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264部分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264部分

小说: 重生之草根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三人对望一眼,感觉到“家有一老,有如一宝!”还是父亲为人处事“深谋远虑”!

    张彭祖兴奋的道:“既然意见统一了,我马上去跟陛下说!”

    刘病已听完张彭祖的汇报后,没有明确表态,其实张安世的反应也在刘病已的预料之中,他对张安世是非常了解的,通过和他打的几次交道,让刘病已明白张安世是个圆滑的政客,也明白张安世在担心什么,当然像张安世这样能守臣子本份、知进退的人,刘病已并不准备太为难他们,毕竟他不是个忘本的人。

    刘病已就此召开了朝会,下了一道诏书,是这么说的:

    御史大夫说的很对。不过朝臣里面,像宣成侯爷这样(即霍光,他已经没了,谥号宣成)有才能的大臣只此一个,你们谁能比他还有才能呢?所以依朕看,本朝就不再设立大将军了,车骑将军张安世升任大司马;光禄大夫丙吉升任太傅;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升任光禄勋;霍去病的孙子霍山是宣成侯生前提拔的,现在任命为录尚书事;宣成侯的儿子霍禹,领右将军衔,同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共同执掌南北二军、京畿三辅的防卫。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

    秦始皇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三公之间互相监察,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上。

    孝武皇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有名无实。内朝逐渐成为中央枢机所在,掌握中央机密决策,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内朝领袖,可领衔在内朝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其主要任务就是“辅政”,即辅助皇帝行使君权,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诏书一下,众人恍然大悟,皇帝陛下的套路挺深的呵,给霍光的国葬待遇、给霍山霍禹封官,都不是白给的啊!“美其名曰”纪念已故大将军的功绩,本朝不再设大将军,这就堵上了张安世的嘴,再怎么说他虽然地位辈分已经到这个位置上了,但皇帝陛下这么一讲,他还好意思跟霍家的官二代争这个名分?

    丙吉原来是光禄大夫,执掌朝中九卿,位不高但权重,如今是“明升暗降”,太傅虽然尊贵,却一向是给大臣们用来养老的位置了,况且他的给事中(官房长官)一职之前就已经交了出去,如今等于是半退;新任光禄勋张延寿是官二代,再怎么说也得听他老子的,把这位子给他,丙吉也不好意思跟张安世翻脸;

    霍山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内阁官房长官),霍禹成了右将军,俩人本来因为霍光死前的举动,对皇帝陛下多了几分提防,现在分了本属于张安世的权力,又同时升了官,高兴之余不禁把本已提高的警惕性放松了下来。

    中国人向来在乎场面上的说话套路,而要说到大汉皇朝,什么是最大的场面,恐怕没有比皇帝的诏书更大的场面了,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封诏书可以说是中国高端话术的一个范本,没办法,二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一直是这样,越是金字塔尖层的中国人越讲究这个,甭管私下里有多么“怒不可遏”,多么“卑鄙无耻”,多少“阴谋诡计“。。。。。。总之,话要说得既通顺而又隐密,还要“通俗易懂”,即便底下“磨刀霍霍”,面上也要“安定祥和”。

    就这样,在霍光死后,中央军委的新排名变成了张安世、赵充国、韩增、霍禹。内阁的新排名变成了韦贤、魏相、张延寿、霍山。霍家排名从原来的第一变成了综合排名第四,而且丙吉被从核心领导层里面挤出去了。虽然自己失势了,可丙吉本人没说啥,乐呵呵地同意,只要朝廷稳定、人心团结,他无所谓,年轻的时侯连牢头都干过了,如今这大汉皇朝的太傅不比那尊贵?

