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26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26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拨马向东撤下去。再不走,就傻了。
萧孝友站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办,想了想,徐徐向北一边撤离一边收拢将士。陆续的人越卷越多,还让他率军杀死了许多西夏追赶的兵士。但终于让元昊听到这个消息。
也没有怀疑,契丹在他心中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度,但不能再让这支军队聚拢下去,自己分出追赶的军队让这些军队多次击溃,牺牲大量将士。于是元昊亲自带着主力部队气势汹汹地杀来。萧孝友抵抗一会儿,看到情形不妙,拨腿就逃,又是惨败。这颇让张亢失望的,之所以聚拢这些契丹人,让他们站出来反抗,也消耗西夏人的实力。但最终在三国默切与隐瞒之下,这一情报张亢也不知道。
战事渐渐结束,元昊见好就收,还将俘获的三万多名割掉鼻子的俘虏送还给了辽兴宗,看到这三万多名没有鼻子的兵士,辽兴宗放声大哭。然而这一战牺牲太惨了,即便是契丹,也是元气大伤,同意议和。
然而没完,才是一个开始……
……
张亢回到府州,这一战宋朝只是一个小配角,在他的带领下,先后与萧孝友最少斩杀了七八千西夏兵士,也达到战前所设想的目标。将事情经过写了奏折,快马送到京城。
君臣接到奏折后,全部愕然。
尽管郑朗再三说了,若是契丹人大意,必败,还会大败,但多在心中怀疑,这可是二十万契丹jīng兵,怎么就能败呢?不过全部很高兴,比起西夏,契丹才是真正的危胁。
但这一战过后,三国关系走向又发生质的变化,何去何从,几个宰相不能决,赵祯再次派蓝元震前去郑州。
接到河曲之战的消息,郑朗捧茶杯的手略略有些颤抖。
蓝元震看了感到好笑,问:“淝水之战时,谢安饮酒作乐,闻玄破符坚,安与客正在下棋,看过驿书,将它放在床上,了无喜sè,棋如故,客问之,徐答道,小儿辈已破贼。但既退,过户坎,心中喜甚,鞋屐被户坎绊掉居然不知。可有此事?”
“蓝都知,你莫要笑我,前我不担心,但不能不关心。没有此战,契丹与西夏始终牵连不清,对我朝不利,经此战后,契丹与西夏翻目成仇,郭逵身在契丹皇帝身边,契丹想遮掩都无法将这个丑遮住。为了立威,必然会在恢复元气后再次挑衅西夏,仇恨已生,至少在二十年内两国关系不得恢复。出现这结果,对我朝会产生什么影响?”
“若如此。对我朝太有利了。”
“岂止有利,在我心中,它比定川寨大捷更有意义。如何不激动?”
这次没有矫情。便衣骑马去了京城,除了这件事,还有其他的事。要当面说服赵祯与诸相。
没有穿朝服,严格的守着丁忧礼,除去所有官职,白衣在身,回家居丧。不白衣也可以,但他是儒学大家,不得不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在都堂召见郑朗的,还有几位宰相。三司使官员与两制的重要大佬。
坐了下来,赵祯高兴地说道:“郑卿,如你所料,契丹大败。”
“陛下,契丹开始堕落,我朝心腹大患,眼下还是西夏人。”当时说这话。没有人相信,现在可以说了。没有必要过份害怕契丹,河北河东严加防范,便不会有失。除非想经营幽云十六州。
“没有想到契丹这么弱,”是宋庠说的。
“宋相公。未必。契丹之败,是败在轻敌上,其主亲帅军队征伐本是美意,可他不善长军事,亲自领军,不利其益,反而其害。所以此战多次出现失误,”郑朗在心中叹息一声。还是很不满意的,张亢出兵太晚,若再早几个时辰,收获更大。但这样也好,西夏损失没有自己想的重,却可以使元昊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若将那个天下第一美女找来做儿媳妇,那就更妙了。
“陛下,术有专攻,量才施用,故唐太宗在《帝范》里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然则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鸡;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我朝立国之初多量才施用,文武各伺其职,由于一统**。然今观陛下用人,却是希望臣子全职全能,能文能武,能经能财能吏。古今往来,又有多少全能之才?况且陛下希望举国官僚皆是全能之才,可乎?”
