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134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34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宰相的儿子是怎么回答的。
“那位严家子MT他倒很有福气,”吕公著叹息一声。不能说资质有多少差,可京城象他的资质学子不要太多,家世不过家里有一个大客栈,也不是东京最顶尖的客栈。有钱又如何,一个商人,能有什么地位?纯粹是因缘得巧,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王安石与司马光对视一眼,眼中再次mí茫,见过两次面……知道他忠厚,可不能忠厚到这种地步,怎么与他父亲有这么大差别?然后胡思乱想……
这想法是不对的,吕公著也得到了吕夷简的部分遗传一一沉稳!
人家是将喜怒哀乐放在心里面,不喜欢往外表达而己。
不能一直在这里等,四个少年商议了一下,武成王庙附近还有许多道观,转一转,江杏儿与四儿不便同行,继续坚持呆在马车上,等郑朗出来。
与上次解试考一样,郑朗出来得不算太早。
十道题空题对郑朗来说,是最轻松的。十道解释题也不难,每一条墨义用一句话做解释,不能按他的想法来,考官不承认的,得按五经正义的诠注来解释十条墨义。但同样不难……难的是如何用一句话简洁而又精炼的将这一条墨义准确诠释。
反正对间很充沛,第一个交卷子的也不会加分,于是仔细琢磨。可这一回不需要照顾柴克明,速度比上次砰试时要快。
几小还没有回来,郑朗就出来了。江杏儿与四儿站在马车上,看到他出来,在远处挥着手,正月末的风儿略略有些峭寒,两个小姑娘脸儿被风吹得红扑扑的,一头乌黑的青丝也随着微风轻扬。
有人等候,郑朗看着两个少女清般的脸蛋,也感到了一种幸福,放慢了脚步,冲她们挥了挥手,最后进了贡院。
傍晚到来,同室几个举子一起回来了,呆在一起商讨答案呢,一名唐州的举子就问郑朗:“郑解元,你如何看?”
吵得不行,郑朗用纸将十条墨义与十条贴经写了出来。
可以说,他的答案同样可以再次做标准答案。
看着郑朗的答案,其中有一个一直不说话的举子有些懊丧地说:“我这里还是有些差错。”
是指对一条墨义诠注出现了一些小的误差。
也很难得了,同室当中的,就没有一个全部答对的。有一个举子更是捶xiōng顿足:“我错了好多。”
“多少?”其他人问。
“皿条帖经,六条墨义。”
“怎么会?”说完了,几个举子就象看到丧门神一样,离他远远的。虽说很难保证没有错,可老兄,你不能错那么多啊!多半这个举子在解试考时,不是托关系就是舞弊得中举子的。
不但解试考,省试考也未必所择进士,都能做到名副其实。比如六十一年前由进士徐士廉带头,击闻登鼓怦击李昉舞弊案,复试了一下,李昉乡人武济川、三传刘泼,材质与学问皆鄙陋不堪,却得以高中,于是黜之。只能说通过两次诠选……层层措施把关,能有一个相对的公平环境。
不过做为学子,对那些想通过舞弊上位的学子,同样很排斥。
“到了考场不能紧张,有时候一紧张,就会将以前学过的学问忘记,”郑朗转了一个圆场,何必呢?又转过头问那个一直沉默不言的举人:“请问学兄尊姓大名?”
“郑解元,我是汝州举子吴辨叔。”
“吴几复?”
“是。”
“见过,”郑朗客气地说。果然是史上最人才济济的朝代,看到没有,又碰到了一尊小神。若上前几届,或者后几届呢?如论刻苦,此子才是真正的刻苦,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为了学习环境安静,派人在城外风xué寺锦屏风下凿一石洞,闭门读书,杜绝交往,于洞中苦读九年,居然寺中的僧徒都不识其面。终于学问大成,后来也成为一代弘儒。
不过眼下无人知。
郑朗又说道:“吴学兄,若考后,可愿意受我一访?”
“解鬼心其他几个学子一起放弃了争执,全部抬起头看着吴几复,虽然一天多来,郑朗与他们说话态度很随和,可心里面清楚,有差距的。郑朗随和的态度下面,还是生人勿近,他竟然主动邀访这个书呆子?
“吴学兄不答,我就当吴学兄同意了。”
“这,六“吴兄台,快答应吧,”几个学子眼都红了,与郑朗攀上关系,还是郑朗主动找他的,这是何等的机缘。只要郑家子进了宫,在小皇帝面前吹吹风,这一辜子够用了。
为嘛自己当时不好好读书,否则自己做的答案标准,岂不同样能得到郑家子的青睐?