    说到这里,还出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赵充国听说自己排了老二,就去问皇帝陛下,说那我以后是不是不能在边关驻守了。

    皇帝陛下回答说那是当然了,大司马的副手自然要回长安城办公,赵充国说我最怕的就是这个,不让我打匈奴我不舒服,我主动申请降级,让左将军龙额侯韩增,来做这个大司马的副手,我跟他换下!结果虽然让大家“哭笑不得”。但通过这件事情,大家都觉得赵充国这个人挺值得敬佩的,他这一辈子眼睛里就只有跟匈奴人打仗,至于在朝堂里的排位什么的,赵充国早就无所谓了。

    在现代社会,很多领导班子里,总要有这么一两个不图地位、不讲关系、一心只琢磨业务的人,否则整个班子天天只顾着内斗,没人干正事,早就乱套了。赵充国和丙吉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大汉朝新的执政班子就这么定下了。明眼人都知道,原来高度集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即霍光)彻底被废除,权力一分为三,平均分配在了张、霍两家手里。

第三百零二章 水滴石穿() 
原本排名第一的霍家,在朝堂中的地位大幅下降,头上又有朝廷新贵御史大夫魏相压着,工作也不是那么好干的。

    除了内、外朝的班子外,另有一个新贵,也在无声无息地崛起了……说起来,许广汉那老爷子的“登堂入室”过程也挺不容易的。

    自从霍光死后,皇帝陛下开始亲政,他真的很勤快,每五天就召开一次御前会议(需要指出的是,这在清朝不算啥,不过比明朝强多了,至少孝宣的这个每五天一次御前会议在汉代已经算勤政,那时候一个礼拜一次内朝,半个月一次外朝,遇到节假日放掉的朝会还不补。孝文、孝武、孝宣三朝是基本上五天一次),结果连续好几次,都有宦官跑过来说——“皇帝陛下,你岳父喊你回家吃饭。”

    刚开始大臣都吓坏了,还以为是埋在地下的霍光不淡定了呢,后来才想起来,这个老丈人是恭哀许皇后的老爸许广汉。他的级别根本进不了外朝,但是内朝的御前会议,基本上是顾问级别的碰头会,许广汉开始“骚扰”皇帝陛下,开始的时候皇帝陛下总说忙,没有时间。然而俗话说的好:“水滴石穿!”,终于有一次,陛下挥了挥手说,让他进来吧,等我们开完就去吃。

    于是乎,许广汉就这么进来,找个旮旯旁听了。然后第二次,皇帝陛下见大臣们都不反对,就顺便让他继续旁听,连着一个月,大家都觉得正常了,这事儿也就定下来了。最后,皇帝陛下发话说,我们家老丈人跟大家也熟了,给他一郎中(高级秘书)头衔,今后跟大家开会吧。张安世他们知道这是皇帝陛下和许广汉策划好的,想想反正也熟了,低头不见抬头见,于是都表示同意。

    皇帝陛下正式下达诏书,是这么说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听说家是国的本,没有哪个人不顾家的,而家里最重要的又是亲人。朕富有天下,却不能给至亲谋福,天下臣民怎么会相信朕待你们会更好呢?因此,朕决定封恭哀皇后的父亲、昌成君许广汉为平恩侯,以感谢他教养出一个好皇后,感谢他在朕最落魄潦倒的时候,拿朕当亲人。另赐黄金万斤、车马仪仗,感谢他教导朕成材的大恩。同时,朕感谢宣成侯爷对朕的辅佐,也赏赐黄金万斤,并封他的侄孙霍云为冠阳侯。

    朝会上,圣旨一出来,新任的光禄勋张延寿就觉得不对劲:皇帝陛下封的这俩侯爵,真正寓意是提拔许广汉,而又削了霍家的权啊。因为翁婿俩劲儿能往一处使,但霍云是霍光的侄孙,侄孙能跟霍山霍禹俩叔伯弟兄一个心眼?

    没想到的是,张安世带头山呼万岁。张延寿不懂了,问他老爸为啥不劝着点皇帝陛下呢?张安世回答的话很经典:

    但凡是个人,就有私心,许广汉跟皇帝陛下表面是翁婿,实际上早超过这名分了,他上去是早晚的事儿。况且连宣成侯临终都跟皇帝陛下服软了,可见臣子终归是臣子,早晚逆不过皇帝陛下。我现在是大司马了,富贵到了顶点,也就成了皇帝陛下最要防备的对象,可如今皇帝陛下的心思不在我这儿,他不琢磨我而是琢磨霍家,这是咱们的福气,老实呆着还来不及呢,你还要去惹事不成?