赵祯哑然。
郑朗进这一谏,不仅是指士大夫少插手军事,吏治上也是如此,官员或地方,或三司使,或东府,或西府,虽进一步掣肘了权臣产生,但在使用人才上却出现严重的失误。
郑朗又说道:“再请陛下下一道秘诏,所有知道这一内幕的臣子不得泄露此事,否则重贬之。将士更不得泄露,否则以军法处置。此战过后,契丹为了震慑国内各部,必然谎报战斗结果,缩小损失。西夏同样不敢张扬,唯恐契丹恼羞成怒,再度报复。我朝也不必激怒之,甚至可以选一良使出使契丹,赠其厚货,以安其心。言语之间也勿得激怒契丹人。那么一旦恢复过来,契丹必定再次与西夏发生战争,我朝可以从容居于旁边观其争斗,而获边境长久安定。”
闷声发大财。
赵祯想了一下,莞尔一笑,说道:“准。”
“臣进京说的第二件事便是钱,康定元年朝廷为资军费,采纳商州知州皮仲容议,两监铸大铜钱,以一当十。引起诸多纷争,然朝廷用度不足,于是韩琦又谏铸铁钱。战争结束,欧阳修曾上书此事,说凡用一万七千贯本,得二十七万利,其利十五倍有余,于是犯法者渐多。后来朝廷中止,然这些钱已铸造出来,不舍回收,陕西诸州于是在市面上流通大铜钱,小铜钱,大铁钱,小铁钱,铸私钱者至今屡禁不止。不但如此,臣又听闻一件事。这些铁钱流通,不是使国谋利,不是使犯盗铸者谋利,谋利最大的是契丹。”
“契丹?”贾昌朝惊奇地问。
郑朗翻白眼,这个贾昌朝yīn谋诡计很多,可为政远不及吕夷简,刺了一句:“难道贾相公不知?”RQ!!!


 五百三十三章 骑士礼

赵祯隐隐感到郑朗与贾昌朝有此不合,解围道:……朕也不知,你说来听听。”
“契丹人在军事上多耻笑我朝懦弱,然见我朝袍笏之美,百官之富,肴果饩醪,炙脍甘珍,衣服器皿,薰泽光鲜,皆慕之,纷学华风。甚至互相竞夸,包括契丹皇帝本人亦是如此,信仰释老,学习儒家典籍,以中囘国自居。这种情况刺激了他们奢侈消费,于是需要更多金银。然他们与我朝商榷数量巨大,许多银子反而流通回了我朝。不仅是我朝给他们的岁币,连同他们国内的部分产银,也随之流入我朝,这才是庆历二年契丹禁止毡银与我朝商榷的原因所在。宋祁说此困中囘国计也。非也,倒不是刻意针对我朝的,而是大量银子回流到我朝后,他们国内缺少货币,不得不如此。”
“那与铁钱有什么关系?”
“在契丹先帝圣宗时代,我朝与契丹商榷,数量不大,先前又多得我朝铜钱,货币用量足,虽契丹铸造数种货币,最多者是重熙通宝,一直未投入到市场上。后来两国修好,我朝许多商品流入契丹,铜钱不足,于是将这些钱投放出来,依是不足。我朝于河东铸铁钱,获利巨大,契丹人看到机会,在边境亦仿照我朝铁器铸成大批铁钱,因为兑价比我朝的低,让走私商人挟带入境。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铁钱一半几乎是契丹铸造的。虽用铁钱,看似朝廷获得一部分利,可是使民间纷忧不断,利弊参半,弊为多。结果契丹却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臣以为计,将市面上流通的铁钱立即收回销毁。否则必其契丹之害。”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后来者只看到战争,却不知道这几个国家发生多起看不到硝烟的战争,特别是货币战争。
宋朝一直做得不是很好无论与契丹或与金朝,都输掉了这场争斗。
若说货币,几个国家货币皆不足。后世有人用清朝多尖银子相比较,这是不对的清朝一两银子购买力远不及宋朝。
因为贵,不可小用,也就是买零碎的商品时,金银很难派上用场。但用途很多,不仅是用来制作器皿首饰,还便于贿赂、赠馈、布施、赔偿、赎身、借贷,在商业上又有远动、路资、物价支给、物价表示、凭费、蓄藏、大宗交易等用途,也可以作为赋税交纳、专卖收入、上供、进献、军费、赏赐、与国家一般用费。
虽不可“小用”金银已经在大龘规模的使用产量在增加一直供不应求,于是价一直在上扬,许多大户人家便将金银珍藏起来,导致金银越发缺少,价上扬更快,直到平安监出现,价格才勉强稳住。
作为货币本身,铜钱还是主流。
