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子 >

第121部分

大唐天子-第121部分

小说: 大唐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你说的是真的,可我们打得过么?”群臣仍是心存疑虑。

“打不过也要打!”孙万荣万分无奈。

以他的精明,自然是想得到,契丹没有任何退路,要逃没地方可逃,要打却是打不过,他只能是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

“杀!杀!杀!”

“不留活口!”

唐军爆发出惊天的喊杀声,大开杀戒,出手凶狠,丝毫不留情。

契丹如同堆好的稻草被人推倒似的,齐刷刷的倒下,只一口气功夫,地上就多了厚厚一层尸体。

契丹东奔西逃,想要逃命,却是注定不可能,无论他们逃到哪里,都有唐军追杀,直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唐军如入无人之境,冲杀起来异常顺利,这是一边倒的屠杀。

看着成片成片倒下的契丹,孙万荣和一众大臣惊恐万端,脸色苍白,浑身筛糠。

他们与唐军多次交手,深知唐军的可怕,却是没有想到这次的屠杀是如此的可怕。要是在以往,契丹打不过还可以逃,这次是逃也没有地方可逃,只有等死的份。他们方知,唐军的屠杀是如此的犀利。

孙万荣很想指挥军队作战,然而,他的军队压根儿就不听从他的命令,作了鸟兽散,东奔西突,想要逃命。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能把军队集中起来,他只有眼睁睁的看着,他的军队被唐军斩杀一空。

这种屠杀对于唐军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简直就是轻松加愉快,整个战斗不过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楚王,这就是孙万荣。”陈玄礼把浑身筛糠的孙万荣朝李隆基马前一丢,冷冷的道:“就这点儿胆色,也敢妄图与朝廷作对。”

李隆基一瞧,只见孙万荣跟死狗似的趴在地上,浑身抖个不停,冷汗把他的衣衫沾湿了,如同在水里泡过似的。

“不作死就不会死!孙万荣,你要是不与朝廷作对,就不会有今日的末路!”李隆基挥挥手,道:“就凭你,还不配当俘虏献给陛下,杀了吧!”

“饶命!饶命!”孙万荣吓破了胆,磕头乞命。

却是给陈玄礼手起刀落,人头滚落,脸上的惊惧之色清晰可见,嘴巴还在张阖,似乎想说“你怎么就不饶我的命?”

李隆基右手连挥,将士们手起刀落,契丹群臣的头颅不断滚落。

正如李隆基所言,契丹太弱了,连当献给武则天的俘虏的资格都没有,不如杀了干净。

“楚王,此战把契丹斩杀殆尽,契丹幸存者有没有一万人都成问题。”张说笑呵呵的道:“东北方向的边患总算是解除了。”

自古以来,中国的边患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北方又分为三个方向:西北、北方和东北。

在这三个方向的边患中,威胁最大的是北方,其次是西北,再次才是东北方向。

北边的威胁在秦汉时期是匈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鲜卑,隋唐是突厥。

在秦汉时期,西北的边患主要是羌,到了隋唐时期主要是吐蕃。

东北方向在秦汉时期的威胁微乎其微,主要是东胡。到了隋唐之际,来自东北的威胁就比较明显了,第一个威胁就是高丽。

隋唐之际的高丽,并不是指现在的朝鲜半岛,而是指朝鲜半岛北部和辽宁吉林一带的朝鲜族建立的国家。这个时期的高丽,妄图统一现在东北之地,一旦实现了的话,对中国北方的威胁就会很大。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点,隋炀帝这才数次出兵东征高丽,欲要平定高丽。从战略层面看,隋炀帝这一举措很有远见,可惜的是,他在执行时犯了天大的错误,他出动的军队太多了,调动的民夫太多了,最终导致天下动荡,隋朝因之而灭亡。

唐太宗继位后,亲征高丽,最终把高丽给征服了,这才解除了这一潜在的威胁。

高丽之后,紧接着想要坐大的就是契丹了。到了唐末宋初,契丹真的坐大了,成了北方的主要威胁。

如今,契丹被灭,这一威胁就不复存在了。

“契丹被灭,北方的边患就还剩一个吐蕃了,朝廷只要大举出兵,就能重创吐蕃。”陈玄礼几乎是唱出来的。

吐蕃也是唐朝的主要敌国之一,依据高山密林,对唐朝制造了天大的麻烦了。尤其是在大非川一役,打败薛仁贵,得到现在的青海湖一带,其实力大涨,其野心也臌胀了,想要夺取河西之地。

