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大收藏系统 >

第203部分

重生之大收藏系统-第203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收藏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王宋怀着或是激动,或是紧张的开启透视眼看进那一座巨型石棺后,发现里面除了一些骨灰,其他什么都没有后,心底也是一沉,同时也松了口气。

    没在里面,那就证明他不用进入其中了,可是不在的话,他又哪里去找寻?

    怀着复杂的心情,王宋也失去了再看下去的心情,到处帮忙找寻着古籍,只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他有些心不在焉。

    楚老等人也询问过他,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王宋只是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不得不说,这李世民墓中的古籍的确很多,大家找了好久才将其全部找其,然后让两个人抬着,才向外走去,

    出墓之后,迎着热烈的太阳,王宋直感觉心中的阴郁被驱散了不少,露出了一抹看开的笑容。

    终极任务哪是那么好完成的,他相信,顺着这条线查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剩下的时间中,王宋也都在查看着古籍,也或多或少的知道了一些关于兰亭序的下落,并将其串联成了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

    据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人生中最得意的一部作品,在他去世的时候,便将其当做是传家宝,让子孙们代代相传。

    可是他没料到,在传到第七代子孙的时候,却去出家当了和尚,取名叫做智永。

    既然当了和尚,那怎么可能还有子嗣,所以兰亭序便被智永和尚,非常珍重的送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让他好好的传下去。

    辩才也深知兰亭序是何等的珍贵,所以小心的在自己出家的寺庙,永欣寺季阁的梁上凿出一个暗槛,将其藏在了里面。

    将其藏好后,一切便恢复了原样,辩才和尚也像往常一样,念经烧香,从不透露一点风声。

    直到后来,李世民登基后,非常的喜欢书法,所以他许以重利,广招天下的藏家献出自己收藏的书法家墨宝。

    当然,他最喜欢的自然是二王的作品,并且还亲自修改(晋书),给二王写下了传记。

    当然,他收藏过不少王羲之书帖,也非常的喜欢,经常会临摹观看,对他的字称赞为“尽善尽美,心摹手追”。

    因为兰亭序是王羲之最为得意的作品,可李世民却只闻其名,却未得一见,真的就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步。

    所以他派人到处打听兰亭序的下落,最终,有人得到了消息,兰亭序很有可能在辩才和尚的手中,并拿出了许多的证据证明。

    李世民信以为真,然后下令,只要辩才将兰亭序交出来,他就特赦他的僧人身份,然后到宫中当官,并且俸禄非常的丰厚。

    其实辩才在李世民到处求王羲之书贴的时候,就有了心理准备,可能会被别人给猜测出来,兰亭序会在他这里。

    得到李世民的召令后,辩才和尚也没有着急,而是神色如常的跟着官员们前往了长安城,准备会见李世民,毕竟皇命不可违。

    路上,辩才和尚甚至还做了一首诗,诗名为赴太宗召,其中写到,“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留空碧嶂间。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在白云间。”

    面见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自然开口便询问辩才和尚,兰亭序是不是在他的手中。

    在李世民或是欺君之罪的威胁,或是许以重利的诱惑下,辩才和尚依旧一口咬定,兰亭序已经在丧乱中丢失,并不知道其在什么地方。

    李世民再询问了两遍后,见辩才和尚一直不松口,也只有无奈的将其送回了永欣寺中。

    不过李世民依旧不肯放弃,在以后得日子中,三次召见辩才和尚,询问着兰亭序的下落。

    可辩才和尚无欲无求,自然谨记自己师傅智永和尚的遗愿,将兰亭序给传下去,不被人所得,所以一直也没有开口。

    随后的日子中,兰亭序就像是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李世民的心头,让他有种不看一眼就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他秘密下令,派当时的监察御史萧翼微服来到永欣寺,接近辩才和尚,并套出兰亭序的下落。

