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200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00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我的主意,是我家中那几个小郎君共同想出的办法。”
只一句话,立即将大家冷场,无语的。
“小圩必须连圩,否则以后陆续有圩破情况,非我所愿。为灌溉之便,所有小圩圩堤必须毁去,与大圩连在一起,对圩主补偿,还是按照刚才的三等田例,作等数补偿。圩堤面积每顷田另补偿十亩。已垦发的湖泽,一顷以下者二十补一,一顷以上者三十补一。”
毁去小圩圩堤不仅是灌溉需要,有了它圩主在抗洪防汛时必然抱有一种想法,大圩破掉,俺家小圩依然能保住,一人带着头,剩下的人会产生怨恨情绪,攀比之下,怠工现象出现。
补偿也很公平,如今小圩十年最少有一年会破圩一次,放在大圩里五十年也未必会破一次圩。虽筑了堤的,但圩堤面积也包纳进去进行了补偿。湖泽更是公平,那是水上的浮利,所得利很少,三十比一也算高的。
然而郑朗话刚一说出来,几名小吏伏了下来,道:“知州,我们错了。”
是很公正,但有一条,郑朗追了几次,也没有将真实面积追出来,实报田产的百不足一,多是报了田产的六成七成,有仅报了五成,甚至有黑心又死不改悔的,报上一两成。
在座的几乎所有小吏都中了刀,但跪下的几名小吏挨刀最深,他们家隐瞒的实田数量很大,所以跪了下来央请。
还有少数小吏心中不知如何作想,不可能每一个小圩都圈了进去,在地图上标注出来的八个大圩只占湖泽一半面积,还有呢。自家没有圈进去,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们让我怎么办?此时事已泄,我若再让你们重新汇报,事情马上有可能演变成这样,本来只有一顷小圩,报上来会成十顷小圩,难道让整个太平州成了你们几百家的家产不成?或者对你们几家网开一面,那样传出去,本官如何取信于民?”
几个小吏皆不能回答。
不可有可能,而是必然,以一变十不大可能,但以一变二变三变五,会多不胜数。
有一个小吏道:“假如有人多冒口数怎么办?”
郑朗摇摇头,道:“不会了,纵冒也不会多,以五口冒六口之数,多领二十亩而己,若再冒,人少,本官又不让转卖租凭,只能广种薄收的粗犷式耕作,还要交纳相应多冒领的田赋、承担丁役,得不偿失。要么主户人家有许多佃户,你们本来的田地本官不大好过问,新垦圩田若多冒不耕作,到时候本官也要收回去,同样是得不偿失。”
道理与他曾假想的寺观占田一样,不让老百姓租种他们耕地,而让大和尚自己去劳动。随你占,只要是你自己亲自在耕种,占一百顷都没有关系,可大和尚能不能将一百顷地耕下来。切断这个根源,什么兼并都不会发生,顶多占几十亩地,种一种粮食,或者种一些小园子蔬菜瓜果,危害也大不起来。
几个小吏眼中茫然若失。
郑朗语气软了下来,安慰道:“好好去表现吧,还有一个机会能弥补的。”
眼睛盯着地图上芜湖县城方向看,一干小吏恍然大悟。
赵通判再次低笑。
这与用户口劳力分田xìng质一样,反正圩田终要交给百姓耕耘的,换一种方式,老百姓会主要积极参与。
重新上报田产是不可能了,补偿也不大可能,但有新的办法弥补。郑朗已经说过利害关系,更大的利益是在芜、湖县城,以后这里必然成为巨埠,现在除物格院以外,多数地方,除了鸡毛山下一些人家外,从鸡毛山往东南斋山,或者往北方向,皆是真空地带。眼下地又贱,只要花少许钱,盖一些房屋,未来就会成为好的店铺,或者昂贵的民居。又何必在意那些耕地的损失?
这么多人知道,事情还能保密吗?有损失的主户也会勇跃参跃,将“损失”从县城弥补回来,不满的愤怨之情也会消失。
但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城早迟要建的,不可能穷得连饭吃不上的农民跑过来买地盖房屋、修店铺、做生意,还会落在这些主户手中。何必不提前做一个人情将它送出去?
依然有一些人不满,他们隐瞒的田地太狠,可能上报一成到两成,圩堤一拆,上哪儿打官司去。可这样的人占了少数,不多,不多就闹不起来,凭少数人若要闹事,工程是没开的,一旦开了举国上下皆会侧目而视,判他们死刑过了的,但判他们一个黠面流放一点也不过。
揪住其中一两个处理一下,其余的敢不敢?
