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田园路 >

第6部分

重生田园路-第6部分

小说: 重生田园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秀才立眼可见,马上可以造福家人的好处,众人都感谢了知府大人一番,只见知府大人摆了摆手,接着进行教导“这是诸公应得的,不必感谢本官,要感谢也须感激皇上!是皇上圣明,方颁下此等旨意。皇上年初的旨意,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今年开恩科,秋闱春闱都会加试,本官对诸位抱有极大的期望,望各位一鼓作气,再接再砺,能够桂榜提名,更进一步。”

    “谨遵大人教诲,我等当尽心竭力。”众人一听知府大人描绘的美好前景,都激动的面红耳赤,连忙起身齐声应道。

    “不必。诸位的前程尽在自己手中,望来日我等可共列朝堂,同殿为官。”知府大人又浇了一勺油,气氛更加热烈了,有人已经忍不住想象当自己也成为知府时,锦衣官服,娇妻美妾的美好未来了。只有大郎很是焦急,他并不关心接下来的秋闱,毕竟自己年纪还小,不打算今年就参加秋闱,他现在担心的是自己村子的水情,有心跟知府询问几句,但知府大人一直在跟大家寒暄,找不到机会插嘴,大郎心里急得要命。

    “大人,下官看杜秀才面色焦急,不知杜秀才有何忧心之事啊?”正当大郎快要下决心打断知府大人的勉励时,在一旁暗自观察众人许久的秦幕僚适时地开了口。

    “噢?杜秀才?你有何事啊?”知府大人顺势问道。

    “知府大人,学生家在拜县,近日听乡亲传来消息,说是近来雨水频频,多日未见阳光。学生极是担心,恐河堤有碍,顾只能冒昧,不知大人有何决断?”大郎也顾不得其他了,赶紧开口问道。

    “哦,原来是为此事啊!此事拜县县令王文峰已上表禀告本官,说是辖内几处村庄都有水患之危,本官也是极为忧虑,八百里快报上奏朝廷,皇上前日已下旨意,要求以民为先,加固堤坝,若是实在抵挡不住,就只能迁民了。”顾大人一边扶着长须,一边告知大郎。

    “多谢大人,大人心系百姓,乃我等之福,只是学生还有一问,若是外迁?迁往何处?”大郎听了,心下稍安,朝廷有意续堤,便会征集民力,同意服徭役,筑堤坝。这多少也是解决之法,总好过村子各个为政。只是,大郎也很是担心这万一到了最坏的情况,总要打听清楚了,才能回村给大家一个交代。

    “这个就难说了,若是迁村,必是你们周边几个村子一起,你也知道,咱们这地方,恐怕没有地方能容纳这么多人,而且··”知府大人犹豫了一下,“燕北经多年战乱,民生凋敝,圣上恐怕有意··”读书人说话的艺术,说一半留一半,领会多少,看悟性。

    “北迁?要这么远?”大郎对这个最坏结果很接受不了。

    “是的,以我对圣上的了解,此事十有**。”知府大人很肯定的点点头。

    此话一出,众人中家在拜县附近的都很忧心,生怕波及到自家;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在感慨知府大人和皇上的关系。

    “谢大人,一解学生疑惑。”大郎一欠身,表达对顾大人的感谢,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是,至少早早得到了消息,可以早做准备。

    “无妨,此事早晚要公布的,再者,尔等已为秀才,多知道民生之事也是好的。”顾大人又加了一句“知州大人较重视民生,秋闱怕是多与此有关。”

    这下子,不只是大郎,所有人都起身,表达了对知府大人的谢意。多数人心中感慨,得到知州大人的喜好,对秋闱更有把握,没有白来一趟。

第十一章() 
众人在知府大人的鼓励下,慷慨激昂的表达了自己对秋闱的美好愿望和雄心壮志。知府大人看起来似乎是很满意,又稍微透露了一下知州大人的更多喜好,为此,众位新科秀才更是感激知府大人,激动的很。秦幕僚不着痕迹的打量众人,发现有两位面色算是淡然,却正是大郎和孙安华孙秀才,不由地心里暗自赞许:这两位不错!不愧大人格外关注,只是可惜了,榜首却是不堪造就。这些年,为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皇上广开恩科,望能选取良才,可惜啊,皇上忘了一句话,宁缺毋滥,恩科比起正常科试,选中的有用之才寥寥无几。

