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做皇帝 >

第83部分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83部分

小说: 重生明末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意。”温体仁说着说着竟然扯到了朱由检身上,当真让李世超惶恐。

    温体仁想把女儿嫁给李世超当然是存着自己的小私心,若说这朝堂之上什么关系最为牢固,便是这种翁婿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李世超确实前途光明,而自己的女儿也到了婚配的年纪,虽说岁数相差有点大,但在温体仁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当然,若是没有调查过李世超,温体仁也绝对不会这般草率的把女儿嫁给李世超。

    这李世超年少便顶替父亲进入锦衣卫,勇猛,沉着,不出几年便得到了田尔耕的赏识,破格提拔为千户,为田尔耕的亲信,田尔耕倒台以后,李世超没有被牵扯,又以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新任指挥使骆养性的认同,并且一步步进入了皇上的视线,而从未在外沾花惹草,闲暇时候,也都在城北的小院子里面陪伴老母孩子。

    这些全是骆养性调查而来的事情,就因为这些想要跟李世超联盟的**越发大了,若是自己日后登顶,必须有人支持,若是自己女儿嫁给了李世超,那个时候的李世超定会支持自己。

    温体仁这般说,李世超若是还推辞的话,便真的有点瞧不上温体仁的意思了,李世超虽然被皇帝赏识,但这温体仁是机要大臣,自己终归不能让他太过难堪,只能顺着说道:“既然温大人如此抬爱下官,那便完成皇上所交付的差事后,若那时温大人不后悔,下官必背上厚礼,前来提亲。”

    听完李世超的话后,温体仁笑出声来:“如此便好,如此便好啊。”

    李世超不是不知道与温体仁结成翁婿之后对自己不好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此时与骆养性的关系,但今日话既然说到这里,若自己还不答应温体仁的话,那便是得罪死了温体仁,先不说日后关系怎么相处,便是接下来的江南之行也不会太过

    顺利。

    李世超驾着马回家的路上,想着吃顿饭,竟然吃出个便宜岳丈,不由苦笑出声。

    第二天,巡阅使便奉命出京。

    温体仁与李世超的第一站便就是南京城。

    南京城古名金陵城,洪武皇帝朱元璋,便是占领了金陵城后,才有了资本,荡平了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统一了江南大部国土,并发兵北伐,驱除鞑虏,光复了汉人的天下,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城,为了维护正统,南京城的首都地位没有被剥脱,大明实行两京制度,但大明朝的权利中心是北京城,南京沦为陪衬。

    南京六部衙门聚在,各有尚书,但却没有实权,自从靖难之役后,南京城就成为政斗失败者的政治流放地,最有名的莫过于海瑞,海瑞便是惹了皇帝生气,被调到了南京任右都督,死于任上,当然南京的兵部还是有着一定实权的,便是南京周围的布防,由他负责,南明时期的史可法便是南京城的兵部尚书。

    李世超与骆养性路上没有耽搁走了三天便到了南京。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的南乡子形容南京最为合适不过。

    到了南京城外的时候,南京城中知府衙门知府率领着官吏出来迎接,六部衙门的几名尚书却是一人都没有见。

    温体仁看到这种情况,也没有多说什么,只因为六部尚书比他官职要高,在南京任职的年岁也大了,不经常参加这种政治活动十分正常。

    南京作为陪都,知府的品级与京师的知府一样,比之其他州府的知府要高上一品,

    南京城的知府名唤晋客,万历二十五年的进士,一直在京为官,直到天启二年,才被吏部调到了南京任知府,那个时候阉党势力还不是很大,调到南京以后,也算是躲过了政治斗争最为严重的那几年

    入城之后,温体仁性与李世超与随从等人便住入了驿站,刚到驿站还会收好行装,晋客便来拜访骆养性商谈新政事宜,温体仁看着李世超笑了笑道:“李大人,看到没有,,有人比我们还急。”

    李世超淡淡一笑没有多说什么。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四十六章 江南水乡 3() 
温体仁这一路给李世超的感觉便是深邃,与骆养性不同,懂得隐忍,并一直有着坚定的政治目标,在官场上面这种人是最为可怕的,现在想来,怪不得皇帝会让自己辅助温体仁。

