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341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41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蛴刑拔郏星拦ぃ邢」さ取
再次试了试弓弩兵器,又找到许多不合格的武器。
没有作声,又去了火药作,这才是郑朗前来的原因,看看有没有好的火药武器出现。
看到了炮,不是炮,而是炮。
是郑朗去年催促,产生的一些武器,主要还是用投石机为抛射工具,或者能用来埋藏的炸药。
除了这些大同小异的武器外,还有原来的火箭、火球、火蒺藜。
因为笨重,用做守城外,野战没有多大的效果,除非在地下埋这种粗笨的地雷,但谁来燃放?敌人会主动进入地雷圈?
实际除了用做守城外,还是守城,并没有适合野战的管状武器。
郑朗画了图形,也就是真正的大炮。
丢给工匠,让他们慢慢研究,但这个时间很慢长,工艺落后,没有好钢,槽线不精确,就是炮弹也不易制成。
眼下用不到,是为了将来。
天色将暮,这才回到客栈。
客栈里来了两个客人,宋庠与叶清臣在客栈里等他回来。
“两位贵客,大驾光临,客栈有幸。”
古怪的一句话,让两人全部大笑。
叶清臣说道:“欠你一顿酒,今天请你去樊楼。”
将酒字咬得极重。
郑朗问道:“叶兄,你是三使司,我提一个意见。”
“说。”
“你能不能让属下工匠发明一种不醉的酒药。想一想,如果千杯不醉,酒水必然卖得很好,朝廷酒利增加,三使司也有功绩。”
“你来发明吧,反正格物学,无一人及你。”
说笑一番,到了樊楼。
樊楼食费颇高,不过这三人皆是顶级大臣,只要不过份奢侈,用度足够了。
点了酒菜,郑朗又说道:“给我一坛糖浆。”
咱喝酒不行,喝蔗糖糖水。
伙计也没有为难,樊楼里面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包括新蔗糖,原来的糖浆水。
“这可不行,”叶清臣道。
“叶兄,明天我还要上早朝,这可是我第一次上朝,你难道想我醉得今天爬不起来,明天误朝会?”
叶清臣与宋庠再次大笑,想欺负郑朗容易,约他喝酒吧。
“当初你嘲讽伯庠兄,应罚酒三杯。”叶清臣说。
宋庠听说三川口兵败后,建议防守潼关,让富弼与郑朗狠狠讥讽了一顿。但宋庠是一个忠厚的长者,才能稍欠,可肚量却十分宽大。这似乎也是他唯一拿得出的真正长处,不会真的生郑朗的气。
叶清臣是刻意搬出来,让郑朗喝酒的。
郑朗只好喝了三杯酒,一张脸马上变得红朴朴的,叶宋二人看了十分好笑,但没敢再劝郑朗的酒。
借着酒意,郑朗说道:“我这一次从杭州回京,带来一样好东西。”
“是什么?”
“活字印刷。”
这件事是郑朗的无意之举,他巡视杭州时,听到一件事,一个书铺里用了胶泥印刷,没有成功。郑朗留心起来,终于找到一个大神,正是毕升,蕲州人,流落到杭州,在一个书铺里做了工匠。
为节约印刷成本,毕升先后用了木活字与胶泥活字。
有很多局限性,是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的人,但实用性不大。
郑朗于是关注,将他喊过来,授他铜活字技术,还让他研究粘合剂,以及油墨,与竹纸成为活字印刷的四个重要条件。
没有便宜的纸张,印刷业不会繁荣,没有粘合剂,排版问题就不能解决,油墨更是关系到印刷的效果。不但是发明铜活字就能让活字印刷流行的。而活字耐久管用,必须用铜。
又给了毕升大量经费,此时毕升已经年仅七十岁,正是智慧达到巅峰的时候,经过半年研发,郑朗临离开时,有了大模样。
郑朗没有带到京城,而是让崔娴将这一套工具与技术,随船一道带到京城。
技术也不完善,不过没有关系,好象毕升还能活十年时间,有十年时间,又有了成效,书铺支持许多工匠主动配合毕升研发,活字印刷技术迟早会完善。
这个技术成功,将会给文明史带来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但因为眼界的问题,叶宋二人皆疏忽了,叶清臣说道:“好啊。”
朝廷每年也主动印刷一些书籍,还有大量邸报,一旦便宜,会为朝廷一年节约几万贯支出。
想的是这个。
郑朗笑了一笑,不能怪。宋朝还是好的,有的工匠拿的薪水比一个知州还要高,对技术十分重视了,远比后来的与前面的朝代好。但想将科学凌驾于士农之上,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有一个思想观念转换的过程,不急。
继续说道:“陛下下诏,允许朝野上下进谏。但怎么能听到民间的声音?”
