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明末做皇帝 >

第68部分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68部分

小说: 重生明末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留中不发吗?那朕要内阁何用,朕还希望李国普你能辅佐朕重现大明辉煌,现在看来,希望终成梦幻,你畏首畏尾,难成大事?朕又如何放心。”

    朱由检情绪变化虽然不是很大,但这些话却让李国普难以接受,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质疑,或者是失望。

    听完朱由检的话后,李国普有些沉不住气,终于开口说道:“皇上,当微臣看到这封奏章的时候,不敢耽搁,立马找来袁大人共同商议,我们二人虽想为张居正大人平反,但都清楚为张居正平反之后,新政就会成为内阁接下来要处理的事情,微臣觉得,新政虽然能在神宗年间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在此时,却不适合。”

    朱由检听完李国普的话后,心中也十分满意,他当然知道现在与神宗年间是不一样的,现在这种局势,只能快刀斩乱麻,而为张居正平反后,若是照搬张居正拟定的新政实施,那国家绝对会乱,所有人都想错了朱由检的想法,他最需要的不是什么新政,而是为张居正平反,这才是他的政治目的,为张居正平反后,便可名正言顺的谈变法图强,新政的实施倒是成了次要。

    “那李国普,你可同意为张居正平反?”朱由检开门见山的说道。

    作为帝王,朱由检已经惯用了自己的威势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若是过于软弱,在大明朝这个特殊的政治体系中,绝对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到这个时候李国普才明白黄立极的苦衷,在黄立极当政的时候,有许多政治意见都与朱由检不同,最后却只能服从帝威,心中定会十分憋屈,好像内阁首辅与永乐时期的一般,只是个摆设,大事小事都要先要皇上同意,现在李国普正在面临着黄立极以前所经历的局面,心中自嘲道:“怪不得黄立极走的时候那么干脆。”虽然心中这么想着,但李国普却没有一丝请辞的打算,像朱由检这样的君主在大明朝十分少见,他的性格强势,权利心重,当然有些利处,也会有些弊端,利处是这样的帝王勤政,并且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做成,弊端便是,这样的帝王有些狂妄,急功近利,而朱由检给李国普的感觉便是这样。

    事到如今,李国普已经到了不能不表态的地步。

    “微臣同意为张居正大人平反。但微臣希望皇上能为大局着想,缓缓图之。”李国普无奈的说道。

    “即是同意,你可有安排与统筹。”

    “微臣才薄,还未做出安排,只想着先于皇上商议后,在做打算。”李国普与黄立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在面对朱由检的时候,他们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被压制的喘不上气,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好像都是被皇帝逼着说的,逼着做的。

    “既然你心中没有章程,朕便对你说一说,有内阁通知京师各级官员,明日太和殿论政,把李烁的奏章在太和殿上当众宣布,在太和殿中,李国普你可不要忘了今日在养心殿中你自己对朕说的话。”

    “皇上,这,这有不妥之处吧,此时与蒙古联盟还未落下帷幕,朝廷要在着手安排营军出关之事,正值多事之秋,现在,在提为张居正大人平反,不是最佳时机吧。”听到朱由检明日便要论政,这李国普也忍不住气劝告道。

    希望书友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推荐收藏来之不拒感激涕零

第一百一十七章 施淮安的城西上书() 
李国普所说的也是实情,现在朝廷关注的事情太多了,眼前就有营军出关要安排,还有与蒙古结盟的后续,这个时候提出为张居正平反,一定会造成波动,甚至影响这两件事情的进展。

    朱由检与李国普却不一样,他心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担忧,摆摆手道:“你说的朕都清楚,不过为张居正平反,此事干系重大,宜早不宜迟。”

    听完朱由检的话,李国普有些无奈,脸上抽搐一下,后开口道:“即是明天论政,微臣这便下去准备。”虽然不想那么快来临,但晚来早来都会来,不如趁着皇帝巡视三大营留下的威势,来处理这件事情。

    朱由检允了后,便召见了骆养性,安排他明日在太和殿门口多加上百名禁军,并让在民间的锦衣卫做好准备,在明日论政结束后,用一些非常规手段引起朝廷与官府的注意,比如,签万民伞,让读书人千人共同上书,甚至聚众闹事。

