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650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50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眺望着湘水西岸。
寇准最后两句便是描写夔峡地区落后的刀耕火种畲田现象,当地百姓不知耕种,更不知用牛与犁,于是采用一种十分笨重的耕作方式,用超大的畲刀将木柴棘刺砍倒,烧起灰烬,这是第一步,烧好后最好落雨,草木灰便浸入泥土中,若是数日不下雨,风一吹,灰烬扬走,等于白劳动了。这是畲刀,不是电锯,砍伐得用多少力气,手多磨成血泡。然后种上豆粟,靠天收。老天架势,还能略有一个收成,若旱涝不定,又是白忙活一场。即便有收成也不易,当地百姓不知道锄草,庄稼与棘条长在一起,在杂草棘条中寻找庄稼继续收割。三四年后地瘠,再转移一个地方。实际不是地瘠,而是没有杂灌木丛让他们砍伐取草木灰了。所以寇准眺望远处,视线极目之处,只看到几点畲田火,象残星一样稀疏地亮在各个残峰之上。
这种刀耕火种形式不仅是在夔峡,自湘水往西,两广,以及夔峡四路大多数皆是这种情况。
郑朗说完叹息一声,又说道:“我在中书读各地奏报,夔峡一些官员奏折朝廷雇船工过三峡,梢工给钱四贯,火儿给钱两贯,然当地的篙师与火儿因生活逼迫轰抢之,多发生争执冲突,故有的官员询问中书是否要扣减薪酬。我回了一个批语,船过三峡,顺流三日,拆流十二日,来回十五天,船过三峡。等于天天在卖命,十五天卖命钱仅值两贯,汝等忍心克扣!”
太苦了,看到彼岸一些落后地区百姓的生活。郑朗说这句时,眼含着泪花。
特别看着一些百姓衣着褴褛,甚至是布条装,行走在各条崎岖山道上,知道会很苦,可让郑朗还是觉得触目惊心。
仅是两席话,随行的官员一个个面容肃穆。
司马光嘴巴动了动。
“君实。你要说什么?”
“郑相公,我忽然明白一件事。”
“何事?”
“以前我一直思索相公所言所行,”司马光敬重地说,也不奇怪,郑朗虽比他大两岁,实际郑朗是他名副其实的老师,司马光思索郑朗的说话与所行很正常,司马光又说道:“以前。我一直觉得相公过于功利,始至今天,我才知道相公所做的非是功利二字所形容。相公功利乃是为天下百姓功利,虽功利,实际乃是天下大公也。”
“君实,你说得对也不对。以前我与希文兄说过一件事,天下非是黑与白两种颜色,除了黑白之外,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但若用红黄蓝调色,多半是黑色或者暗黑色,若是七色得全。便可以接近白色。为何?做事不能片面,必须全面的考虑。例如天下,我在书中自嘲地写了天下乃是精英的天下,何时能成为天下人的天下,休说我朝,一千年。一万年后人类进步,仍然做不到天下成为天下人的天下,天下继续为精英集团掌控。即便陛下,也受精英集团掣肘,所以做事时,要必须兼顾这些豪强大户的想法与利益。但也不能不顾天下百姓,贫困百姓才是构成天下的基石,必须理论上给予一种天下人的平等,给予贫困百姓希望与机会,减少矛盾激化,天下才能平稳。治理天下,行事时要学会变通,不能横冲直撞。变通之术,就会使用种种不同的手腕。导致看上去我喜欢结果,不重视过程,显得功利心重了。但我身受皇恩,许多百姓期盼,许多事都未做好,或者退缩,看到这些百姓,我身为两府权相四年半辰光,却未使他们产生任何改变,心中惭愧都来不及,那敢称得上大公二字?莫提,莫提。”他还有一句话没有说,我还是带着金指头来的!
