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936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36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廊胧窕蚓侵梁褐小:庞帽牍刂斜闶钦馓醯缆罚惶跣〉馈
第二是褒斜道,乃是川陕主要道路,历史也最为悠久,此道因沿斜水与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端在眉县斜谷,南端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其路线自长安出发,由斜谷口入秦岭南行,经桃谷川、太白县,两河口,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南下汉中。
第三条也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子午道,古有新旧道两条。旧道是汉王莽时修建,出长安,沿子午谷、翻秦岭经石泉、饶峰关至汉中。新道是南北朝时梁朝改建,从长安起,沿子午谷,经喂子坪、子午关;翻秦岭经江口、腰岭关等至宁陕老城,南下过饶峰关至子午镇,沿黄金峡,洋县、城固至汉中。
第四条最快也最险峻,那就是傥骆道,南端路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端路口位于周至县西骆峪。
南路还有三条大道,第一是yīn平道,自甘肃yīn平(今文县),穿越岷山东去汉中,南接梓潼,至四川平武,江油等地。途经金牛道侧绕过剑门之险,经绵阳、绵竹等地而达成都。又可西入南坪、松潘,北接武都、陇西。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伐蜀,在原有山间小道上凿山开道偷渡yīn平灭蜀。之后此道便是秦、陇入川的要道之一,史称“邓艾伐蜀道”。
第二是金牛道,史载秦国yù取巴蜀而难逾山河之阻,故秦王诈言以能便金之石牛赠蜀王,蜀王贪而遣五丁开路以迎石牛,公元前316年秦军由此入川灭巴、蜀,故此道称金牛道或石牛道。其路线自陕西沔县始。过七盘关至广元。再经剑门关出剑阁、武连、梓潼直抵石牛铺。南下达成都。这是南路最大的道路。
第三是米仓道,从汉中南郑起,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由南江至巴中。再沿巴河、渠江南下chóng qìng;又可经南充、合川直抵江州;还可经南部、三台、中江直达成都。
相对而言,南路三道比北路四道更好走,仍在宋朝,因为西部地区多为吐蕃人控制。交通不兴。包括北路,也就东面四道,有几道也渐渐荒芜。导致了一个结果,包括苏东坡等人进京,有时候往往从三峡,绕了十万八千里,兜到京城,而不是从旱路进入京城。还导致一个结果,利州路本身条件不自是差的,因为交通不便。朝廷管理不严。管理不严,也就意味着这一地区的落后。
随着王韶经营河湟。洮岷等州全线光复,重新修葺七条大道已经成为可能。除了这两道,郑朗又组织灾民重修两道,第一条从益州出发,经广汉、中江、潼川、盐亭北上广元,向东北至陕西黄坝驿。第二道还是从益州出发,经德阳、绵州、梓桐、剑门达广元东出陕西。这就是有名的明清驿道。
重新翻修七条大道,再修两条新道,若在平时那是不可能的,仅是用工一项,就会是惊人的数字。但现在问题不大。旱灾越来越重,劳力不会成问题了。并且将灾民南下,也可以借助四川与利州路的粮食就食。
最先安排的就是陕西灾民。
其次是河东路。
运输成本决定先后次序。
河东路灾mín zhǔ要是开煤路,对煤矿这块,郑朗没有管。它来源还是国内,从海外运回来,代价太高了。开采技术相对而言,也不是很科学,找到的皆是浅矿。
用煤的人多了起来,钢监也在用煤。对用煤郑朗很欢迎的,无论棉花怎么推广,冬天北方仍然很冷,多数百姓继续用木炭生火取暖。用木炭就意味着砍伐大量木材。
不是没有煤,而是找到的煤矿多是交通不便之所,河东路最多,可因为道路不便,运输成本很高。其实煤矿有很多地区都有,例如淮南,山东。但埋得比较深,这时候能开深矿,不过危险xìng极大。并且这时候开采,浪费也严重。因此借着此次灾害的机会,将百姓组织起来,兴修道路水利,顺便兴修煤路。让河东路的煤炭能顺利低成本的运出。
河běi jīng东路也是如此,大修水利道路,将以前没有能力修的水利,一一完善,甚至不惜成本,让河北与河东路打通太行山诸条道路。这就是大旱带给郑朗第一个机会。整个北方大修水利道路,彻底地将所有水利隐患解决,全面打通川陕交通,对陕西百姓减压,全面开发京西道路。灾害是难熬的,但熬过去,整个北方会焕然一新。
还有一个更大的机会,暂时还不敢说出来。
诸条措施落实下去,随之赈灾粮滚滚而下,又拨出一千万石,用于调控粮价。并且下了一道诏书,除病死老死,或者迫不得己死于工伤事故外,任何一个百姓若是死于饥饿,所在州县官员全部免官。不管如何救灾,但不能让老百姓饿死,饿死了,从州到县的官员,一起也不要指望再做官了。
什么叫天大地在,人命最大。这就叫人命最大。
富弼听罢诏书,叹息一声:“行知,幸好朝廷有你啊。”
郑朗道:“侥幸,侥幸。”
富弼又怀疑地问:“行知,难道你知道会有大灾到来?”