    当萧翼借修行的借口,住进永欣寺后,辨才见他人温文尔雅,举止不凡,知识渊博,便将其留住寺中。

    在以后的日子中,两人一同吟诗作画,下棋弹琴,相处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辩才和尚更是将萧翼当成了至交的好友。

    在随后的日子中,萧翼有一天突然拿出带来的王羲之真迹让辨才欣赏,并赞叹着王羲之书圣的名号。

    两人相处这么久,辩才和尚基本对萧翼没有了任何警惕心,欣赏了一阵后,便有些神秘道,“此书虽好,但并不是精品。”

    萧翼本身就是带着目的来的,一听辩才和尚这样说后,便明白了过来,兰亭序很有可能在他的身上。

    所以,萧翼直接询问着辩才和尚,什么叫做精品,而辩才和尚则是微笑着对他道,“兰亭序,便是精品。”

    萧翼摇头大笑,道,“我知道兰亭序是精品,可早就在战乱中遗失,就算有的话,也只是一些复制品而已,只得其形,不得其境。”

    视萧翼为至交好友的辩才和尚,便很真诚的将自己师傅临终时,是怎么将兰亭序交给自己的,讲给了萧翼听。

    随后便带着萧翼来到了自己藏兰亭序的地方,将兰亭序拿了出来,递给萧翼,并让他看可以,但是千万别说出去。

    可萧翼一心为皇,在拿到兰亭序后,图穷匕见,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大声的斥责辩才这是在欺君。

    当萧翼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后,辩才便知道,自己完了,兰亭序也保不住了,直接便被气晕在了地上,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连冤都没处去申。

    谁叫在那个时候,皇命最大,他也的确犯了欺君之罪,李世民没怪罪他,就已经是好事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往乾陵() 
不管手段是不是不光彩,但是兰亭序也的确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中,至于辩才和尚,他也叹息的允已厚葬。

    得到兰亭序后,李世民直接将其封为了御宝,除了自己观看以外,还让许多的书法大家临摹,用以传世。

    在以后得日子里,兰亭序也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时常也会拿出来欣赏,可见他对兰亭序的喜欢。

    在李世民临终的时候,他将太子李治召进了宫中,并让他将兰亭序放到自己的玉匣中,与自己一同陪葬。

    故事到这里,则是出现了分歧,后世中的记载,也只是猜测为主,谁也不能肯定兰亭序,是不是真的被李治放进了玉匣中,与李世民一起陪葬。

    在后世的时候,据传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盗挖了昭陵,从此,兰亭序便下落不明,后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人说陵以山为陵,异常坚固,凭当时条件,温韬根本没法进墓,兰亭序仍在昭陵墓中,当年的文学家郭沫若就坚信此说。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序原本没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书画佳作。

    与父皇陪葬的是他人临摹本,而真品留在自己身边,此前,让人将兰亭序和其他书画珍品葬在乾陵自己墓中。

    但是王宋发现,李世民的棺中,别说是真品,就是临摹本都没有。而且从各种迹象来看,其也并没有被地老鼠光顾过。

    看到这里后,王宋心中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想找到兰亭序,那自己就必须得去一次乾陵了。

    至于兰亭序在不在其中,那得看一看才知道,不过他倒是希望它就在乾陵中,这样自己就不用再四处奔波了。

    再次在书库中研读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古籍,专家组们的工作也终于结束,拯救出了许许多多的古书。以及珍贵的历史材料。

    在吃过庆功宴后,王宋找到了楚老以及齐老。并道,“两位师傅,你们明天便跟李老回去吧,我有点事情要去做。”

    “不一起回去吗?有什么急事?需不需要我们帮忙?”。二老一听,有些好奇的对他询问道。

    王宋微笑着摇了摇头,轻声道,“就一点小事而已,不用劳烦你们啦,可能过两天我就回来了。”

    见王宋不愿多说,两位师傅也没有多问,只是嘱咐了一下他注意安全后,便不再询问。

    跟着探索队回到了闲阳。王宋借口有事要做,便对李紫玉提出了告辞,自己便离队独自行动。

    不过王宋还是很懂事的将所有人送上了飞机。并交代了一些事情后,才独自离开。

    走出机场后,望着乾陵所在的方向,王宋眼中露出了一抹笑容,自言自语道,“兰亭序。准备好了吗?我来了!”

