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81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81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丹,养兵才四十几万。先帝备李继迁贼,御北敌,养兵五十几万人(指正规的禁军),及契丹请和,稍稍淘汰,天下才稍稍供支平衡。但如今增加这么多冗兵,国家用费怎么能满足?而且赵祯滥赏无度,以前南郊祭三四年,四五年一次,现在往往两年便有一次,一次南郊祭得用多少赏赐。
俺这个三司使没法子过了。
书上不报,赵祯有赵祯的想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有钱,为什么不用掉,而将它烂在国库里?
看到赵祯这个态度,连郑朗也有些发急,不行,不是这样用钱的,于其滥赏,不如轻徭薄敛,这才是真正造福于百姓。但张方平脑袋很清醒,盐茶酒矾都出现了弊端,张方平却说臣思之很正常,乃是势之然也。不敢动它,每动一样,皆会引起天大的麻烦。
急的是张方平,王拱辰留下的三司,还有些积余,但两次南郊祭,一场大灾害,国库又渐渐空荡荡,他肯定会发急。但对此事,郑朗没有表态,这次南郊祭不能说没有好处,一次南郊祭,朝廷会出台一些善政,抚恤,以及对兵士的赏赐。至少能安北方的民心,要知道王则这个弥勒佛信徒不仅是贝州,在他州也有许多。
……
贝州城下,依然在血战。
这是在替弥勒佛作战,即便战死,也能上天成为神仙,最少能做一个小罗汉的什么,信徒悍勇无比。最让王信等人气愤的是贝州城为了防御契丹,城中还有许多劲弩、投石机、火药,甚至还有几台床子弩。
倒也罢,关健贾昌朝在胡乱指挥,又摆着首相的架子,无一人敢违反其命令,也不敢违抗,让他用军令斩杀,也是白杀了。即便将王信斩杀,王信又上哪儿诉冤去?
贾昌朝又下了一道荒谬的命令,他在气愤之下,许贝州军民击杀王则党徒,也就是王则的信徒,重赏。官军攻得紧,重军云集,即便信王则,也没有人敢在贝州城外谋反。这一道命令下后,先是有军民杀真正的信徒,后来胡乱杀人冒赏,使贝州郊外一片混乱。
王信一看这样不行,秘密将王凯喊来,说道:“胜之兄,贾相公不懂军务。”
他一个人不敢说,得联手王凯。
“公亮,你说怎么办?”王凯同样愁眉苦脸。郑朗弄了一个名将谱,将他们排在最前面十位,却让一个小小的贝州城反贼困住,感到很丢脸。
“向枢密院写奏折吧,咱们请求郑相公换掉主帅,如何?”
“你说让郑相公亲自前来?”
“郑相公亲自前来……”王信很想,他与郑朗相处过一段时间,无论军事才能,或者对武将的器重,远远胜过贾昌朝,但随着摇头:“不大可能,若是副相还可以,如今郑相公乃是西府首相,如何亲来前线?”
这时候他有些后悔,早知现在,当初就不该主动请战,前来贝州城下,丢了一世英名。
王凯又担心地说:“我们写奏折向西府反应情况,郑相公一定会换人,可这个贾相公……”
对于贾昌朝的手段,王凯还是听闻一点的。他对付不了郑朗与吴育,但对付自己这些武将们,小菜一碟,自己六十高龄了,何必犯这个忌讳。
王凯害怕,王信更害怕,王凯出身名门之后,自己呢,仅是出身一个富农家庭,能不怕贾昌朝吗?
两人想不出好办法,正在这时候,又发生一件让他们气得不行的事。
朝廷派了沧州知州高继隆前来知贝州,这个人来头更大,高琼的第六个儿子。但还有一个更深的背景,他大哥的儿子高遵甫娶了曹玘之女,与曹皇后乃是嫡亲姐妹。若嫌背景不够深,还能攀出一位,高遵甫有一个女儿,就是曹皇后的亲侄女,叫高滔滔,与宫中赵祯收养的那位订下亲事。当然高家也是打出来的功劳,不但高琼,高琼长子,高滔滔的爷爷高继勋,次子高继宣皆是名将。高继隆稍次之,但在西北也有攻克西夏后桥寨之功。
这位主一来,王凯的家世也不够用了。
看看这位高知州有何良策,高继隆与贾昌朝密议大半天,良策出来,招安!
