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297部分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297部分

小说: 重生之草根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病已接过张彭祖递过来的几卷竹简,拿出一卷打开,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戍卒给家人的书信,这封信的内容是,一个姓何的普通燧卒写给家人的。

    我从河东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在长城边塞,光荣地为为一名戍卒,还是主力之一的燧卒。

    我来到的地方乃是张掖郡居延县,队率告诉我,这个名字还是孝武皇帝亲自取的,因为这里是匈奴人南下入侵的必经之路。因此,孝武皇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居延在历史上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其面积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内蒙古额济纳旗,有三个台湾省那么大,甚至还要大。)

    我们所驻守的地区乃是甲渠侯官的城堡。“甲渠”为地名,“侯官”不作官长解,而是长城要塞上了望防范敌人的哨所,相当县一级。弱水自北向东流向八十里外的居延泽,此地水草丰美,乃匈奴重点进犯地区,亦为汉朝重点防务地区,设二十六个烽火台和一个城堡(名“鄣”),由长城连接。

    大家都说燧卒压力最大,责任最重。作为国防的第一道警备线,很多烽遂就紧密排布在长城两侧。我们没有理由不打起精神,提高警惕。通过眺望塞外敌情,收放烽火,将敌情传回后方,再由后方组织力量反击。有时隧卒需要独自抗击小规模的入侵。

    此外,整理天田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天田是烽燧周围铺好的沙地,每天都要用耙子搂平。根据天田中留下的足迹,来判断是否有敌人入侵以及追踪敌踪等。一旦发现己方有人叛逃出境,也要马上追捕。

    由于夜里人的视野受限,每座烽隧养了至少两条军犬,警戒敌军和盗贼。我很喜欢它们,经常逗弄它们,它们让我想起了,在家乡陪我们,一起打猎的大黄。

第三百七十一章 烽火品约() 
除了警戒之外,燧卒还要制作箭靶,收集并堆积马草,堆积烽燧燃料等繁重任务。每日需要完成日作簿,总结一日的工作。

    由于竹筒不同于书信,一卷只有这么多内容,刘病已看了看,家人的回信,主要是鼓励他在边疆后努力干,大汉皇朝注重军功之类的,他一翻而过,继续看边疆将士写的信书,又看到一些有趣的信息:

    大部分戍卒都是国内的普通人,并不是所有的汉军战士,都能赶上远征异域的史诗战役,多数边关军人要面对的,是匈奴人“零敲碎打”的小规模边境袭扰。

    虽然烽火台传令有速度上的保证,但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对于戍卒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首先,烽火信号的应变能力很弱。用一套应变能力很弱的系统,防范机动灵活的匈奴人,其实很“力不从心“。胡骑多人、多批次、多地点地攻击,很容易使烽火信号出现混乱,让短时间内,收到多条信号的指挥者,难以判断敌人的进攻方向。

    其次,公开的传播信号,是可以被敌人破译的。而且,狡猾的匈奴人,经常破解汉朝的长城警戒线,匈奴人会有意识地,选择风雨天气进攻,因为旗鼓和烽烟,都难以在恶劣气候里施展,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汉军烽燧间,只能用骑卒传信,效率低而且容易被敌军截获。

    这名姓何的河西燧卒,为了让家人高兴,在信里也写到,士兵为了排遣乡愁与压力,也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

    比如有训练性质的秋射,这既是一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竞技、娱乐的意义。而且成绩好的还会得到奖励。

    参加秋射比赛的将士们每人发矢十二,以中六矢为标准。过六矢,则每矢赐劳十五日。这里的劳不是体力劳动,而是计算服役功勋的单位。大约四年的劳可以积累成一功,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论功升进了。

    大汉军队中的将士,谁都想要立功免罚,但这并不容易。汉军将士还要具备基本的读写算术技能,来记牢军令和烽火使用守则。除了要练字,边军还要用烽火传令。为了熟练操作这套编码系统,战士们还要练习背诵九九诀和天干地支,锻炼基本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反应力。

    刘病已仔细看了看,原来汉军战士们学习的版本,与后世记背的口诀表并无二致。

    比九九诀更重要的是《烽火品约》:品是整个汉朝边军通用的烽火条例,约则是各地自己的规定。信中就有很多,关于士卒记背烽火品约的记载,长官还要定期检查。那些未读或不够熟练者,会受到责罚乃至罢免。