以前,唐朝要多个方向作战,不能把力量集中起来,对吐蕃的打击不大。如今,突厥被灭了,契丹不复存在了,对付吐蕃也就容易多了。

“祖父,您听见么?朝廷对吐蕃用兵的时间不远了!”薛直激动不已,口中喃喃有词,向薛仁贵的在天之灵祷告。

“我们先在这里休整,派人昭告辽东各部,前来归顺。若是敢说个不字,灭之!”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杀气腾腾的道。

“没错!”众将齐声附和。

李隆基一声令下,唐军在松漠之地驻守下来,派人昭告东北各部。

这些部落得到消息后,不敢有异议,立即遣使前来称臣,愿接受唐朝的控制。更有不少部落首领亲自前来,携着厚礼,说尽好话。

李隆基把那些势力稍大,具有潜在威胁的部落肢解了。若是被肢解的话,部落的势力就会一落千丈,可是,这些部落没人敢不同意,整个事情推进起来异常顺利。

一个月之后,东北的事情处理好了,李隆基道:“东北之事已处理妥当,我们该班师回朝了!”

“班师回朝!”众将大是喜悦,个个欢喜难言。

此次出兵,收获之大,远远超过唐朝的任何一次出兵,先是平定了突厥,再把东北平定了,就是李靖夜袭阴山也是比不了,要众将不欢喜都不成。

李隆基一声令下,大军开拔,朝内地进发。

先到幽州,与在这里驻扎的唐军汇合,李隆基率领要回洛阳参加庆功宴的勇士,直奔洛阳而去。(未完待续。。)

第六章李显回京

神都洛阳,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开了。

“你知道么?庐陵王要回京了。”

“真的假的?庐陵王十几年没有回京了,他怎会回京呢?”

“碛口大捷,陛下心中欢喜,没准就让庐陵王回来了。”

“庐陵王回来,真是太好了!这下好了!皇嗣坐镇东宫,再有楚王立下大功,皇嗣的地位大涨。庐陵王再回来,整个李氏的地位就高了很多,陛下要立子为太子了吧?”

“要是在以前,陛下立侄子为太子还有可能,如今嘛,却不太可能了呢。要是没有楚王,就不会有碛口大捷,就不会有屠尽百万突厥的大胜之仗!人心本就思李,如今对李氏更加感恩戴德,陛下要是不立李氏就是对不住百姓。”

“没错没错。无论如何也要陛下立李氏为太子。若是陛下要立武氏,我等无论如何不服。”

“武氏甚玩意儿!武氏除了会作威作福,祸害百姓外,还能有甚能奈?听说那个武三思贼子,此次去北方,就没有立过功呢。”

“武三思那贼子不仅没有立功,还打了败仗。这一仗,诸将皆立有大功,唯有武三思这贼子吃了败仗,没有立功,真是丢人!”

茶坊酒肆中,关于李显回京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百姓把这事与立太子一事扯到一起,对李氏大力支持,对武氏大加贬损,无不愿立李氏为太子。

因为唐太宗的关系,人心本就向着李氏,想要立李氏为太子。再加上李隆基此次大战的表现特别抢眼。可以说李隆基左右了整个战局的走向。若是没有李隆基。就不可能有如此大胜之仗,就不可屠尽百万突厥。

这消息一传开,百姓对李氏的拥戴之情大涨。

xxxxxxx

武承嗣的魏王府里,武承嗣和他的心腹张嘉福、王庆之等人正在商议。

“魏王,你听说了么?大街小巷都在传扬李显回京的消息,百姓兴高采烈,跟大过年似的,这不是好兆头呀。”

“是呀。李旦因为李隆基此次大战立有大功。其地位已经异常稳固,再有李显回京,立太子一事李氏占了上风呀。”

“更别说,还有太平公主这个女足智多谋的女人从中运筹,武氏的情形不妙。”

爪牙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眼下严峻的情势。

“我本想阻止李显回京,无奈李旦这蠢货极力支持,竟然用亲情说动了陛下。”武承嗣脸色难看,很是不爽,沉声道:“李旦。你就不怕李显夺你的太子之位?”