“民间的声音?”
“治国治的是什么?是治理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强大。”
这句话换其他朝代会当耳边风,但在宋朝,却是主流声音,尽管大多时候只是一个口号,但有之,毕竟是一个专注内治的王朝。
叶宋二人点头。
“可是大多数官员能不能接触到百姓,能,只是邻居,偶尔在街上走一走,听到的一部分声音。”
二人再次点头。就是象郑朗那样四处察看,看到的仅是一部分百姓,不可能听到所有百姓需求的。那是在地方,到了京城,郑朗还有本领在全国察看么?
“有了活字,就可以办报纸,让百姓发表言论,庙堂上的官员也可以看一看,用这些言论做为一个参考。”
“报纸?”大宋眼睛亮了起来,显然他想到一些好处,虽然是朦胧的。
“象邸报一样,让私人筹办,朝廷不干涉,只要前提不涉及大逆不道的内容,皆可以刊登。又可以刊登一些民间的喜闻乐见,野史趣闻,诗词歌赋,小说杂倒,吸引百姓购买。私人可以谋利,朝堂可以用来做为辅政的参考。宋兄,你政绩不行啊,将这件事办好,你也有了政绩。”
叶清臣无语。
宋庠气得翻眼睛,那有你这样说人的,当面说俺政绩不行啊。
但是宋庠听得很心动,问:“那个活字在何处?”
“工具我带来了,在船上,大约十几天就会到京城。正好这段时间你谋划一下。”
这件事意义更非同小可。
报纸的舆论不仅是供朝堂做一个参考,还会让宋朝制度变得更民主,宋朝的一些士大夫,包括苏东坡等人,他们是普通百姓出身的,但做了高官后,忘记根本,立即维护士大夫利益,有了报纸,就可以起一个监督作用。
不会将宋朝飞跃成民主时代,但会变得更好。
叶清臣道:“行知,你这些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格物学啊,格物致知,格物便是要形而下之器,穷得形而上的道理。致知便推胡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这两句话是朱熹说的,这个格物便是明理,察看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从物中见理,由寡至多推展扩充自己的知识,由此达到知无不尽。
朱熹诸多言论中郑朗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它也是宋朝儒学中的一个代表,宋朝的格物致知。
按照朱熹这种格物致知理论,物理化学皆可以包容其中。
叶宋二人不太懂,只好喝闷酒。
忽然伙计带着一个曼妙的少女走进来。
少女年芳二八,长得极其美丽动人,一身鹅黄的春裙紧紧裹在玲珑的身体上,更显得妩媚可爱,温婉的躬身施礼,说道:“妾身见过三位相公。”
身后的两位伙计听着她温柔的声音,心中涌起了一阵阵恶寒。
这还是咱们家那个调皮的小娘子么?
“你是……宋庠道。
“我是樊家的小娘子。”
“原来是樊小娘子,”大宋脸上出现种种表情。
樊小娘子来到郑朗面前,说道:“久闻郑学士大名,能否赐妾一字。”
原来是自己粉丝,郑朗也没有想到其他,讨来纸笔,写下一首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是范仲淹在延州写的,已经开始传唱。
不是郑朗自己写的词,小姑娘眼中略有些失望,但转眼想到这可是郑朗亲笔写的字,又高兴的道谢,这才离开。一边走一边还在观摩,此时郑朗书法也渐渐大成,仅论字,在宋朝绝对排进前五位,去年与文彦博去延州在路上时,与文彦博偶然交流书法,连书法大家文彦博也对郑朗的字称赞不止,说郑朗的字是士大夫的字,柔中见刚,散淡清秀,灵动充满情趣,贵气雅致。
小姑娘看着看着,眼睛里冒起无数个小星星,又扭头看着雅间。
雅间里大宋与叶清臣正在窃笑。
“你们笑什么?”
