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大国重器 >

第7部分

重生之大国重器-第7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国重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路铁路,常年冻土,是遇到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冻土是指0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各种岩石和土壤。

    因为温度低,岩石和土壤内的水分都结成冰,不容易变形,冬天变得坚硬无比。

    夏天,温度升高,岩石和土壤内部的冰受热融化,化成液态水,直接造成土壤变形。

    而铁路施工,是一项很精确的工程,尤其对钢轨高差、线间距要求很高。

    列车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哪怕是几个毫米,也可能造成一场事故。

    更何况,冻土的变形,完全不止几个毫,少着几公分,多达十几二十公分,如此大的变形,对铁路影响太大,显然不适合在冻土上修建铁路。

    然而,从格尔木至xc,绝大部分无人区,都存在常年冻土,想要绕开,完全不可能。

    不然的话,铁路设计院的前辈们,也不会花费近四十年的时候,专门建立风火山冻土实验基地,对冻土进行观察实验。

    因此,冻土问题,必须解决,才能修成一条稳定的铁路,通往神圣之地xc拉萨!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总结出四种在冻土上修建铁路的办法。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在冻土上修建桥梁!

    冻土受温度影响较大,铁路设计师们便想到,如何避开冻土,将列车行驶过程中带来的冲击力,直接支撑到地下的岩石持力层上。

    持力层变形小,如此一来,冻土对线路的影响,就可以忽略。

    要将列车行驶产生的冲击力,作用在持力层,唯一的办法,便是修建桥梁,地下采用桩基施工,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办法。

    然而,修建桥梁,存在一大缺点,那就是造价非常高。

    修建桥梁的投入,相同公里数下,桥梁的投入,基本上是路基的三倍。

    天路铁路占线长,冻土地段占据九成,如果全部采用桥梁建设,花费之大,无法预算。

    另外,格尔木至xc,绝大部分都是无人区,砂石料和水泥运输和资源,都是难题,这无形中增加了建设成本。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铁道部最终否决了这种全部使用桥梁来解决冻土的办法。

    一次次实验后,铁路皇家设计院的前辈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找出了在冻土上修建路基的办法。

    既然冻土受热会融化,造成线路变形,那有什么办法,能让冻土永远保持冻结的状态呢?

    如果冻土一直保持冻结状态,冻土内的冰,无法吸收热量,就无法融化,冻土就永远是冻结是状态。

    朝着这个目标,设计师们最终有找出了三种在冻土上修建路基的办法。

    第一种是块石路基结构,即在路基底部,和原地面接触的地方,填筑一定的厚度块石,块石上面,在使用路基填料。

    由于块石只见存在空隙,能有效的保护冻土,起到降温作用。

    秦舒淮清楚的记得,天路铁路路基设计时,有80%以上采取了以块抛石路基和块、碎石抛石护坡为主的路基新结构。

    据传,块石路基的新技术来自一次野外的无意发现。

    在青藏高原冻土区考察中,科研人员无意间扒开了一片碎石堆,在下面发现了冰雪,而附近的地面因阳光照射升温都已翻了浆。

    科研人员把这个意外发现模拟进了铁路施工,实验证明:块碎石间因有空隙,相当于一个半导体,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