    比如某个队长误读了烽火,就会导致候长连坐被贬。如此严重的处罚,促使将士们主动去读书识字,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中低级官吏想要升迁,就必须学习律令和经书,提高文化修养。因为能书会计、颇知律令是公务人员的必备技能。

    为了让家人放心,这名姓何的河西燧卒,还主动说到了汉军的饮食,包括了:

    1。谷物……大麦,小麦,谷,粟等,

    2。肉类……鸡,羊,鱼,狗,马,以及动物内脏,

    3。蔬菜……姜、韭、葱、芜菁、芥、葵、苜蓿、蕨等等,水果的记载很少见。

    他在内地时经常喝酒,在边郡当戍卒,有时也会忙里偷闲喝小酒。

    刘病已知道,孝武皇帝之前,真正的禁酒并不多见,一般都是因为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才采取比较严厉的禁酒措施。从孝武皇帝时开始,为了解决北伐匈奴的军事开支,才宣布酒类专卖。

    戍卒有时会私自犯禁,但酿酒的前提是有富余的粮食。居延是个地广人稀的屯戍区,只有在丰年粮食有富余,国家对屯戍吏卒及其家人的薪饷能兑现的时候,才有私自酿酒的可能。但很多时候,粮食都兑现不了,又谈何私自酿酒呢?

    以刘病已后世人的营养观来看,汉军的饮食结构缺乏生鲜食物的摄入。食物里,五谷物与肉类次数较多,蔬菜较少,水果几乎不见。

    刘病已静下来想了想,也明白为何会这样了,粮食有时都不一定有保证,更何况是需要水源浇灌的宝贵蔬菜呢?所以在汉军的帐簿中,菜钱很贵,肉钱和菜钱还要分开计算。仅有的少量菜地得到官府严厉的保护,不得占用。

    西北内陆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夜晚执勤,很多士兵容易染上伤寒。刘病已看到,书信中对于此类症状的描述。可能就是初期的感冒。但由于当时药物药力有限,有一个士兵服药20日,都没有康复。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对于伤寒的记载,多是个案性的病例记载,而不是流行性感冒。

    汉军获得生鲜瓜果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期不吃瓜果蔬菜,会导致维生素c的匮乏。而五谷和做熟的肉类里,所含有的维生素c成份少之又少,加上汉人熟食的习惯,他们能摄入的维生素c几乎没有。长此以往的,在严苛环境中白日劳动,夜间守望,他们很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职业病。

    此外,汉军的军衣配给制,在执行中明显没有落实到,每个战士的身上。所以在家书中,有不少期望家人,自己出钱买了冬衣,给戍边士卒寄送过去的请求。特别是位于补给链底端的那些士兵,缺乏保暖衣物,不足以抵御边地之寒苦,被冻死者大有人在。平时戍边尚且如此,在一些隆冬时节的征战中,因为伤寒造成的死伤可能更重。

    除了传统的伤寒,病心腹,头痛之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疾病。患者腹部,脾脏,肋骨两侧,关节,腿脚的不正常肿胀。

    根据刘病已对书信中记载的疾病情况,进行的分析,士兵身上不正常的肿胀病症,与现代医学中的败血病十分类似。疑似败血病的记载,比感冒更有普遍性,而且更加可怕。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缺乏休息,可能与上文中提到的汉军饮食结构中有较多的谷物和肉类、缺乏蔬菜水果等生鲜食物有关。

第三百七十二章 时空错位() 
刘病已知道,一直到近代,新鲜的蔬菜水果,都是抵御败血病的唯一手段。

    这些边疆士兵的个人生活史,往往比正史里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的描述更能打动人。细读其中的信息就会发现,正史中的那些宏大叙事,初看时往往很让人“心潮澎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很容易被人淡忘。反而一些生动的细节,更加容易打动人们,也会时不时浮动在脑海中,久久让人回味。

