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穿入全真教 >

第65部分

穿入全真教-第65部分

小说: 穿入全真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时没事学少林,人家呆在山门内参经念佛,自己就呆在自己家里参悟经典,人家半佛半江湖,自家就半道半江湖。

    对此,司空湛一直深具信心,记忆中少林武当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干的相当不错。

    全真教如今的势力,怎么也不比日后的张三丰和武当七侠逊色,没道理武当能成事,全真教自己反而扑街。

    最后,无论是想保持半隐,还是全隐都可随心所欲,就是彻底蜕变为仙家门派也易如反掌。

    地处中原之外的另一泰山北斗大理段氏,司空湛学不了,更不会去学。

    大理段氏的存在虽不及少林七百多年久远,但自段家先祖段思平建立大理国至今以来,也有二百多年,将近三百年。

    从一开始就是泰山北斗,江湖武林人人向往的武学圣地,内有天龙寺为根基,外有大理国为依仗,照理应当稳如泰山才是。

    可事情偏偏就坏在大理国身上,人常言,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此理,对大理段氏最是恰当。

    大理国迟早要覆灭,大理段氏这个武林的一极亦注定要经历一场生死风波,度过这一遭劫难,最终还是要走上少林走过的老路,全真教正在走的这条路,度不过,一切休提。

    可根据脑海中的记忆,司空湛对此不报任何希望,倚天中只听过少林武当,哪有大理段氏的半个身影。

    然而,那毕竟只是记忆,连独孤求败都没死,万一天龙寺还有突破先天境界的隐匿的高手,不足为奇。

    运气逆天的段誉掠过不提,单百年前天龙寺的一代奇才枯荣大师就足够令他关注。

    ;

第一二四章 枯荣() 
虽仅仅只出场了一幕,却给司空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枯荣大师出身大理皇室亲族,年轻时出家为僧,出家于大理国天龙寺。

    出场时武功高强,德高望重,掌有六脉神剑经剑谱。唯一不和谐的一点就是面色太过冰冷,没有一般得道高僧的慈悲面目。

    而恰恰正是这点,让司空湛留心此人,武功高强,一脸疾苦之色,或者慈悲和蔼之色的高僧大德世间简直多不胜数,不久前金牛寺的那些大师不就是这类人,而神色冰冷的大师,他还是第一次见。

    像道济那般的佛门奇葩不算,仅有一面之缘的一心除妖的法海似乎更算不得。

    枯荣大师不但在外上引人注意,性格之上更另司空湛暗暗佩服。

    记得大轮明王僧鸠摩智来夺神剑剑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谱销毁,令鸠摩智徒然而去,虽被鸠摩智所伤,但也用少泽剑将其打伤。

    所修枯荣神功,乃天龙寺的一门自佛经中悟出的天下绝学,精要在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表假表空——四枯四荣。

    据传,佛在入灭时,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

    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

    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般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枯荣大师数十年静参枯禅,已修到半枯半荣的境界,就差最后一步,便修到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的圆满之境。

    记忆虽在,但现实早就走在了另一条岔道之上,以枯荣大师的天资,司空湛实在不敢轻易断言枯荣大师如今究竟还存不存在。

    即便在天龙寺里看到一个面容冰冷的年轻和尚自称是枯荣大师,他绝不会感到惊讶,自然,前提是对方一招就能把他自己给KO。

    天龙寺有没有枯荣大师,司空湛可以放下不论,但以前的四绝之一的南帝段智兴,现在的南僧一灯,他怎么也绕不过去。

    尤其还是未经英姑的情伤,一心向武,厚着脸皮赖在天龙寺,死活不还俗重新当皇帝的伪和尚南帝。

    加之他自己的刺激,司空湛也难想象日后这家伙的结局,毕竟倍受刺激的洪七都发奋图强,爱武成痴的段智兴会怎样,根本就不用想象。

    这时的四绝可不是二十年后固步自封,俯视群雄,没有丝毫进取之心的武者,他们被封为四绝可没几年,个个都雄心勃勃,被一个年轻人超越,岂会轻易善罢干休,必会更加苦修,找回丢掉的“面子”。

