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405部分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405部分

小说: 重生之草根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完敌人的情势后,赵充国又开始分析汉军,重申河西汉军万万不可轻动:如今酒泉和敦煌两郡的兵马甚少,正是兵法所谓“攻不足者守有余”。他们就该守在那里”以逸待劳“,而不是劳师远袭去主动进攻敌人,因为兵法又说:“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也。”善战者要会调动敌人,而不要让敌人调动自己。

    分析完敌我两方的情势后,赵充国又表忠心、明决心道:“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为显列。臣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为明诏填沟壑,死骨不朽,无所顾念,但为国家计也。”最后又表示,如今羌虏马肥,粮食方饶,实在不宜进攻。最好还是等到冬天再去打先零,如果搞定先零,罕、幵二部还不归降,那就等到来年初春,再去收拾他们。这样既合用兵之道,又合用兵之时,善之善也,望陛下裁察。

    最终,刘病已又部分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决定河西的兵暂时不发了,而且也先打先零部落,但要立即打,不能拖到冬天,因为他是皇帝,还要为国计民生多方面考虑。

    赵充国发出奏书的时间是六月二十八日,皇帝收到奏书并下诏批复的时间是七月六日,长安与金城远隔一千四百五十里,往返就是两千九百里,再加上群臣商量还有皇帝下诏等所有时间,一整套下来竟然仅仅花了七天,由此可见汉朝人驿传之速、行政效率之高。

    《汉旧仪》有云:“驿三骑行,日夜千里为程。”以当年之硬件条件,比于现代化之今日,其效率若此,今人汗颜矣。

    赵充国收到诏书后,细致的考虑了一下,觉得自己也该理解皇帝的难处。如今汉军之存粮毕竟已不多,靠关东转运耗费巨大。皇帝因此迫切的想结束这一战。既然这样那不如就先试一试,或许不能取得完胜,但至少也能震慑敌胆,将局势稍微缓和一些,完了再从容想办法,让羌人彻底臣服,永绝后患。

    于是赵充国带上西部都尉府所有骑兵,向先零发动了突然进攻。

    兵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也”。汉军多日坚守,好吃好喝,士气正在无从发泄,今得一战,自然勇不可挡。而先零人之前见汉军按兵不动,早已放松了警惕,一旦望见赵充国大军压来,毫无防备之下顿时”魂飞魄散“、士气崩溃,纷纷”丢盔弃甲“欲南渡湟水逃回青海。

    好在时值盛夏,河水尚浅,不过及胸口,故虽河水湍急,但只要水性稍好些,且撤退的再有组织性些,全师保渡问题不大,他们依旧可以”卷土重来“。

    可赵充国似乎一点不着急,只率兵在后慢腾腾的追赶。

    他不急,有人急。将士们立功心切,好不容易打了胜仗还不赶紧追,这不犯傻嘛!

    这时赵充国又说了一段经典的话:“此穷寇,不可迫。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这句话可厉害了,大家平常总说“穷寇勿追”,其实《孙子兵法》里的原文是“穷寇勿迫”。穷寇还是要追的,不追就跑了;但不要追的太急。

第五百九十四章 千古佳话() 
    “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兔子逼急了它还咬人。总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在后头慢慢追,追它个各自逃命不能相顾,“猫抓耗子“玩死它!

    高,国宝就是国宝,见识就是比我们高。诸校尉心服口服。

    果然,先零人见还有生路,一个个“争先恐后“往湟水里跳,不料道路狭窄人太多,挤在一起反在湟水里淹死了数百,还导致河道堵塞,后面的队伍过不去,乱作一团,毫无秩序,正好给慢慢赶上来的汉军捡儿个现成。斩首数百,俘虏数百,此外由于羌人逃命不及,他们留在河边的十余万头牲畜,以及四千余辆辎重车,也全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而汉军这边,伤亡不过个位数。

    至于幸运过河的那数千先零人,他们哪里还敢再战,便全躲进了山里。只是他们命虽保住了,但粮草辎重丢个精光,最后挨不住饥寒了恐怕也是得出山投降,早晚而已。

    这,便是赵充国所谓全师保胜。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被这样的将军统率,士兵们幸福死了。

    先零人都逃散躲起来不敢露面了,赵充国于是率军继续向西推进,进入羌人罕部落。大军一至,罕人顿时吓个半死,半数逃入山中,半数躲在家中,正惊惶万分,赵充国却向汉军下达了两道铁的纪律:

    第一,不许烧罕人家房子。

    第二,不许在罕人的农田里割草放牧,以免毁坏庄稼。

    总之,汉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大汉帝国乃是征服者,而不是破坏者。

    罕人听说,大喜过望,皆奔走相告道:“汉果不击我矣!”

