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子 >

第195部分

大唐天子-第195部分

小说: 大唐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得好。”李隆基也是赞成这说法。

只要是按律处置,不另加惩罚,同样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第八件事就是忠臣被诛,诤臣沮折,言路不开,臣请陛下效太宗故事,能听逆耳之言,纳群臣之谏。”姚崇又道。

武则天掌管国政之后,阻塞了言路。倒不是她没有胸怀,不能纳谏,而是她不得如此做。

在当时,忠于李氏的大臣多的是,若她效唐太宗故事,让群臣畅所欲言,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大臣会上奏,要她不要登基当女皇。与其如此,不如阻塞言路,她就可以独断专行,一心为登基做准备。

为这事,杀了不少人,其中最冤的要数一代名将程务挺了。

程务挺具有非凡的军事才干,是武则天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他在北方那些年,打得后突厥不敢犯边。他被武则天杀害之后,后突厥杀牛宰羊庆贺不说,还为他立庙祭祀,

他因何被诛杀?

事儿也不大,只是因为他为裴炎说了几句话而已。

裴炎主张武则天不应当女皇,她应该还政于李旦,这触怒了武则天,把他下狱。程务挺与裴炎的交情好,就上书为裴炎求情。武则天不由分说,把程务挺也给杀了。

为好友求情这种事儿,哪朝哪代没有?

程务挺竟然被诛杀,就是因为武则天要阻塞言路,要让人闭嘴。

连程务挺这样她倚重的大将都敢杀,谁还敢触这霉头?

“朕即位,要开创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的盛世,自是需要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姚崇,你这一提议非常好。”李隆基对此言大为赞赏。

一个人再牛,也就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得纳谏,得博采众长。

“第九件事就是高宗皇上崇道,圣后崇佛,佛道盛行,佛寺道观极尽奢华,耗费数百万,臣请陛下禁绝此事。”姚崇道。

李唐王朝为了自我标榜,自称是老子的后人,因而推崇道教,道教盛极一时。

武则天为了代唐,就推崇佛教,大修佛寺,佛教盛极一时,以此与道教抗衡。

就这样,佛寺道观极为奢华,耗资巨大,是该禁绝了。

佛道两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有名,极盛之时令人震惊。当然,也有皇帝禁绝,比如梁武帝和周世宗柴荣。因为,他们在位之时,佛教太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不得不毁佛寺,禁止佛教。

“朕以为,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若要信仰自无不可。然,却不可坏国之根本,如眼下这般,佛寺道观奢华,富丽堂皇,有损国本,是该禁绝的时候了。”李隆基欣然采纳。

人嘛,总得有个信仰,这没有错。但是,若是信仰已经危害到国本的话,那就不行了,需要禁止。

“第十件事就是汉以外戚乱天下,臣陛下禁绝此事。”姚崇瞄了武则天一眼,这话意有所指。

汉朝的外戚很厉害,比如王莽篡汉,到了东汉就更甚了,可以说,两汉王朝就是亡在外戚之手的。

而唐朝,同样有此害,那就是武则天登基当女皇。武则天得势后,武氏横行,祸乱天下,这也是外戚,此事不得不防。

群臣紧抿着嘴唇,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把姚崇看看,再把武则天瞅瞅,有些为姚崇担心。

武则天虽然不是皇帝了,但她还是李隆基的祖母,若她一怒,定要让李隆基治姚崇的罪,那么,姚崇不死也要脱层皮。

“姚崇,你所言固然有理,然,你是知道的,我武氏只剩我一人了。”武则天瞪了姚崇一眼,一脸的伤感。

武氏,除了武则天这个亲祖母不能动以外,其余的人都被李隆基杀光了,如今的武氏只有武则天一人了,何来外戚乱国之说?

