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984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84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怕惊动契丹,以前特务营并没有派斥候深入到契丹,后来派了,时间很短,打探不到核心的消息。
郭逵说道:“我还担心粮草问题。”
西夏坚壁清野,境内一半秋收等于毁了,又掘开黄河河堤,试图水淹宋军,虽未得功反失去了民心,但造成几百里方圆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既然宋朝想经营西夏,不能不管不顾。
郑朗派人将这些百姓组织起来,部分人留下,将河水疏导出去,播种冬小麦,其余人等一起编制,奔向京兆府,于长安就食。又将其中的青壮年组织,或作为兵士协助宋朝镇压反抗部族。或作为民夫,协助宋朝将粮草押运到前线。
到长安就食,节约了大半的运输成本,可这一年陕西动用了十几万兵士,二十多万劳力,同样破坏了农耕生产,前期朝廷是准备了大批粮食,并且自元丰元年就在开始准备,去年准备得最多。
但这么多将士需要粮草,还有西夏百姓需要救济。前期准备的粮草根本不够。镇压是一个措施,安抚才是主要的手段。为了安抚百姓,只能分出军粮,对一些缺衣少粮的百姓赈济。
这造成大军不得不在黄河边停了下来。
同时也给后方带来更大的困难与压力。
郑朗道:“仲通,粮草不用担心,我已写了奏折,请陛下从银行借贷三千万缗钱帛,用这些钱帛紧急从全国征调粮草。”
又对李宪说道:“子范,你替我草写一道令书。用布帛与茶叶等物资,从一些富粮户中分出粮草,等两月后,朝廷逐一补还。用这些粮草安置百姓。”
“好。”
李宪在写草令,其他四人在沉思。
郑朗说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最好派几将返回河北河东。”
说完了。看着王韶与郭逵。
有将还不行,还要有帅,这二人中。无论那一人坐镇河北,因为其赫赫威名,再有几勇将配合,契丹就不敢轻犯河北河东。
然而两人全部低下了头。
这当口上,谁也不想离开前线。种谔急了,章楶也不想,还是郑朗开劝,说自己在赵顼面前进谏过,若是以后出征契丹,他会作为主帅,章楶这才不情不愿与种谔来一个对换。
郑朗嘴张了张,郭逵与王韶忽然抬头,对视了一眼。未说话,可意思郑朗明白,郭逵眼神中无疑对王韶说你有河湟之功,何必还与我争灭夏之功。王韶意思却在说,你能什么能力与俺相比。
两人各不服气,于是又默默低下头。
郑朗摇了摇头。
灭夏之功,非同小可。但功劳大,未必是好事。
郑朗是不想回去担任宰相,否则因为功高震主,会成为所有士大夫攻击的对象。其他数人亦是如此,王韶与郭逵注定要被雪藏,高遵裕已是国公,赏无再赏,而他又是外戚,就是有高滔滔,他回去后必然打入了冷宫,但三人还没有李宪悲催。李宪是太监,宫闱之变,危害尤烈,这次立的功越大,未来士大夫们攻击得越厉害,甚至有可能连京城都不让呆了。
其实去北河套,或者去河北,避过这场大功,未来在仕途上反而会更平坦。特别是王韶,他本身就是文臣出身,进士及第。
郑朗是这个想法,但王郭不会这样想,雪藏又如何,不会是死罪,这个功却是实打实的,以后都能名垂史册。
两人一个不说话,郑朗无奈,最后道:“这样吧,为了防止万一,先让种谊与张玉率领两军去麟州待命。”
这两人因为性格纯善,让郑朗前年年底调到河北河东训练乡兵,种谊在河东,张玉在河北,二将连攻白豹金汤等城池,各自手下的乡兵也得到了实战训练。
但主要还是他们性格好,听话,所以容易调动。
郑朗还嫌不够,又道:“再让曲珍与姚麟率骑兵去麟州待命。”
两人勇冠三军,手下又全是骑营,速度快,不是去麟州,郑朗的权限也就是陕西与河湟,外加在战区内的麟府路,河北河东不在他权限范围,因此先写奏折用快脚递送达京城,然后圣旨直接送到麟州。大军开伐,速度快不起来,圣旨到了麟州,就是骑兵也未必到达麟州,然后曲姚二人迅速渡过黄河,自河东去河北。
至于河东,有了种谊的两万经过训练,又经过实战的乡兵充塞,并且离西夏近,问题也就不严重了。
下完这道命令,郑朗眼中闪出屈辱与不甘。