如果真这样去做,郑朗会青睐你?况且郑朗不仅看中他的人品,是他的刻苦,给两小说一说,别以为你们很努力,看看人家,比我们三人更努力。
第二天是诗赋,对此宋朝曾多次修改,几年后,经筵宫革淑建议,参考唐太和故制,试进士时……先策、论,次赋与诗,再次帖经与墨义,从前面的不定场,改成定四场。范仲淹赞成这个说法,但改成了三场,以前不定场时,也是多以三场为主。到王安石时,罢诗赋帖经墨义,改成了先经义,也就是大经,一句经义必须用很长的文章诠注,然后策论。后来又恢复了诗赋,与经策并行。随后又罢,再恢复。
都是这些大神打架的结果,最苦的是下面学子,不知道如何学习。
眼下还没有动,次诗赋,再次论策,只有策没有统一,正常是五策,有时候仅一策,有时候甚至更多,所以导致场次多有变动,就是怕策多,学子接收不了的。
两位舅哥又在人群中找到郑朗,三哥兴奋的说:“大郎,神了,果如你所料。”
郑朗说过章得象为人好学,举止庄重,不喜结交,喜欢清静无为,xìng格保守。学问必广,择题面也很广,但不急,后面有不喜结交、清静无为、xìng格保守的评价。因此那些jī进的题目不会出,冷门的题目不会出,偏怪有争议的题目同样不会出。庄重是好事,那么择题时会以洪大端正的题目为主。这一择,学习还有没有主攻的方向?
结果二十道题目有十九道题目是这一类型的!
大哥遗憾地说:“若是早准备,那更好了。”
郑朗低声说:“无论如何,这是落了下乘的。做人臣,要坚持自己原则,不能善自揣摩圣意,做学子,要以自己学业为主,也不能善自揣摩主考官出的选题。这才是大学之道。我虽然因为亲戚关系,帮助你们,终匙川说罢摇了摇头。
“大郎,我们领你的情。”
“那不用了,我帮助你们,还有一个原因,你们是温厚的人,考不中罢了,考中了,虽然因为你们的温厚,在仕途上很难有更高的作为,可若是身为一方乡吏,也能造福百姓。马上就到诗赋了,记好了,几位考官皆是忠厚的大臣,你们只要将你们的本心写出来,不必多用艳丽的词藻,那么中榜的机率就会增大。”
刚说着,张方平挤了过来,道:“解元好。”
“安道兄台好,昨天考得如何?”相比于两个大舅哥,郑朗对这个张方平更关注。
“应当还可以,不过几位考官出题中平,这一次竞争会更jī烈。”
出的是大广面题目,能答出来的考生会很车,不过取舍轻重时,阅卷官自己也很难选择良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是,此理。”虽然此人落落有侠客风范,此时或多或少,乱了方寸,毕竟这三天,关系到一娑的命运。
竹门再次放开,第二场会考来临。
小皇帝与诸相在皇宫里接见了三个人。
是三个地主,也就是宋人嘴中的主客。郑朗的主意几个大佬很认同,不管有多大效果,首先一个德化就有了。实际上北宋朝廷也一直在调和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代,贫富差距拉大,贫困百姓无法活下去,才是张角与黄巢起义壮大的真正原因。
有多少统治者是真心为百姓着想,很让人怀疑,可是减小差距,能让社会稳定,统治者才能长久,并不是复杂的道理。包括收纳流民做厢兵,科考制度的越见公平,等等。
于是从周边地区选了选,好选的,不是所有地主是坏人!周扒皮,也未必所有贫民都是好人,一旦妖魔化某一群体皆是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一点,郑朗也与小皇帝偶尔交谈时,刻意说过这个问题。不但现在,后世更严重。比如现在的北宋政治中心一一河南。
有的主客在这一次灾难中表现很好,发了慈善心,拿着钱帛,拿出粮食,赈济难民,平时表现也很好。来不及从全国挑选,于是就在京城附近选了三个主客。
然而阵场太大了,皇帝,加上几位宰相,试问有几人做到象郑朗那样,连新科进士也很难做到。可怜的三个地主听着太监一一介绍后,会部吓得瘫在地上,扶都扶不起来。
是几午太监过来,强行将他们搀扶到椅子上的。
小皇帝一看,说不下去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亲自写了三个大字:仁、德、善,赐给了三个主客,让人将他们送走。有效果,皇帝与诸相接见,陛下还亲自赐字,是何等的荣光,羊少闻听后,会有许多主客学一学。可是效果没有扩大,若是郑朗在此,一定会进谏,别忙送走啊,那怕就是他们软在椅子上,也要赐茶,最好在皇宫摆上一桌酒菜,吃不下去没有事,就象现在的礼仪,当真起多少实用,但维护统治者地位却有很好的隐形作用。
吃不吃问题不要紧,关健是这派场,再请一些文笔好的小吏写文作赋歌颂,将他们三个人捧成一个活雷锋,再用邸报刊印天下。不要质疑神话与造假,真假重要吗?主要是一个道德学习的榜样,这才能关健!
