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241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41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下去。逃回京城。
不查还好一些,做一头纸老虎,一查更坏,朝廷原来如此,于是““自皇站以来十几年垦田四十七万顷,然田籍少田八十六万顷““。
两人还没有弄明白,又问了一句:““为何?,,是真的不好娄。
比如现在,赵祯不会包庇曹家,但救了他一命的魏国大长公主出来央请,怎么办?
清流的大臣查到王家蔡家怎么办?““小人,.们查到吕家又怎么办?
但郑朗不会去回答。继续说:““不要问为何,你们想成功,却有一个办法。,.
““是何方法?,.
““今年你们的圩田大约分配下去,没有分配下去,也没有多少多余的圩田出来。,.
““是,,,马知州答道,让他很有成就感,几千户赤贫的百姓,从此有了着落。
““你们只要对那些圩主们说一句,你们会做一些退让,下半年圈圩时,会补偿他们一半圩田。他们是小圩,十年两三破,这是大圩,xìng质截然不同。那么你们就可以成功了。,,““是让我们向他们做出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们心是好的,可象这样下去,很快就要贬官,还谈什么圩。
说着走了出去。
一会儿两个中年人走进来。
马知州与黄知军也不在意,太平州的事务繁多,他们坐在这一会儿,看到郑朗处理了好几伴事。
可两个中年人径直向他们走来,其中一个瘦高个问道:““你们是马知州与黄知军?,,““是,你们是...,.
““我们是作糖监管事,我姓宋,他姓唐。,,““原来是宋管事与唐管事,你们找我们.,,马知州狐疑地问。
糖坊有六个管事,负责商人集团与作糖监的作监共同管理糖坊,这件事早就传扬开来。但两人似乎是有意找自己的,马知州与黄知军有些不解。
““是这样的,我们偶尔听到两位太守需要用钱,我们可以借给你。,,““你们?,.
““不是我俩人,是以糖坊的名义借给你。,.
马知州与黄知军相视一眼,眼中有些茫然。
““想要请跟我们来,若是我们听错了,那就不打扰两位。,.
为什么不想要?不过提到商人,他们都想到黑心的高利贷,黄知军问了一句:““年息几何?,,““年息一成半分,若今年还不起,明年偿还三分。,.
““怎么可能?,.两位太守有些糊涂了,整个宋朝也没有这么低的利息,这比前年郑朗对百姓发放的粮贷与牛贷还要低上五分。
““请相信,这是一个奇迹之城。,.
稀里糊涂的被带到作坊,两人将其他几个管事,以及作监陆二郎召集在一起,说了放利息给马知州与黄知军的事。
说的道理很简单,一条长江之隔,往北奔的更远,有可能因为气候差异,蔗已经不甜,但可以在江边一些地方种植大量甘蔗。
马黄二人点头。自己不象郑朗初期,田地分得多,仅靠粮食是不够的,况且都是赤贫之家,没有额外的副业,秋后到来,税务一加,若家中发生了什么事,一成半分的利息,也未必偿还得起。
自己向郑朗讨要蔗种与棉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两个管事继续说道:““想要作坊有前景,周边地区必须有大量蔗源.这次资助.不但是帮助无为军与和州刘民。.也是等于帮助糖作坊自己。说不定宣州与广德军也可以学习甘蔗载种,以后不用从遥远的江浙,就可以调运大批蔗源提供作坊生产。再说,两个太守也是美意,又有一些年息,各贷民们手中又有地契,以地契作担保,为什么不能放贷?,,马黄二人再次点头。
这就是商人与朝廷的区别,商人无时无刻地不在想将利润如何扩大化,朝廷专营,那么官吏除了搜刮出政绩外,要么就是贪墨。
陆二郎却站起来反对:““不行,二月一过蔗糖停下生产,所得盈利必须上缴朝廷我不同意此举。,,争论很久,宋唐两个管事说道:““那就投票决定。
六个人六股,陆二郎两股,以股份多少决定争议结果。
但是马黄对视一眼,心里皆想到,还真来啊。
真的投票了以举手形式投票的,四人赞成宋唐管事的提议,都是外地那些大户人家,他们整好占据四成,背后的主子又有钱,不在乎马上就有收成。
太平州自己的两位管事选择了弃权。
让马黄觉得很惊责。
不过是有条件的,贷的利息低,每户不能超过二十缗钱,多了必然偿还不起那怕是百分之十五的年息,而且以两缗钱一亩地的价格以地契作保。偿还年限最多为四年。贷的时候必须要带户册,证明是圩民,与户等。种植的甘蔗必须归糖坊所有。
诸如类似的一些琐碎条件,但不算过份。
最后大家谈好条件,马知州与黄知州走出来,面面相觑。
这些于其说是条件不如说是优惠,不要多,只要种上十亩地的甘蔗,有可能糖份不及长江以南地区的糖份,但仅隔了一条江,相差不大的,种得好可能一年就偿还了这笔欠债。
这不用考虑的。
让他们惊奇地朝廷的作监意志,居然真的让作坊其他的管事联手抹杀。
又找到郑朗磨了一会儿牙,郑朗磨得吃不消,只好答应,派人到福建路购买棉花种籽。两人高兴地回去。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崔娴摇头:““他们心是好的,可才能很差居然没有醒悟。,.