    于是张安世在朝堂上装作有病,回家休养,过后才假装大吃一惊,表示皇帝陛下这诏书下的太好了。

    其实这诏书本来就很好,尤其那句“家是国的本”,表明刘病已还是知道什么才是最贵重的。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某些法西斯国家,专门给底下人洗脑,说你是国家的人,你既然已经是国家的人,就不再属于你自己了,所以当他们需要的时侯,尽搞些什么”神风“、”玉碎“呵什么的名头让人去送死!

    当然这是闲话。正题是许广汉封了平恩侯,以都尉的身份旁听御前会议,说白了就是皇上的联络员。然后5月份,鲁地发现了好多凤凰,皇帝很高兴,大赦天下,全民厚赏,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老出现祥瑞,哈哈,朕喜欢这个,君不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里面的细节朕不详细说了,你懂的!你说什么?节操那去了,刘病已呆萌地答道:”那是什么,可以吃么……“

    5月份,朝堂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平丘侯光禄大夫王迁,因为犯了罪被皇帝陛下命令廷尉给抓了起来,根据他的罪行定为死罪,只等问斩了。王迁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安排在孝昭皇帝身边的眼线,公开的身份是待中,大概是霍光对他的工作成果还比较满意,所以在孝宣朝议了他的拥立皇帝之功劳,封了他作侯爷,同时还升职,成了光禄大夫。

    刘病已对这个间谍早就看不顺眼,跟廷尉那边打了个招呼,把他弄到了”都船狱“里面关押起来。

    如果问大汉皇朝,有什么地方是从百姓到官员、贵族都害怕,甚至上升到恐惧的话。

    那么,中尉直辖的都船狱绝对是其中之一。其可怕程度,甚至超过了恶名昭彰的廷尉大牢和皇家监狱诏狱。因为前两者,囚禁犯人,起码还会按照身份地位,给予你一定的优待。

    但进了都船狱……呵呵……有人不明白都船狱是什么?简单的回答一下,都船衙门的监狱,是一座水牢。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希望自己住进水牢的。

    在大汉皇朝的历史上,进了廷尉衙门,还能”平平安安“的出来的人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进了诏狱后,被平反昭雪的人也多的是。但进了都船衙门的大牢,哪怕是最后平反释放,也别想再像个人那样活着了。

    读者们可以想象,有没有人能受的了,一天十二个时辰,永远蹲在一间位于地下,且顶层灌满了水的牢房!尤其是,上面的水随时有可能开闸流下来,让人在水里面透不过气而悲惨的死去,仅仅是这种精神打击或者说恐吓,就足以令人”心惊胆战“。

第三百零三章 京兆尹() 
还有更恐怖的是,水牢阴冷潮湿,满地是老鼠,甚至还有水蛇,真是想想都够恐怖的,所以,历来进了水牢的人,跟直接判了死刑也差不多。

    中尉衙门的人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抓住的盗匪还有强盗什么的,丢进都船衙门的监狱。然后,只等着对方变成一具尸体了。

    长安的列侯官僚勋贵们,对都船狱也熟悉的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总是喜欢通过贿赂的方式,将那些得罪了他们或者他们看不顺眼的人,捏造个罪名,丢到都船狱里去。

    王迁的夫人李氏,在他一出事之后,就急急忙忙地跑到霍家来求援,她又是塞钱,又是哭求,等了好半天才见到冯殷,李氏哭求道:“我们家老爷,被抓到都船狱去了,求冯管家行行好,让我见见霍将军吧!“冯殷”漫不经心“地说道:”想见我们家将军呵,真不巧,他们这几天出去了,你过几日再来吧!“

    李氏那肯就此罢休,连忙哀求道:“冯管家你行行好吧!那可是都船狱呵,过几日,我们家老爷恐怕连命都没了!”

    冯殷有些不耐烦道:“你这个女人,怎么这样啰嗦,都跟你说的很清楚了,还要在这里'胡搅蛮缠‘!”说完,他一拂袖就走了。

    霍府的下人见管家都放怒了,便将她赶出府外,李氏想到平日自己的夫君为霍家出了不少力,得罪了皇帝陛下,今天出了事,来找霍家帮忙,竟然被如此冷血地对待,心里一酸,不觉落下泪来,转念一下,也许右将军霍禹真的不在府里,自己就在府外等吧,于是,她一边哭,一边在霍府外面等待。路人有好奇的,连忙上来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