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子 >

第200部分

大唐天子-第200部分

小说: 大唐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历史。凡是长期把持朝政的人,不管他的品德有多好。才干有多突出,大多难以善终。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因为理政的时间长了,就会门生故吏满天下,最后形成一种势力,可以左右朝政。到了最后,皇帝为了解决这事,不得不大开杀戒,清除他的势力。

每一个丞相只当几年,差不多了就找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城,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这一点,不是李隆基的发明,而是汉光武帝的发明。汉光武帝光复汉朝,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功勋昭著,但汉光武帝几乎把他们全部保全下来了。

因为汉光武帝采用的办法是,除了少数几人外,其余的全部不再启用,让他们赋闲在家。处理国家大事,就启用一批有担当,有才华的年轻人。

汉光武帝并没有忘掉这些功臣,每当逢年过节,或是有重大庆典,都会想到他们,让他们参加,还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

若是有外国进贡的奇物异物,汉光武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功臣,会赏赐给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功臣有功而无权,无法左右朝政。新进的官员有权,却还在建功,没有势力,也无法左右朝政。

这就造成了汉光武帝不杀功臣的美名。

李隆基的做法就是因此而来,在贬出京城,与抄家灭门之间,谁好谁坏,这不需要说了。

望着坐在锦墩上的韩休,一众读书人个个眼里一片火热,恨不得与他换换。

韩休这是拔了头筹,谁不艳慕?

韩休也是自豪,昂头挺胸,激动得很。这种际遇,一辈子能有几次?谁能不激动?

接下来的考验,这些读书人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其中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最是超凡,李隆基大为满意。

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这些开元年间的名相齐聚到一起,意味着盛世可期,李隆基能不满意?

“你们很不错,朕满意。”李隆基对这些读书人很是欣赏,道:“你们已经知道了,大唐正在准备,要击破大食,解决西边的巨患。大食,是大唐遇到的最为强大的对手,是一个劲敌,不容小视。要想击破大食,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军队,还需要一大批有才华的年轻官员,需要他们前去异域历练,处理政务,你们可愿前去?”

李隆基决定把他们放到异域去历练历练,让他们积累足够的经验,也让他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他们就会更加了得。

“愿意。”韩休、张九龄他们欣然同意。

唐人无不以立军功为荣,若是能到异域去出力,谁能不愿意呢?

“那好,朕就派你们去异域。”李隆基当即下旨,安排好后,这些读书人赶去异域。

韩休、张九龄去了天竺,张嘉贞和李元绂去了西域。张柬之虽然了得,毕竟年纪大了,难以支持几年,派两人前去很有必要。

国策方面铺开,进展顺利,又招揽了人才,李隆基认为应该处置军略了。

这天,李隆基把姚崇、宋璟、张说、狄仁杰、王孝杰、钟绍京和刘幽求召集到一起,商议军略。

“张说入主兵部后,大力革新,风生水起。各项措置顺利推进。朕满意。”李隆基肯定了张说的努力。

张说的才干真的没得说。他入主兵部后,得心应手,在他的推动下,各项改革顺利进行。最为主要的就是用蓦兵制取消府兵制,让唐朝的兵员更广。

“嗯。”众人重重点头,大为赞许。

就是与张说不对眼的姚崇,也是出奇的没有挑刺。

“可有一件,张说忽略了。”李隆基道。

“敢问陛下。何事?”张说一愣。

他入主兵部后,大力整顿,凡能想到的方面都在做,怎会有他忽略的呢?

