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974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74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鞘鞘匝槭也铩
为了研究它,朝廷花费无数,并且前后计达二十多名工匠在研究时,出现问题,爆炸牺牲。没有办法,主要还是工业与科学基础太落后,尽管有郑朗理论的指导,每出来一样事物,仍然困难无比。不过一旦各种事物陆续研发出来,终会从量到质,产生脱变,也就是郑朗所盼望的科技大跃进的到来。
看着工匠们在试验,郑朗叹了一口气。
出来是好的,可惜出来太晚了,没有时间将热火药运用到武器上,只能说它马上就可以运用在民用上,开山挖矿,不然会使伐夏之战更添加了一份成功的机率。
雷管安全性提高,并且能量产,郑朗立即命令用它代替黑火药推广,特别是平安监,有了它,马上就可以使各种金属矿产量提高,这对宋朝同样重要。金属的产量也是掣肘宋朝进步的重要元素之一。
但雷管的成功还没有另一件事物重要。
这一天郑朗在家中休息,三月末两府人事大调动后,郑朗渐渐对政务放手,与偷懒无关,而是培养各宰执的独立性。
一家人呆在葡萄架上乘凉,一边吃着冰雪甘草汤。
宋朝也有冷饮业,而且十分发达,不但皇家与权贵家,还有许多商人也开设了许多冰窖,到了夏天,从冰窖里将冰块取出来,因为酒的度数低,将冰块磨碎放在酒中,相当于喝扎啤。至于各个城市更是摆满了冷饮摊子,比如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放凉,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这就成了鼎鼎大名的冰雪甘草汤,也就是此时郑朗一家喝的冰汤。或者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这就是冰雪冷元子。或者将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做成生淹水木瓜。其他还有药木瓜,雪泡豆儿水,等等冷饮。
各种冷饮品种琳琅满目,远非后人所想像。
甚至有一些有钱人家用冰鉴避署,也就是一个双层木桶,下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将冰块放在夹层里,能保持冰块很长时间不会融化,既能保存食物不会变质,又能使房间降温。不过这种冰鉴比较奢侈,想使房间降温冰少了不起作用,冰多了就会花很多钱帛。非是大富大贵之家,是无法享受这种原始空调的。
但各式冷饮,却是多数百姓能食用得起,上到皇家。下到黎民百姓,各式冷饮是所有人夏天的最爱。甚至宋史里记载着这样一段对话,宋孝宗对大臣说,俺饮冰水过多,搞得我拉肚子,幸好现在不拉了。礼部侍郎施师点就说,你是大宋皇上,一举一动关系到国家安危,千万不能凭自己喜好乱吃东西。宋孝宗深然之。
这些年宋朝越来越繁荣,有钱人也越来越多。冷饮业渐渐成了宋朝一个支柱产业。到了冬天来临时,各个河流上都铺满了凿冰块的百姓,一边凿一边喊着口号,气势宏大无比。
赵念奴喝叱了两个贪嘴的孙子,经过李贵与狄家小娘子基因的改造,郑朗与赵念奴的这两个孙子长得眉清目秀,至少在长相上胜过郑朗十倍。然后赵念奴抬起头,问:“郑公,你什么时候离京?”
