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娇蛮小医娘 >

第104部分

重生娇蛮小医娘-第104部分

小说: 重生娇蛮小医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月怔了怔,随即恍然大悟,太子是想利用这群太学子弟来向皇帝施压?

    太子随即向陈公公命令道“你去彻底的查一下现在的太学和国子学的趋向如何,以及两位太常卿是什么样的人。”

    听了太子的安排后,陈公公有些不解道“打听太常卿是为什么?”

    “陈公公你废话有些多了,还不快去。”

    陈公公只能选择了闭嘴,退了下去然后命令下面人按太子的吩咐去做。

    太子又与冷月说了一会儿话,冷月便退下了,太子给她的命令是辅助烟雨夺下接下来几个赛的魁首。

    第二日,等太子完早课后,陈公公便呈了调查的。

    太子仔细的看过了递过来的之后,眼闪过了满意之色。这两位太常卿都是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的五经博士,其国子学的太常卿更是许筠的恩师。

    “陈公公,准备一番,将这两位太常卿偷偷召入东宫。切记,不要让任何人发现,给他们换一件内侍的衣服之后再悄悄带进来。速去速回”太子随即吩咐道。

    “可是,殿下,这两位老先生可不是那么好请得动的。”陈公公皱着眉头为难道。

    太子笑道“你让人说,太子有了疑惑的地方,希望两位老先生来替本宫传道解惑。”

    等东宫的人得到吩咐出去后,陈公公非常不安的观察着太子殿下的颜色,“殿下,您到底要做什么啊?

    太子没有理会陈公公的问题,而是独自去了房,拿了一本《尚》静静地翻看着。

    直到穿着小太监衣服的两位太常卿被偷偷带进东宫,太子都一直在阅读着卷。

    原本因为被强迫穿太监衣服而心有不悦的两位太常卿见此,便释然而笑。太子既然是因学习有疑惑才召见他们的,那一点点的不悦自然不翼而飞。

    太子见两位老先生进来,连忙起身,恭敬地躬身行礼,请两位老先生入座。

    两位老先生自然是受宠若惊,连连还礼,“折煞老臣了,怎敢让殿下行此大礼。”

    太子笑着道“本宫早已参加过国子学的入学礼,虽然本宫没有与其他弟子一同课,许筠博士却是本宫的老师,因此本宫也是国子学和太学的诸生之一。既然是国子学和太学的子弟,学生自然要对两位老先生行师礼。”

    国子学的太常卿闻言,朗声笑着撸着花白的长须,连连点头。

    倒是太学的太常卿一直没有说话,他开始怀疑太子殿下召见他们不是为了解惑,但究竟是为了什么,他又不知道,因此内心有些瑞瑞不安。

    “能够跟成为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子弟,和才华横溢的诸生们一起成为太学的一员,这是本宫的荣耀,但是最近……”太子故意拉长了声音,皱着眉头说道。

    国子学太常卿闻言愣了愣,有些不安。

    太学太常卿却是松了一口气,终于说到真题了,于是接话道“最近有什么事情吗?”

    “最近本宫觉得太学诸生们有些得意忘形,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太子故意加重了语气,厉声道。

    两位太常卿均是吓了一跳,原本和颜悦色的太子发起怒来,神色的杀意和威严和皇帝是一模一样。

    太子继续厉声道“诸生们难道是一心只读圣贤,两耳不闻窗外事吗?难道不应该学以致用吗?脱离了朝堂政事,读再多的圣贤又有何用?不能为主解忧,不能为百姓谋福,这难道不是白读了吗?”

    两位老先生面面相觑,其一位前道“并不是子弟们不关心朝政事,只是子弟们现在还不是朝廷命官,没有官职在身,怎么能参和朝事物呢?”“即使现在没有官职,但是臣子是臣子,是要辅佐君主的。如果君主有忧,作为臣子的,是不是应该为主分忧呢?可是,为什么太学下下却对太子妃内定之事置若罔闻呢?”太子说着,眼神便锐利地射向了两位老先生,脸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春选太子妃,难道是为了维护一个宗族的利益而走的一步棋吗?”

    。。。

    :

第一百八十三章 抗议抗议!罢课抗议!() 
太学太常卿反复咀嚼了太子话语里的深意之后,深思熟虑后不确定地开口问道“您的意思是说,太子妃已经内定了?这次春选只是走形式?”

    见太子不可置否地点了头。 :匕匕·····首·发

    太常卿握紧了自己的拳头。太子想要拉拢士林学子丰满自己的羽翼,这一番话无疑是在试探他,倘若他稍微说错一点儿的话,会毫不犹豫地被太子踢出局,这样他的仕途会一片迷茫,一切将会付诸东流。

    起太学太常卿的京,国子学的太常卿便显得轻松多了,他已经七十了,再过一年要解甲归田了,这朝堂里的派系争夺,他都不想参与,“殿下,老朽的职责是教导国学的子弟,您说的这个问题不是老朽能插手的,”

    “但教导国子学诸生恪守本分,为国为民,直言极谏的不也是老先生的职责吗?”太子负手在背,朗声道“何为直言极谏?能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无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事君若此,才可谓忠君之士。”

    太子一字一顿地说着,双眼紧紧地盯着两位太常卿,“如今国君不能识忠奸,亲佞远贤。太子妃不但要协同帝后祭天,也要作为众妇表率。这样重要的位置,怎么能不随随便便内定一位闺秀呢?国君犯了这样大的错误,难道两位太常卿不该引领子弟们谏吗?”