“是呀,陛下。”众人也是一愣。

“朕以为,你忽略了训练将领、校尉。”李隆基提醒道。

“这……陛下,将军是需要天赋的,也需要明师。”张说想了想,道:“卫国公把兵法传给苏定方,苏定方再传给裴行俭。方有三代名将。若是没有明师,要培养将军。不容易呀。”

将军是很难培养的,读几部兵书就会用兵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成为一代名将,不仅需要过人的天赋,更是需要明师指点。在唐朝,最有名的就是李靖兵法的传人了。

李靖是盖世名将,他的兵法非凡了得,唐太宗就曾让他传授给诸将。侯君集以为李靖藏私,到唐太宗面前告状。李靖就说,他所传兵法足够用了,侯君集还不满足,他这是要造反。唐太宗把这话当笑话听的,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后来,侯君集还真的造反了,唐太宗这才知道李靖竟然有未卜先知之能。

后来,李靖把他的兵法传给苏定方,苏定方由此而成为名将,灭了西突厥。苏定方再把李靖兵法传给裴行俭,裴行俭也成为名将,黑山一战打得突厥伤亡惨重。

李靖兵法,造就出三代名将,这是美谈。

“张说,你说得没错,却并不全面。”李隆基既赞成张说的话,也点出其缺陷。

众人的眼睛瞪圆,耳朵竖得老高,静听李隆基解释。

“你想想,天下间,那么多的读书人,能学而优则仕的又有几人?”李隆基开始剖析,道:“大唐大建学馆,每个县都有学馆,学风鼎盛,能成为朝廷顶梁柱的并不多。但是,却可以培养很多吏员,很多能做实务的官员。这些人,并不是大唐的顶梁柱,但他们依然能发挥作用,为大唐出力。”

略一停顿,道:“是以,大唐可以借鉴学馆,办一所专门培养将领、校尉的学馆。培养出来的,并不一定都是名将,却会使得他们更加了得,打起仗来,更加得心应手。”

成为名将,是需要天赋的。若是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是没用的。

但是,一个名将若是没有一帮子用得顺手的部下,那也不可能成功。办军事学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这些部下。

“有道理。”众人齐声赞同。

“王孝杰,你曾经一度,想要把你的兵法传给朕……”李隆基冲王孝杰道。

在当初李隆基初上战场时,王孝杰就想收李隆基为徒,传他的兵法。

“陛下,你这是取笑臣。臣是有眼无珠,不知陛下殆天授。”王孝杰有些不好意思,老脸一红。

他当时想要收李隆基为徒,却是没有想到,李隆基竟然不比他差,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王孝杰这才息了此念。

“不!”李隆基摇头,道:“你这一想法很好。若是能让更多的人学到你的兵法,那就更好了。”

“陛下的意思是说,大唐要办一所这样的学馆,由臣来授徒?”王孝杰眼睛放光。

“没错。”李隆基肯定一句,道:“不仅你可以授徒,就是刘幽求、钟绍京、张说都可以去授徒。”

刘幽求能掌管万骑,其才能不是盖的,在军事方面很有一手。

钟绍京虽是文士出身,毕竟在万骑多年,学到不少东西,由他来课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张说更不用说了,他亲自指挥了很多大战,比如说屠尽突厥百万之众,灭吐蕃一战,打败古太白,都是他指挥的。

他既有大局观,又有指挥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他来授徒,会有很好的反响。

“陛下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办起这样的学馆,凡在兵道方面有所建树者,都可以授徒。凡想立军功,头脑灵活者,都可以学习兵法。”张说是一个不错的总结者,一语概括。(未完待续。。)

第六十八章龙武军

张说的概括能力不错,把李隆基的意思准确的说了出来。

“说得不错。”李隆基赞赏的点头,道:“甚至,我们可以招收一批童子,从小培养他们。”

“陛下,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狄仁杰有些吃惊。

从小集中培养“童子军”这种事儿,在古代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他们不能不吃惊。

“这算甚骇人听闻?”李隆基却是摇头,道:“我们大办学馆,不也是从童子培养的么?为何培将领、校尉就不行呢?”

唐朝学风极盛,不少人读书求学,这与唐朝大建学馆有很大的关系。学馆的生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聪慧儿童中招收,李隆基的做法只是稍加改变,办一所“少年军官学校”而已。

“这……”众人一下子被李隆基问住了,张口无言。

李隆基说得也在理,学馆能招收聪慧儿童培养读书人,为国家取仕打下基础,为何就不能从小培养将领和校尉呢?