    骆养性一一领会,并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整个京师的气氛忽然变了,大街小巷上面经常有锦衣卫走动,各官员的府邸门口也有锦衣卫盯梢,不过内阁的保密工作做的极好,李烁的上奏好像都无人得知,官员们没有什么反应。

    在京师城西有了茶馆,城西没有城北城东富裕,城北都是高官富绅的聚集处,繁华无比,车水马龙,城东靠近皇城,也标志着这里的繁荣程度,但城西却与这两个地方有天差之别,这边只有普通百姓与落魄的读书人,全是些无权无势,无田无银的人。

    就是因为贫穷,这里才成为锦衣卫下手的地方。

    这茶馆每日都有许多读书人,来此品茶论道,而这段时间中,茶馆的生意出其的好,许多每日静坐家中读圣贤书的读书人,经常来到这家茶馆,而近些时日,来到这家茶馆的人大多数都是已经引起官府注意的居正社的成员。

    就在今日,二楼上坐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读书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二十几岁,有些冲劲,又有些沉稳。

    此时的他们正在高谈阔论。

    “大明朝积弊已久,若在不改革变法,唯有衰败一途。”一个留着胡须的年轻人高声道,这个年轻人来自山东,叫施淮安。虽说年纪轻轻,但读书却非常厉害,已是秀才之身,来到京师本想入国子监读书,不过却没有如愿,此时的国子监以不如从前,在将近两百年的演变中已经成为明末党争最大的发源地,毫无背景的施淮安就算符合了条件,拿着银两也没有进入,被拒绝后,施淮安十分气愤,又觉得归家对不起家中父母,脸上无光,便在京师中住了下来,等待着来年科举。

    此时在京师颇有名气的居正社便是施淮安一力促成的,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联络了一千余名对世事,朝政厌恶的读书人,他们与当年的东林书院一般,聚在一起,谈朝政,谈治国方针,为张居正鸣不平,为神宗年间的新政歌功颂德,甚至在私下里面还辱骂过神宗皇帝。

    施淮安为什么会成立居正社,原因便在锦衣卫的身上,骆养性深知,只靠着一帮百姓闹,根本就起不到什么效果,笔杆子有的时候要比枪杆子还有力度,他需要读书人出来,便嘱咐李世超去办理这件事情。

    李世超不敢大意,走访京师,发觉施淮安善辩,朋友多,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有一个读书人的傲气,李世超不敢以真正的身份出现在施淮安身边,他把自己乔装成了一个富家子弟的模样,与施淮安交上了朋友。

    因为李世超出手大方,谈吐不凡,在一个月的时间中,两个人便无话不谈。

    李世超无意间提起李烁曾上书为张居正平反这件事情,并未张居正新政说了很多好话,这施淮安一听,便就动了想法,因为他来自地方,又经常游学,对于各地的弊端十分了解,土地兼并,豪强并起,有的官府根本就压制不住当地的富商,各级矛盾尤为特殊,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担忧与看法,施淮安才明白,大明朝必须要变上一变,他大明朝比作一个老人的话,他身上顽疾缠身,只用温补的药,虽能缓解,却不能治本,在这个时候,一记猛药,绝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施淮安对待张居正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若是有机会,愿意为张居正平反正名出力。

    在李世超的资助下,施淮安便开始着手成立居正社。

    居正社成立后,果然起到了骆养性所想的作用,他们四处讲学,宣传新政的好处,在官方的操控下,这居正社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以前的东林书院,不过也有许多读书人听闻居正社的所作所为后,十分不满,施淮安的一些朋友经常写信咒骂施淮安,不务正业,妄议朝政,总有一天惹祸上身,施淮安的回信很简单,井底之蛙,不堪于谋。

    “可又如何去变,皇上久居深宫,不知民间疾苦,难不成就靠着那些大臣们,可不是所有人都与陕西巡抚李大人一般,心系国家啊。”一个读书人开口说道。

    因为李烁曾在大朝会上提出过这个政治愿景,故有一些崇拜李烁的读书人存在,当然多数,还是厌恶李烁,都说李烁是个卖弄权术的小人,而在这居正社中,虽未谋面,但他的威望却是很高,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都想改变大明朝。