因为钱不足许多时候依然用绢代替货币交易,或者以物易物。所以后人一直无法准确统计宋朝收入,有人说宋朝最高收入达到一亿八千万要有人说一亿六千万贯,便在于此。
即便现在让郑朗统计,也无法有准确数字,有铜钱,有绢,有粮,有草,这是主要的,还有金银锡铁铅,炭木料石玉,各种果蔬,文房四宝,各地特产,这也是宋朝的官方收不、。
平安监出来,稍稍缓解,但大部分金银铜用作器物首饰,没有化成钱流入民间,即便化成了钱,也远远满足不了宋朝庞大的经济总量。并且用铁钱换铜钱,宋朝是绝对性的亏本生意。以前契丹与西夏没有发生战争,郑朗一直未提出来,怕引起契丹的反感。直到战争爆发后,再也没有必要任这个不好的势头发展下去。
赵祯转向王拱臣说道:“你派人查一下。”
王尧臣因为母丧回家丁忧,空缺让王拱臣补上,迁张方平为御史中丞。总体而言,赵祯还是以保贾昌朝为主,用贾昌朝来迅速平息君子党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特别是朋党。
对此郑朗不是很重视,但贾昌朝的种种做法,确实让郑朗很反感。
吕夷简虽排斥异己,可不用种种罪名,让大臣遭受公堂质对之灾,况且还是立过功劳的大臣。贾昌朝就这么做了。先是欧阳修,后是尹洙。
郑朗定了定心思,说道:“臣听闻今年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国库略有节余,这本是国家的幸事,陛下一向克于己,善待大臣,这本也是国家幸事。可是陛下恩过于重,臣以为不妥。恩威需适度,过于恩宠,一旦薄之,除非德操佳的臣子,进退无辞。其余大臣未免反生怨愁之心。前者,即便陛下不过于优待,也会尽心尽责,忠君爱民。国库略有所余,臣以为所用有三,一是备粮,防止有可能的灾害,二是备库,使国库有所节余,以防不测。
三是仁民,自陕西用兵以来,臣在郑州听闻附近州县名目繁多,有加耗,加耗又有耗米、仓耗、省耗、官耗、秤耗、脚耗,康定年时头子钱全部纳官,不得本州公用,自战事开始,部分州府又再次将头子钱纳作本州公用,剥削百姓,又有触面,市倒钱,起纲钱、使用钱、縻费钱、呈比起、勘合钱、索陌钱、漕汁、州用、修仓、加点、打卓,有些名目连臣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来的。这仅是两税外的额加费用,折变、支移、和籴、和买、折帛钱、就连新法产生的免役钱也产生诸多免夫钱、身丁税等种种名目,还有商税与城郭税等等,朝廷下诏书恢复原状,可各地州县依有官员在横征暴敛。又有土贡,例如包拯在端州进谏砚台一奏,土贡朝廷本须不多,例如端州砚、东南桔,然地方官吏却借朝廷之名,又令种种名目,本是数百鲜桔,费用不多,褒奖之意远大于尝鲜用意,到了下面却变成了一大弊端,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若国库略有节余,请陛下派臣子商议,看这些名目可不可以逐一废除,这才是仁爱之本。”
郑朗说的这些是存在的,但也不能说赵祯朝很黑暗。
从老百姓身上巧立名目的剥削,那一个朝代的官员都在做。什么制度都避免不了。(关于这情况,我在作品相关里发一个转贴,说明宋朝一些进步的地方)
当然,若减少这些莫明其妙的名目,百姓生活会更好。
而且赵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坏习惯,存不住钱。战争伊始,宋朝各种税务加上收入,一度达到一亿三千多万贯,后来减少税力,给百姓缓解负担。然各项开支达到一亿两千多万贯,一直入不敷出。将宋英宗逼急了,尝试改革。
可那时候韩琦与欧阳修主持朝政,两人为了保住地位,变得厚颜无耻,那敢得罪许多权贵,发起改革。这些困难留给宋神宗。宋神宗做皇帝后,兴冲冲地跑到三司里看账册,一看傻了眼,急得嗷嗷叫起来。这才不顾一切,支持王安石变法。逼的。
这一谏不仅是爱民那么简单。
赵祯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