    乾陵也在闲阳境内的一个县城中,这个县城也因为乾陵。而取名叫做乾县。

    与昭陵相同,乾陵也因为风景秀丽,建筑宏伟,被国家给改造成了旅游地区,给当地带来了许多的收入。

    所以王宋直接找到了一辆出租车,让其将自己送到了乾县,准备等机会再去探索乾陵。

    住进离乾陵不远处的一家旅馆后,王宋并没有马上行动,因为太还没有做好准备。

    李治的墓穴位置,王宋自然是知晓,在查探昭陵的资料时,他也顺便查看了一下乾陵的一些资料。

    为此,他决定,明天就当做是游客,看看有没有机会直接混到乾陵的周围,用透视眼探查一下,看下能不能发现李治的棺材。

    决定好目的之后,王宋便在这座小县城中闲逛着,准备等明天再行动。

    不得不说,西陕作为古玩出清的大省,无论是在何处都会有一些古玩市场存在,只是或大或小而已。

    而乾县又因为有着乾陵在,所以历史文化非常的浓厚,所以古玩市场,也算的上是这里的一大亮点。

    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情,王宋便来到了古玩市场,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空手而归,可不是他的风格。

    走进市场后,一阵喧闹声便传到了王宋的耳中,让他不禁会心一笑,他喜欢这种气氛。

    他不喜欢到那些店铺里面去挑选古玩,因为那些老板们都快成精了,根本就挑不出什么好东西。

    相反的是,他喜欢在一些地摊上面挑选,当然,真品可能会少很多,但却能给王宋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找到了一家地摊后,王宋便蹲下身来,开始对一件件的古玩开始检验,结果可想而知,全是赝品。

    所以他站起身来,继续向前走去,看看其他的摊位上,会不会给他带来些许惊喜。

    “小哥,快来看看,刚从乡下淘上来的货,说不定会有好东西哦”,当王宋路过一家摊位的时候,一位老板对他招呼道。

    王宋本来就是选东西的,既然有人叫他,那自然不会拒绝,点了点头后,便蹲在摊前,开始慢慢的查看了起来。

    “小哥,快看看这个唐三彩吧,可金贵着喃,我可是花了五十万才从别人手中收来的”,当王宋蹲下身后,老板一脸警惕的看了看四周,然后的从身下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王宋。

    做古玩买卖这一行,眼力必须要好,藏家只需要在古玩的鉴别上,有一番好眼力就行了。

    可是古玩摊的卖家,不光要对自己手中的古玩了若指掌,对自己身前的顾客的经济条件,以及购买能力,也要有所认知。不然遇到一个大客户,却只卖出一个价格低廉的东西,那才叫亏大了。

    在王宋出现的时候。卖家一看王宋的穿着和气质,就知道他肯定是一个富家公子,而他手上带的手表,也给了摊主一个准确的信息。

    这种富家公子,可不好遇到,而遇到一个不懂行的,可是能赚大钱的。至于报复,他们这些居无定所的人。会害怕吗?

    所以看到王宋真的蹲下来看他摊位上的古玩后,摊主便毫不犹豫的拿出了自己的压箱宝贝,期望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在摊主期待的眼神中,王宋果然接过了那个盒子。让他不禁心中一喜,看来一大笔买卖成了。

    接过摊主递来的盒子后,王宋缓缓的将其打开,发现其中装着的的确是唐三彩瓷器,并且其形象是一只正奔跑着的马。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在古代是冥器,最大的作用是用来殉葬的。不过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及华夏国现在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所以一时间,唐三彩也被许多人所喜欢,放进了自己的书房。

    当然。唐三彩也可以说是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