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83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83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呋短煜驳兀僬咴股氐馈G冶乐炼啵庵担牍┢浞眩钥招椋忻袷抑常鍪且桓霰恐汀H槐菹履辖技栏埽氡菹氯贾!
不说南郊祭不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次南郊大祭。不仅是针对兵士的,还有百姓与官员。夏竦的性格,有什么胆量说取消。可是国库空虚,主要是三司,其次便是东府。
所以夏竦说次数要减少。
“准。诸卿,散吧。”
去了西府,高若讷不服气地问庞籍:“君清名满天下,为何因公徇私?”
夏竦是对你不错,可你不能不顾国家。替他和稀泥。
庞籍叹了一口气说道:“敏之兄,当务之急乃是平叛,争吵是谁过错,有何意义?难道陛下因为你之言,就将昌朝与夏竦贬至岭南?”
就是贬到地方上担任一个知州,过一段时间皇上想起用,谁能阻拦?
高若讷语塞。
他又扭头看着郑朗。
郑朗说什么?关健是赵祯的想法。他是顾念旧情,这才照顾贾昌朝与夏竦的,或者是准备提拨自己为首相,让朝堂形成一个小小的掣肘,或者索性对自己当成一种勘磨。郑朗没有想清楚,何必乱插言。
郑朗的敌人并不是夏竦,夏竦只是想争一争首相,一旦何郯等言臣返回朝堂,会接连不断地进行弹劾,夏竦失去做首相的希望。也没有必要做自己的敌人。
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贾昌朝,非是夏竦。
轻声道:“敏之兄,准备吧。”
战事没有结束。还要调兵遣将,配发物资,多是西府职责内的事务。
倒是王贻永低声问了一句:“行知,明镐此去可成否?”
“季长兄,你也知道的,我与明镐并没有共过事。又不知道他的能力如何,怎敢轻易的下断言?然陛下之意。让明镐为何北体量安抚使,是准备让他与贾昌朝共同负责剿贼事务。我个人以为不妥,贾昌朝非是象欧阳修所说,仅是同进士及第。此人科举时没有考好,但对经学造诣很深,非是常人所及。可对于政务与军事,皆不善长。只要贾昌朝在大名府,此次剿匪不会那么轻松。”
然后扫了庞籍一眼,我默许你帮助夏竦,也没有借高若讷弹劾之势煽风点火,抹黑夏竦,但你也懂的。
这就是庙堂。
几位宰相不作声了,开始处理政务。
在郑朗带领下,井井有条,一会儿将剿匪相关的事务安排妥当。
下值,郑朗回到家中。
三娘带着崔娴她们在备年货,有说有笑。看到郑朗回来,崔娴迎了上来,低声问:“官人,贝州贼如何?”
“有些麻烦。”郑朗说道。
不是庞籍所想的那样,休说明镐,休说有贾昌朝在边上掣肘,还有一个半懂不懂的高继隆,就是狄青没有任何掣肘前去剿灭,也要花费一番功夫。
刚说着话,张方平又来拜访。
因为与吴育冲突,至今还有人说他倒向了贾昌朝,让他十分苦闷。
坐下来,张方平说道:“你那个学生可了不得。”
“那个学生?”
“王安石。”
“他啊,”郑朗微笑起来。几个学生当中,最重视的便是王安石,还有司马光,刚刚也收到王安石一封信。信上说了两件事,一是禀报粮食经过。他仅是一个小知县,但隐约感到如处理不好,会让郑朗在朝堂有一些小麻烦。
杭州明码标价高价收取粮食,比史上更轰动,无数商人将粮食从江南各地往杭州调运。然杭州与剡县米价相差一半,又调向剡县。就连海商也将粮食运向剡县,商人嘛,逐利而行,不卖三千文一石的粮,为什么要卖一千五百文一石的粮。
王安石热烈欢迎,粮食到了剡县,渐渐积压始多,不能一直放在船上,王安石又替他们主动修建许多粮仓,收了他们的好处,供他们免费将粮食放进粮仓保管。
粮商们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就差一点送锦旗了。粮食进了仓,王安石怕烦,索性连粮仓都一起交给商贾。你们自己雇人看管粮仓,俺不插手。多好啊。
粮食越积越多,商贾们也不急,还早着呢,有明年的春荒。
这时,剡县突然传出风声,杭州米价仅是一千五百文一石,运一运,便省去一半费用,何必要买本地的三千文一石粮?能调运粮食从各地赶来的都是大粮商。本地也有大户,但他们粮食早就出手得差不多了,还有更多的中小商人,甚至一些小贩子,一起摇着小船。驶向杭州,将粮食调过来,那怕不用多,二千文出售,利润也会很可观。
各个商人隐隐感到不对。联手问王安石,王安石答道:“我允许你们高价卖粮,这是卖给百姓的,我却没有权利动用县库钱帛收购粮食。况且县库能有多少钱帛?”