“快了。”
赵念奴眼中闪过一丝黯然。
郑朗又道:“殿下。若等西夏事了,你也去郑州吧。”
“这不行……”赵念奴道。
“无妨。”
赵念奴忽然用手捂住了嘴巴,又惊又喜。
江杏儿抬起头,狐疑地看着丈夫。崔娴在边上平静地说道:“西夏事了,官人几乎完美无缺,太完美了,未必是好事。老子说水满则盈,月满则亏不是没有道理的。让官人留下一个缺吧。”
说得比较隐晦,但江杏儿会意了。道:“这样也好,官人一生颠簸,最少得一家人团团聚聚地过一个晚年。”
不过想要安稳地过一个太平团聚的晚年,还很早,歼灭西夏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家人吃着冷饮,一边说着话,这时小黄门来到郑家,请郑朗去郊外。今天是收获各种杂粮的日子,郑朗为了淡出这一功绩,有意呆在家中,不过高滔滔在宫中发了话,赵顼又派人将郑朗请去。
郑朗摇头,小黄门哀求着:“郑公,你一定要去啊,不然太后会责罚奴婢。”
让这个小黄门逼得无奈,郑朗这才动身。
民以食为天,这一行包括高滔滔、向氏,以及赵顼,与群臣,各位宗室子弟,甚至契丹提前就派了使者前来观看,一行人浩浩荡荡向郊外出发。
不是很远,当时种植时刻意就在京城郊外选择了一处土壤肥沃的场所,派了专人看管种植。因为种植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一部分是来自郑朗的记忆,一部分是来自兵士们的口述,具体的种植方法还在试验摸索中。带回来许多植物,不久前第二支船队又返回宋朝,有许多需要多年才能看出效果,还有一些花卉蔬菜已经收获起来,比如辣椒,但还是作为种籽培育的,没有作为食材推向市场。
这些不关紧要,重要的就是三种杂粮。
选了三处长势好的杂粮,丈量出面积,几百名兵士下去收割,人多速度就快,迅速收割上来,官员开始称其重量。先是从玉米开始,一亩地产量达到四石一斗,这是长势最好的一块地,并且官吏精心照料,连雀子都不让它们吃一粒,而南方的水稻收成超过四石一亩的不足为奇了。
但就是这个产量,所有人包括赵顼、高滔滔与契丹四名使者在内,身体都不停地颤抖起来。
南方圩田水稻产量很高,但那是南方,是圩区,而不是北方。整个宋朝的北方,能两季产量合在一起达到四石的都不会超过一千亩,更不要说是一季产量了。但还不是惊人的,下面才是让所有惊讶与兴奋的。
红薯一亩地产量达到了八石,土豆也接近八石。
其实对这个产量,并且是试验田里长势最好的产量,郑朗很不满意。红薯与土豆产量若是象这样照料,应当是四千斤五千斤才对头,然现在连一千斤都不足。
但其他人不是这个想法,赵顼听着这个产量,差一点乐得手舞足蹈。
产量出来了,还有一个问题,能不能吃,能不能吃饱。
在郑朗指导下,做了一顿杂粮宴,余下的不能吃了,要留作明年培育推广。天色临近黄昏,皇宫里在摆杂粮宴,才吃味道还是不错的,但吃久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麦稻以后还是中国的主流粮食,但其他人不知道。一个个吃得红光满面,契丹使者似乎也看到杂粮带给契丹的作用,一改以前傲慢的态度,大肆奉诚。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真正推广,最少还要到后年,但这个产量似乎让整个宋朝百姓感到惊讶,甚至疏忽了试验田里的细绒棉。随着消息流传,杂粮还没有推广,粮价就猛烈的跌下来。在东南一斗米仅售二十文钱,京城的米价也不过三十五文。
米价低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标志,赵顼听后大喜,对郑朗问道:“米价太贱,会不会伤农?”
郑朗此时神情有些恍惚,他在想一件事,在史上去年黄州米价就跌破一斗二十文的低价,从这一点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变化,至少证明了王安石农田水利法对宋朝的帮助。随着变法的推翻,米价渐渐上扬,到政和年间,连麦价也涨成一斗一百二十文,是真宗景德年间的十二倍!
现在消息利好,仅与史上元丰二年粮价媲美,但郑朗也不沮丧,非是他不如史上变法,而是人口比史上增加更迅速,掣肘了粮价下跌。
赵顼又问了一句:“郑公,要不要储备粮食,调控粮价?”