    块石路基成本低,效果好,很快便在天路铁路大规模的设计。

    还有两种在冻土上修建路基的办法,一种叫通风管路基,便是在冻土上面埋设一节节的特制混凝土管,在混凝土管上填筑路基。

    当热量吹来时,会通过通风管,形成循环,如此一来,冻土在夏天根本没法吸收热量,也就没法融化。

    另外一种是在路基两侧插入热棒,在热棒里面,装的是吸收热量的液态氨。

    当冻土内温度升高时,液态氨在热棒底部吸收热量变成气态氨,气态氨上升到热棒顶部的冷凝器,遇冷再次变成液态,沉入底部,如此反复,将冻土中的热量带走,起到降温的作用。

    块石结构路基、通风管、热棒,三种方法采用的原理都一样,都是使冻土不融化,保持原状,确保铁路的稳定和安全。

    秦舒淮大体浏览了一遍图纸,脑海中慢慢的浮现了当年施工的情景,很多技术知识,都想起来了。

    整个过程,秦舒淮花费约半个小时。

    这时,外面传来说话声,只见郭彬和叶萌春走了进来。

    郭彬和叶萌春年纪相仿,都是二十八岁,但叶萌春先参加工作,最后还是郭彬先提拔。

    “舒淮,这么用功啊。”叶萌春走近办公室,有些惊讶道。

    平时,也没见秦舒淮单独一人在办公室看图纸。

    周围荒芜人烟,吃完晚饭,大家还是喜欢出去走走,基本上养成了这种习惯。

    “马上要干活了,要先熟悉一下图纸。”秦舒淮微笑着道。

    “也是,舒淮,二工区技术可全靠舒淮你了,你可别指望马部长。”叶萌春坐了下来,神色得意道。

    一直以来,叶萌春都是大嘴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但为人并不坏,秦舒淮对他到不感冒。

    “叶哥,怎么全靠我呢,马部长才是主力,我就一个打酱油的。”秦舒淮笑着道。

    要是前世,秦舒淮对马超还不了解,不明白叶萌春这话什么意思,但现在不同。

    秦舒淮对马超和叶萌春都很了解,当然明白,叶萌春说这话的意思。

    奈何秦舒淮装傻,装着什么不知道。

    “什么主力,马超他要不是在公司有关系,他能干副部长?”叶萌春不屑道。

    在叶萌春内心,对马超很抗拒,主要还是工作年限原因,郭彬和他同年,如今是技术主管,而比他们俩都小的马超,居然干了副部长。

    关键是,马超技术不行,如果马超技术牛逼,叶萌春低头就低头,现在马超根本拿不出让他们信服的能力,如何服众。

    郭彬一直站在一侧没有说话,听叶萌春发扰骚。

    对于郭彬和叶萌春未来的事业,秦舒淮有些印象,最终,郭彬坐上了项目经理职位,也就是八九年的工班长。

    而叶萌春,从技术员干到技术主管和副部长,部长一职硬是没提上,最后只好转现场,干了作业队长一职。

    叶萌春的事业,明显比郭彬狭窄,这和他到处发扰骚的性格分不开。

    马超最终比秦舒淮还走的远,到了公司副总的层次。

    “有这么会事啊,我怎么没听说。”秦舒淮假装不知道。

    “你不知道也很正常,毕竟你来工班的时间短,郭彬和他可是同时进的一个工班,最后提马超干副部长,郭彬才提拔了一个技术主管,这不是因为关系因为什么,马超的技术,哪里比郭彬强?”叶萌春唯恐天下不乱。

    “萌春,别在说了!”见叶萌春越说越离谱,郭彬开口道。

    “郭彬,我说的是事实。”

    秦舒淮一言不发,默默地听着,他很清楚,叶萌春在挑拨自己和马超的关系。

    显然,叶萌春把秦舒淮当成刚毕业的学生,思想单纯,好忽悠。

    如果是前世,听到叶萌春的话,秦舒淮也许会对马超有所反感,觉得这人的确不值得自己尊敬。

    但是现在不同,在秦舒淮看来,叶萌春就是一个没事找事的家伙,这样说马超,不止会得罪人,还让人很反感。

    一旦传到了马超耳中,对叶萌春来说,百害无一利。

    马超关系不弱,怎么说也是叶萌春上级,私下里说上级领导的坏话,这可不是好兆头。

    重生后的秦舒淮发现,工班的工程部,每一个人心怀鬼胎,在算计别人,内部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为了提拔,都采取不同的手段,只为了能踩着别人上去。

    如此看来,依靠非常规手段,想快速提拔,相当的困难。

第十章 原则性问题() 
第二天,秦舒淮分管的工地,第一颗旋挖钻桩基成孔,给秦舒淮报验自检。

    在铁路单位,报检的流程,一般是施工队自检合格后,报工班的技术员,技术员自检合格后,再报现场监理。

    对于桩基施工,施工队按照工班技术员交底的孔深,钻够孔深,就不会再钻,然后便是报工班技术员检验。

    当秦舒淮来到工地时,施工队已经做好了准备,测绳早已放在孔内。

    桩基报验,最基本的检验内容,如孔径,孔深,垂直度,泥浆比重等项目。

    其中孔径,指的是桩基的直径,设计的桩基,是一米直径,那么检验时就要满足这个要求。

    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桩基的直径呢,通常使用探笼,就是把钢筋笼做成桩基直径大小,桩基直径6倍长,用吊车吊起之后,放入钻好的空内。

