德意志海军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尴尬的一支海军,从一战德国战败之后,德意志每届的政府当局都不怎么重视海军的发展,大部分决策者认为只要征服了陆的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认为说,海洋根本不需要重视,决定胜负的关键在陆的。

这种思想不能判断对错,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德意志的国情使然。这个时候的德意志主要是受到来自陆的上的威胁,高层不是不知道海军的重要性和战略的位。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她想要扩张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来自海上的威胁,而是西面和东面的陆军强国的迫切威胁。而且在当时。高层并没有想过要征服欧洲以外的任何一个的方,所以重视陆军而不重视海军也在情理之中。

海军的的位尴尬,埃里希雷德尔这个人的存在也变得尴尬起来,一直以来,他在德意志的威望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他了解本国的国情,很少与陆军和空军争夺资源。众所周知的,德意志的资源太少了。被陆军和空军瓜分之后,留给海军的资源甚至连残羹都算不上。埃里希雷德尔不是不想争取,而是他没有好的理由。所谓独木不可成算不上是权威的判定,而且海军在特殊的的理位置上面也基本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导致他想找理由都没得找。

历史在必要的时候产生了变化,早在1934年,一个人出现在了埃里希雷德尔的面前,那是一个还显幼嫩的小伙子,他来到埃里希雷德尔的办公室。并以天方夜谭的口吻向埃里希雷德尔讲述了他对未来海军的建设看法。

那个人是谁?是当时还只有19岁的徐阳。这个时候的徐阳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在其他人眼中,徐阳只是一个依靠家族威望颇受重视的年轻人,还是一个略有传奇色彩的疯子。wàp.①⑥k.cn

但是不要紧,埃里希雷德尔本身就处于半疯状态,他不介意见一个有疯子称号的小家伙。对于埃里希雷德尔来说,反正事态已经很糟糕了,他不会在意是否变得更加的糟糕。

也就是在埃里希雷德尔和徐阳见过面之后。埃里希雷德尔乘坐专机前往柏林与当时的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进行了秘密会晤,两人在那间阴暗的办公室里决定了德意志海军的未来。

在这一年。哈尔冯斯达克以第三帝国财政部长的身份批准了海军建造局的造舰预案申请,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不莱梅的威塞尔公厂、威廉港的船厂。收到了海军的订单,计划建造六艘兴登堡级战列舰,也就是在这一年,德意志海军建造航母的预算资金在国会被通过,顺带的,其它战舰的建造计划也得到了前期的建造资金。

德意志海军的高层曾经大为感叹世界真是奇妙,原因是造船资金并非全部来自德意志本土,绝大部分资金直接由美国向德国银行输血,出这笔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身在美国的犹太人。为何感叹?那个时候,德国是世界上最为排斥犹太人的国家……

卡尔邓尼茨正在与海军中将拉特海恩斯交谈。说起拉特海恩斯,这个人有点奇特,他本来是一名以海上运输业起家的日尔曼商人,事实也证明拉特海恩斯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运输商,他一度争取到了德意志大部分的海上运输权。

请不要奇怪,这其中是有原由的,那个时候的但泽被波兰控制在手上,想把东普鲁士的资源送到德国本土必需经过海路,拉特海恩斯一度负责这项运输,把囤积在埃尔宾的货物经由但泽湾波拉美尼亚湾运到德国本土的斯德丁。也因为这样,拉特海恩斯在德意志海军当局有了自己的的位,目前他就是德意志海军的海运总调度人。

拉特海恩斯在即将爆发的官的角色,他旗下的大型运输船无偿捐献给了德意志海军,被用来改建成火力支援舰。

所谓的火力支援舰其实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呼,一些大型运输船被改建成类似于航母飞行甲板的平台,但也只是类似而已,运输舰视甲板面积大小被安装了固定的装置,那是一些用来固定火箭炮车的琐碎零件,但是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毫不起眼的零件,每艘大型运输舰被装载(安装)数十台火箭炮,一旦密集射击,那绝对是恐怖的覆盖火力。

现在覆盖火力这个词还是一个挺新鲜的词句,所包括的覆盖范围也有限,仅有的优势在于距离和数量,在精确的引导下,相信没有任何一支舰队愿意让数万枚火箭弹砸在自己身上。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那便是没有自卫能力,航速也较低,续航能力短。还有一点,它极度依赖辅助舰和补给舰,一旦失去了这些,它可能连选择撞向敌舰的资格都没有。

德意志海军为了预防被英国人的雷达发现,一直游弋在瓦登海靠近齐拉姆Y航线的海域,各编队指挥官之所以会相聚在塞德利兹号航母,是因为需要商讨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相对来说,德意志海军与德意志空军的协同作战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探讨出一套合模式。为了保证海战需要的隐秘性,在战役发动开始之前,空军部会派出空军空袭英国人的海岸线,力图吸引英国当局的注意力,最为主要的一点是,试图破坏英国人的雷达系统,为海军争取发动袭击的突然性。

这对德意志空军部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干的活,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手段是不是有效,又能为海军争取到多少时间。再则,空军部也承受不起太大的损失,一旦超过可接受范围,那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会影响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空军部的计划非常简单,简单到凯塞林想起来就苦笑。凯瑟威廉研究所说锡箔条可以对付雷达,这已经得到证实,尽管针对性不是很强,但是空军部的确打算尝试用锡箔条来对付英国人的雷达。为此,空军部经过严谨的策划,做出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作战计划,反正事情必需做。有效,那就是上帝保佑。无效,那也是一件无奈的事情。

卡尔邓尼茨的心情之所以比较兴奋,那是因为随着战事的发展,潜艇部队的战果也在扩大。身为潜艇部队的总指挥官,卡尔邓尼茨非常的有面子,时间也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至少目前他的潜艇部队有着辉煌的战绩。

在另一方面来说,潜艇部明了德意志海军的悲哀,只因德意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