他也怕,万一大肆储备粮食,明年粮价更加下跌,国家无形中就遭到损失。况且大战来临,国家能动用的钱帛有限,能调控一时,不能调控一世。
郑朗这才回过神,说道:“陛下,这是好事,西北……”
赵顼恍然大悟。
一旦几十万人征讨西夏,全国粮价必然上扬,现在备与未来备是两样的。
看似成本不多,一斗米三十五文与五十文之间仅相差了十五文,可是将它运到西北前线,半路上运粮的民夫兵士来回食用,以及少量贪墨造成的消耗才是损耗的大头。从京城运一斗粮抵达前线剩下不足两成,皆在路上损耗了,也就是说运粮到前线,在后方成本一斗五十文,仅凭食用的损耗抵达前线成本就达到了两百多文。
粮价下跌十五文,到前线成本就能下降近八十文。这是与去年粮价相比的,若是与庆历三年每斗米价一百文相比,运到前线成本会节约三百五十文钱,不过那时没有那么奢侈,为了节约成本,兵士多是吃粟,而非是大米。
杂粮的高产导致粮价下跌,等于是节约了伐夏的成本。至此,伐夏几乎等于是万事俱备,就差那么一回东风了。东风已起……(未完待续。。)


 九百十五章 卖

这个要求不高,赵顼立即以粮价太贱伤农为名下诏,朝廷用一千五百万缗钱购买粮食。在这之前,从前年到去年再到夏收,朝廷已经准备了大批粮食,但未来不仅是供出征的将士食用,一场大战,陕西与河湟也多少会伤及元气,西夏的农业更是全面性的破坏,西夏打下来还要占领,想占领就得安抚,不然西夏残余势力再象李继迁那样来一个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西夏就是占下来,过了几年又会易手。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最主要的。
至此,粮食已经准备完毕。但不让西夏人警觉,大多数放在京畿一带,暂时不运向西北。
郑朗又说道:“陛下,可以派使对李越王朝警告,特别是那个李道成,让使者直接对他说,若他不老实,我朝不介意对交趾清君侧,再诏让苏缄出知桂州,兼任广南西路安抚经略使。”
熙宁大旱前李日尊去世,其子李乾德继任,李乾德此时才几岁,朝政由权臣李道成掌控,可是这个李道成很不老实,勾连谅山诸部使三关以南各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动荡,随后河湟大捷传出去,交趾这才害怕了,派使来贺宋朝大捷。
现在李乾德仍不大,才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交趾朝政仍控制在李道成手中。但宋朝由于逼困于契丹与西夏,重心仍在西方与北方,不但对南方,就是西南许多地区,宋朝只能暂时放在一边。只要不出大乱子,朝廷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郑朗为相,也是无奈困于这种形式。这几年,不但交趾不太安份,西南也有动荡。
但西南动荡原因很多,也有宋朝的民族政策错误。官员之错,当然更有各蛮部桀骜不驯之错,想要西南安,首先要解决这种种千头万绪的纠结,然而必须花大钱去修路,交通不便,朝廷官员官兵不能轻易到达各部族,就无法治理。然后王化,改善百姓生活,可西南山高水远。即便郑朗有金手指,也无法使当地百姓生活得以迅速改善。
西南暂时不管,不过伐夏时一定不能让交趾在南方闹事。这些年朝廷治理南方,苏缄也活动在南方,颇有威信,不过苏缄也老了。因此郑朗又说了一句:“若等西夏事了,陛下可以将苏缄召回京城。”
“嗯,这是一个能臣。”
郑朗走出皇宫。
秋已深,落叶纷纷。
忽然一支锤骑从街上行过。引得先街道两边百姓全部驻足观看。
因为马匹多了起来,宋朝骑兵陆续增加,包括步兵,也教导他们会骑马。非是让他们在马上作战,而是在一定时候,利用战马将行军速度提高。这是全能化的一面,但郑朗却将兵士集中化。
宋军重甲骑兵最少。但不能说它就不起作用了,正面战场上重甲骑兵冲击力仍很大的,因此保留了一支重甲骑兵。在改团编军时,郑朗将重甲骑兵分为锤骑兵与刀骑兵,全部选择身强力壮的兵力,锤是铁锤,刀是大刀,增加重甲骑兵的杀伤力。锤骑兵平时训练以练锤术为主,其他的为辅,这也叫术有专攻,让他们技艺更熟练,那么战斗力也会更强。
轻骑种类更多,有射骑,也就是专门在马上游射的骑射兵,还有胡刀骑,非是重甲骑兵那种大刀,而是郑朗推广出来的弯刀,掷骑,在马上掷投短斧、短矛的兵种,以及槊骑兵、枪骑兵、矛骑兵,矛骑兵手中执的是长矛。步兵又分成盾牌兵、枪兵、刀兵、斧兵、棒兵、弓箭兵、弩兵,以及对臂力要求严格的神臂弓兵,还有专门克制敌人骑兵的钩镰枪兵、削马刀兵、削刀斧兵。
原先还有砲兵,也就是投石机兵,现在改成石炮兵,以及几种新式真正的火炮兵种,甚至还包括医务兵种。
想要宋军恢复汉唐时的战斗力,那是不可能了,因此郑朗意图将各种兵种细致化,使他们变成一部严密的机器,通过军纪与完美的配合,将其战斗力提高。
各个兵种在郑朗眼中,作用是平等的,比如百姓轻视的医务兵,他们作用难道比骑兵差吗?但百姓不这么想,特别是两种重甲骑兵,让他们最仰慕。
听着百姓的议论声,还有一些少女眼中的热情,郑朗又看着这支重骑,哭笑不得,对仆人说道:“备车,载老夫去城外。”
“喏。”仆人备好了车子,将郑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