    如果这个探笼能下去,那就说明桩基的直径是够的。

    孔深,毋庸置疑,就是桩基的深度,在开钻前,技术人员就超好了标高,交底给了施工队,让他们钻多少米的深度。

    而孔深的测量,一般采用测绳,就是用特制的绳子,并在绳子底部,吊一个三角重物,放入孔中,检测孔的深度。

    毕竟一个深五六十米的孔,孔有都是泥浆,总不能下去测量孔深。

    在测绳上,每隔一米,都有一个读数,可以根据测绳的读数,知道孔的深度。

    秦舒淮到现场的时候,施工队已经放好了测绳。

    “秦工,测绳已经放在孔内了,你看看读数吧。”施工队的技术员张赫笑着道。

    张赫现年二十六岁,此前一直干冲击钻,去年才开始跟随他的老板,干旋挖钻。

    相对来说,旋挖钻的钻进速度更快,比冲击钻更累。

    “是昨天校核的那根测绳吗?”秦舒淮面不改色道。

    校核测绳,无非就是用钢尺,对这根测绳进行长度校正,确保测绳的长度准确。

    因为测绳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桩基的深度是否满足要求。

    而且测绳的材质也有要求,不能有弹性的材料,确保测绳使用后不会变长,保证齐准确性。

    从九八年开始,施工队越来越不老实了,为了偷工减料,可谓是用尽手段。

    他干活和校核的测绳,有可能不是同一根,比如校核的测绳长度和标准都够,实际使用的测绳却是另外一根,长度不足。

    如此一来,务必导致钻孔深度不够,不符合设计要求。

    对工班来说,桩基长度不够,是偷工减料,但对施工队来说,他们少干了一部分活,却拿了施工桩基全长的钱,减少了时间。

    毕竟桩基越往下,地质越硬,大部分持力层都是岩石,旋挖钻在上部一小时可以钻八米,在桩基底部,因为地质太硬,有些时候,连半米都钻不进。

    更何况,钻土质和钻岩石,对钻机的磨损,那可是天壤之别,还浪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有些施工队为了缩短时间,往往在测绳上做手脚。

    这种情况,尤其在冲击钻的队伍中,经常出现。

    当秦舒淮听说张赫这个队伍之前是施工冲击钻的,心里便留了心眼。

    “就是昨天校核的那根测绳,工地就这么一根。”张赫道。

    就在这时,一辆车来到现场,马超从车上走了下来。

    “马部长。”

    “马哥!”

    “小秦,成孔了?”马超问道。

    “刚成孔,我给他验验孔深。”秦舒淮道。

    这两天,马超虽然也跑现场,但是技术工作都不管,都是秦舒淮负责,甚至连指点都没指点。

    不像一个技术员人员,到是像一个现场作业队长和领工员。

    “嗯,你验吧,验完给李工报验,及时浇筑。”马超吩咐道。

    秦舒淮点头,来到桩基旁,张赫笑呵呵的过来,道:“秦工,你掂掂,看是不是到底了。”

    测绳下方是一个三角铁块,触碰到底的时候,持绳的手明显能感觉的到。

    秦舒淮接过绳子,然后上下掂了掂。

    如张赫所说,的确到底了。

    再看测绳读书,54米出来约20公分,秦舒淮用尺子量了一下超出的部分,是19公分。

    也就是说,这个孔深是54。19米。

    “设计多少。”

    “54米”

    比设计超19公分,这个深度还是可以的,因为底部有沉渣,重些的小石子和土块,都沉在底部,所以在钻进的时候,肯定要比设计孔深深一些。

    “底部岩石和设计相符吗?”秦舒淮又问道。

    因为每一个桥墩的桩基,在图纸上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