    晋客进入驿站后,温体仁起身迎接,与晋客互相行礼。

    待到三人坐下后,晋客便道:“温大人,李大人,本官今日设宴款待两位大人,还望两位大人能够赏脸一聚。”

    温体仁笑了笑道:“盛意难却。”

    李世超点了点头,也没有拒绝,反而问道:“这南京城乃是陪都,在江南又起到表率的作用,为何新政迟迟没有推开,晋大人可知,这京畿之地,进度可比南京要快得多啊。”

    晋客听完李世超的话后,轻笑出声站起身,走到窗边:“这南京城藏龙卧虎啊,比微臣官大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内阁机要司要让我们南京知府衙门推动,可曾考虑过我等的难处啊,现在温大人与李大人到我们南京来,说实话,本官真是松了一口气。”

    “那推行新政最大的阻碍是何人。”温体仁一语中的。

    “南直隶的各个州府,乡绅实力通天,跟南京城中的官员有着许许多多的联系,就比如户部侍郎杨世烽大人,他便是杭州府大乡绅杨家的次子,还有吏部尚书张国璐,那更不得了,他贵为二品大员,跟内阁首辅李国普可是儿女亲家,张家在南京城也经营了数十年,根深蒂固啊,这一桩桩,还望温大人与李大人多多查阅。”

    “南京作为陪都,理应起到表率作用,知府衙门也应该积极推动,而不是知难而退,只找借口,把错误推到南京各衙门身上,又把新政扔到北京城。”李世超轻声说道。

    “哈哈哈。李大人真是有所不知啊,不是本官不愿意去推行新政,那是因为老百姓也不愿意啊,重新统计户籍,这是第一步,知府衙门派人去州县统计人数,可下面的百姓不相信重新丈量人口与土地,是为了更好的分配,他们还以为多一个人,便多交一个人的税,所以迟迟不肯根据官府的要求上报人口数量。你说乡绅不同意,老百姓也不愿意,那咱们还推动什么新政啊,望温大人,李大人,把南京城的详细情况上奏皇上,让皇上多多给予点时间。”晋客是个老江湖,他一两句话便把知府衙门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李世超听完晋客的话后十分生气,站起身刚想说话,温体仁一摆手阻止了李世超,语气有些平静的说道:“那知府大人想要多长时间,一年,两年,或是十年。”

    “两年足矣。”

    “哼,两年,知府大人是真的没有把朝廷放在心上啊。”

    “本官不敢,若是温大人觉得本官不称职的话,完全可以上奏皇上,拿了本官的乌纱帽。”看到温体仁有些生气,但晋客却没有半点害怕的想法。

    温体仁当然知道此行不会是和善的局面,但也不想刚到南京便于南京知府闹得太僵持,便轻笑出声:“晋大人多虑了,本官不会上奏弹劾大人,本官与李大人前来,便是要看着新政推行开来,至于晋大人所说的老百姓不知道情况,那也有解决的办法吗。各州府立即贴上官榜,把新政的一条一条全都写上面,若还是不相信的话,那官府也可以深入百姓之间,多多开导便是。”

    这次的谈话有些不欢而散,但都在温体仁的预料之中,只因为这整个江南,官绅一家最为严重,那晋客列举了那么多例子,把李阁老都牵扯出来,却从来都没有说过自己的身世,殊不知,在来南京之前,锦衣卫便就调查的清清楚楚,这晋客本就是这南京人士,家中万亩良田,儿子晋商游是秦淮河上的花花公子,在整个南京都是人皆尽知的事情,新政的推行最先损害的就是他自己的利益。

    即便心中清楚,温体仁也不愿意说透,杀鸡给猴看,若是这晋客冥顽不灵,那便是要做这只被宰的鸡了。

    到了傍晚的时候,温体仁去赴宴,李世超以身体不适推辞不去。

    李世超换上便装后,带着五名同样换上便装的锦衣卫出城而去。

    城外十余里处有个集镇,李世超所去的地方便是这里。

    今日对话晋客毫无所惧,这本身就透着不正常,温体仁李世超明着来督促,但朝野上下谁不清楚,这就是来问罪的,李世超心中也有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晋客如此嚣张跋扈。