    二千多年前,屯守在居延的汉军将士,和后世的现代人一样,有着各种“喜怒哀乐”,拿着不靠谱的饭碗,生着职业病,随时要面对领导的检查和敌人的突袭。

    刘病已清楚地知道,煌煌正史里,没有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立锥之地”。这一封封竹筒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

    这些戍卒书信,不乏问候远方的家人,表达战友间的袍泽之情,甚至基于自身情怀的“豪言壮语”。但更多的则是“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等习惯用语,反应了边关生活的艰苦。

    书信中频繁出现的“强餐饭”、“足衣強食”、“久不相见”等问候语,对于来自后世的刘病已感到十分亲切,这种时空的错位感,仿佛这些人距今未远,就活在身边一样。

    刘病已看到这里,眼睛湿润了,含泪道:“若不是彭祖将这些竹简,拿给朕看,朕今日方知,这些守边的将士生活得如此艰苦!”

    魏相忙道:“微臣身为大汉丞相,未能为这些替国家守边的将士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微臣深感惭愧!”

    刘病已顿了一会,续道:“朕没有怪罪卿的意思,过去的事情算了,但此次裁撤工作的后续安排,卿一定要有全盘计划,将困难估计充分一些,对具体操作上,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可苦了这些大汉将士!”

    魏相悚然道:“诺,臣马上起草细则,给陛下过目!”

    为此,皇帝连下了数道圣旨:第一是诏令解散屯戍的周围各郡县筹粮免租,并从中央调拨土地、种子、农具。第二是带头积极回家的各级军官,给予民爵。第三是各郡刺史,如果受百姓拥戴、考核优秀,可以由朝廷的名义宣布他无限期连任。第四是退役将官、伤残有功士卒,则视功勋大小,分别被任命为亭长、蔷夫、游徼。

    这最后一条是,刘病已在魏相的细则后面加上的,他深深明白有秩阶级,一直是大汉帝国的基层中坚力量和地方行政事务的能吏。他们构成了帝国统治秩序的骨架和轮廓。

    但凡皇帝想要对基层进行有效统治和管理,就不能不依赖数量庞大的有秩群体。

    如果把这些人用好了,他们能发出的能量,不容任何人小看;如果不加以约束,他们还可能是地方上横行的恶霸,“鱼肉乡邻”的流氓,“为非作歹”的土豪。

    自秦始皇使用郡县制度以来,在二千多年的岁月里,无数王朝的兴盛衰亡,证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基层烂,则郡县烂、全国烂,反过来,推论的道理也是一样!

    自现在开始,刘病已就潜心经营和矢志于巩固自己,在基层的影响力和掌握力。

    考举士子,被派遣去关中的亭里锻炼和磨砺,这是在文化的方面提升基层的管理;退役将官、士卒会给基层带来“尚武之风、铁血精神”,这是在基层,给大汉帝国“补钙”,都是具体的改革措施。

    这几条都是为了确保地方稳定的。刘病已深深知道,有了这样一支如此庞大的基层骨干力量,大汉帝国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才能越来越强。

    刘病已、魏相两人商议了很久,目前的形势,最应该稳定的其实是张安世。关键时刻,刘病已派魏相出面了。

    魏相找张安世喝酒,对他说:“将军您要惨了。”

    张安世撇了撇嘴说:“不是‘要’,我现在已经很惨了,我有病啊。”

    魏相也是个直率的人:“您得的恐怕是心病吧。我也直说了吧,皇帝陛下为啥裁军?”

    张安世答道:“咱们国力养不了那么多兵,况且匈奴也没那么猖狂了。”

    魏相嘴角露出一丝讥笑,续道:“这忽悠人的话您也信了?我今儿来是跟您‘推心置腹’的。您说就算裁军,为啥就找您和右将军下手?因为皇帝陛下对你们又恨又怕啊!”

    这一番话把张安世说的酒劲儿全散了。他心里明镜似的,不过从魏相嘴里说出来给自己听,这就有问题了。

    魏相跟自己并没仇,但是也没交情,他这话要是个人看法还则罢了,要是皇帝陛下派他来打招呼的呢?官场上最怕的就是“打招呼”,那证明领导要对你下手了,但念着过去的功劳和情分他还在犹豫,所以希望目标自己找个台阶下,一旦不识抬举,那就是逼人家了。

    何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