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32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32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律洪基端坐于下首,辽兴宗坐于上位,郑朗只能站着,看了看这父子二人,心中百般不是滋味,想来契丹疗养也是很困难的。开始忽悠,但最终谁将谁忽悠进去了,未必可知。
正色说道:“梁王所学之术,以臣之见,非是诗歌,最重要的是治国之道。”
辽兴宗正襟危坐,腰杆直起来,在边上道:“是极,郑卿,请说。”
“其实儒学重点便是养立国修身之道。”
“说来听听。”
郑朗想翻白眼,俺是讲给你儿子听的,不是讲给你听的。无奈,只好说道:“陛下,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没有修养,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首要前提。家不安,则心不安于国。其次也。再到治国。可国家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天下和平。这是最终目标。”
“这个平不是平定天下吗?”耶律洪基不解地问。
“非也,儒家乃是夫子之道,夫子乃是鲁国人,春秋时以鲁国的力量何能平定天下?作为中等国度,只能希望天下和平。非乃平定也。且天下之大,那一个国家能平定?”在郑朗心中这个平便是平定,中庸又不是夫子著的,乃是他后人修著,与鲁国有毛的关系?可这个诡辨比较行得通,况且契丹境内的儒学,也是一种近乎墨家的儒学,以和平仁爱为主。忽悠开始。
郑朗又说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想知道治国之术,必须知道契丹的所处环境。”
“什么环境?”辽兴宗再次抢问,也挠到他痒处,扶起一把尊子,说道:“郑卿,朕很欣赏你,赐你坐。”
君臣之礼还得要守的,别当真坐在耶律洪基上首,自己还在契丹,也未必所有契丹大臣对自己有好感,郑朗很乖巧的将椅子挪于侧面。这个小动作又让辽兴宗眼中闪过光彩。
不怯弱,一个怯弱的大臣君王不喜欢的,因为注定其十有**不能有作为。不能过份,不知节度,这个君王更不喜欢。
郑朗说道:“古今往来,胡汉不易杂居,无他,汉人耕作,胡人放牧,两种生活方式不同,所以相处不和。故匈奴强大时,仅是掳掠,而不觊觎南朝。虽败,乃是不知势也,要求太过份,汉朝不能忍受。最成功的是鲜卑人,他们的做法便是汉化自己民族,结果成功入主中原,最后民族消失。即便唐朝宗室有鲜卑血脉,他们也从未承认过自己是鲜卑人。至于党项,他们是鲜卑人吗?臣很怀疑。”
“是啊”辽兴宗大乐,此时对西夏他恨得牙直咬。
“突厥强大时也是如此,仅是遥控中原,而不是入主中原。北朝太宗南伐时,太后曾苦劝,汉人不易居于北方,胡人不易居于南方。太宗不信,于是有人间惨剧发生。”
父子俩人脸上略变,这个老祖宗雄才大略,最后死在中原,未免有些不美。
“不过因为太宗,北朝找到一条胡汉杂治的办法,若说胡汉杂治,又不失民族本性,做得最好的便是北朝。可是北朝以契丹族为主,汉人为辅,若是汉人领地扩大,势必尾大不掉。再说我朝,自澶渊以后,虽有人想要继续收复幽云十六州,终不是主流声音,大家都看到和平带来的好处,我朝地也大,不一定非要得到幽云十六州。再说,看我朝的南边,无论交趾或者大理,力量微弱,都不产生开疆拓土的念头,况且北方有强大的邻居。
这句话说得很巧妙,肯定我朝对贵国没有太多的敌意,可做得过份,什么都能发生。
父子俩不作声。
“北朝一年得五十万,臣在幽州城中转了转,我朝的绢在贵国一匹在两贯有余,实际是一百万。而臣又打听了一下,北朝三司房钱诸杂钱、石盐钱、课院务随色钱,置制司钱,约合一百余万贯,人户税租正钱,官民税钱约合四百万略有余,总计才五百来万贯,加上其他琐碎的,也不过七八百万贯收”。”
父子俩又不作声。
郑朗估计的差不多,与宋朝相差太远了,只及其十几分之一一。
也是郑朗刻意询问过,想瞒也瞒不住,这份情报对郑朗来说同样重要,得弄清楚契丹的经济情况。让他很失望。自己估计七八百万贯是给了辽兴宗面子,有可能更少。难怪得到宋朝的一百万贯,勒石庆功。
作为使者,这次郑朗出使是最出色的,得到许多宋朝根本没有得到的情报。
但辽兴宗心中也有话的,俺不穷,花费这么大心血,将你弄到契丹来做什么?当真听你讲学问?