“圣后误也。臣是提醒陛下,要防止此等事重现。”姚崇忙分辩一句。

“哼。”武则天瞪了姚崇一眼,冷哼一声,就没有了下文。

群臣暗松一口气,武则天这心胸还真是不错。姚崇如此指责她,她竟只是不爽而已,并没有牵怒于姚崇。

“姚崇所言极是有理,应当警醒。”李隆基重重点头,对姚崇更加欣赏。

“姚崇,你有宰相器具。”武则天赞赏的打量一眼姚崇,瞄了瞄李隆基,意有所指。

“不错。”群臣齐齐点头,大为赞同这话。

姚崇才华非凡,让人心折。今日再听了他的十事,对他的钦佩之情更甚数分,众人心想姚崇具有宰相之才。

“姚崇这十事,当为朕开元施政的基石。”李隆基不惜溢美之词,大赞特赞,道:“以后的施政,当以此为核心。”

在历史上,“姚崇十事”就是开元盛世的基调,整个开元盛世就是围绕着这十事而来的。

一提起唐朝的宰相,人们就会想到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很少有人想到姚崇。其实,姚崇才是开元盛世的真正推手,和魏征推动“贞观之治”一样。

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姚崇,没有姚崇十事,就不可能有开元盛世。

“陛下英明。”姚崇所言,句句属实,正是唐朝眼下的弊端所在,以后的施政围绕这十事进行,那是应该的,群臣全部赞同。

就是与姚崇不对付的张说,也是重重点头。

“你们还有甚事要说?”李隆基问道。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说话。

姚崇十事已经说得够好了,没人能说得更好。

李显眼中光芒闪烁,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有些犹豫难决。

“七伯,你可有话要说?”李隆基看在眼里问道。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显身上,人人有些惊奇,李显这个软蛋还能有甚高明主张?

“陛下,能不能给宗室遇害子弟恢复名誉爵位,再厚葬?”李显想了想,一咬牙道。

他一双眼睛瞪得老大,死死盯着李隆基。(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张说论兵

武则天要代唐,首先就要对付李唐宗室,她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杀了不少宗室子弟。

武三思和武承嗣更狠,二人更是有把李唐宗室斩尽杀绝的主张,在他们的经营下,李唐宗室死伤惨重,到如今,能活下来的没有多少人了。

就是李旦和李显两人,之所以能活下来,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要不然的话,他们能否活下来,谁也说不清。

就是这样,他们两人也是历尽千辛万苦,倍受折磨,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尤其是李旦,更是武三思和武承嗣的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遇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对于恢复李唐宗室的名誉爵位,再厚葬一事,有很多人想做,却是不敢提。

李旦一脸的恍然,却是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看着武则天。

这事儿,不是他没有想过,他很想做,只是他不敢做。因为武则天虽然退位了,积威还在,李旦对这个母亲还是害怕。

刷!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显身上,虽然不乏赞赏,更多的是担忧。

李唐宗室虽然死了那么多,都是武则天一手造成的,要给他们恢复名誉爵位,还要厚葬,这是与武则天为敌呀。

果然,武则天目光炯炯,盯着李显,神色颇为不善。

李显一缩脖子,大气也不敢出。

他和李显一个样,对武则天这个母亲,还是害怕的。一见武则天着恼了。他不能不惧。

“七伯。你所言是一件大事。不能不做。”李隆基适时开口,道:“朕恢复李唐,自然是要给那些冤死的宗室子弟恢复名誉爵位,还要给他们厚葬。”

其实,这些李唐王朝宗室子弟与李隆基没有多少关系,因为他是现代人。但是,政治上需要,这样做能让李隆基更好的凝聚人心。

试想一下。李隆基恢复了李唐王朝,却是连遇害的李唐宗室子弟的名誉爵位都不敢恢复,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你……”武则天盯着李隆基,摇了摇头,无言一叹,闭上嘴巴,不再说话了。

群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紧接着,群臣又是想笑。

李隆基能把武则天拉下皇位,区区武则天的不满算得了甚?要是李隆基顾虑武则天满与不满,还能诛杀武氏、太平公主?还能把武则天赶下皇位?