““不会差到如此地步,一时心急,考虑不到,,.郑朗道。
崔娴咯咯笑了起来,郑朗这种做法还等于是掩耳盗铃不过换了一换,想来朝廷中那些大佬们也会啼笑皆非。
不在于此只要这两位太守将大户稳住,毕竟原来什么得不到,现在还得到了一半圩田,会喜出望外,不会支持,可为了这一半圩田,也不敢闹事。只要他们不闹事,黄知军与马知州能坚持到秋后。秋后产量一出来,这才是最实际的,至少比舒州那个姜太守好。那么这两人位子也就保住了。
但是郑朗心情有些恍惚。
对借钱给和州与无为军,郑朗不在意,那个地契都是一个幌子,与我无关,是糖坊管事的主意,他们是商人,自然想着如何将利益最大化。但真还不起,郑朗会让他们将老百姓家中的地夺下来?
太平州的百姓是宋朝的子民,无为军与和州的百姓不是宋朝的子民?
堵言臣的嘴巴才是真的。
他是在想银行。
想一想,真的很不错。
宋朝的高利贷太惊人了,仅一条高利贷就让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一旦有了这个银行,什么六七八等户无法享受,但至少四五等户若有急事,不必背上高利贷的负担。一些中小商户手中有了商机,也可以用相对比较低的利息借贷发家,进一步抵消一些豪强的冲击。
但不是他说上就上的。
条件成熟了,以他现在的身份,也绝不能够做出这件大事。
他想的是以后,能做不能做,也不是他说的算,要看赵祯什么心理。想到这里,他开始写一份奏折,是以锦锈监为代价,向朝廷发动的一起小小进攻,也是一次试探。
王安石正好进来,看着他写这份奏折,不解地问道:““郑大夫,不用写,以太平州现在的条件也可以去做,写了朝廷未必同意。,,郑朗微微一笑,道:““我是想钓另外一条更大的鱼,锦yòu监是鱼饵。,,有可能会钓到,那么连娄饵也收回来,有可能钓不到,那么鱼饵也就牺牲了。
说完,将这篇奏折装起来,立即送到京城。然而哑然失笑,自己想方设法减少纷争,可忍不住给自己找了许多麻烦。!。


 第二百七十四章 老贪

第二百七十四章老贪两份书奏迅速传到吕夷简手中,先是那幅万人签名书。
非是小事,当真吕夷简不知道差役法的弊端。但他同样经过了许多事,比如茶法,正是在他主持下,李咨拉开茶法改革的序幕,可没有多久,就被大儒孙姡柿焓鼐纱蟪寂没彝坊伊场
一颗心还没有死。
再到赵祯亲政,他手疏八事,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若是让他成功,宋朝还有没有弊端?
正朝纲,驱逐后党,维护皇帝地位,稳定帝权。
塞邪径,断绝不好的行为,比如说祥瑞,谄媚。
禁贿赂,杜绝贪污受贿。
辨佞壬,辨认忠臣与小人,这个小人非是君子党说的那种小人。君子党当真是君子,除了破坏就是破坏,除了打倒就是打倒,这就是君子?好象与黄巢他们所做的差不多,只是黄巢他们不是用嘴巴子,不是用笔杆子,用的是武器。或者论吵架,东京城还有几百个特会吵架的fù人,难道她们也是君子?