可王安石毕竟拿了人家好处的,于是动用一些钱帛买了一批高价粮,用这个粮食雇佣贫苦百姓大修水利,结果不但贫因百姓。连三四等户百姓也参与其中。毕竟是两千多文一石的粮,省一点是一点。结果整个剡县劳动力都在做活。
一些商贾感到不对,心中焦急,又不是来自一处,默契的联盟瓦解。争相低价出售。中国人的心理,恐怕也是所有人类的心理,看到在涨价,省怕还会继续上涨,争相购买。一旦跌价,一个个心中盼望。会不会再跌下去,买的人反而少。开始挤牙膏了,一天下来。整个剡县销售的粮食几乎没有几百石。这可要命的,仅是从海外运来的粮食就达到三十多万石,大半调到剡县。休说春荒,象这样下去,来年全年大灾,粮食也出不了手。
粮价迅速跌至一千五百文。与杭州相齐。对于富裕的越州、明州、杭州与秀州、苏州、湖州,这个价连五等户也能勉强接受。但人心怎会满足呢。包括杭州的粮食销售也缓缓下跌。若是一开始便下跌,不会涌来这么多粮食,现在粮食运来了,才下跌岂不是要了命。
然后两浙官员相互联手,控制船只数量,特别是针对曹娥江的进出船只,小船任其通行,大的船只盘查森严。不敢不让船只进入,但有意拖延其进入速度。再加上剡县缺少劳力,一部分粮商想将粮食转移回去,一缺少劳力搬运,二缺少船只运输,一个个束手无策,能运走,可运费会十分高昂。这时候王安石才秘密找到本地的一些大户人家,与他们商谈。
前段时间你们将粮食卖成三千文一石的天价,赚了不少。但江南不可能连年都会逢到这样涝灾,到了明年大丰收来临,一石粮食在丰收时,只有三百文。现在到了你们回报之时。
软硬兼逼之下,直接将粮食掉向一千文。剡县的粮价成了一千文,杭州的中小商人更多,反过来将剡县的粮食往杭州搬。杭州的粮商一看不对,不用你们搬,我们自己来,直接掉价。
几次一折腾,剡县米价掉到七百几十文,不掉不行了,特别是那些海商,他们心思并不在粮食上,粮食赚的钱仅是副带产品,得早脱手。杭州粮价也直落到九百文。还在落。连带着润州等地粮食也一个劲的往一千文上面掉。
还是一个开始,过了年后,粮食价格还有可能会下掉一两百文。与史上不同,史上因为朝廷缺少备粮,即便一千多文一石,还继续要求江南将粮食往陕西发运,使这次妙计效果下降。但现在朝廷各库都有一些储备粮食,江南米价这么高,于是没有指望江南粮食。也就是说,过了年后,江南的灾害会全面迎刃而解。即便有局部地区还有高价粮,只要官员组织得当,皆能控制在一千文钱以内。
张方平说的就是这件事。
王安石这次立下大功。
但让郑朗高兴的不仅是这件事,还有一件事,王安石在信中向郑朗提出一个问题。他与司马光时常有信件往来,王安石便说到商人之奸,是害国殃民最大的罪盔祸首。就如此次粮食价格,宁肯百姓活活饿死,也拒不售粮。还有茶盐酒矾之专营,全部让商人搅得乌烟瘴气。认为这些应交给国家经营。司马光回信表示反对,认为有一害必有一利,若是没有商税,朝廷冗费之巨,为历朝历代未有也,那么国将不国。若是交给国家专营,官吏污墨会更严重。
两人理解都有些片面,不过两人时常来往信函交流,才是最可喜的。只要这两人不成为冤家,以后宋朝便不会产生最严重的分裂。郑朗认真的给两人写了回信。
说是学生,实际年龄相差不大,郑朗一直将他们当成了好友。
“王安石未来必是宋朝的奇葩。”张方平说道。
郑朗又是笑,说经营之道,确实宋朝很难有一人及王安石。可是郑朗想到史上张方平对王安石的痛恨,感到很好笑。但现在张方平很感谢王安石,粮食事宜,也关系到三司,王安石等于替张方平分担了许多责任。
说道:“安道兄,再派人复查国仓。”
“为何?”