契丹人大摇大摆来了,马上就撤离军队回去,虽然四万乡兵与一万骑兵抽调回去,不会对战场产生太大的影响,顶多种张曲姚四将有些不甘罢了。可郑朗这个举动,多少有点儿草木皆兵。
尽管他做了近二十年的宰执,也知道饭得一口一口吃,然而心中怎能不产生屈辱。
因此……
……
耶律燕哥的军队速度比较快,未从府州走,府州是宋境,从府州走,就能给宋人动手的借口,他也怕。
他率领三万大军,其实不能说三万军队,只有两万军队,还有一万押运粮草的民夫,自金肃军向西,折向西南,渡过屈野河,沿着原来丰州的边境再折向古长城,大摇大摆直奔西夏的核心地区夏州而来。
与嚣张无关,这是宋朝一惯的弱势造成的结果,比如契丹使者来宋朝东京跃马长街,但宋使出使契丹往往又要委屈求全,又不能失大国礼仪,因此诸多出辽使诗中气氛都是压抑无比。
但这一回不同。
耶律燕哥来到明堂川,还没有渡过明堂川河,与种谊撤向麟州的五万宋军相遇。
耶律燕哥十分不满,派了使节前去种谊大营询问是何意思。
种谊答复,他们奉命撤向河东河北。
去河东河北不是为了打仗的,现在最好不要与契丹开战,之所以调去河东河北,乃是为了震慑,没必要隐瞒。
当然,去河北还要一段时间。不过耶律燕哥将消息反馈到契丹,再做出部署,张玉早将军队带到河北去了。
然后种谊又说道:“闻听辽国大军前来与宋朝合作勤王,郑公心中欢喜无比。让下官于明堂川立仪欢迎贵**队到来。”
使节回去。
种谊开始欢迎契丹军队了。
先是将两千门火炮调了出来,这是调向河北去备战的。
没有对准契丹军营轰炸,而是对准了左侧平川地带,两千门火炮一起发射。连继三轮轰炸,将契丹军队炸得目瞠口呆。接着两万兵士手持神臂弓走出,分成三队轮射。
弓箭乃是契丹所长,但契丹弓箭射程仅是百步距离,非是象神臂弓,距离几乎达到两百步。在这冷兵器交战时间,相差了一百步,那是致命的一百步。
随着号角声吹响,宋军列成一个个方阵,手持兵器,于明堂川河西演练。
论阵型,三国当中宋朝当为第一,这些兵士又经过实战,方阵不断地变动,杀气似乎冲天而起。
耶律燕哥有些傻眼,这是欢迎仪式?
随着种谊带着四万乡兵,一万骑兵,还有近两万来自河东,顺着遣返,押运物资的民夫,也大摇大摆地在契丹人眼皮底下渡过明堂川河。
耶律燕哥还不敢动,不要说兵力宋军占据上风,就是刚才宋军若用那两千门火炮与两万柄神臂弓来一个体齐射,自己就会折损一大半部下。
是欢迎还是示威,郑朗没有太在意,想赢得的就是这三两年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宋朝不可能再象契丹示弱了。
他在等消息,看欢迎仪式过后,耶律燕哥的反应。(未完待续。。)


 九百二十四章 踏

耶律燕哥在明堂川停下脚步,仍不甘心,派使来到灵州,责问郑朗为何向契丹示威。
郑朗冷漠地答了几个字:“要来便来,何必罗嗦!”
其实真来了,郑朗会头痛的。
这是郑朗在赌,赌耶律燕哥的性格,但能不能来,耶律燕哥不敢做主,然而能不能来,得看耶律燕哥在禀报奏折上会写什么。若他写道宋朝害怕契丹插足,甚至不惜狐假虎威吓唬契丹军队,那么后果就严重了。耶律燕哥所率的军队主要是来自西山,西山还居住着许多百姓,急召十万人那是不可能的,但还能召集两三万军队。契丹再从幽云发大军威逼河北与雁门关,两国必然开战。
但耶律燕哥若写这样那样的困难,契丹君臣就会产生争议,等到决定下来,西夏大局已经定夺。
前者可能性不大。
耶律燕哥多智狡猾,另一个词就是多疑。
他做为南府宰相,率三万军队进入西夏,多半是出力不讨好的事,这也是耶律乙辛失势后,契丹某些人对耶律燕哥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耶律燕哥多半选择明哲保身的做法。
没有让郑朗失望,耶律燕哥这三万兵马呆在明堂川,就呆下去了,一直到一个多月后。
但这支契丹兵马到来,给宋朝带来了一些麻烦,耶律燕哥害怕会出事,没有敢进军,但在明堂川大摇大摆地接待银夏各部族使者。在他的鼓动下,各部反抗更激励。
侥幸将他们阻在明堂川,不然随着契丹这支军队继续深入,就连一些中立的部族都会参加到反抗浪潮中。郑朗只好让王祖德率两千骑兵斥候,在契丹大营周边活动,看到各部使者,立即截杀。耶律燕哥也不示弱,同样派出斥候出来保护。每天明堂川都上演着随时擦枪走火的紧张局势。
郑朗在观望他。他也在观望宋军,不仅是等候国内的消息,还有粮草与天气。
宋朝恩威并用,恩足够恩惠,威足够猛烈,不服者死!