    半个时辰后,众人几乎已经将自己的老底掀了个干净。秦幕僚见知府大人已对各人性格有所了解,便打断了众人的寒暄和吹捧,委婉的表示了知府大人的公务繁忙,知府大人赞许的看了秦幕僚一眼,也接着宣布,自己作为一府之长,公事缠身,不能久待。众人识趣的相继告辞而去。当然也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就比如说,赵明山,借口要询问秋闱事宜,硬是留了下来。

    出门时,大郎落在最后,听到有人小声说了句“过犹不及”,忍不住循声找了一下,发现说话的是存在感很弱的一位秀才,好像刚刚介绍时说,是叫孙安华。感到有人在看自己,孙秀才循目光而去,发现是大郎,便笑着点了点头,没事人似得与大郎擦身而过。大郎忍不住思量:这位孙秀才说的估计便是那位赵案首了吧,真是一朝得志便得意忘形,浑然忘了自己姓甚名谁,知府大人已经表示自己要忙公事了,他还非要留下,再说知府大人已经暗示知州大人的喜好了,还想得寸进尺,探听的更为详细,真是不知所谓。一位案首便了不得了吗!想到这,大郎自嘲的摇了摇头,自己都快自顾不暇了,哪还有时间议论他人。

    正当大郎回客栈收拾行李时,这边的知府大人,终于送走了赵明山。刚让人送客出门,知府大人便忍不住与秦幕僚抱怨:“简直是不知所谓!我身为知府,区区一个秀才,能告诉他周兄的喜好,也算是照顾他们了,没想到人心不足,竟然妄想更多!这届的案首居然如此鼠目寸光!真枉费了我的一番期许!”知府大人也对赵明山极为不满。

    “大人不必介怀!案首年年有,又何须在意一个小小的秀才呢!下官看来,这位赵秀才,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极是出众,也难怪大人会点为案首。但论及时政论策,实在是不堪造就!知州大人是皇上心腹,喜好与皇上相似,最不爱此种纸上谈兵之辈,此次的秋闱,这位必不能中!”秦幕僚安慰看走眼的知府大人。

    “这种货色!怎能入周兄法眼!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且流于表面,不了解国计民生,仗着一点小聪明就妄想能金榜题名!若是他能得中,算是我走了眼,此生虚度!”顾大人对刚刚赵明山的不识时务很是生气。

    “大人不必为此等小人动气。依下官看来,这届虽是案首虽是不堪,可也有几个好苗子,那位孙安华和杜仲华,极是不错,如此年纪便为人沉稳,论策的文章也是可圈可点,了解民生的读书人,正是皇上看中的,必能金榜题名,值得大人费点心思”秦幕僚开始履行作为幕僚的责任。

    “确实不错,那个孙安华,论策写的极是犀利,对民生了解也极为深刻,若是参加秋闱,必会得周兄赏识。而杜仲华,光看论策实在想不到如此年轻,这般岁数便对世情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将来,必有前途··只是年纪···”顾大人也对此二人很满意。

    “大人,有志不在年高。趁此时二人还未得志,大人您该好好笼络他们,不说将来,便是在来年的春闱中,若是此二人能得以金榜题名,那也是大人治理有方,教化百姓之功啊!”秦幕僚继续分析。

    “清言所言有理,本官是得·······”知府大人自此下了决心。

    正在知府大人与幕僚议论这届秀才的时候,这头大郎也收拾好了行李,准备返乡,大郎环顾一周,发现没落下什么,正准备出门时,敲门声响了。

    “杜贤弟··”听声音像是最近相处极好的张兄,大郎赶紧开了门,一开门,发现不止是张声涛,还有那位孙秀才。

    “你们二位怎么?”大郎极是不解,一位榜上有名,一位名落孙山,这二位,怎么会一起来看他。

    “哦,杜贤弟,你不知道吧,我们是同乡呢。”张声涛跟大郎解释道。

    “怎么,杜贤弟一刻也等不得了?我听说,赵明山他们可是计划五日后才启程,去州府参加秋闱。”看到大郎已经收拾了包袱,张胜涛戏谑的来了一句。

    “张兄多虑了,在下并不是急于参加秋闱,小弟是打算启程回乡。”大郎赶忙解释。

    “怎么?杜秀才不打算一鼓作气参加秋闱吗?”孙秀才开口了,连一边的张声涛也惊讶的看着大郎。

    “实在不瞒两位哥哥,小弟来这府试,便未有把握,没想到侥幸得中,至于秋闱,小弟就更是力有未逮;再说,孙兄也听到了,小弟家乡恐有水灾,小弟实是不放心家中父母和弟妹,因此小弟决定启程回乡。“大郎把理由都摆了出来,孝字当头,谁也无法指责。