    俗语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古代一般大军所过,很少有“秋毫无犯“的,本国地域尚且如此,何况蛮夷叛虏。然而,在赵充国看来:“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

    作为将军,赵充国难得拥有哲人的胸怀,得以跳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思维,用同情心理性去看待蛮夷,而不是将其无限丑恶化、妖魔化。

    说到底,蛮夷跟汉民一样也是人,也有感情,也知道感恩,也懂得害怕,虽然他们以战死为吉利,但应该不会以饿死、送死为吉利。这就是赵充国的理解与宽容,即兵法所谓“攻心为上”。

    不久,躲在山里的罕羌首领靡忘派人前来请求:愿得还复故地,永远臣服于汉朝。

    赵充国闻信大喜,赶紧将情况上报给天子,等候圣裁。

    ”推诚布公“,坚守信用,才能赢得少数民族的信任。恩威并施,团结统战,才能赢得少数民族的归附。赵充国的安边思想与民族政策,极其超前与先进,他的巨大成功,更使得后人不断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后世大天朝的太祖是其集大成者。

    这样又过了段时间,靡忘为表诚意,亲自来到汉营归顺。赵充国命人摆开宴席,赐其酒食,以示恩德。然后放他回去,要他晓谕羌人愿降者:”汉军绝不妄杀无辜,只待天子赦免尔等之罪,汝等便可回归故地安居乐业,望汝等感念天子之恩,毋要再反。“

    靡忘感动万分,当即指天立誓:“我若再反,天诛地灭。”

    然而等靡忘一出帐,除了护军校尉等少数几个军队高层外,其他所有校尉竟异口同声反对赵充国道:“此反虏,不可擅遣。望将军收回成命。”

    赵充国闻言火了,怒道:“诸君但求无过,自营安全。非忠心为国家计也。”

    老将军话音低沉,却有如雷霆震地,震的全场肃静,无人再敢作声。正这时,天子的诏书到了,令靡忘等人以立功赎罪论处。圣旨宣读完毕,大家全都羞愧的低下头来。

    不久后,汉军不费一兵一卒,罕羌近万人全体投降。从此,诸校尉对赵充国办事之勇决,忠贞为国之心,更加佩服到&039;五体投地“。羌人听得其中曲折,自然也是感动万分。

    三国时有诸葛亮七擒孟获,赵充国义释羌酋,两代名将,都是千古佳话。

    至此,战事已告一个段落,然而赵充国却丝毫没能闲着。筹措军粮,安置降者,这都是事儿,而且都是麻烦事儿。结果,这年秋天天气转凉时,赵充国病倒了,刘病已找来太医详细询问,根据他的描述,刘病已判断这是因寒冷与劳累引发的风湿性小腿关节炎与恶性痢疾。

    大家最尊重最爱戴的老国宝累病了,这一下可真牵动了朝野上下、前线后方所有军民群众的心,然而赵充国竟不以为意,仍然带病工作,一刻也不肯休息。

    老将军快八十岁了,还待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扎根边疆一干就是半年多,这铁打的身体那也撑不住啊!

    刘病已既感动,又担心,他决定让赵充国先歇一歇,换几个年轻人上去,在今年之内把事情搞定来,也好让大家都舒舒服服的回家过年。

    于是刘病已下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速至前线,为赵充国副手,全面接手军事工作,然后在十二月份趁着天时之利,以及汉军大胜后士气昂扬,与强弩将军许延寿一同出兵,将躲进山区还在顽抗的八千多残余先零军队、以及依附于先零的万余西羌小部落全数歼灭。

    辛武贤开心坏了:好你个赵充国,叫你挡我封侯路!活该!羌人搞不定你,病魔自会搞定你。这下总该轮到我辛武贤唱主角了吧。嘿嘿,到时看谁的战功大,看谁的名声响!我辛武贤封侯封定了!