说到动情处,郑朗对着两岸的青山,长啸了两声。
这两声长啸,无形中在让随行官员感到思想上的净化。
司马光随后写了一篇西南见闻录,刊登于报纸,记录了所见所闻,以及郑朗的种种做法与说话,文章有些长,对郑朗这一番话司马光做了一句评价,公之胸怀天下然不觉,此乃合于大道无形也。
郑朗依然没有受爵国公,可天下间包括赵祯,以及郑朗的一些政敌在内,其实已经将郑朗当成国公。这句话意思就是郑朗胸装着国家与百姓,是全身心投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有点褒奖,不过郑朗从少年时起便平步青云,又衣食无忧,对自己追求确实开始渐渐上升到另一种更高的层次。到达衡州,相比于前面两个计划,后面两个计划更复杂,但一路受郑朗薰陶,诸多官吏感动之下,开始认真忙碌起来。就是修路所行的官员不仅仅是李肃之与范纯佑,相关的官员与文吏,以及荆湖南路的相关官员达到二十多人。
但到了衡州后,另一个丑陋的现象暴露出来。
自衡州起,朝廷控制能力弱,对向南向西地区多是放牛式管理,大半地区仅是以块带面管理,朝廷管理松懈,于是一些官员乘机做下种种不法之事。郑朗这几年颇有威名,还有一些案件以及纠纷处理得不公平。听说郑朗前来,许多百姓前来投诉。
郑朗此行虽带着两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之职,只是便于修路计划的安排,并不是真正马上管理两路事务了。不会停多久,两广才是郑朗第一任务。然而百姓来了,郑朗不得不分去心思过问一声。
这样一来,逗留的时间更长。
就接到朝廷两份邸报,第一份邸报是虔州盐务。
庞籍接到郑朗奏报后,犹豫了良久,虽是郑朗提议,但郑朗明显不会过问此事,自己过问,必然引起更多的争议。
再加上诸南方大修城墙,要钱,修路,要钱,军费,要钱,庞籍越发地感到十分悲催。若是真正将这些钱帛物资用到实处,也许还要好一点儿。但这是不可能的,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以及贪墨,若不小心,会造成更多的钱帛浪费。自己还得要过问,出手越大,过问就要严格。累得半死,不想再产生麻烦了。
然而虔州盐务郑朗提出来,似乎从明面上看是一个良策,若出问题,是否平定各盐路上的私盐分子与生蛮的反抗,相信这一点郑朗有本事做好的,自己没有理由拒绝,难道说自己害怕麻烦?那么自己为什么敢担当首相?
最后想出一条主意,让蔡襄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兼主持虔州盐务改革事宜,这是一个很意思的调令。以蔡襄的资历,担任这一职职位足足有余,但为什么是蔡襄呢?
私情!
司马光说大公,对于庞籍来说,别要说什么公与不公,私交同样重要。一旦主持虔州盐政改革,麻烦多多,甚至比陕西解盐麻烦多上数倍,然而郑朗就在临近的两广,会不会管?一管出现问题挪在郑朗与蔡襄身上,有了政绩,是庞籍与蔡襄的。
郑朗接到邸报后差一点乐了,这是阳谋,对此郑朗也不排斥。
另一封邸报却让郑朗感慨万千。
受岭南侬智高叛变影响,京城也兴起传言,说李顺未死,明年当重新起事,蜀地也会大变,妖言四起。所以郑朗对王小波与李顺起义十分看重,起因王李二人没有充分的理由,可起义后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使得起义性质截然不同,远胜于黄巢方腊之流,同样胜于侬智高之流。因此二人扑灭以后,宋王朝对蜀地治理格外慎重,多派良吏前去,然蜀人怀念此二人。
这个谣传背景就是受侬智高影响产生的,一个小小的侬智高都未扑灭,还要动用国家一个首相,一个枢密副使前去镇压,况且李顺。
赵祯便对庞籍说道:“朕择重任之臣以镇抚西南,莫如程戡。但程戡之功绩,宜置于二府,朕怕他心中误会……”
程戡也是赵祯屈指可数的良吏,而且是一个多面手,无论治民、侦案或者军事,皆很全面,比包青天更象包青天,仅论吏治之能,实际有可能在包拯之上。郑朗为相,对此人十分重用,原来赵祯准备将他调入两府的,不过害怕四川再会出事情,想来想去,继续用程戡。
庞籍便答道:“陛下,臣与程戡有亲戚关系,陛下若用戡面谕即可,臣不敢私下与戡言。”
赵祯果召程戡,将情况说了,程戡答道:“臣力薄而空有名声,蒙陛下委任,其敢要宠而后行。”
于是以程戡为端明殿学士,知益州。
此项任命决定没有问题,程戡到任后,蜀地大治,在宋朝四川历任大佬中,程戡留下重重一抹。不过郑朗看到这份邸报后,终于吃味了。


 六百五十章 苏茂州

郑朗写了一篇策子,不是寄于中书,而是寄于报纸。
赵祯朝名人云集,各有各的执政特点,郑朗也有一个特点,少说多做,做了再说,很少写奏折,无论是在中书或是在地方,一年到头,看不到郑朗写几篇奏折。除非所行策略超过他管辖范围,或者容易引起争议,才上一奏释疑。
报纸还是一家报纸,郑朗想扩大规模,不过怕麻烦,没有作声,因为文人撰写文章多,旬刊改成五天一刊,发行量颇高,最多时一版发行量接近十万份,少者两三万份,连赵祯对报纸也十分看重,将它当成朝廷舆论的咽喉,偶尔兴起,写几篇文章刊于报纸,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因交通因素,影响面还是各大重要城镇,到了南方,运输过来的报纸很少了。衡州仅几十份,要么广州与桂州,当邸报购回来阅读的。不过在北方与东南,报纸影响力日增。
郑朗写的策子非是奏折,而是引起全国百姓的反思,因此寄给了报纸。
劈头就是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后再写南方落后的情况。
再写到程戡去四川一事,程戡去四川是对的,王全斌消灭后蜀时某些手段做得不好,所以朝廷一直想弥补过来。这些年四川大治,固然是四川百姓勤劳,自古就是富饶场所,也与朝廷仔细经营有关。朝廷所做所为是对的,四川不比东南,没有好的交通,将物资运向京师,能运,运费太高,不值。但不管值与不值,四川乃是宋朝土地,也要细心治理。可是南方不是朝廷领地吗?