    “既是杜贤弟挂心家中,我等也不便久留贤弟,望有朝一日,能与贤弟共事。”既然大郎自称小弟,孙秀才很是顺杆爬的也改了称呼,通情达理的表示了理解。简单寒暄了几句,见大郎归家心切,没有心思招待他们,孙秀才便拉着张声涛告辞了。

    大郎拎着包袱,到楼下结账准备离开,没想到遇到意外之喜。掌柜的说:“杜秀才,恭喜您得中秀才,本店分文不取,作为恭贺之礼,聊表心意。”大郎很惊讶,连声表示不用,话音未落,便听掌柜的说;“杜秀才不必介意,诸位秀才老爷皆是如此。”听掌柜的如此说来,大郎才放心的把银子收了回来。

    跟大家道了声恼,大郎便义无反顾的朝着西市而去,准备雇个车,以便能赶紧到家。说实在的,大郎是真的不放心家里,爹爹虽是举人,但是自理能力实在是···而娘亲一个妇道人家,枝儿虽是聪慧,但是也还是个才十三岁的孩子,更别提果儿和二郎了,越想越担心,大郎恨不得插着翅膀飞回去。

第十二章() 
这边大郎心里焦急,买了些干粮,舍得银钱,雇了辆好车,昼夜兼程的便往家乡去了,浑然不知,知府大人在昨天便派出快马去拜县传达旨意了。更不知晓,得到他已离去消息的知府大人有多伤心,好不容易碰到个能给自己长脸的,居然还不考了。

    不提这边知府大人的恼怒,那边的县令大人也是满脸愁容。

    “杜贤弟啊,不是我不肯告诉你们,是我还真的没收到府城的答复啊!”拜县的县令王文峰很是无奈的对着在座的杜老爹和里正解释。

    “是小民心里着急,这才来打听消息。大人啊,什么时候才会有信儿啊?”里正坐立不安的问县令大人。

    “这个··”县令大人支支吾吾,里正是赶心里着急,就是不敢催促,忍不住瞧着杜举人,希望杜举人说话。

    “县令大人!救灾如救火,如今,周边数个村子恐都有水患之灾,你不思救灾之法,反而在此推诿,你···”杜老爹的火爆脾气也上来了。

    “这这,知府大人见谅,杜举人他是实在着急,才会如此无礼。”里正一开始听到杜老爹开口问话,还很高兴,毕竟举人可比他区区一个里正强多了,县令大人能敷衍他这个里正,可不会敷衍举人,结果还没等他高兴起来,就听到了后面这几句,听到杜举人指责县令大人,简直是吓得魂飞魄散,还得强撑着挽回几句,他是真恨不得杜举人没说这几句。

    “无妨,本官与杜老弟也算是积年的老相识了,对他的脾性也是了解的,不会怪罪于他”县令大人看了杜举人一眼,见他还是木着脸,知道他不会给自己台阶下了,便自己铺了台阶“再说,他也是挂心乡亲百姓,本官知道他忧心水患,可是,这种大事,不是本官能说了算的,本官只能上报,等待朝廷的动向,本官倒也想征集村民加固堤坝,但是,这征加徭役之事,本官是做不得主啊!”

    说起来,王县令也是一把辛酸泪,自己在这县令之位上待了这么多年,虽无大功,却无大过,原本今年述职,看在他辛辛苦苦这么多年的份上,极有可能调任,更进一步,谁承想,会遇到这种局面。这种情况下,他也是无妄之灾啊!这种天灾,没有作为是失职,有作为但没有成果,更是失职,一动不如一静啊。

    “本官已经具表上奏了,估计这几日便该有消息传来,杜兄还是稍安勿躁。”王县令接着解释。

    “若是朝廷一直没有旨意,难道大人便打算一直干等着吗?”听到这番话,在座的三人不仅没有被安抚,反而杜老爹更是愤怒,忍不住反问了一句。里正虽未敢说话,但是也是生气了。

    “杜老弟放心,依本官现在得来的消息,之所以答复迟迟未至,乃是知府大人已经上报朝廷了,在等待皇上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