郑朗又说道:“不是很富裕,可想富裕,有富裕之策,我朝的一些政策便可以学习。”
“是何策?”
“重商,陛下,也许认为商人仅是贩卖之道,错也。例如我朝与北朝交易,用绢换牲畜,我朝出的绢多,种的蚕麻便多,便能养活更多的农民‘匠织女。而贵朝出的牲蓄越多。百姓养殖热情就高。又有,大量出口毡,就能养活更多的制毡工匠。人口增加,国力增加,交易增加,税务增加。这是一个互生互益的过程。便如开天辟地一样,天地原是浑沌,盘古劈开天地,浊者下沉为地,轻者上升为天,天地扩张,于是有了世界。然贵国对牲畜限制太严格,马也就罢了,牛驼羊骡仅是用来耕地的,为什么做限制?还有老弱之马,为什么做限制?这是自堵国家的发展。其实我朝与北朝交易,铜钱多流失,已引起诸多大臣不满。”
“听闻你有那个寻矿之能……。”
“陛下,若是想听,改天我可以授其术。”
“当真?”
“臣不敢与陛下虚言。”
“来人,上茶。”辽兴宗精神大振。
当真才怪,继续说道:“陛下,殿下,无论商榷无何,只要两国不过份,南北可久安也。要么便是西夏,它终是一个小国家,不足为害,无论我朝与北朝,只要经营小心,其国必灭。”
再次忽悠,你们得打,得报仇雪恨。
迅速转过,不能说得太明显,又说道:“但契丹问题恐怕不是出在邻近诸国,周边诸国,仅有我朝相仿佛,我朝入侵北朝必败,北朝入侵我朝恐难以取胜。这种相持,反而造就和平。北朝危机是在内部,契丹部族诸多,忠心的仅是西南京汉人与契丹本族人、奚人,而越北去,民族越野悍。待之凶,则叛,优之柔则发展,庞大后必尾大不掉。所以对其必须分而化解,让其部族不能壮大。”
“良言。”辽兴宗击桌说道。
他执政期间,两大难题,元昊仅是外侮,他不想教训元昊,元昊也不敢招惹契丹,主要是内因,一个母亲让他头痛,还有各部的时叛时复。其实若是各部族皆听从契丹命令,早在宋朝与西夏开战时,就率军南下了。
有两大掣肘,造成畏首畏尾。
郑朗说得也是发自内心,一个没落的契丹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来蒙古人与女真人。若是因为自己一番话,辽兴宗做了一些小动作,将这两个民族分化成功,宋朝将来则会少两大最大的祸害。
特别是蒙古人与清人入关,造成中原矢明没有持续的发展,给后世带来沉重的影响。
“这便是契丹的国情,下面我给殿下讲一讲儒学。契丹虽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争天下,要用武力,治天下必须文治。何谓治天下之策,就在儒学里面。包括臣的学问,皆是从儒学里得来的。”
“连那个寻矿之术?”辽兴宗又问。
“那也是,不过找到矿是有原因的,不仅是学问,能容臣过几天后说这个寻矿之术时,一道将它说出。”郑朗道。心里却在说,即便给你矿藏,除非在契丹境内,海外的矿,你们契丹人能采得到吗?炎热的气候你们必受不了,还有船呢?这是出海的船,不是在潢水上打渔的小木舟。契丹君臣确实被逼无奈。
想要富,不能用盐用帛来代替,必须要钱,一铜二银,金银契丹还出产一些,可从哪里弄铜来,有,很少很少。宋朝君臣吵得哇哇的,俺们铜钱一起流失到契丹去了。
契丹也不服气,俺们想要你们铜钱啊?若是出产大规模的铜,用这些无用之物,来换你们宋朝精美的各种丝帛,瓷器何乐而不为?
