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贞观闲人 >

第591部分

贞观闲人-第591部分

小说: 贞观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素叹了口气,道:“此事我也很头疼,这两天脑子里总想着这件事,但是很惭愧,还是没能想出好办法”

    转头看着李义府,李素笑道:“李兄莫非有主意?”

    李义府笑道:“说不上主意,只是有个小小的陋见,说出来算是博大家一笑。”

    李素一愣,接着大喜,拱了拱手道:“愿闻高论,洗耳恭听。”

    见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在自己脸上,李义府心情忽然愉悦起来,他觉得自己成功刷出了存在感。

第八百一十八章 扑朔迷离() 
李素很意外,他没想到自己毫无头绪的难题,李义府竟然有办法。

    还是小觑了天下人啊。

    未来能当上一国宰相的家伙,先不论他的人品是好是坏,本事却是非常了不得的,否则也不会做到位极人臣的位置。

    迎着李素期待的目光,李义府不敢绕圈子,开门见山地道:“晋王之危,危在势单力薄,不可讳言,晋王确实年幼,今年才十六岁,自长孙皇后逝后,陛下怜其年幼丧母,又是嫡出,遂将他和晋阳公主二人留在身边,亲自抚育,这些年陛下无论处理国事还是召集朝臣议事,身边总有晋王和晋阳公主二人绕膝吵闹,朝臣们对他也十分喜爱,常常拿些小物件逗弄他,这些年过去,渐渐的便在朝臣们心中有了一个无法逆转的印象,哪怕如今晋王十六岁,已授过冠礼,是个有担当的成年人了,他们眼里的晋王仍旧是当年那个吵吵闹闹的孩子”

    “这个印象,成了晋王争储最不利的劣势,李公爷当知,朝臣喜爱晋王,与朝臣支持晋王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喜爱晋王,是看在晋王还是个孩子的份上,但若论支持晋王当太子则不然,没有任何朝臣愿意将一国太子的位置轻易托付在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

    李义府犹豫了一下,还是接着道:“尤其是,晋王其人性情略显软弱温吞,素无主见,而朝臣们大多也不会想到未来大唐需要守成之君才更适合国情,是以,就算晋王主动折节拉拢朝臣,独立阵营,只怕愿意支持他的人也不多,咱们若欲辅佐晋王当太子,拉拢朝臣的手段恐怕收效甚微,此次陛下下旨令皇子出京,原本可以联络朝中大臣上疏为晋王求情,毕竟晋王是嫡子,与其他的皇子不同,众口同声之下,有三成的机会陛下可能会顺势应了群臣所请,但是朝臣大多将晋王当孩子,此次又是陛下刻意做出一视同仁的表象,朝中诸臣愿意为晋王求情的人只怕很少,此路可绝矣。”

    李素揉了揉鼻子。

    李义府说的这些,李素早就想到过,结论和李义府一样,制造舆论联络朝臣为晋王求情不妥,李世民不仅不会答应,反而会暴露出晋王欲争东宫的意图,从而心生反感,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李素笑道:“李兄高见,与我不谋而合,欲解决此事,从朝堂上入手恐怕是行不通的。”

    李义府笑了,笑容忽然变得有些狡黠。

    “李公爷,朝堂入手确实行不通,咱们可以换条路走呀”

    “换哪条路?”

    李义府悠悠道:“事情的表象其实很简单,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陛下要把所有的成年皇子遣离长安,赴地方上任都督或刺史,授予实职,所以,目前朝堂里的这潭水其实是很清澈的,清可见底水太清了也不好,没有内情,只有表象,藏不住秘密,想做点隐秘的事都无法遮掩,所以,若欲让陛下收回成命,留晋王在长安,只有把这潭水搅浑了,陛下心生疑窦,继而再生顾虑,晋王说不定就会被留下了”

    李素一呆,接着脑中似有一道灵光闪过,纠结数日的烦恼瞬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是啊,为什么自己的眼睛总盯着朝堂和皇帝?令出固然是宫闱,但解决麻烦却不一定非要从宫闱入手,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另一条路呀。

