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子 >

第197部分

大唐天子-第197部分

小说: 大唐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臣王孝杰年事已高,身子骨大不如从前。难以胜任繁重的军务。还请陛下准臣辞去兵部尚书之职。”王孝杰不等武则天劝导。噌的一下站起身来,向李隆基请辞。

王孝杰的年岁也不小了,再加上长年征战,身上的伤不少,身体比起狄仁杰还有所不如,是该退下来了。

“嗯。”武则天打量狄仁杰,脸上泛着笑容,赞赏。道:“王孝杰知机识趣,不错!”

声调转高,赞道:“王孝杰,你戎马数十载,征战一生,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先有镇守吐蕃的大功,后有击破突厥之奇功,就是比起卫国公也不遑多让,你能在功成之际身退。可以说是人生乐事也!此生无憾了!”

“呵呵!”武则天这番话是对他王孝杰一生征战的莫大肯定,他是倍儿欢喜。

最让王孝杰欢喜的是。武则天竟然把他与李靖相提并论。要知道,李靖是唐朝的战神,是盖世名将,千古流芳。

李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征战一生,先是为唐朝的创建立下大功,平定江南岭南都是出自他之手。在当时,唐军分为两路出击,一路由唐太宗率领,另一路有李孝恭率领。

李孝恭出身宗室,其本身虽然有才能,却是远远不如李靖。这一支大军的实际指挥权握在李靖手里,是李靖一手策划和指挥了平定江南和岭南的战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唐朝建立之后,李靖多次征战,立下赫赫军功,最有名的要数灭东突厥,其次要数击败吐谷浑那一仗。

竟然把王孝杰与李靖相提并论,别提王孝杰有多痛快了。

“圣后谬赞了,臣不敢当,不敢当。”王孝杰一脸的崇敬之色,道:“卫国公是我大唐将领的楷模,王孝杰能及他之万一就当快慰平生了。”

李靖不仅军事才华绝世,更有有口皆碑的良好品德,的确是唐朝将领的楷模。

“王孝杰,你征战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更有击破突厥,屠尽突厥百万之众的奇功,比起李靖也并不逊色。”李隆基赞道。

“真的?陛下,你真的如此以为?”王孝杰的眼睛猛的瞪大了,有些难以置信。

与李靖比,他还没想过呢。李隆基也如此赞誉,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了。

“不仅是陛下如此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李旦笑着开口道:“突厥横行,北方告急,王孝杰你是临危受命。而且,率兵出战,还遭人中伤,不容易呀。”

默啜本想把北方化为一片废墟,让唐朝短时间在北方无法集结大量的军队,他就可以挥师北上,平定漠北,恢复东突厥。武则天把平定突厥的重任交给王孝杰,王孝杰的确是临危受命,挑起了重担。

而且,他还遭到武三思的中伤,诬告他要谋反。他能取得如此大胜,着实不易。

“不敢当!不敢当!”王孝杰双手乱摇,道:“这都是圣后英明,信任臣。”

不得不说,武三思中伤王孝杰,告他谋反,的确是一个狠辣招数,然而,武则天英明,并没有怪罪王孝杰。不仅没有怪罪王孝杰,还训斥了武三思,赐给王孝杰尚方宝剑,这才有后来的屠尽百万之众的大胜仗。

“王孝杰,你的请求,朕准了。”李隆基点点头,道:“你年事已高,再加上身上多有旧伤,若是再操劳军务的话,对你不利,卸下担子,好好歇息,养养身子也是应该的。但你仍是可以为大唐出谋划策。”

说到这里,李隆基的声调略高,道:“接下来,大唐要大练兵马,至少还要训练五十万大军,以你丰富的战阵经验,可以监督训练一事嘛。”

要想征服阿拉伯帝国,以唐朝现有的兵力,那是不可能完成的。大量训练兵马,也就成了必然之事。以王孝杰丰富的战阵经验,让他来监管练兵一事的话,绝对是个不错的主意。

兵部尚书是总揽全局,需要处理的军务特别繁重,王孝杰的身体难以承受。但练兵只是军务的一个方面,他的身体能够承受。而且,他的丰富战阵经验也会起到作用,他训练出来的兵马一定能适应战阵需要。

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儿。

“陛下英明。”张说他们对李隆基这一说法大为赞成。

“呵呵。”王孝杰大是欢喜,笑得特别开心,道:“我还能为大唐做事儿。好!”