    来到大理国,段智兴的地盘,以全真教和大理段氏的渊源,司空湛纵是有天大的理由,也得亲自上门拜访一番。

    既然追溯到了这里,顺便向段家问询一二武者失踪的情况,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统领一国和整个西南江湖的段氏如果追查不到线索,就凭他孤身一人,司空湛再是自大,也觉着希望渺茫,尽管他身怀法术这个大杀器。

    “就让贫道做一回地道的武者吧!”司空湛自失一笑。

    道士自然要有个道士的样子,便是自由随心,逍遥无为,淡泊处世,以修心修道为要旨。

    而江湖武者行走江湖,快意天涯,从来都是豪情热血,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绝伦。

    也许心性太过契合道派,司空湛从来没有在意过他武者的这一重身份。

    在外遇到不公不平之事则顺手而为,无事则一身轻松,且行且自在,一切顺其自然,随缘便可。他根本从未往行侠仗义方面想过,当然,做那些事仅仅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本性良知,惩恶扬善,有能力施为何乐而不为。

    能得到大侠的称号,在司空湛自己看来,多是沾了全真教诺大名声的光,比起那些实实在在仗剑江湖,出生入死的大侠,他确是稍显不足。

    但他也不会妄自菲薄,他几年来做的那些事迹,大侠或许底气不足,但一个小侠的赞称他当之无愧。

    “比起受世人敬仰的一代大侠,我还是更愿意做个道德修士。竹丈芒鞋,葛衣素服,行于名山大川之间,游离于红尘凡世之外,观人间百态,悟道了法,岂非人生幸事。”

    尽管心中这么想的,但遇上此事,自己又没有要紧之事,袖手旁观还是人吗。

    无论作为一个道士,还是一个武者,起码在心里这一关,司空湛自身先过不去。

    是日,司空湛终于来到大理城外,立于高处遥望城池,巍峨雄壮,透出一种古朴的气韵。

    城的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庄重威严,很有王权的气概,国都之势盛隆。

    对此一番南宋小朝廷的临时国都临安城,司空湛顿生感触,两者根本无法比。

    临安城有江南城池的固有特色,胜在精巧别致,但用来作为都城,难免小家子气,不够大气庄严。论大气,前朝国都长安城当属第一,汴京只堪与大理城高出一些。

    城总体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

    仔细观瞧,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以司空湛的脚力,不大会儿便到了大理城的北门之外。

    入得城内,沿着青石板大街,深街幽巷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摊贩繁多,异族风情迥然于中原大地。

    尤其突出的是,这里崇佛之风特别兴盛,佛寺遍布大理国境内,有小寺三干,大寺八百之称,其中威名最盛的莫过于有国寺称号的天龙寺。

    而司空湛的目的地,正是天龙寺。

    ;

第一二五章 拜访() 
大理国以佛教为护法神,又被称为佛国、妙香国。邻近吐蕃,属于密宗一派。

    天龙寺作为皇家寺院,自不出此外。

    次日,当得知司空湛就在寺外时,天龙寺方丈一能,一空大师,一净大师,连同一灯,四人齐齐出门相迎。

    当司空湛看到这一幕时,虽感到惊讶,但还不到手足无措的地步,他虽年轻,辈分却同他们同辈,又有天下第一高手这一称号的荣誉加成,被人郑重对待,算不上多么离谱。

    “冒昧来访,打扰!”司空湛当先打个道稽,他今日特意没带兵器,而且取下了随身携带的酒葫芦。

    这是他第一次来天龙寺,除过老熟人一灯,自然没见过另外三人。

    但第一眼看到对面的三位,他便认出了他们是谁,长得如此有特点,又是三个人一起,早有耳闻的他太容易猜测了。

    中间那个肥头大耳的定是方丈一能,左侧尖嘴猴腮的那个肯定是一空,面容丑恶,最后一脸凶狠模样的只能是一能。

    最初,当他得知这三人的法名时,本能的想到了大名鼎鼎的大师兄悟空,二师兄悟能,沙师弟悟净,再见着三人的本尊容貌,简直太像了。

    为免失礼,司空湛可不会一脸诡异的盯着人家猛瞧,只是平静无波,保持淡然。

    一能三人当然也是第一次见到司空湛,见司空湛身着一身青色道袍,头顶梳着道髻,果然如传闻中一般年轻,年纪轻轻武功便傲世群雄,却没有一丝年轻人的志得傲气,反而沉静中透着淡雅洒脱,浑身书卷气息极其浓郁。