    不得不佩服李义府,连李素都没想通的关节,他居然想到了,果然是八面玲珑的聪明人,刚刚投奔过来,立马便开始体现他自己的价值了。

    “李兄不妨详细说说。”李素脸色微动。

    李义府呵呵笑了两声,捋了捋稀疏的长须,缓缓道:“所谓皇子出京,据说是一个名叫冯渡的监察御史首先上疏,后来许多御史跟风附议,陛下推搪不过,这才下了旨意,这个冯渡究竟是什么来头,下官并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此事绝非冯渡一人所为,一个小小的御史,还不至于有胆子冒着得罪所有皇子的风险,上这道吃力不讨好的奏疏,他的背后必有人指使,至于这个指使之人是谁呵呵,或许是留在长安的皇子,也或许是有别的庶出皇子故布疑阵,假旁人之手一步一步除掉嫡出皇子,任何可能都不能排除。”

    李素愈发惊讶,这一点上,李义府比他想得更深远,原本李素只锁定了魏王李泰和长孙无忌两人,但李义府却提出第二种可能。

    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尽管可能性极小。

    庶出的皇子若欲争储,最大的敌人自然是嫡出的李泰和李治,首先分而击之,将李治支离长安,让别人怀疑是李泰布的局,嫡子之间互相猜疑,互相敌对,最后得益的是谁?

    这里面可以作的文章实在太多了。

    李义府接着道:“总之,长安朝堂这潭水看似清澈,实则浑浊不堪,只不过那浑浊的地方藏在暗处,寻常人无法发现,既然如此,我等欲保晋王殿下留在长安,只能选择将这潭水搅浑,越浑越乱越好,晋王已然身陷危局,若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恐难破此危局。”

    李素沉吟半晌,缓缓道:“李兄刚才说,欲破此局,须换条路走,又说把这潭水彻底搅浑,请教计从何出?”

    李义府直视李素,道:“制造事端,祸水东引。”

    李素一怔,然后陷入深深的思索。

    ***************************************************************

    太极宫。

    常涂跪在李世民面前,面无表情地禀奏着手下刚刚查到的消息。

    “据查,监察御史冯渡,河南贫寒农户出身,家贫好学,贞观元年河南大旱,冯渡携家小逃难关中,落户蓝田县,朝廷抚恤难民,分予冯家良田六亩,免其赋税三年,冯家由此得到喘息,遂一心读书求取功名,贞观八年,冯渡以乡贡而进明经科,后来投行卷入蜀王殿下府上,蜀王荐于朝廷,遂录用为礼部主事”

    李世民听到这里,眼中精光暴射,语气阴沉道:“蜀王李愔?你确定没查错?”

    常涂垂头道:“老奴不敢欺君,所言一字不假。”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不敢置信之色,冷冷道:“继续说。”

    常涂接着道:“冯渡自贞观八年始任礼部主事,历时六年,贞观十四年,冯渡调任监察御史,纠察诸官风纪及不法,任内颇有人望,侍中魏征生前曾多次赞誉其不畏强权,敢鸣不平事,直到如今,冯渡仍是监察御史,再无调动。”

    李世民皱眉:“他怎会与蜀王扯上关系?蜀王向来不思进取,恣意任性,甚少为朝廷荐才,这个冯渡当初怎会想到投行卷到蜀王府上?再说,朕的皇子们没有一个愿意离开长安,包括蜀王也常称病驻留长安数年仍不走,冯渡上的这道奏疏连蜀王都包括进去了,他是什么意思?”

    常涂沉默片刻,忽然道:“要不要老奴将冯渡缉拿下狱?老奴对刑讯颇有心得,寻常人在老奴手下撑不过半个时辰,知道的全都招了”

    李世民狠狠瞪了他一眼,道:“冯渡只不过上了一道奏疏而已,魏征才去世几天,朝中便有因言获罪者,朕若将冯渡拿下狱,你难道想让天下人唾骂朕是昏君吗?”

    常涂垂头:“老奴不敢。”

    李世民哼了哼,道:“叫你的人密切注视冯渡的一举一动,若有异常及时来报。”

    “是。”

    “只许监视,不许对他有任何行动。”

    “是。”

    “朕下旨之后,诸皇子反应如何?”

    “诸皇子皆不愿离京,得知是冯渡带头上谏后,皆对其痛骂不已,昨日越王殿下还领着一群功勋子弟朝冯渡的府邸扔了火把,差点烧了他的屋子。”

    李世民面现怒色,重重一哼,道:“这些不争气的东西!”

    缓缓阖上眼,李世民此刻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

    蜀王李愔竟是蜀王。

    可是,果真是他在背后指使冯渡么?