他也不会做这样的君子,忠臣是指忠于皇帝的人,为了皇帝,为了宋朝,什么事都愿意去做,兢兢业业,那怕污了自己的清名。
事实他一生名声不大好,但也是这么去做的。
正因为有了这个忠,使他与丁谓等人有了本质xìng的区别。郑朗一直不怎么恶,尽管有很多事也让郑朗反感。不是一个忠臣,是一个忠于国家的白脸老臣。
绝女谒,后宫中的女人们,你们安心替皇帝养儿子,政事不得罗嗦。
疏近习,近习出自《礼记。月令》:“﹝仲冬之月ù事,毋得yín,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李治次子李贤注近习之义为诸佞幸亲近小人也。也就是远离小人。
罢力役,许多道宫寺庙不要再修,养一养民生。
节冗费,那一晚与皇帝说得不多,但说了一些。毕竟事情犹关很大,冗兵冗政冗吏,动那一样都会引起无穷的争议。
什么叫改革,这也是一种改革。
比如姚元之上疏十事,李隆基受之,改了,革了,改革得很好。不一定非得象王莽与杨炎那样,让天下沸沸扬扬的,才算改革。
是不是很高明,轻重得当,若是赵祯受之,就可以再进一步着手细节。
但第二天诏书就下来了,自己外放!
这就是自己雄心勃勃的后果?
再到后来,自己却成了jiān臣,成了小人。
于是什么改革也不谈了,只做进一步的微调。敢动?动一动,马上会让言臣喷死。
郑朗打的什么小心眼,他看不出来?
还来一个四万人签名按手印上书?
直接批了五个字,汝意yù何为?忽然想到了舒州与广德军,和州与无为军两个太守在胡干,让他不喜,但比广德军与舒州好。广德军本来就是在太平州的南边,两州相邻,你要学习人家的经验,而不是看守百姓。这是宋朝,非是唐朝,不让百姓流动。舒州太守在做什么?苛没大家的财产不对,也不能让国家的财产给大家做人情。
中庸之道啊!
这样想一想,郑朗还是不错的,虽然与他政见不合。
又写了一句:诸吏事迹呈于中书。
然后用快报送回太平州。
你想干什么,直接说,不要拿四万户百姓来吓我,我是长大的,不是吓大的。直接说,说得有理就通过,没有理俺就不准。有胆量就你敢鼓动四万户百姓闹事,看你要不要脑袋!
很简单的就将事情处理。
但刚将这十几个字的批注送走,第二份书奏又到了京城。
第一份书奏四万人签名按手印没有吓着吕夷简,第二份书奏却将吕夷简难住。
糖作坊可以解释,仅是一例,当时迫于安置灾民,事急从权。但是锦锈苑从一开始成立,它的xìng质就是全官方的。也能说它是“特区”,太平州在朝廷未接受之前,怎么安排都可以,反正是当作示范。
并且朝廷中的大臣已经默许。
比如圈圩,让朝廷吸纳了一些经验。留下足够的河流与深的湖泊,前者为了泄洪,为不防碍他州航道与泄洪河道,后者是为了蓄水,所圈区域水浅,也容易立即改造成圩田,不然一个深达几十尺的湖泊圈了进去,还是湖,不得耕。圩要大,有人手护防,也容易集中管理,也值得大圩大堤。以田换力役,国家省开圩经费,民得其田,两相方便。中庸分田,想到这个中庸,吕夷简很是别扭,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好处,通过它来调节大户与贫民的关系,矛盾不会jī化,也符合他的思想观念。
这都是好的,逐一在推广。
还有一些默认了,但有待考察,比如甘蔗与糖作坊。
然而在太平州可以做,不能递到中书,递到中书就等于让中书承认这一条例。
不是你这一监,全国有多少监?
中书一旦公开批准,他监全部模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要递到中书?难道是这小子来意不善?
一时没有想明白,递给赵祯,陛下,你看着办吧。
赵祯打开一看,郑朗先说原因,还是说茶法,茶法最高得利七百万贯,如今只有二十九万贯,太平州没有茶叶,然后宣州歙州都有,郑朗听闻了一些,民受其苦,中小茶商承其弊,多有不服之心,臣恐再有王小bō李顺的事发生。
这个过了的,王小bō李顺起义有多个原因,一是宋朝平蜀时杀人过多,行为残暴,蜀人一直不服,二是当时略有灾害,聚集了许多流民,三就是改革茶法,王小bō非是贫民,但是小商茶,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