“坊间传言听闻你赴京担任西府副相,这个小娘子说能入你门中,那怕做一个妾婢,也得偿心愿。于是坊间又传闻,说樊家用二十万缗钱买一个小妾身份。”
“胡闹……郑朗差一点喷出一嘴糖浆水。
又说了一番话,三人离开。
第二天一早郑朗就起床了,得上早朝。
这也是郑朗做官七八年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参加朝会。
按照官职站立。
不上早朝,就很难明白崔娴的小心翼翼。
参加朝会有许多大臣,然而郑朗却站在班次的最前面,在他前面仅有十几个人。
而且十几个人多是老者,唯独他岁数最小,最显眼,当然也最刺眼。
郑朗看着后面无数官员看着他,不由地摸了一下小胡子,心中想到,别看,俺在朝会上站队站不了多长时间。
太监宣话:“有事进奏,无事退朝。”
一些大臣开始进奏,有军事的,有民政的,还有刑狱的。
多是无关痛庠的问题。
但也不能说不重视,除了大事外,国家也有许许多多小事务组成,点点滴滴构成一个国家的基石与治理方针。
大臣说完了,郑朗手持牙笏走出来,但第一件事不是进奏增加乡兵,而是兵器。
“汉以萧何为首功,剿灭敌寇,非乃前线将士,后方吏治民政尤为重要。”
劈开第一句,让许多文臣听了都喜欢。
接下来就说兵器,反正国家多处冗费,索性拨出一笔款子,奖励工匠,改善工匠生活,补助器材的费用。
然后再出现劣制兵器,就可以有理由查问相官贪墨的官吏,怠工的工匠。
这也是儒家的理论,先给后求。
然后说到火药,研发出一批武器,可没有大规模将它应用到战场上,离郑朗要求甚远,但这批炮可以先制造一批,运到前线各寨各砦,增加防御能力。
然后才说乡兵。
说完后,看着诸位大臣,自己是好心,替国家节约很多的开支,未必这些大佬能理解。


 第三百四十七章 在路上(上)

果然章得象站出来,狐疑地说:“郑朗,蕃兵忠诚不及禁兵,西北民风剽悍,若多举乡兵,民有所不便,朝廷亦难节制。”
郑朗从容答道:“章相公,你说的也有道理。然而国家危难之秋,不能仅看弊端,也要看其长处。贼寇皆是骑兵,数年来,与吐蕃回鹘多次交战,富有战斗经验。无昊虽不能称为雄才大略,也是人中之雄。这是将星星光黯淡时代,无昊虽不是名将,但我朝与契丹久不经战事,更不及无昊。士兵又久未经沙场,主动出战对我朝不是很有利。但仅是防守,同样危害很大。”
正是眼下宋朝的难题,战不得,和不得。
郑朗给了他们答案:“想要击败无昊,只有四字,防守反击。以防为主,时做反击,慢慢消耗拖垮西夏贼,他们是一个小国家,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没有充足的百姓,即便人人为兵,甚至有女子做武官麻魁(准确是指西夏女兵,约占西夏军力百分之十到十五,主要职责是后勤打扫战场,必要时也上战场厮杀,也设麻魁女官),终是诸族混杂,人心不齐。只要僵持数年,我朝将士多熟悉战事,将领培练成长,西夏内部混乱,就可以打败西夏了。”
这是给西北军策的一个定位。
韩琦太躁进,范仲淹太保守,都不是郑朗所喜欢的。
然后转到了乡兵:“至于蕃兵,我说的乡兵不是蕃兵,蕃兵在里面占的份额很少,负面作用也很少。再说没有诸羌诸蕃支持,西北同样很难立足。至于危害,也可以预防,关健是我朝在西北的官员有没有做好,看一看种师衡在延州与泾州做了什么?”
提到种师衡,章得象不能作声。
“财政也无法支持,”郑朗叹息一声。
为了支持西北战役,赵祯在史上不断加税,不想剥削于民,于是加商税,宋太宗时商税(指商品过关征收的税务,不包括专营与各种作监的收入)只有四百万贯,宋真宗因为封禅增加到一千两百万贯,宋朝与西夏人交战后,增加到两千两百万贯。直到议和后才渐渐回落。
这种重税无疑阻碍了宋朝商业的发展。
然而为了支持西北战事的开支,陆续增加专营的敛财,以及农民的两税。
因为自己,去年没有增税,但今年必然会增税。
想要减轻国家负担,平安监各种收入与相关产生的税务所得,远远支撑不了。
但不是没有作用,这些收入减轻国家负担,百姓的压力,国家负担不重,朝中大臣与赵祯就会有继续战斗的信念,也就能打一场持久战。
暂时看不出,实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