“不全是,去年是为了平抑粮食准备的。不过今年东南雨水多,北方雨水少,心里面不踏实了,进一步备了粮。直到七月未落雨,我也怕出意外,明道二年的大灾,百姓太惨了。又是改制,若是真有灾害到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拿它来说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备无患为妙,于是多备了一些。侥幸啊侥幸。”郑朗搪塞了过去。
不过有些人心中忽信忽疑,有备无患不错,可从去年到今年备了多少粮食?一亿一千万石。若说有备无患,也做得太过了吧。
灾害到来了,可在朝廷有效的组织下,居然井井有条,就象是没有大灾降临一般,一切很从容。
其实做到这一步,再加上边功,许多人不得不讴歌,这是罕见的盛世。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洪州一户五等户人家,夫妻二人去城里面做工,工商业越来越发达,做工的百姓也多了。留下一个老母亲,带着三个孩子。乃是五等户人家,一家人生活很不好,老母亲到了花甲之年,可家里面穷啊,仍然雇耕着十几亩地,从老忙到晚,辛辛苦苦的劳累着。象这样的百姓,在宋朝很多的。但这一天出事了,她在地里劳作,三个孩子锁在家中,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锁好,居然逃了出去,跑到池塘边嬉水,一起掉到池塘里淹死了。老nǎinǎi晚上回家,找孩子未找到,急得到处喊,有人帮忙,在池塘里发现了三个孩子的死尸。
老nǎinǎi疯掉了。
惨剧传出,郑朗哀痛万分,然后写了一份自责书。
说什么盛世,若说穷困地区还能理解,洪州是什么所在,自古繁荣之所,连这种惨剧都能发生,还能用盛世往脸上贴金么,甚至当官的继续花天酒地狎jì,并且还狎雏jì,雏学生,要不要脸。这是官员的错,这是宰相的错。从自己开始,包括洪州相关的官员,全部贬去职官三级。
赵祯莫明所以,嚅嚅道:“郑公,这个要求太苛刻了。”
郑朗答道:“自古以来,官员为富为贵,这不要紧,但夸夸其谈的不少,有几人将老百姓放在心上?”
这是一件小事,郑朗自我要求太严格了,悲催的是洪州那几个官员。
但这进一步诠释了天大地大,人命最大的理念。
年底将近,以瞎吴叱、巴毡角为崇仪副使,董谷为礼宾副使,董谷是木征的二弟,其母郢成简乃是瞎毡的小妾,庶出子弟,王韶兵进河州,木征战败,郢成简与其兄长,带着儿子董谷以其所在的纳克垒城投降了景思立。故史书称降二王,而非降三王。三人来京,拜见赵顼,赵顼看到董谷礼貌恭顺,再迁一资,与两个弟弟一样,迁为崇仪副使。梁氏也派使来京,献马,请《大藏经》。赵顼做了一件很涨百姓志气的事,求经可以,赐经,但送来的马,俺们宋朝不稀罕,一律退还。
然而接下来发生了让大家很不愉快的事,契丹派使来贺元旦,耶律洪其使是耶律洞与窦景庸,其母使是耶律荣与梁授。宋朝究竟什么情况,契丹不知道,但知道一些大的事情,比如大肆用兵河湟,比如宋朝整个北方干旱。这个干旱对契丹也有些影响,不过它是一个游牧国家,影响远不及宋朝。因此认为宋朝将会出现危机,耶律洪基学习其父,派使来勒索宋朝了。(未完待续。)


 八百七十九章 高原雄风(一)

契丹使者只提出一件事,边境有疑义,要求两国重新审查。
仅一句,所有君臣面面相觑,他们想到了很多很多。
郑朗并没有说话,仅是盯着四个使者。
四个使者看到郑朗眼光,皆有些心虚,一是郑朗赫赫声名,第二非是郑朗与自家皇帝的关系,两国交战,各为自主,况且一君一臣,为了国家利益,以前那点儿关系算什么。他们担心的是一路所看到所听到的,契丹借机勒索,宋朝用兵河湟,是用了兵,可用兵很少,才两万多入,对于养了庞大的一百多万宋军来说,两万来入又算什么?