“谢陛下。”李显和李旦大喜。

对于此事。两兄弟早就想做,只是不敢做而已。如今。李隆基做成了,他们自然是满心欢喜。要知道,那些被害的李唐宗室子弟中,有些是他们的兄长,是唐高宗的儿子,与他们非常亲近。

接下来,又商议了一阵国策。

“内政方面,已经商议得差不多了。余下的问题,要留待大朝会上,与群臣共议。”李隆基对内政方面很是满意,话锋一转,道:“下面我们就来商议,如何灭大食。”

“灭大食?”群臣精神一振。

尤其是泥涅师,更是精神抖擞。他这个亡国太子,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故国,如今终于盼到了,盼到唐朝要对阿拉伯帝国动手了,他归国可期,不能不兴奋。

武则天眼中精光闪闪,精神一振。

灭掉阿拉伯帝国,那是何等的令人振奋,即使武则天精神不济了,仍是兴奋。

“张说,你再给他们好好说我们与大食一战的经过。”李隆基冲张说道。

张说指挥了那一战,由他来说非常好。

早就听说那一战很精采,众人的耳朵竖起来了,凝神静听。

“那一战是这样的……”张说微一沉吟,开始讲解经过。

他思路清晰,才思敏捷,一通讲解是条分缕析,异常清楚。

“虽然已经听你们说过这一战,此时听来,仍是让人心神激荡。”武则天颇为感慨。

“是呀。”群臣齐齐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与大食一战,我们虽胜,却是异常艰苦。”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因为大食是大唐的劲敌!如何灭掉大食,你们畅所欲言。”

“陛下,以臣之见,这铺排军略,还是让某个自以为策论不凡的人来说。”姚崇提议,眼睛却是瞄着张说。

他的意思很明显了,张说号称策论天下第一,拥有深远的目光,不凡的才智,更是跟随李隆基征战三年,对阿拉伯帝国的了解比别人深,由张说来铺排军略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他与张说不对付,言来有些不屑。

“哼!”张说不屑的冷哼一声,道:“说就说。莫以为你的十事有好了不得,我也能说。我就让你好好见识见识,甚才叫真正的军略。”

“你莫要说大话闪了舌头,到头来要我指点指点你兵法。”姚崇以冷笑回应。

这两货并没有仇怨,却是命里犯冲,自从第一次见面后,就是彼此看对方不顺眼,一有机会就要掐起来。

“哼!”李隆基冷哼一声,沉声道:“这是议事,不是给你们赌气的。若是再敢胡言乱语,律法从事。”

两人一凛,脖子一缩,不敢再争斗了。

“张说,你说吧。”李隆基冲张说道。

“遵旨。”张说忙道:“大食地域辽阔,口众多,物产丰饶,并不在大唐之下。他们的军队敢打敢拼敢死,勇猛无畏,这是大唐的劲敌!绝不可轻视。”

众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虽然与阿拉伯帝国只打了一仗,却也看出阿拉伯帝国很了得。要是轻视阿拉伯帝国的话,那就是自取败亡。

“大唐要灭掉大食,必须要倾举国之力。方能做到。”张说接着道:“大唐要做的准备事宜很多。主要有:一是要大练兵。以我估算。大唐要灭掉大食,最低也需要三十万大军,最好是五十万,甚至更多。”

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实力很强。再加上其军队敢打敢拼敢死,勇猛无畏。唐朝要想灭掉这样的对手,需要一支大军。其数量,不会低于三十万。最好是五十万以上,才有更多的胜算。

唐朝军队最多的时期是天宝年间,也才五十四万的样子。如今的唐朝,总兵力还没有这么多,光是派驻万里疆域就需要二十万,这是最低数字了。还要留出足够的机动兵力,就需要更多的军队。

与阿拉伯帝国大战,需要五十万以上的军队。唐朝在军队的缺额上很大,不练兵不行。

因而。大练兵就是第一要务。

“如今,府兵败坏,已不适应需要。臣以为,当以蓦兵取而代之。”张说提议。

要大练兵,就得有足够的兵员,若是连兵员都没有,还谈甚么练兵。

而府兵早已不能适应需要了,在征战突厥时,武则天连四十万大军都拿不出来,由此可见府兵是多么的败坏了。

因此,用蓦兵取代府兵就成了必然。

虽然第一个发现府兵败坏的人是陈玄礼,然而,他并没有找到取代之法,蓦兵是张说提出的,也曾施行,只是施行有限。如今,要与阿拉伯帝国大战,就得全面推行蓦兵制。

“赞成。”狄仁杰他们深表赞成。

就是与张说不对付的姚崇也是点头认可。

“第二件就是重制军械。”张说接着道:“大食的投石机射程比我们的强弩更远,若是运用得好,完全可以压制我们的弩阵,那我们的麻烦就大了。是以,重制军械,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