不能说不对,比如宋朝在南方的民族政策,足够恩了,结果呢。就包括后世许多人指责宋朝的盐政导致泸州蛮叛乱不休。但是郑朗怎么去做的,一是拨款修路。改善百姓生活环境,与外界沟通,增加商业气氛,二就是镇压再镇压。未动任何盐政。
不能动,宋朝盐专营业明面上一年收入均摊起来只有一千来万缗,可实际还有官员的贪墨,地方上的隐形开支,等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灰色收入,盐专营一去。那么这些灰色支出立即变成杂税加在百姓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泸州大盐井如何不控制在国家手中?
就是没有盐专营,也不能将所有大盐井一起交给私人,这非是中原地区的大商人大地主。更非是河湟蕃候诸监股契,那只有股份权与分红权,没有经营权,命脉在朝廷手中掌控。若是将这些大盐井一起交给当地私人。非是交给百姓,而是将利益从朝廷手中转到各大蛮首手中,那么泸州江南就会产生无数个侬智高。
恩威并用。为了未来宋朝能平安统治这里,打下了基础。但在眼下,却成了宋朝的难题。
一个威,导致无数叛乱,用兵不休。
一个恩,就需要拿出更多物资粮草救济百姓。
正是因为粮草问题,让宋朝在黄河边停了下来。
还有呢,时光进入九月,马上奔向十月,宋朝几十万兵马吃的穿的住的,到了寒冬来临,再加上百姓的安置费用,对于宋朝来说,也会是一场灾难。
梁氏同样打着这个主意。
党项人不是一无是处,不但顽强,并且内心同样有着一份骄傲,西夏流传着一首党项语诗叫《颂师典》:为何不跟西羌(吐蕃)走,西羌已向我俯首,大陆事务我主宰,政务官员共协辅。未曾听任中国管,中国向我来低头,我处皇族不间断,弥药(西夏在唐朝族名弥药)皇储代代传。
郑朗听到后,不由大乐。
从这首诗上,他马上就想到了后世的棒子yy精神。
宋朝这边为了筹集粮草,从前方诸将,到后方京城里的大佬,几乎愁白了头发。西夏那边却很从容,先是派重兵看守着黄河上十几个渡口,然后派百姓将秋粮收割上来,甚至从容地播下冬小麦,以备来年夏粮收成。
还有战斗,横山地区的一些部族反抗,那个规模不大,大多数地区是在横山里钻来钻去。每天都有伤亡,不过郑朗没有太在意,多数镇压的军队是为了练兵的,同时各归顺部族也产生大量伤亡,未来这些部族就与那些反叛的部族产生仇恨,那么以后那些部族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没有生存空间,危害就大不起来。
要么章楶带着军队收复北河套,西夏在这里驻扎了一些军队,但主要是防止契丹入侵,实际这里百姓并不多,西部地区更是出现了沙漠化,而非是原来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西夏也将主力军队与物资调到兴庆府,因此章楶军队与其说是收复北河套,不如说是在北河套推进,然后陆续地分兵驻扎。有战斗,规模皆很小。
余下开始静悄悄一片。
时光迅速进入九月下旬,天正式冷了下来。
种谊军队进入了并州地区,曲姚二人的骑军也抵达了河北,只有张玉的军队还在太行山半路上。
听到这个消息,郑朗一颗心定了定。
这是个人风格造成的结果,青年时代郑朗也喜欢冒险,后来处理的事多了,性格越来越谨慎,再加上在荆湖南路出了事,后来改革,每一项决定都牵连着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性格越来越稳妥。
这种稳妥性格未必很好,战争谁敢说百分之百胜利,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适度地就需要冒一些风险。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郑朗也许做成功了许多事,数次战役也大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