“天有多大,这些墨吏胆就有多大。正好借着诸位御史查仓的时机,你复查粮仓,阻力不大,给这些小吏震摄。”郑朗说道。粮食还是关健的,明年还会有灾害,还是一场特大的灾害。国家必须有粮食在手中掌握,到时候才不会混乱。原因不能说,而换成另外一种说法。
“行知,要不要将他调到三司?”
郑朗讶然,张方平来说王安石,原来是打王安石主意啊?
也不是不可能,等到江南事了,以此功进入三司,足矣。但郑朗想了一会儿说道:“不必,让他在地方上再勘磨几年。”
“为何?”
“安道兄,地方上的勘磨很重要,我在地方上勘磨了多少年?”
张方平不很认同,但也没有反对,即便将王安石调到三司,朝堂调动频繁,自己那时也未必在三司了,两人聊了很久,张方平才离开郑家。
但国家的视线仍集中在贝州上。
贝州打得热火朝天,契丹使者抵京了。还是象以前那样,契丹国母遣安福军留后耶律寿、西上合门使郑全节,辽兴宗遣左千牛卫上将军耶律防、右谏议大夫知制诰韩迥,来贺正旦。
辽国这个皇帝还是不错的,母亲如此的让他苦逼,依然谨遵着孝道,萧耨斤生病,立驰去看望,冬月又率群臣朝拜母亲。但这个萧耨斤,更是一个奇葩,无论辽兴宗怎么做,一心想让耶律重元将辽兴宗父子江山给篡夺了。
赵祯设宴款待辽使,辽国被西夏人打败,心中特虚。宋朝自己谋反不断,赵祯同样心虚。同病相怜,相互十分尊敬。四使施礼坐下来后,韩迥忽然对郑朗说道:“郑相公,梁王殿下十分想念郑相公,写了一封私信,让我带给你。”
四个使者郑朗全部认识,不但他们,除了后起之秀,契丹大多数重臣他全部认识,但郑朗脸上微微一变色,信函往来也可以,为什么在这个场合说出来?


 五百八十九章 越长越大

郑朗脸色变了变,迅速又镇定下来,和颜悦色地问:“梁王殿下可安好乎?”
“托郑相公惦念,殿下安好。”
“近来可修学业乎?”
“时间读书,但我不解,近来郑相公所著仁义,我朝也有所流传……”
赵祯蹙起眉头,嘴角动了动,最终没有说。
郑朗说:“难道那本书写得不对吗?”
韩迥说道:“对也对,为何郑相公所授仁义与你所写的仁义不一样?”
“那是必然,”郑朗徐徐答道,心里面却在琢磨,没有想到这本书这么快流传到契丹,只要到了辽国小皇帝眼中,肯定会产生怀疑,但不要紧,继续说道:“这本书是写给我们宋朝人看的。韩大夫看过我的仁义,可看过我的中庸?我朝与贵国不同,我朝文治乃久,疏忽了武功,故仁义中多有激励之言。这也是一种阴阳的调节之道。贵国情况与我朝不一样,以武功闻名于世,重武轻文,故我与梁王交流时多授文治之法。可是我又带梁王殿下多次狩猎,乃是励其不忘武功也。”
赵祯与一些知道内情大臣一起露出笑意。为此,郑朗刻意说过,契丹禀程唐朝的一些制曱度,hú汉分治,看似做得好,实际乃是一个无解之题。虽然幽云十六州汉文明不及中原文明,但远比契丹游牧文化先进。不xī收幽云十六州不能治理。一xī引,契丹人放弃原先的游牧文化,学xí汉曱人文明,最终必然堕曱落。不是从辽兴宗开始的,而是自萧燕燕就已经开始。如果郑朗授其太子原先儒家的仁义,再加上励其游猎,最后这位契丹储君不知会变成什么怪胎。
所以马家子弟马保忠言强天下者儒道,弱天下者吏道,希望辽兴宗大倡儒教。被辽兴宗拒绝。什么原因,辽兴宗肯定说不出来道理,但他直觉感到一旦真的这样做,对契丹很不好。
但这种交融。也给宋朝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一部分幽云十六州的汉曱人契丹化,文明没有契丹化,生活xí惯、起居、穿着契丹化,这更增加了收复难度。
韩迥不能言。
郑朗道:“谢过梁王殿下关怀。”
从他手中将信接过来。
郑全节在边上说道:“我奏囯曱母命,也问郑相公一件事。”
“请问。”
“囯曱母让臣问你,当初你与我主立下约定。若是五月不得逃离我曱囯,就会归降我曱朝,另外还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