那么这一次接见,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惜了,不过这一举措并没有停下来,以后郑朗还有指正的机会。
小皇帝叹惜一声,道:“联忽然想到郑家子,此子第一次进宫,就有了很好的气度。”
宋绶道:“陛下,不可以此人相比于他们,仅一子,已是很难得。”
阎应文站在边上不由笑起来。
赵祯又问道:“几位相公,外面灾民情况如何?”
他也是一只昂贵的金丝鸟,不能随便外出,只能听几位宰相禀报,或者从外办小太监听到的一些八卦消息,来判断事情真相。
“灾民情况还好,多数已经遣返回乡,若是今年风调雨顺,到秋后,就能恢复生机。”李迪说道。然面sè很慎重,郑朗所说的话没有充足证据,可这事儿说真就真,说假就假,而且郑朗那些话似乎也有些道理似的。若再有灾害……几个宰相心头都压着一块石头。
李迪又说道:“粮还是有的,一些大户人家与商人都储蓄一些粮食,主要国库渐渐空虚,不能再动用钱帛收购,以防万一。没有灾害,今年会顺利,国泰民安,有灾害,国库会更紧张。”
关健就是一个钱字!
小皇帝烦恼的挠了挠头,这个国家太大,百姓太多,靠自己节省,能省出多少钱出来?问道:“诸位宰相,上次郑家子说过节流开源二径,你们有没有想稍好的主意?”
李迪摇头:“有倒是有,都不是好主意,为此,我们在两府也争议过,想了一些条陈,皆一一否决。”
休说是他,后来的王安石弄的所谓开源,也不是真正的开源,只不过将财富从百姓身上转移到国家口袋里,这叫什么开源?至于节流,往哪里节?压缩官吏的薪水,敢吗?裁减士兵,敢吗?或者索xìng来一个精兵简政,那更好了。以宋朝一年所创造的财富,再有精兵简政的策略,想一想吧,开元盛世唐朝一年的税务所得两千缗钱不足,而此时宋朝逼近一亿,哦,天哪,睡在钱山上打滚也行哪!可谁敢!这是国家的体制,连宋神宗与王安石的组合,都不敢动,指望吕夷简与李迪的组合?
几位大佬皆无良策,赵祯越见郑朗的可贵,忽然想到那天他对自己说起这件事时的表情,道:“联想起来了,那天他说话时yù言yù止,并没有道明。”
穷得,小皇帝也爱起财。
若如此郑家子那就不对了,枉联对你无穷的相信,你居然与联耍起了小心眼子!想到这里,jī动的站起来。
这一站李迪会错意,道:“陛下,不可,此时郑家子正在科考,不可打扰。”
本来章得象这次主持省试很悲催了,你再跑到贡院去,与那子促膝谈心,谈上几个时辰章得象会如何作想?会不会悲愤苦逼得悬梁上吊?
又说道:“恐怕他有一些想法与臣等一样顾虑太多,弊端太多,所以没有对陛下说。”
这一说,解释过去,赵祯重新坐下,道:“也许是如此,难怪他那一天对联说,科考结束后会仔细琢磨这个节流与开源。”
能不能想得出来,几个宰相没有对郑朗抱多大的信心,即便能想出来也不过象科考定时,接见善良的主客,这些小举措吧。不过此子一片赤胆忠心是有的,几个宰相一声叹息。
赵祯心里说道:就这几天吧。
只要到殿试时,自己御笔批一批,按照自己登基以来前几次的惯例,状元作监丞官职,榜眼为大理评事,探花授太子中允通判诸州,也就是自第三名以下者才外放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