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76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76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大智若愚的人物,也想到郑朗的难局。
庞籍与文彦博在深思,有可能也没有想到破解之策,但这是夏郑之争,他们没有必要参与进去。
郑朗又转向赵祯。
这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中书之议,为什么皇上会通过?
赵祯也在注视着他。眼中神情却是十分平静。不错,正是平静。郑朗忽然心中一阵明悟,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忽然也微笑起来,低下头不语。不是要贬张亢知寿州吧,俺默认了。
夏竦起先不解,过了一会,脸色变得十分难堪。
散朝。
张方平悄悄跟上,问:“行知,为什么你不替张亢说话?”
贬降磁州足矣,何必弄到寿州?
“为什么要替张亢说话?”郑朗反问道。
张方平一愣,他不能说张亢是你的嫡系,难道你眼睁睁地看着他被一贬再贬?
郑朗悄声说道:“我不说是有原因的,你看到夏竦脸色没有?”
“不懂。”
张方平不懂,郑朗也不解释。然而这件事意义非同小可,意味着夏竦不仅与陈执中争斗,也向郑朗发起挑战。各种小道消息也传到崔娴耳朵里,崔娴抱怨地问:“官人,为什么夏竦要对付你?”
想不明白啊,自己丈夫与夏竦又无恩无怨,在夏竦最艰难的时候,丈夫还力挺过夏竦,替他争辨。传将出去,会让欧阳修等人笑掉大牙的,丈夫在做愚蠢的事,养虎为患。
“他担心我进入东府。”
崔娴明白了,夏竦与陈执中争得头破血流,无外乎争的是首相。丈夫一去东府,无论夏竦或陈执中,就成了蚌与鹬,丈夫则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将丈夫卷进来,成为一场浑沌局。可又想到另一件事,问:“为什么皇上也同意了?”
“娴儿,这是帝王心。”
“帝王心?”
“我与吕夷简不同,你看看朝堂诸相,夏竦我替他正过名,陈执中有严荣的联系,庞籍与文彦博担任过西北官员,同属于西北重臣派系,王贻永与世无争,宋庠呢,虽因为包拯弹劾王逵一案,我略说了说,可迅速掠过,给大宋小宋保留了面子,原先与大宋还有点交情,不会因为我一说,对我就产生反感。上下和气一团。在军方我又有威信,民间又有着很高的声望。我在枢密院,无关大雅。去了中书,这样的首相,不学范希文,却更胜过范希**为人君……”
“妾明白了,陛下想调你进入中书。”
“不知道,但对中书两相之争,陛下肯定有些失望。”
“官人以后做事,会有人掣肘……”
“这是必须的,若是良策,陛下会配合,若有疑问,陛下会默视这种掣肘,一切必须由陛下来掌握。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征兆。”
其实过程很简单,西府安静,没有争执。至少该做的事,全部能得到落实。是伴相,不能用政绩斐然来形容,但至少与东府相比,成了天壤之别。夏竦与陈执中相争。不为首相之争,两虎也难以相容。自己主动辞去首相之职,;不代表着以后不担任首相。年龄资历一天天的在增长,两府相比较,更有了担任首相的资格。
因此夏竦在与陈执中争执中。也在暗中观注着自己。正好转运使包拯下去,换其他人不会说的,都知道张亢是自己人。但包拯是青天嘛,尽管自己对他有恩,可是公私分明,张亢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向朝廷提了出来。
夏竦看到了机会。趁势设一个玲珑局,等自己往下跳。至于陈执中摇头,他是没有参与,但默视了整个过程的发展,否则在中书就得不到通过。内耗中,夏竦之议便不得通过了。
到赵祯手中,赵祯也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想法,这便是郑朗所说的帝王心。不是赵祯对自己不信任,相反,是更加信任。如果自己一个政敌没有。上下齐心,未必对自己有好处,说不定就害了自己。即便对自己有好处。也为后人开了一个恶例。自己是忠臣,万一后人也学习赵祯用自己,用了一个李林甫式的权相怎么办?乘势让自己与夏竦矛盾扩大,这不是让朝堂产生分裂,而是在自己身上开一个缝隙,有了这个缝隙。赵祯就能掌握主动权。对张亢同样给予一个小小的敲打,不然其他缘边将臣学习张亢。有可能又产生不好的趋势。
想法似乎是对的。
郑朗默认了,但不认同。一旦自己入主中书,必须进行一些改革,这需要一种和谐的气氛,上下一心,改革才能顺利的进行。若是有许多人对自己掣肘,改革必不能顺利进行。
即便没有自己,史上依然产生了蔡京。
但郑朗不能对赵祯说出来,你就相信俺吧,将国政全部交给俺处理,还让所有大臣配合俺,才能将国家治理好。那还不如对赵祯说,你将位子挪一挪,让俺来做。
崔娴也渐渐想通这个道理,说:“官人,那你为什么不提议,让张亢换一个地方?”