“狄仁杰辞去丞相一职。王孝杰辞去兵部尚书一职。你们都说说,由谁接任为宜?”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扫视群臣。

丞相是文臣之首,兵部尚书是武将之首,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在一天之内换人,这在唐朝历史上还没有过。

若是正常情况下的话。用不着这么快就换掉,可眼下是时间不等人,不得不从快处置掉。

与阿拉伯帝国一战越早准备完成,越早开启,对唐朝越是有利。

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连他登基的庆贺都省掉了。

刷!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姚崇身上。

刷!

然后,又齐刷刷落在张说身上。

一将一相,就在这两人之间产生。

姚崇的政才没得说,众人都服气。而且,他还有过人的品德。没人能在品德上挑得出毛病,由他接任丞相非常合适。

不过。张说也有宰相之才,虽然他眼下主要是从事的军务,随李隆基征战数年,积累了丰富的战阵经验。并不是他的政才不怎么样,相反,张说的政才很了得,众人心服。

张说在朝中为官的时间比起姚崇还要长,他当丞相的话,谁也没有话说。

“先说丞相吧,谁担任合适?”李隆基问道。

群臣把姚崇和张说瞧瞧,没人说话。这两人中选一个丞相,还真是有些难为人。

“祖母,姚崇和张说都是你发现并提拔的,你以为谁做丞相合适?”李隆基笑着问道。

姚崇、张说,还有宋璟,虽是开元名臣,却是武则天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她对这两人是非常熟悉。

“嗯。”武则天沉吟着道:“你们都以为姚崇政才了得,却不知道他也精通兵道,只是他没有张说这样的机会,能追随陛下征战,积累战阵经验。一句话,姚崇文武全才,能文能武,文武皆宜。”

姚崇虽是以政才着称于世,然而,他本人也有不错的军事才干,他曾在边关时,多立战功,这点在史书有所记载。

其实,唐朝的丞相大多既有不错的政才,又以军功起家。这是唐朝武功极盛的一个印证。

“张说嘛,眼下虽是追随陛下数载征战,对军务很熟悉,然,他具有非凡的政才,处理政务也不错。”武则天抚着额头,道:“还真是有些难以决断。这要看陛下如何抉择了。”

武则天以识人发现人才着称,就连她都觉得有些头疼了,别人就更加难以决断了。

实在是,这两人一般优秀,都是文武全才,要做出抉择,还真是让人难断。

“既如此,朕就乾纲独断了。”李隆基点点头,道:“姚崇,你就当丞相吧。”

“陛下,要臣当丞相也可以,但得宋璟相辅。”姚崇并没有一口答应,反而提条件了。

丞相,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要是换个人,一定会欢喜的一口答应,他倒好,竟然要讲条件了。

“姚崇。”李旦轻喝一声,道:“休要胡说。要你当你就当。”

他这是在保全姚崇,怕李隆基不高兴。

“陛下,有人自认为刚直不如宋璟,而眼下要革除积弊,所要处理的事儿多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人想方设法,想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处置这些棘手事儿,非宋璟莫属。”张说却是开口了,看上去是在贬损姚崇,其实是在说姚崇的想法。

“哦。”众人恍然。

在整个朝中,要论刚直无私,还没人比得过宋璟,就是姚崇和张说也比不了。而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的这种性格正是派上大用场的时候。

革除积弊的过程,就是要把那些拿钱不办事,或得官不正,不愿意放弃官位的人拿掉,他们肯定不甘心,会想方设法保住官位,各种各样的办法都会用到。

这就需要一个刚直无私的人来处置,舍宋璟其谁欤?(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一将一相

宋璟刚直无私,认法不认人,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也会按律处置。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将是一把快刀。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在当初张说被武三思威胁,要张说作伪证诬告李旦父子之时,宋璟就提醒过张说,要张说坚持正义,他愿与张说一道担责。