听到这个决策,王信与王凯身体打冷摆子。
张海能招安,郭邈山能招安,他们谋反多半是所逼而谋反的,更没有建国号,因此朝廷不是用谋这一词,而说盗匪。王则是因何而造反,身为小校,一年薪酬有好几百贯。朝廷并没有虐待其人。而且大建国号,让百姓与兵士脸上刺破义军破赵得胜,何谓破赵?这样也能招安,以后岂不是什么人都能谋反。反正能成更好,不能成也能被朝廷招安,说不定还能加官进爵。
好良策!


 五百八十七章 跳坑的

郑朗不怎么关心王则,一个神棍,有什么值得可怕的,倒是后世那个民族英雄,稍有些麻烦,也仅是稍有些麻烦,最麻烦的还是梅山蛮与夔州土豪。他做着在枢密院最关健的一步。
裁兵!
但在裁兵的开始,却是增兵。
想给之,先予之,夫子说的话。
来到特务营,问了王勇,西夏那边应当不久就要发生大变。不过河曲之战的推迟,他也不大敢确定。并且心中还喜欢,如果一切继续按照历史走向发展下去,自己做的努力等于没有作用。
因此王嵩呆在西北,没有回来。
王勇迎了出来。
王嵩离开后,特务营训练稍松一松,毕竟王勇没有王嵩那么邪。
郑朗问道:“人选有没有挑好?”
“人挑好了,不知道行不行?”王勇怯怯地答道。他对南方同样不懂,就包括狄青南方一行,派了两个熟悉南方的兵士过来指导。但所熟悉的也仅是熟蛮地区,生蛮地区,即便是朝廷的官兵,同样是生人勿近。
“将他们交给我吧。”
郑朗说完,将这一百人带走,但没有直接塞到南方,而是让樊家利用各种关系,进入各个商贾店铺里做伙计,学习粗浅的经营,察颜观色本事。最少要琢磨一个多月后,也就是二月开始,才能将他们放出去。然后利用小商贩的名义,潜入到南方各处。
消息很快让赵祯得知,他不解地来到枢密院,问:“郑卿。你打算派一百密探进入南方?”
“是啊。”
“是一百人?”
“是。”
“为什么比去西夏的更多?”
“南方地域更广大,不得不如此。”
“但南方……”
郑朗明白赵祯的疑虑。
宋朝国情颇类似后世,越来越偏软,越软野心家便越多,之所以不顾侬智高背景如何。杀的是什么人,甚至将狄青抹黑成走狗,夸张狄青带五十万人灭侬智高,宋朝有这个庞大的后勤能力将五十万人从京城送到岭南去么?实际这就是壮独,看到国家越来越软。觉得有机会可趁,梦想着恢复南天国,刻意颠倒黑白,一些不明真相,喜欢推翻为己任的人推波助澜造成的。对后世的恩怨,郑朗不大管。
他只关注宋朝。
根源是赵匡胤兄弟,他们家是小官宦家庭。看到五代替更,自家是小官宦世家,也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痛恨这种武将把持朝政,为所欲为的状况。包括开边。想要开边,必须驻兵,一驻兵武将就容易专权。
所以赵匡胤对着大渡河一挥金斧,俺不要了,要了朝廷不得利,相反是拖累朝廷。拖累中原百姓,这也是必然的,以宋朝落后的生产条件。即便郑朗现在将湘西、云贵夺下,不是为朝廷得利,而是在替朝廷增加麻烦。第二便是不给武将专兵的机会。
这是核心思想。
那么对这些各部族,宋朝用什么政策来管理?
一是经济,二是册封。
这个经济不是指从他们身上剥削,而且将钱变着法子送给他们。花钱买安。
具体做法便是榷场与茶马,不是全部用茶叶来换马匹。后人常说宋朝少马,不得不从南方换马。这是不懂行人的说法,南马换回来,有什么作用?不耐寒,跑得不快,没有爆发力,马又瘦又小,缺少冲撞力。这样的马能上战场对抗契丹马与西夏马吗?
相反的,因为马贵茶践,朝廷不但付出茶叶,还有绢帛与铜钱,可是戎人得钱,全部悉销为器,而宋朝内部缺因为少钱,闹钱荒,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实际郑朗对这种政策十分反感。
不是马换回来结束了,一路上的护送,以后的饲养,还会浪费更多的钱帛。不如不要这个虚名,直接送一些钱帛与茶叶给他们。反正是买安,何必要虚名,使自己伤害更大?
当然,不是绝对的,从吐蕃人手中换来的高寒地区战马还是管用的,但其他地区的马要之何益?