自宋立国以来,重视内治,全国技术在飞跃,百姓在变好,但是从湘水往西的广大地域呢?不是变好,相反的,更加落后,某些地方连唐朝都不如,恢复到汉朝,甚至春秋远古的时局。为何?朝廷不欲生事,让各大蛮酋自己经营,甚至花钱买安。有没有做好,没有。蛮酋为了自己敛财,更加地禁锢百姓,愚化百姓,才造成如今落后的局面。祖宗用玉斧划大渡河,不欲经营西南,是指大理与交趾,一是祖宗(指赵匡胤)不欲过份开边伤民,二是祖宗当时手中拥有的资源有限。可不是指连荆湖南路、夔州路与岭南也不经营,同样的身为大宋子民,看到他们生活如此,于心何忍?
古代喜将犯罪官员迁于岭南,是乃时局因素,生产落后,唐朝还是如此,但唐朝还有部曲奴婢等落后的事物,宋朝有没有了?不能再抱以古代思想,动辄将不好的官员流放岭南,使岭南官场一片黑暗。实际朝廷对南方一直不管不问,也不想重敛此地百姓,可落实下去,因为这些贪官污吏,百姓生活压力依然沉重。难道南方百姓在这个王土之内,非得低人一等?
最后便写了一件事,南北之争。
南唐李煜生活糜烂,一群大臣附庸之,赵匡胤看到后说了一句,北臣纯朴,南臣狡猾,寇准也说过类似的话。其实当真如此,东晋谢安之流能用狡猾来形容,朝堂有无数出身南方的名臣,他们全部是狡猾的大臣?既然宋朝混一天下,能不能继续持此言论,让南方百姓与臣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不包容如何治之,不给之如何取之?一方面耻笑南方百姓轻猾,一方面又从江淮两浙敛取朝廷最大的税务,不解也!
这篇策子着重写的是让朝廷不要对南方持偏见,包括岭南。实际意义远不止如此,后来党争时,司马光为首的大臣指着王安石痛斥,你们是南方的派系,狡猾轻浮,不服气,这是太祖说的话!发展到最后,形成朔党、洛党、新党与蜀党。
提前给这些区域性的党争下一个结论,都是不对的。
但不是这篇策子主要论证,论证的是另外一件事,能不能继续象以前那样,将岭南看成三不管的地界,继续将不好的官员流放到岭南来,鱼肉百姓?
郑朗虽然这篇策子刊于报纸,但引起很大轰动。
朝堂还得到一件消息,没有载于邸报,那就是西北。北阻卜大部分投靠西夏,契丹震恐,派官镇压。可是西夏暗中助军,打得难分难解。深冬来临,契丹撤回军队,西夏与北阻卜没有做好,多少年一直生活在契丹阴影下,以自保为主,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否则两头起军,契丹压力会更大。正是这种畏惧,使契丹人喘了一口气。数月征伐后,一些北阻卜部落重新投降契丹。但是北阻卜的事未解决,西夏人“逍遥法外”,有的打。这一战,保守的估计,没有两三年时间,不会有一个结果。契丹肯定是获胜的一方,但会是惨胜。对宋朝来说,君臣皆长松了一口气。
宋朝付出什么?
一些特务营的斥候,一些钱帛,这些钱帛还不够郑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