    观其双眼,深邃如一汪幽潭,目光平和,简直不应是年轻人所能拥有的。

    果然,闻名不如见面,短短几年内能闯下诺大的名声,非是一般人所为。

    他们又不是蠢人,岂会注意不到司空湛和传闻中的装扮不同,对司空湛的心思不难把握。

    天龙寺乃佛门清净之地,自是比较忌讳刀兵酒肉之类,司空湛懂得尊重他们,他们对司空湛的首次观感自然好的不得了。

    当然,天龙寺不是纯粹的佛门,更偏向于江湖势力,很多武者到寺内拜访不注意这些,他们也不便多说什么。

    但若有人能察觉到这点,他们只会更加欣喜。

    一能大师挺着个大肚子,满面笑容,口诵佛号,合什躬身。

    “司空道长严重了,你能来鄙寺,欢迎之至。”

    “客气!”司空湛谦逊道。

    接着两方介绍一番,全了礼数,司空湛便跟着天龙寺的几位进了寺庙,一路所见,天龙寺当真极尽奢华,对此,他已经司空见惯,凡是名声大的寺庙,哪个不是这般富贵。

    走到一座禅院,风格陡然变化,不再是富丽堂皇,只是一座普通的院落,朴素、简单,正是清修的最佳之处。

    司空湛来之时就言明拜访老友一灯,因此,一能、一空、一净三位大师很快就主动离去,独留下一灯陪客。

    主客坐定,司空湛泯了口清茶,环望四周,忍不住赞道:“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一灯一脸认同道:“的确是个练功的好地方。”他说着,面上不由浮现出一丝笑容,很显然他在这里过得非常开心,就差乐在其中。

    “嘿!终于得偿所愿,恭喜。只不过,贫道以前怎么就没能发现你的脸皮居然厚道那种地步,居然假戏真做,无赖一样不还俗了。”司空湛无比鄙视。

    对司空湛的嘲讽,一灯果断表现出一个高僧应有的气度,完全不在意,仅是微笑以对。

    但他正在盛年,虽有向佛之心,武者之心却更重,尚远远达不到

    高僧的境界。

    在外人面前他还要假装一下,或无法平等说话,在司空湛面前根本就没那个必要,他可以畅所欲言,随心所欲的大谈心中的话。

    终是忍不住,一灯得意道:“你不是不知道,我早就厌倦了朝堂争斗,一直志在武道,有此难得的机会,岂能甘心放过,我这将计就计的计策如何?”

    司空湛撇撇嘴,无语道:“你的计策看起来尽管非常非常的无耻,但贫道也不得不承认,效果出奇的不错,借机抽身而出,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不愧是坐过皇帝的,好手段!”

    一灯叹道:“我也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如果能用其他方法脱身,我还用等到现在?就是有些对不住天龙寺的三位大师,不过,不如此我又能如何。”

    “你心无旁骛,一心武道,大理段氏的武功多属佛门,将来必要参悟佛经,你做个和尚,倒是恰如气氛,指不定二十年后你不但武功绝顶,而且还会成为一位真正的高僧大德。”司空湛比较相信一灯有成为大师的潜质。

    一灯呵然笑道:“成你吉言。”

    司空湛接着道:“天龙寺一直没有高手出世,有你这个四绝之一坐镇,必然稳如泰山。只是若要天下人得知你出家的真相,看你还有什么脸面。”

    一灯装傻冲愣道:“真相,什么真相?真相不就是天龙寺危难之际,我为帮助天龙寺度过难关,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