呆在寿州,那一群豪强们不敢对付郑朗,可有胆量对付张亢。时间呆长了,准得闹出许多矛盾,张亢下场会更惨。郑朗说道:“无妨。”
就是张亢下放到寿州又如何,数月后自己就有机会让张亢重新上位。呆得越憋闷,上位才越有资格!
但赵祯在宫中郁闷了,想不通,难道这个郑行知是误会朕了?为什么一声不响?
郁闷的不仅是赵祯,还有夏竦,郑朗一声不响,自己弄了大半天,整成一个跳梁小丑。难道郑朗想丢车保帅,通过一个小小的张亢,将自己火拼掉?
下面的大臣也在关注这件事的发展。
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动向,可是树不动风动,幡不动风更动,西府这一回想安静,是不可能了。
正好吕向高的奏折到了京城。
这是何等的大好机会,夏竦说道:“陛下,当重惩王安石。”
郑朗,张亢你敢丢车保帅,你的学生敢丢弃么!
赵祯同样狐疑地看着这份奏折,还有附带的大量账册,公开违抗朝廷圣旨,哄抬粮价,收了这么多巨大的贿赂,杀头也可以了。但他对郑朗这几个学生记忆深刻,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看着郑朗问:“郑卿,那个王安石怎么做出这些事?”
郑朗未答,向夏竦问:“为什么重惩王安石?”
“为何不重惩王安石!”
郑朗讥讽地说:“夏相公,庆历三年国库空虚,国家要钱无钱,要粮无粮,又发生了那么大的灾害,各处流寇烽起,最终却安然渡过。今年灾害虽严重,却远不及四年前的灾害,国家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又有了用工代赈法安置灾民,然各处都有饿死的百姓音讯传来,你不觉得东府是失职了吗?”
“郑朗,虽有饿殍出现,然没有流寇出现!”
没有起义军吗?郑朗心中想笑,马上就有了,而且远胜过张海与郭邈山的起义军规模。但郑朗不说,到时候老账新账一下算。对赵祯说道:“恭贺陛下,至少两浙粮食朝廷不用发愁矣。”
“郑卿,何来此言。”
“陛下,不用多久,吕知府便会再上奏折,解释其中的原因。”郑朗还是未答,又盯着东府数相喝问道:“各位相公,你们身居东府高位,却不及一个小小的知县,岂不让天下人失忘乎!”


 五百八十二章 糖衣

夏辣对赵祯说道:……陛下,臣弹劾郑朗强词夺理,颠倒黑白。”
随你怎么说,这个账册摆在这里,而且粮价一石三千文,涨到这个份上,几个老百姓能吃得起?
赵祯如意了,夏辣与郑朗矛盾终于公开化。对此郑朗也没有多排斥,就事论事嘛,以前夏妹还是不错的,可后来那些事做得就有些过火。自己进入中书,必然调动员数人,特别是王尧臣与富弼,富弼有执政经验,可以做自己重要的帮手,王尧臣有武略,可以进入西府。当真学习陈执中?那个独善其身,能做出什么事?最后什么事做不了,还要落得一身骚。为,有人找麻烦,不为,同样是宰相的失误,还会有人找麻烦。郑朗会选择那一种结果?用富弼,必然会得罪夏球。不如顺水搬舟,索性将矛盾公开化。
赵祯问:“郑卿,王安石此举有何用意?”
东府几相想不明白,赵祯也想不明白。
“陛下,为什么江南米价一石在三百几十文,价高时仅四百几十文,但到京城却有六百多文,七百多文。”
“有运输成本,损耗,商人盈利。”
“国家库粮成本几何?”