但郑朗所做的只是略略减少,不敢断绝。史上南宋宋朝一度中断了茶马贸易,黎州青唐羌逼迫威胁宋朝恢复茶马贸易,聚众扰边,以武力强行要求宋朝互市。西夏也是如此,不管胜负,因为宋朝断绝贸易,百姓反抗之,说食无茶,衣帛贵,结果元昊即便战胜,还是求和。宋朝发明的这种茶马贸易,到明清时还被奉为制西蕃以控北虏之上策,实我秦陇三边之长计。
郑朗想了好几年都弄不清楚真正的利害关系。
第二个方法便是直接的赏赐,为什么忧边呢?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如果吃得饱穿得暖,这些蛮子何必要冒险发动战争呢?
其实无论是茶马或是赏赐,都是在花钱买安。
郑朗认为这些蛮子起义都不是正当的起义,便是在于此,朝廷对得起他们,之所以谋反,乃是欲求不满,又看到南方宋朝兵力bo弱,产生的**与野心。
第二个便是册封制度。
不但册封,还给予他们高度自治,任他们在各自地盘上胡作非为。
朝廷也派官员,仅是名义上的代表,实际当家做主的还是各大蛮主与峒主。
至少在侬智高之前,宋朝看到效果。虽然憋闷一点,也花了不少钱,可南方一直相安无事。宋朝也可以将精力抽出来,防御北方与西方。
在这种大背景下,赵祯并不希望南方多事。
那怕郑朗将湘江与潭州说成天上的仙堂,赵祯都不大产生兴趣。
故郑朗立即答道:“陛下,有备无患,且只有一百个密探,朝廷花费钱帛不多。权当多养一名相公。”
赵祯摇头一笑,没有再过问。走了几步,又问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派密探去契丹?”
别人不知道,赵祯却知道郑朗的野心。所以才奇怪,南方一百名间谍。西夏仅是三十六名间谍,契丹一个没有。
郑朗答道:“陛下,契丹与南方不同,与西夏不同。我朝不派密探进入西夏,西夏也有密探潜入我朝。即便泄露。西夏无可指责,不会因此事而重新开边患。南方更不同,仅是看一看,了解他们的情况,与地形,气候。不做其他任何有恶意的举动,不易泄露。即便泄露,乃是我朝疆域,派兵士过来看一看情况,难道不对吗?契丹虽派了密探,规模不大。也没有多重视。然如今特务营直接由陛下亲自主持,一旦泄露,必会引起契丹强烈的不满。再说天下之势,就是平灭西夏,也很遥远,西夏未平。何必招惹契丹不悦,反让两贼化仇恨为玉帛,联手对抗我朝。因此臣刻意不去惊扰他们。”
“也是。”赵祯弱弱地说。其实连西夏他渐渐都不想对付,就这样吧,天下太平,多好。
郑朗下值,张方平又找上门,问道:“那个大比。今年还继续举行?”
这是郑朗在王则起义之前就上奏的事,赵祯欣然允许。裁兵赵祯始终兴趣不大,财政渐渐转好,兴趣更是不大,但强兵赵祯还是喜欢的。特别是增至六十多万保丁,赵祯也想看一看这些保丁们的表现。
郑朗点头。
“行知,你可知道今年的财政?王则谋反,平定后要花费大笔钱去安抚百姓,嘉奖兵士,抚恤牺牲的战士官吏,陛下又举行了一次南郊大祭,今年灾情又花费国家许多钱帛。三司那来那么多钱?”
“三司还有多少钱?”郑朗忽然来了兴趣。
“不多了。若是内藏库不hou,明年若有灾,必然见底。”
“明年不用担心,真不行,再售一次平安监的契股。”郑朗托腮说道。明年还有事呢,又说道:“长痛不如短痛,不大比不增兵,就不能裁兵。军队数量庞大雍肿,战斗力却是很低,国家财政又跟不上来……”
主要是郑朗琢磨着,他在枢密院时间呆得不会很长了,这些事不安排下去,难道进入中书后,自己强行干涉西府事务?
“要么,行知,你替我问一问内藏库有多少钱帛?”
“我是西府相公,怎么好问?”郑朗答道。这才是宋朝制度苦逼的地方,又说道:“陛下不喜敛财,内藏库一旦有财帛,多半喜欢迅速用于百姓或者兵士身上,即便有,也不会有很多。”
“这个钱是怎么用掉的?”张方平虽然连上两份奏折,还是没有弄清楚。
郑朗一笑,若自己不努力,宋朝往后去更坏,赵顼登基时达到高峰,那是特例,若正常年份象那样,宋朝就瓦解了。那一年一皇帝死,一皇帝登基的赏赐,这两项费用便是两项惊人的数字,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事务堆集在一起,因此国家一年开支是收入的两倍。开支达到两亿四千万贯,也就是一个百姓均摊一千多人民币。这可是在宋代,不是在科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