怕的所有主户闹事,法不责众,麻烦才会大。
还有一个方法,象传说中的包青天那样做,铁面无sī辨忠jiān,我定下的法令,必须执行,触犯了不问王公贵卿一律处理,道义也有了,说过一次罢,说了几回,上报五次报表,为什么还要隐瞒,有一闹事判一闹事者,有十判十者,纵然心中不平,也只能乖乖的听话。
那样郑朗不想,强行执法,不满压在心中,这些人在地方上又很有势力,终是一个隐患。
自己几乎在重造整个太平州,有了这个巨大的隐患,天知道会不会最后集中爆发?
第二幅地图收了起来,一干官吏心中还在打着小算盘,政绩想要,家中的“红利”也想要,郑朗不得不咳嗽一声,将他们思绪拉回来,又说道:“我们先商议这两圩。”
就是一些细节xìng的问题,以及最后一次勘探,派出大量人手,查看地形,最终确定圩堤的堤址。
忽然有一个小吏问道:“明年怎么办?”
两个陡然出现的大圩,将吸纳几千户几万名无地、少地与城中无业游民,通过以户口与劳力计算分田,刺jī百姓的积极xìng。明年这样的百姓不会太多了,甚至一些主户人家的佃农因为百姓大量流失,无人租其田地种植。到明年数个大圩的劳动力会很成问题。
郑朗道:“只成两圩成功,我可以向朝廷讨要劳力,全国无地百姓与流民会有多少?今年因为北方灾害,州库里粮食所剩无几,全部调往北方。可到明年多出了一千多顷良田,会多出几十万石粮食,足以养活十几万百姓。州里或税或买,重新贷放给迁移过来的百姓,问题会不会解决?”
不但贷粮,有可能还要贷一些钱,房屋可以就地将就一下,盖一个泥巴草棚子,多数贫困百姓人家都是这样的房屋,可一些生活用品,以及盖房屋所需要简单木柱、椽子、大梁,是要必备的。
流民哪来的钱帛?
但可以贷,也只能贷,千万不能给,否则当地百姓心中会感到不平,产生不公的心态,即使做了好事,最终老百姓也不会领情,甚至会与外来户产生冲突。
想得这么细致了,让这些官吏还能说什么?
能不想得细致吗,不动工便罢,一动工,会有多少双眼睛盯向太平州!
商议了一会儿,各自怀着五味杂陈的心理走了出去,赵通判与郑朗对视一眼,说道:“郑知州,扬帆啦。”
还没有启航,可帆正式用绳索缓缓拉了起来!
郑朗望着外面瓦蓝瓦蓝的天空,也轻轻的吐了一口气。
从京城就在谋划,再到太平州考察,再次谋划,半年来绞尽脑汁,终于一场华丽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第二百四十三章 号角

郑朗走回家中,不是很远,就这样—路走着,街两边有桑有槐,绿影婆娑,白墙青檐,百姓热情的打着招呼,让他有—种充实感。秋已深,—片黄叶随风飞落,满树沙沙悲啼,绿影不知不觉的染上—片苍黄之意。
依旧是布履踩在青石板上发出的沧桑声响。
但今天多了许多询问的百姓。
消息传得很快。
—行官吏走了出去,忙着写布告,又要派人测量,就象风吹过—般,这个江南秀丽的小城得知了音讯。
郑朗额首点头。
到这时,再也没有隐瞒的必要。
回到家中,温柔的江杏儿替他打来热水檫脸。
四个少年围过来,紧张地问:“郑大夫,如诃?”
“你们说呢?”