“魏王,眼下不是说这事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呀。”张嘉福脸色很不好看,道:“我们不能阻止李显回京,也得让李氏颜面扫地。”

“你说得对,可我们该如何做?”武承嗣眉头拧得很紧。

要想阻止李显回京,已经不可能了,若是能让李氏颜面扫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造谣。”王庆之想了想道。

“对!造谣。有道是众口烁金,只要我们造谣,就不信不能让李氏颜面扫地。”这些爪牙齐声附和。

武承嗣想来想去,也是没有好办法,只得同意了,道:“好!多派人手,要他们四处宣扬李氏的丑事儿。我会多出金的。”

只要武承嗣愿意出金,这事儿就好办多了,一群人兴冲冲去造谣。

“李显、李旦、李隆基、李令月,我要你们名声扫地!”造谣是很好的手段,武承嗣很有信心。

然而,他很快就遭到了打击。

没过多久,张嘉福、王庆之,以及一众爪牙垂头丧气的回来,而且,还是个个鼻青脸肿,一身的血污。

一问之下,方才得知,原来这造谣也没用。不仅没用,还惹怒了百姓,对他们大打出手,要不是他们跑得快就被打死了。

武承嗣的爪牙就有不少人被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了。

“这……”武承嗣彻底抓瞎了,没有了主意。

xxxxxxxxx

东宫,喜气洋溢,一派喜庆气氛,比起大过年还要热闹。

李旦红光满面,走路如同在飘似的,四处奔走,叮嘱下人。

“七哥就要回来了,我向陛下请旨了,七哥暂时住在东宫。你们一定要把七哥照顾好,不容有失。”

“七哥喜食鱼脍,你们一定要善选鲜鱼,好好做鱼脍。”

“七哥喜食鲜果,你们也要准备好。”

李旦前奔后蹿,给佣人作指示。

“成器,你七伯就要回来了,你督促兄弟姐妹,做好准备,一定要好好迎接你七伯。”李旦笑呵呵的,对李成器道。

“父王请放心,我一定办好。”李成器忙道。

“嗯。”李旦对李成器还是放心的,闻言大为安心。

xxxxxxxxx

洛阳城南的定鼎门,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伸长脖子,踮起脚尖的百姓,个个红光满面,一脸的期盼。

今儿是李显回洛阳的日子,百姓早早赶来,想要一睹李显风采。

“得得!”急促的蹄声响起,只见一队护卫策马而来,正是李旦的车驾到了。

“皇嗣来了!皇嗣来了!”百姓看见车驾,齐声欢呼,如同看见老祖宗似的。

李旦虽然软蛋,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势的性格,却是谦恭孝友,为人谦和,更不会仗势欺人,百姓对他本就很爱戴。

再加上这次李隆基异常出采,使得他的地位大涨,百姓见到他要不跟见到祖宗似的就不对了。

来到城门前,仪卫停下来,李旦从车里下来。站在城门口。眼睛瞪得滚圆。死死盯着前方,一脸的期盼。

“见过皇嗣。”一队官员快步而来,冲李旦见礼,个个脸上泛着笑容。

“免了。”李旦问道:“你们也是前来迎接七哥的?”

“是呀。庐陵王回京,我等岂能不前来迎接?”

这几个官员重重点头。

“见过皇嗣。”就在这时,又有一群官员到来,向李旦见礼。

李旦要他们免礼,站在一起。等待李显到来。

就这样,不断有大臣到来,没多久功夫,就来了上百官员。而且,这不过是开始,还有更多的官员到来,不过半个时辰,到来的官员就有五六百了。

“人心向李!”有心思灵活的人已经明白了。

李显被废十几年了,而且,这十几年他不在朝中。对朝廷没有什么影响力,按理说。他回京的话,不会有这么多人前来迎接。这么多百姓和朝廷官员前来迎接他,就在于“人心向李”四字。

“国老来了!国老来了!”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声,个个眼睛放光,如同看见老祖宗。

只见狄仁杰、张柬之、宋璟这些朝廷重臣也来了。

狄仁杰才干非凡,是国之栋梁,百姓对他很是爱戴,见到他自然是欢喜不已。

狄仁杰冲百姓挥挥手,引得百姓更加高兴,欢呼声响彻天地。

“见过国老。”李旦忙迎上去。

“见过皇嗣。”狄仁杰忙还礼。

群臣见过礼后,站在城门前等候。

狄仁杰把眼前热闹情形看在眼里,微微点头,一脸的欣慰。他一力主张立李氏为太子,李显回京能有如此多的百姓和大臣前来迎接,这是天大的好事,这说明人心向李,他反对起来更加有力。

“太平公主来了。”百姓又是一阵欢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