“这事就这么定了!”李隆基当即拍板。

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在现代崛起,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军力很强。他们的军力之所以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就是对军人的培养很重视,不少国家有“少年军官学校”,从小就培养将军和军官。

著名的拿破仑就是从小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最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军事家之一。若是唐朝把这事抓好了,对唐朝有天大的好处。

“遵旨。”对于李隆基的决断。没人敢否决。众人凛遵。

“刘幽求。你这边的万骑,要招收更多的人。”李隆基对刘幽求道。

“陛下,这不太好吧?”刘幽求不同意这一提议,道:“万骑最初是百骑,在太宗皇时只有百人,不多也不少。到了圣后时,才成为千骑,也只有一千人。不多也不少。太上皇时,已经成为万骑,扩大成一万人了,若是再扩大,还能是万骑么?”

万骑是由唐太宗的百骑而来,只有一百人,不会多也不会少,是唐太宗的随身侍卫。因为挑选严格,而被选入的人非凡了得,就出名了。

武则天对百骑特别欣赏。就发展成千骑。数目始终保持在一千人,不会多一个。也不会少一个。

到了睿宗登基后,根据李隆基的提议,扩大成万骑,规模已经不小了。若是再扩大下去的话,还是万骑么?

“是呀,陛下。”张说他们很是赞成刘幽求的话。

对于万骑,众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既是大唐帝国最为精锐了得的军队,也是唐太宗心血的结晶,若是“变质”了,他们还真的无法结受。

“万骑是大唐最为精锐的军队,每一个都是千挑万选,但有一短,你们可知?”李隆基问道。

“陛下,有何短处?”众人不解的问题。

“这些入选的将士们,身经百战,战阵经验特别丰富,然而,又有多少人经过明师指点呢?”李隆基反问一句。

万骑的挑选非常严格,人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战阵经验极为丰富。却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过兵法,缺少理论知识。

有了理论知识未必能有更大的成就,但是,若是能接受更好的系统学习,掌握更好的军事知识,那就更好了。

“……”李隆基一句话把刘幽求给问住了。

“万骑扩大,我们的兵道学馆办成之后,就可以从你们那里挑一批人进入学馆学习,接受明师指点,你说,他们会不会更加了得?”李隆基再问道。

“那是一定的。”刘幽求想也没有想,脱口而答。

若是万骑的人能够得到明师,比如王孝杰、张说他们的指点,肯定会更加了得。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若是再有理论指点,能不更加了得么?

“还有,在学馆学有所成者,也可以进入你那里做事,万骑是不是会更加精锐呢?”李隆基又问道。

“当真?”刘幽求眼睛贼亮贼亮的,很是紧张的盯着李隆基问道。

兵道学馆,会有王孝杰、张说这些了得的军事家授徒,这里的学员会学到很多东西,谁不想挑选一些?若是万骑能挑人的话,万骑一定会更加了得,更加精锐。

“当然。”李隆基重重点头,道:“当初,朕到万骑挑人的时,你是贼心疼的,总是怨朕把你的心尖儿肉挖走了。如今,朕给你一个机会,让万骑更加了得的机会。”

“谢陛下!谢陛下!”刘幽求噌的一下就蹦起来了,兴奋得眼睛放光,大声道谢。

这种美事儿,谁不想呢?

“万骑扩大之后,不仅仅用来驻守都城,保卫皇城,还可以派出一部分人去边关作战,历练他们。如此一来,万骑总是处在战火的洗礼中,他们要不精锐都不成。”李隆基眉头一挑,道:“这也是万骑的一短。”

军人就是要接受战火的洗礼,一支精锐的军队,总是处在战火中,对军队的锻炼极为重要。而万骑以前没有机会,因为人数不多,无法派出一部分去参战,不能接受战火的洗礼。

虽然这些人都是有着丰富的战阵经验,但是长时间不接受战火的洗礼,会让他们的能力有所减弱。

若是把万骑扩大,派出一部分人参战,问题就解决了。

“陛下英明。”众人是真的服气了。

“陛下,人数一多,万骑就不能叫万骑了。”刘幽救提醒一句道。

“嗯,那就叫龙武军吧。”李隆基眉头一挑,想到了一个响彻万古的名字。

龙武军,是李隆基时期最为精锐的军队,主要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