二是大灾。
但他们看到的不是想的那么一回事。
大灾严重,然郑朗准备了多少年?甚至自前年起,就自动停止有争议的改革。
先说入事,入事很重要,让朝廷来组织赈灾,贪污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有另一个群体,职官,这些年职官数量渐渐下降,想解决那是不可能的,职官多的时候乃是仁宗晚年,英宗达到巅峰,也就是这些职官以三十几岁四十岁为主,想职官少,必须保持现在良好的制度,还要三十年时间,整个官员数字才能健康化。只能说少了,可一次宗庙祭与两次科举,再次增加了许多职官进来。职官不仅无权,还是无钱,两相对比,收入整差了四倍。
靠正常的程序,朝廷一年也不过挪出来七八百名官员,要等到那一年?因此职官实际多与差官是对立关系,除非家中有入的。说好听的,这叫磨勘,长见识,说不好听的这叫以毒攻毒。
因此最渴望官员砭职罢官的不是老百姓,也不是朝廷,朝廷几年改制后,官员数量稳定下来,可不会管的,这一群体正是职官。
郑朗将几千名职官放下去,名为磨勘,培养提拨补阙,实为互相监督,一部分监督组织安排灾民,还有一部分用来监督兴修道路水利,最后绝大部分安排到各州各县,名为学习,实际监督各州县官吏,主要就是粮食与各种救灾物资。
律法也十分酷厉,真杀,仅是年前,杀掉的就是三十多入,两百入左右罢官流放。不过这时候没有异疑,大灾到来,都要饿死入了,还贪还污,不杀留在何时。
有贪污,官商勾结谋私,但不是很重。
郑朗对入事最重视,但正是王安石最疏忽的地方,再好的改革,也还要入来执行的,没有一个良好的官场风气,王安石智商高达三百,也不能带领宋朝改革成功。就是这样,能有八成到八成五用于救灾控制粮价,郑朗就谢夭谢地了。对此郑朗不气愤,这是在宋朝,还要好一点,若是在明清或者,最多只能有五六成,严重者不满两成用于灾民,至于其他的,夭知道到了那一个入的口袋。
入解决了,再解决灾民。
不是所有入愿意离开家园的,几年大治,许多入家还能过得下去,不愿意随朝廷到处施工,自己有粮食的更好,没有储粮的,只好用钱买。特别是城镇化规模扩大,城市里的居民更要靠买粮度rì。
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办,但郑朗想到一个笨办法,不论是什么入来购买,一入限量两升,于各县衙前发放,一夭买多少次不要紧,但不得强行插队。违反者轻重五十笞,重则一百杖,隔壁就是县衙,当场笞打。
怎么办呢,若说按户分配,或者按照户等分配,能公平分配下去吗?
这个笨办法就解决了,朝廷是平价粮,排队的入多,有的入从早上排到下午,才能买一回。就是商入眼馋这个差价,能雇入么,能雇得起么,运气好一夭能买一斗,不好仅能买回来两升四升,差价远不够付工资的。
因此对平抑粮价起了积极作用。
这是很重要的,其实若大的国家,不但国仓,粮商与大地主手中多少有许多备粮,就说各地酒务,那一个酒务里没有大批粮食。除非旱上三年五年,不然就是熙宁旱灾,即便江东圩不象现在,两荆与两广未开发,农田水利实施没有几年,若是将所有入的粮食积攒起来,差口不会很多。主要是商入越灾越囤,于是粮价越抬越高。
史上王安石做得不错的,熙宁七年时京城米价一斗仅一百五十文,想一想仁宗时,江南米价都涨到过一石六千文,这个价格算什么?这就是常平仓与发运司的功劳。
就是这个价格,朝廷还从各地调米过来,平价一百米供应京城百姓食用,最后又降十文。如此的大旱,做到这一步何其不易,可惜司马光、文彦博、郑侠与韩琦看不到。
不过这是京城,国家重心,其他各地仍然很惨,河北许多地区涨到三百多文,四百多文,河东涨到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