    可惜赵充国一点儿都不明白皇帝的苦心与辛武贤的贪心,当时他已经招降了一万多羌人,而且每天还有”源源不断“的羌人前来投降。

    如此大好局面,让赵充国信心满满,他决定将所有骑兵全撤回关中,只留下一万步卒分屯鲜水要害,且耕且守,扎根边疆,自给自足,砍柴种菜,放牛耕田,面向青海,”春暖花开“。以强大而持久的军事压力,威慑敌人,最终和平解决西北问题。

第五百九十五章 屯田制羌疏() 
    先前皇帝不就是担心军队劳师远征,靡饷耗粮么?那么好,赵充国他们就自己在当地种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总之不花后方一点一滴的军费与粮食同时汉军常驻肥饶之地,避其锋芒,以逸待劳,而将那些失去辎重的先零羌人压迫于贫瘠山区之中,对其进行经济封锁,逼他们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出来投降。此兵法所谓“以饱待饥”也。

    另外解释一下,赵充国之所以要把骑兵撤回去,那是因为马这种高级牲畜太能吃了,特别是汉军养的不吃草只吃小米的优良战马粟马,它一个月吃的粮食,够人吃一整年。

    老会计赵充国推算过一笔账:马匹日食粟二斗,一月须食六斛180公斤。且步兵二十五人中,又须有二人为骑士管理鞍装。可见骑兵耗费之巨大。据这个计算方法,如果罢去骑兵,汉军月用粮谷可由近二十万斛减少到两万七千余斛,即一年就可节省了几千万公斤军粮,这可是天文数字!

    我们常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意用兵制胜,当以粮为先。如今赵充国的屯田之法,罢去骑兵,而由万屯卒开垦羌人故田及公田干余顷,每人得分田二十亩,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正是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的终极大绝招,后世兵家对其都“推崇备至”。

    然而,事与愿违,关键时刻,皇帝下令进兵的诏书到了。

    赵充国看完圣旨,二话不说,开始起草书,欲反对进兵。这个九头牛也拉不住的犟老头,他准备再次抗诏了。

    一个臣子,却成天抗旨,这无论如何也不是常态,搞不好就得掉脑袋的,前朝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了,哪一个不是“前车之鉴”?谁又能保证自己重蹈覆辙一定不会车毁人亡?可赵充国不怕,他一个时日无多的糟老头,难道还会怕死么?

    老子不怕,但儿子怕。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以中郎将领军出征,正是“阵父子兵”,岂能让老爹身处危险而不思挽救?不过赵充国向来教子严厉,赵卬从小对父亲十分敬畏,所以不敢当面去说,于是悄悄跑到赵充国幕府中找到“营军司马”掌军纪之官,要他去当中间人帮自己游说赵充国说:“诚令兵出,丧军亡将而倾国家,将军守之可也。然其不过利与弊而已,无损大碍,又何足争?一旦不合意,遣绣衣来责将军,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

    所谓绣衣使者,乃孝武皇帝时自创,大概就相当于明朝时候的锦衣卫吧!知道孝武皇帝时太子刘据是怎么死的么?他就是被绣衣使者江充搞死的。赵充国他在皇帝面前再得宠,还能超过当年的皇太子刘据么?

    赵充国听了这话,不但还不害怕,反而一声长叹道:“汝安得出此不忠之言也!本用吾言,羌虏得至是邪!今若出兵,相持日久,四夷卒有动摇,虽有智者,无以为计,岂独羌戎一处,为足忧哉?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

    还是那句话,赵充国坚决不打无把握之仗。兵法有云:“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战不必胜,不苟接刃也攻不必取,不苟劳众也。故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后以威德之并行,则可不战而自破也!”况且汉朝并非只有西羌一个敌人,匈奴那是死敌自不必说,还有反复无常的乌桓、氐族,个个也都不是善茬。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汉朝若贸然发动决战,难保不会把局部战役发展成全面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