郑朗让辽兴宗杂七杂八的打断了数次话,说道:“陛下,臣奉陛下命令,与殿下进行学术交流,若谈矿,可否改日再谈,否则失其意旨。”
辽兴宗呵呵一乐,说道:“你们谈,朕在边上坐听。”
郑朗无语,喝了一口茶,从儒学讲治国之道。
天知道这是什么治国之道。可他做得很小心,一点也没有让辽兴宗怀疑,反而多农兴趣昂然的额首。
直到将近三更时分,郑朗看了看外面,说道:“陛下,时间不早了,臣也要休息。”
“朕来送你。”
“不必,莫说两国君臣,即便是一国君臣,也要尊卑有序,否则国将不国。”郑朗正色答道。
“好一个尊卑有序。”辽兴宗眼中更是充满欣赏。
郑朗心中暗喜,自己是不能接受契丹任何一官半职的,早迟必会激怒契丹人,不要先想逃,得先想保住生命安全。因此,做一些让步,让契丹皇帝对自己产生好感。
走出皇城,虽是皇城,规模并不大,还不及洛阳的皇城。春天来临,花香袭人,嗅了嗅芬芳的空气,郑朗对郭逵说道:“我们回去吧。”
两人在卫士带领下,走向驿馆。
郭逵担心地说:“郑相公,你答应授契丹皇太子学问,不妥。”
“我也知道不妥。”郑朗摇头道,虽不是太傅,也等于是太傅,契丹人会用它来做文章,国内也会有人拿它来做文章:“但无妨,临行前我对陛下说过,况且一旦回去,即便有阴霾,也会立即拨开云雾见明月。况且此行收获颇大。”
“何?”
“仲通,你说我授契丹太子学问,会授什么?”
郭逵先是一愣,然后大乐。不过这也需要高超技巧的,不能让契丹人怀疑。
其实包括辽兴宗的旁听,也怕的是这一点。自始至终,郑朗在玩着高空走钢丝的平衡之术。
昭;北国行这一卷是为后面做重要的铺垫。不过有的读者不喜欢,尽量压缩。尊重大家意见。


 五百四十一章 信任的人

张海带着五名手下,从幽州出发,前往固安,再从固安前往霸州,这是去宋朝的大道。
过了固安,离霸州不远。
骑在马上,张海摸了摸怀中密信,他有些想不明白,契丹有什么手段将自己这一行截下,光明正大的搜查,这也不符合两国规矩,弄不好,就成了两国翻目成仇的大事。
郑朗也想不明白,但他直觉告诉他,契丹不会顺利让张海一行回去。可现在并没有撕破脸皮,张海一行有险无凶。
过了固安,是契丹永清境内,草木更茂,水泽多,也多耕地,还有大片的农田。张海说道:“快。”
最好郑朗猜错,他可不想出现什么麻烦,这是在契丹人的境内。
前面出现一片矮山,不高,只是水系发达,造成满山遍野的茂盛树林,张海拍马,速度更快,想穿过这片山林,那么再往前二十几里地就到了宋朝的边关。
三月中旬,中午时分,跑得快,六人身上都感到有些热,但进入山林后,萧葱的山林,却给六个人带来喜人的凉意。张海的一名手下说道:“张都头,要么停下来吃一个午饭吧。”
“不准停,到霸州吃,”张海闷声说道。
话音丹了,前后闪出一百余人,穿着不整齐的盔甲,手事拿着不整齐的武器,两边还有十几个人手举着弓箭对准他们。其中一个人吼道:“留下身上的财物。”
“强盗?”张海的结拜兄弟史达夫惊讶地说。
张海看了看这群强盗,说道:“我们是宋使。”
“头,他们是宋使,要不要拦?”一名强盗对前面首领打扮的人说。
“管他们是什么使?是寒朝人,才有钱。”首领吼道。
张海心中十分愤怒,刚想说冲,杀出去,忽然心中灵机一动。晕了,契丹人居然使出这种拙劣的手段。什么强盗啊,这快邻近边境,周围有多少契丹的驻军,什么强盗也没有生存的土壤。低声说道:“勿得反抗。”
一百多人两边围过来,乱七八糟说着话,有汉语,有契丹语,张海说道:“诸位,你们要钱,我们身上带得不多,但可以给你们,可你们不要做出过份的事,以免害了两国和平,让你们北朝皇帝动怒。”
说着,让史达夫将身边的钱交出来。
这群人不相信,围过来,将他们从马上俘捉。反抗也没有用,好汉难敌四手,几人若是丹才马不停下,拼命地冲出重围,或者有三两人能杀出去。现在马停下来,即便都有张海的身手,也逃不出去,况且这些人身手皆是不弱。六人反抗一会儿,全部被捉住。押到山林的深处,走了好一会儿,眼前出现一条大河。
张海细细回想,大约此河便是宋辽两国边境巨马河的重要支流刘义河(巨马河便是海河,宋时海河稍南,黄河改流,造成这一带水系变化很大,与今天相比,面目全非)。
前后皆是山陵,河边长满了稠密的芦苇,偶尔有飞鸟掠过,但到了此处,罕无人迹,这些强盗在邻近河边搭了一些茅草棚,又于河边放了一些扁舟,若是不对,便能及时逃到对岸。是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