“略高一点。”
这个简单的对答,牵连到另一个问题,看到灾年粮食涨价,范仲淹曾建议,丰年备粮,荒年售粮,平稳粮价。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通过?其实不仅是范仲淹,还有其他许多大臣也上过类似的奏折。
看似不错,可皆忽视粮食在储藏中的损耗。以前储藏损耗曾高达五成,只是一年年的储粮,裹了进去,大家没有注意到。直到郑朗将仓法翻开,各个大臣眼光才投向这个仓粮的损耗度上。
各个御史下去清查,追回来许多粮食,可历年的损耗下来,累计相加无论怎么追也达到了三成多。其实这算很幸运的,追得及时,不然损耗更重。为此,几位御史下去好几月还没回来,怎么办呢,得一个个粮仓慢慢细查,最少到年底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此时仓粮情况算是好的,成本都达到一石一千文钱以上。
郑朗又说道:“陛下,臣粗算过,若是从北方将粮食往南方调运,不说北方缺粮也更需备粮仅是成本有可能达到一千五百文。”
赵祯在心中盘算一下额首。
夏殊冷哼,即便是一丰五百文,也比三千文好。
郑朗又说道:“问题不仅在调运,北方缺粮,也不敢调动,故中书下令,让吕向高在杭州就地解决难题。”
赵祯再次额并。
“北方无能为力,可南方粮食在哪里?有粮食但不在州仓,各州虽备了一些粮食,可江南乃是鱼米之乡多是往北方调运。备粮并不多。但还是有粮食,在何处?就在各大商人之乎。中书下令,不准超过一石五百文钱,限制粮食涨价,平稳粮价,以供百姓得以生存。这道命令却是严重的错误,也是中书的重要失职!”
赵祯怀疑地问:“为什么?”
“江南阴雨绵绵,不到明年夏天夏收上来,粮食危机都不得解决,商人逐利而行,让他们不涨价怎么可能?因此诏书一下,各粮商索性将各个米店联手关闭,不向百姓售任何粮食。陛下,试问能不能下诏书,强行他们售粮?”
“不能。”赵祯苦涩地说。
如郑朗所言,这个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天下,也不是赵祯的天下,而是天下权贵的天下。一旦所有权贵精英人士联手反抗,便是皇帝,帝位都会出现危险。所以各地隐田,朝廷就象一个烫手的山芋,不敢轻易碰之。所以粮商联手关闭粮店,朝廷束手无策。
“陛下,现在江南有粮,但不在官府手中,不在朝廷,而是在各大豪强粮商手中,他们又关闭粮店,不向百姓售任何粮食,这才导致连最繁华的杭州居然出现百姓饿死街头。而官府没有粮食,就连用工代赈都无法实施,又谈何赈灾,救灾民于水火之中。陛下,请问有何良策解决?”
赵祯不能回答。
“故中书之命乃是严重的失误。”
“郑朗,为何不说?”文彦博问道。
“彦博,我主持的乃是西府事务,又有何权利插乎东府事务?”
文彦博语塞。插手也能插手的,至少进谏可以,但郑朗不插乎,也不算是失职,相反,是安于职守的表现。
“那与王安石高价购粮有什么关系?况且一县之资,又能购买多少粮食?”王贻永不解地问。
“问得好,故决窍便在于此,这是一次很有智慧的表现。
江南限价令出,各地粮商虽联手不售粮,但终不是办法。一旦百姓死得多,朝廷动怒,他们未必有好下场。听闻剡县公开高价购粮,他们会怎么做?一起将粮食运向剡县。至于资本,剡县县库是没有多少钱,可百姓有钱。两浙乃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即便三千文很贵,百姓勉强能食之。”
“贫困百姓如何食之?”陈执中反问道。这可是相当高的价格,若是按照后世价格计算,一斤大米涨到近十四块钱,贫困百姓肯定吃不起。
“奥秘就在此。”郑朗拍了拍桌面上的贪污账薄。
赵祯已想通了,嘴角露出笑意。宋庠还是不大明白,说:“我不懂。”
“伯庠,世上那有贪官公开将自己贪墨的账册,记得如此详细?还公开放在县衙。”
“我还是不懂。”
“无他,强行让商人交出一千文,这个钱实际就是用来弥补贫困百姓的压力,至少让他们大半粮食,可以用此钱来购买粮食,免费发放到他们手中。那些能过得去的一二三四等户,吃高价粮,不会饿死。五等户吃补助粮,或者施以工程,兴修水利,免费向他们发放,那么也饿不死。这批钱用得光明磊落也要用得清楚明白,以防手下小吏借机贪污,故记载详细,放到县衙公开。”
“原来原来……”老实的大宋显然是想不到的,张大了嘴。
“还有,王安石执棠的是一县,仅是一县,又有多少人,又有多少百姓?若是有意将风声弄大,刻意隐瞒实际人口的用粮,粮商形势又十分的尴尬剡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