    “皇上不知道,我们难道不能让他知道吗?”施淮安严肃的说道,眉宇之间竟有些豪气。

    “贤弟此话何意?”一个年近中年的读书人说道。

    “明日我们去国子监静坐,后联名上书,痛斥朝政,为张阁老请命。”施淮安早就有了这个打算,一直没有实施的原因是因为时机不对,可现在敏感的他知道时机已经到了,京师上下都在窜动着一种不安的情绪,贫富之间的矛盾被某些不知名的人挑起,而李世超的身份,这施淮安心中早就有了怀疑,不过一直没有点破。

    “可我们的上书,如何能到了御前呢?”能够参加居正社的读书人骨子里面流淌的都是些不安于现状的鲜血,对于这件事情他们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兴奋。

    “我有一朋友子在朝中为官,他说能够把我们的上书递交到御前,并且根本不用经过内阁。”施淮安轻声说道,言语之间十分自信。

    “大好。”

    在茶馆商量好后,这施淮安便让茶馆的跑堂道外面买了一张宣旨,这张宣旨足长两米,磨好墨后,施淮安便动笔开始书写,不一会儿便就写好了一篇大气磅礴的请命书,施淮安在落款的时候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从怀中拿出自己的印章盖在了名字上。

    施淮安写好后,在这茶馆中的其他读书人也争先书写自己的名字。

    如朋友对我说的,没有脑子了,想出去就出现,回来忙了吧,这两天真的很忙,所以才每天一更,今天晚上两更,希望书友们都够喜欢这本小说,多多支持一把,拜谢

第一百一十八章 议政之初() 
这茶馆的人写好后,施淮安便就去找其余的成员,把他们齐聚一堂,在两米的宣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有些人比较沉稳,他们觉得若是在宣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便是介入朝政,若是对自己日后的前途有了影响那可大大不好了,故他们都拒绝了,但大多数都是把名字给写上了,拒绝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他们错过了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等到晚上的时候,宣旨上面总共写上了九百一十二人的名字。

    居正社的人聚会到了深夜,商量明日之事。

    而今日内阁也忙碌了起来,只要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便把朱由检的圣意传达下去,官员们听说明日一大早便要到太和殿论政,心中都有些奇怪,不过圣旨以下,当然不能推辞。

    而朱由检在下午的时候也没有闲着,接连召见了骆养性,刘权,袁崇焕,洪承畴与曹文诏几人。

    嘱咐骆养性明日在朝会上眼睛放亮一些,看看谁骂的最凶,然后事后算账,而对待刘权,这个朱由检在言官系统中的忠实手下,也没有半点隐瞒,把李烁的上奏告诉了刘权,并暗示刘权,这个时候,你能帮一下李烁,更是提了很多句军田私占案,这也是为了让刘权明白,你在军田私占案的时候已经站在了李烁那边,官员们都认为你是李烁一党,即便现在你不说话,李烁倒台后,下一个注定是你。

    实然,刘权内心十分矛盾,为张居正翻案这种大事,他根本就不想搀和其中,万一有了什么差错,皇帝不会承担罪过,全是臣子的过失,而且这次不同军田私占案,为张居正翻案,标志着大明新的篇章将要打开,翻案之后,新政就成了不得不提的大事,这说大了便是动摇国本之事,可在想来,自己已经骑虎难下,皇帝的态度很明显,并且步步紧逼,当时看着刘权脸色迟疑不定,朱由检的脸色也十分难看,冷冷的说了句:“畏首畏尾,怎成大事,李烁已是马前卒,事情已成定局,你还在犹豫什么?”

    朱由检的这句话表示着自己的不满,刘权当然听出来,不敢在犹豫,只能轻声道了句:“微臣已知圣意。”

    而朱由检嘱咐袁崇焕营军出关是大事,即便这几日朝局变化多大,也不能耽搁,袁崇焕听完朱由检的话后,就知道朱由检在对待李烁的上书十分重视,也没有劝阻朱由检三思而行,只是应了声遵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