    到了集市以后,六人下马牵着马前行。

    集镇上面的人看着来的六人,也都没有大惊小怪的,只因为这十里之外便是南京城,外乡人来南京游玩的多不胜数,几乎每日就能一下。

    在集市的官榜张贴位置,李世超驻足了许久,上面贴着的无非就是一些通缉犯的画像,新政的字眼一个都看不见。

    这朝廷的新政理应在官榜上贴着,为何不见踪影,心下生疑,难不成这南京城知府衙门,连官榜都没有贴写,百姓一如所知。

    想到与此,李世超让五名锦衣卫去集市外等着自己,自己独身一人再集市转悠两圈后,看到一个小茶馆里面有着三名老者在喝茶,赶忙走了进去,径直走向三名老者,拱了拱手道:“众位老父,小生从河南而来,到了咱们这南京地界上,有些奇怪的地方,不知道各位老父可能给小生解惑。”

    “小哥是河南来的。”一个老者问道。

    “对,小生是河南人士,到南京这里来观看古都的风采,可一路走来,发现了很多蹊跷之处。”

    “小哥请坐,也跟我们这些老汉说说什么蹊跷之处。”

    李世超也不客气,直接坐下身去,便开口道:“众位老父,小生乃是河南人士,崇祯元年,朝廷颁发新政,到了我们河南以后,我们就开始重现统计人口,丈量土地,分摊商税,为何今日小生到了南京,却丝毫没有见到新政实施的苗头呢。”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四十七章 江南水乡 4() 
“小哥来自外乡当然不清楚我们这边的状况了,你可知道这陕西遭灾了。”一个老者叹口气说道。

    “这小生知道,不过陕西遭灾与施行新政有何关系?这倒是让小生满腹疑惑啊。”李世超问道。

    “陕西遭灾,朝廷已经让我们南直隶各州府垫付了许多粮食与银两,众所周知啊,这南直隶便是大明朝的钱袋子与粮仓,但凡国家出了什么事情,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这里,皇上与朝廷上的人都以为我们江南风调雨顺,一直收成很好,家家有余粮,哎,实际不然啊,这家家有余粮的是大户,是富商,我们这边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现在陕西一遭灾,朝廷便急于推行新政,其用意一步了然,便还是要让我们江南付出更多的粮食来应付陕西的局面,到最后是饿了我们的肚子去填满陕西百姓肚子,拆西墙补东墙,这些事情我们老百姓都见怪不怪了。”

    “可我们那里确实推行了新政,老百姓也真的受益了,重新丈量土地,官绅一体纳粮,难不成官府没有跟你们解释清楚吗?”李世超很是疑惑。

    “不瞒小哥,咱们这镇子中有人在官府办差,他们给咱们说的,最近风头很急,朝廷一直都在催促着推行新政,那我们知府大老爷,为了我们这些百姓着想,不惜得罪朝廷也一直拖着,不过据听说,朝廷有人下来问罪了,也不知道知府大人能不能顶住啊,哎。”

    听完这些话,李世超感到了愤怒,原来这晋客不仅不执行朝廷的政令,还搞出了这一套,李世超可以肯定,统计人口是为了多征收粮食这些事情定是知府衙门传出来的消息,这晋客果真狡猾,明明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推动新症,但现在却落得个好名声。

    “那其余州府怎么样。”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听他们那边的人说,他们那里局势也很乱,新政唱一天停一天,左右摇摆,不过凤阳府搞起来了,怎么说,都是皇帝的老家吗?官员什么都是最亲信的。”这个官员笑着说道。

    此时这南京的形势十分不明朗,乡绅排斥新政,无可厚非,可老百姓被官府挑拨抵触新政,这罪名一旦落实,就不是疏忽职守这样的小罪了,那可便是抗旨,抵触朝廷政令,难逃一死。

    南京城门关闭的时候,李世超返回了南京城,进入了一家酒楼,这家酒楼是锦衣卫开的,是南京城的一个据点,李世超进入房间后,看到了数十个锦衣卫密探。

    早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