在当时,武氏横行,武三思气焰滔天,宋璟敢与武三思对着干,这种正气非常人所能及。

“嗯。”众人赞赏的打量着姚崇。

此人不仅看事儿很透彻,就是看人也是透彻,不简单啊。

同时,众人对张说也是欣赏有加,他也看到了这点,同样不简单。

“姚崇,你看得通透,这很好。可眼下的宋璟在天竺,难以调回呀。”李隆基的眉头拧在一起,道:“与大食大战一开,天竺将是大唐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光靠王毛仲可不够,必须要一个才能昭著的能臣坐镇。”

天竺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会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地,有了天竺的支持,唐朝就不用从内地调运粮草,会减轻很多负担。

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主张征服天竺。

是以,把天竺治理好,为将来的大战筹措粮草,就成了重中之中。要做到这点,需要一个能臣来完成,宋璟是很好的人选。

“是呀。”众人赞成李隆基的话。

“陛下,臣倒是有一策,可解此难题。”张柬之接过话头道。

“哦。说来听听。”李隆基大感兴趣。

若是能把宋璟调回来。又能治理好天竺。这是一箭双雕。无上美事。

不仅李隆基感兴趣,群臣都感兴趣,无不上睁大眼睛,打理着张柬之。

“陛下,臣愿去天竺替回宋璟。”张柬之道。

群臣一愣,随即点头,大为赞成这事。

张柬之的才干没得说的,要不是他的性格有妇人之仁。放过了武三思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被害之事。

他去天竺换下宋璟,还是让人放心的,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你要去天竺,换回宋璟,倒是一个好办法。”李隆基沉吟着道:“只是你的年岁大了,能适应异域万里之外的情形么?”

张柬之的身体虽然不错,然年纪比起狄仁杰还要大上几岁,派他去天竺,这还真是让人担忧。

“若陛下担忧臣的身子。臣还有一个两全之策。”张柬之道:“陛下可以找一些有才干,而又年富力强的人。随臣一道前去。若是臣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以接着挑起重任。”

“好办法!”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个好办法。

“你是否有人选?”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是有几个人选,还请陛下恩准。”张柬之点头,道:“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可与臣一道前往。”

“这不是五王么?”李隆基有些惊讶。

历史上,张柬之就是与这四人联手,发动“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当皇帝。李显封他们五人为郡王,史称“五王”。

这五人的才干没得说,着实了得。只是有一样,那就是存有妇人之仁,忽略了武三思,最后被武三思害死了。

“他们虽是有妇人之仁,可去天竺不是内斗,他们不会手软,让他们去不会有问题。”李隆基在心里暗道,很快就有了决断。

“既如此,那就这样吧。”李隆基点头道。

“谢陛下。”张柬之大是欢喜,道:“臣能在有生之年,为大唐做事,即使身死异域,也无憾了!”

击破大食,这是千古盛事,能为此事出力,是莫大的荣幸事儿。即使是身死,那也值了。

“没错!”群臣齐声赞同,人人一脸的艳慕,恨不得与张柬之换换。

唐朝之所以武功极盛,在于唐人有这种献身精神,敢于身入异域,哪怕是死,也不后悔。

“陛下,张大人前去天竺之事,可以先行。”张说提议道:“容诸事铺开后,朝廷要招揽人才,陛下再挑选一批人才,随后派去。这些人到了天竺,既可以历练,又可以辅助张大人。”

“好主意。”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一个好办法。唐朝打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自然是要去治理的。招揽的人才,他们不去治理,还要谁去?

他们去了天竺,既可以历练,还可以帮着张柬之做事,对于天竺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

“姚崇,你可愿任丞相?”李隆基冲姚崇问道。

“臣愿担此重任,尽心尽力,把政务打理好。”姚崇这次没话说了。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姚崇和宋璟是一对好搭挡,史称“姚宋”,这一对组合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为开元盛世的成功立下大功。

后人在评价这一组合时,认为唐朝的所有宰相中最有才干最有成就的,也就是两对组合,即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崇和宋璟。

姚崇深远的目光,所提的十事为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