    蜀王是个典型的纨绔,性好游猎渔色,性情暴躁跳脱,从来没有参与过朝堂任何事务,在朝中的人脉也几乎没有,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没事去指使冯渡上那道对他自己也不利的奏疏?除非他吃错药,嗑多了五石散。

    然而,李世民转念一想,想到一个细思恐极的事实。

    蜀王李愔,是吴王李恪的亲弟弟,同父同母所出,若此事是吴王李恪暗中撺掇指使呢?如果是他,他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小小的御史,背后竟牵扯出如此复杂的关系和阴谋,李世民浑身不由有些发冷。

    “你先退下,朕再好好想想。”李世民无力地朝常涂摆摆手。

    常涂垂头退出殿外。

    殿内只剩李世民一人,这时他才缓缓阖上眼,吐出胸中一口浊气,揉了揉额角,神色无比疲倦。

    李世民不是昏君,当皇帝十八年了,这些年将朝堂和天下打理得生机勃勃,百废俱兴,昏君可干不出如此伟业。

    这几日发生的事如走马观灯般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所有的一切事端也好,阴谋也好,其实都指向同一件事,东宫储君。

    嫡长子李承乾被废了,东宫久悬未立,最着急的不是他李世民,而是朝中诸臣和天下百姓士子,以及那些对他虎视眈眈的门阀世家。

    太子未立,后继无人,天下臣民人心动荡,这些都是不稳定因素,更何况李世民正在积极准备亲征高句丽,若不把太子的问题解决,国无储君,监国无人,教他如何放心东征?

    “看来确实该立一个太子了。”李世民喃喃低语。

第八百一十九章 天家父子() 
李世民很累。

    累的不是国事,而是算计人心,算朝臣的心,算皇子的心,平衡左右朝局稳定,还要兼顾教导皇子的为人品性。

    太累了,比批阅一千份奏疏还累。

    可是再累他也无法跟任何倾诉,这个皇位是他当初冒着天下大不韪,不惜弑兄杀弟逼父才抢到手的,自己抢来的皇位,含着泪也要撑下去。

    朝臣容易掌控,朝局不难稳定,李世民真正头疼的是他这十几个儿子。

    放眼望去,真没几个争气的,除了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再没有别人了。

    自己都不争气,他们哪来的底气和资格暗中觊觎东宫之位?他们疯了么?

    李世民发现自己跟年轻人有代沟了,实在不懂年轻人的想法。

    疲倦地揉着额头,李世民忽然觉得自己很失败。

    在民间来说,他是有福的,总共生了十四个皇子,实可谓开枝散叶,然而,当真正面临继承家业的问题时,那些皇子却鲜有拿得出手的,就算他最疼爱的李泰和李治,他们也有各自的缺点毛病,而吴王李恪原本不错的,可惜他是杨妃所出,同时也是庶出的身份,无法名正言顺。

    究竟谁能继任东宫,李世民此刻心里很迷茫。

    静谧的殿外长廊传来轻悄的脚步声,一名宦官垂头站在殿门外,轻声禀道:“陛下,晋王殿下觐见。”

    李世民从深思中回过神,眼中闪过一抹疼惜的笑意,挥了挥手,道:“宣他进来。”

    很快,李治的单薄瘦弱的身影出现在殿外。

    “雉奴拜见父皇。”李治规规矩矩在殿门内行礼。

    李世民此事的笑容很轻松,语气也松快许多:“快进来,走近些,让朕看看朕的雉奴。”

    李治也露出笑容,朝李世民走去。

    一直走到李世民的案桌前,李治绕过案桌,直接跪坐在李世民面前。

    以前李世民将李治带在身边抚育时,李治也是这么做的,父子之间甚少讲究礼法,李家原本就有北方鲜卑的血统,骨子里有着豪放不羁的性情,没有外人时,往往忽视了中原礼制的许多繁文缛节。

    李世民一把将李治拽过来,紧紧搂在怀里,然后狠狠在李治脸上吧唧一下,哈哈笑道:“吾麒麟儿魁壮矣!”

    李治十六岁了,被亲爹这么吧唧一口也丝毫不觉得不好意思,反而呵呵直笑。

    李世民表达感情的方式很直白,在外臣面前他是雄才伟略的天可汗,但在自家儿子面前,他却表现得像个慈父,当然,仅仅是“像”而已。

    当初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带着满身的鲜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