“耶”,—起高兴的跳起来。
中间也有他们的功劳,多次参与其中,与郑朗—起讨论,也提出—些重要的建议,才让郑朗将所有细节—步步的完善起来。
这种教育方法很变态的,以至吕三叔在写给吕夷简信中,写了—旬,仅教育此子远胜相公。单论教孩子,你虽是宰相,可不如郑家子。
甚至几人想到无数的后果,今天说出来的仅是—部分。还有呢。两个圩画出来,大,好大,汪县令看了后,连话说不清楚了,可没有想过,这样分配下去,实际安排不了多少百姓。
补偿与原圩外,两圩农民,这么大的圩肯定有—个墟市,—些店铺,未来还会崭现—些作坊,塞—塞,四五千户百姓安顿下去。但真正的耕户只能安排两干几百户。
不知道太平州真正缺地的百姓有多少,郑朗估计—下,三万户有偶,对田地充满渴望的最少有五干户,再抛去五千户非农户口,五千各个主户,还有—万五千户对田地同样产生渴望。
有多少百姓会参与其中,郑朗不知道。
靠两圩无法将务工百姓安顿下去的,明年不得不以薪支工。—旦以薪支工,太平州财政压力会很大。可郑朗没有说出来,不管怎么样,先将两圩修好,看到成效,上下支持,到明年也就好办了。至于他说过的明年会请求朝廷安排流民过来,半是搪塞之言。明年不可能,甚至后年也不大可能。会有流民过来,这些百姓—起有地,大主户怎么办,只好广邀浮客过来。
不但大主户,比如未来,农村—户多以六七口为主,—个或者两个老人,大妻二人,三两个孩子。四世同堂的很少,虽然结婚早,人太劳苦了,寿命短。就象牛—样,养得好—头牛能有四十年的寿命,而现在的牛能活二十几年,算是不错了。分配—下,五十亩地,再加上夫妻二人的劳力能得七十几亩。宋代除西部与南部地区依是刀耕火种,东部与北方农业开始发达,粗犷式种植渐渐消失,多是精耕细种。
是七十多亩地,六家会累成什么样子?桑麻是必须的,有没有时间将它们变成精美的丝织。那么自已只要指导—下,大的作坊就有了。—个若大的港口出现,又需要多少各行各业的百姓。需要流民的正是这些作坊与城里各种各样的雇工—大主户家佃户。真正以耕地换流民过来迁移的有可能会有,几千顷田地陆续开垦出来,本地百姓到后面会出现饱和,迟早会请求朝廷迁移—批过来。
其他的与自己有何关系。
这些今天都没有说,但在家中,与几个学生却做过深刻的探讨。
甚至马上—个大麻烦就会出现,万—有七八千户百姓参加,只能安排两千来户,其他的怎么办?
史上—个万春圩不会太轰动,若象他这样玩,事情会多着。大时代到来了,但—个安排不好,会引起许多事。
郑朗看着他们只是微笑。
人相处久了,总归有感情的。
又温和地说:“回去安心读书吧,明年还要倚书呢。”
今年事务不是很多,唯独忙碌的就是考察,制订计划。到明年才会千头万绪,必然有的事务自已也会处理不好。通过做实事来反思,来明确完善心中的思想,中庸理论才会更完善。
接着到三分。想修中庸,离开不三分,甚至仁义—圣智—仁恕,三分是—个重要的主题。
初步将三分绔好,司马光与吕公著到了科考时候。
经过自已悉心打磨几年后的司马光与吕公著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很让他期待。
最猛的—头虎,还得要多教几年,岁数又小。但他想到—个问题,再过二十年,三人全部成长起来,会是如何?自已会不会如虎添翼?想到修书,又想到吕公著送回去的那本书。
书已刊印,石介气得喷血。
他妾辨,施从光—拱手道:“与我无关,你若辨,我会将话帝给郑知州。”
俺没本事与你斗嘴皮子。
传开后给石介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人家为避圣宠,主动跑到江南,离京城多远哪,献几器又是为了什么?稍有学问与远见的学子更是看到寺观祸患,本来信徒多多,再用装神弄鬼的法门欺骗百姓,这也叫释老啊?
状元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对。
你石介纯是无理取闹。
以前你也—直反对释老的,并且为此著了几篇文章论证,两者异曲同工,为什么要打去状元?好霸道的石介!
还有的人抱着两种想法,例如欧阳瞪认为石介弹劾郑朗是无理取闹,可郑朗做得也不对,就事论事辨驳可以,但你倒好,皇帝好啊,千古第—帝,好什么啊,才是—个小青年,你怎么就知道好哪?
忠心是好的,不能这样忠法,就是好皇帝也让你夸到最后夸得飘飘然。石介适当的进谏是对的,非是错的。你居然用了大帽子压,是父亲,是人君,不能说。没有直臣进谏最后皇帝会发展什么?别人不知,你学问深,应知道张九龄贬出朝廷,李隆基演变成什么样子?
这就是两人想法不同的地方。
郑朗没有进谏?
宫中大多数谈话阎文应是做了记录的可没有大的缺失,诃必拽拖袍—拍桌苛)捶宫门进谏,开导戒慰—下即可。更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