    “若是两位老先生害怕会引来祸端,大可不必担心。你们只要要稍稍提点一下诸生们,不必亲自出面。而你们来东宫的事没人知道,这一样来的话,今日本宫与两位先生的对话,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世勋派自有世袭爵位,不担心在朝的说话的分量会降低。但是清流派呢?等外戚们日益壮大势力,把持着朝重要的位置,士林子弟们在朝还有立足之地吗?”

    “太学选择沉默?是因为害怕吗?你们为了眼前的安危,选择了旁观,但是你们不害怕这次的沉默,会让清流派付出巨大的代价吗?”

    太子一句一句的引导着两位太常卿,将利弊分析地一清二楚。

    朝如今已经分为四股势力,武将势力、世家大族或太学出身的清流派势力、世袭官位的侯爵们所在的世勋派以及春风得意的外戚势力。

    其以四大世家为首的清流派势力最为强大,只是这些年,外戚们与武将实力或是世勋派不断联姻,势力越来越大,已经有远超清流派的势头。

    若是韦氏帮着韩氏之女成了太子妃,韩太尉会牢牢地和韦氏捆绑在一起,清流派失去了韩太尉这员主力。这对清流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而苏姚当选太子妃的话,王氏与武将势力结盟,对清流派照样不利。

    两位太常卿都是聪明人,自然知道其的厉害。

    国学太常卿虽然过不了多久便要告老还乡,但是他的门徒都还在朝为官,且都是清流一派。

    他一改原先漫不经心的态度,沉吟道“内定太子妃的确是不对的,太学会和国子学召开了斋会对次问题进行讨论的。”

    太学太常卿附和着点了点头,“那么,太子殿下跟我们是同样的想法吗?”

    太子冷笑一声,“本宫只不过是支持正当的世子妃甄选而已退下去吧。不过本宫希望以后两学在行动的时候,能过平和一些。”

    两位老先生退下后,太子收起脸的严肃,换了笑意盈盈的神情,得意洋洋地对陈公公道“看着吧,这次太子妃甄选绝不会再是个人私欲的工具了。”

    陈公公却是面如死灰,连双腿都忍不住开始打颤,“殿下,您知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你这是煽动太学子弟捲堂罢学,这事要是被陛下知道了……”

    “父皇不会知道的,今日之事都给本宫闭紧了嘴巴否则,决不轻饶”太子的面再次换了严肃的神情,身带有一股不容触犯的威严与气势。

    “殿下这会不会给前朝带来大麻烦?”陈公公还是有些后怕,“万一前朝出了什么岔子……”

    陈公公突然不再说话了,他选择了闭嘴——他看见了太子眼睛里的冷意。

    “本宫这样做反而是帮了父皇。父皇多年来深受外戚强大之苦,太子妃甄选不是父皇不安愿意插手,而是他不宜明面插手。若是太学子弟联名,罢课示威,无疑是个父皇一个插手的理由。算此事失败了,此事是太学子弟联名而行,朝廷不可能处置所有的太学子弟,所以此事风险平摊到每个太学子弟身,是小之又小了。”

    欣喜在太子的脸渐渐蔓延开来,语气愈加轻快,“朝廷是无法忽视诸生们的联名既是太学诸生们失败了,清流派掌控的御史台也会以此为理由弹劾,这样的话,父皇有了活动的余地。”

    “如果这件事情有什么差错的话,将会危及殿下您的位子。这样做未免也太危险了。”陈公公还是有些不安,皱眉道。

    “本宫只是提点了一下两位太常卿,之后不会插手。两位大人不说又怎么会危及到本宫?”

    “什么?”陈公公有些惊讶地看着太子。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之后又放手不管,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后续动作不跟的话,并不能确保烟雨姑娘成为太子妃啊。

    “既然要公正的进行太子妃甄选,必定是选贤举能,本宫相信,烟雨姑娘一定能胜出的,更何况她身边不还有一个修成君吗?”

    太子随意把玩着手的茶盏,面隐隐带了冷意。

    如果可以他当然想将烟雨提前定为太子妃。

    只是那样会将他的心思暴露在太后面前,如果因此被太后察觉到他对韦氏抱有的敌意,那得不偿失了。

    陈公公伺候了太子那么久,自然也明白其的威胁性。

    太后最开始支持的是皇长子——废太子秦王。因为秦王的身带有更多韦氏的血统,他的生母郑贵妃是襄城君的嫡女,而襄城君则是韦太后的长姐。

    秦王本应该是嫡长子的,若不是当年皇帝登基时,没有册封郑氏为皇后,而是突然立了还是王良娣做了皇后。

    再后来,因为郑氏用巫蛊诅咒王皇后,被火刑烧死,废其子段少荣为秦王,襄城君一门被屠尽。

    至此,太后是深深恨了王皇后。

    之所以太后能容忍王皇后的儿子登太子之位,并且庇护其子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因为太后喜欢这个听话的孙子,不仅是懂事听话,而且看去对太后很是亲密,甚至与韦氏兄弟相处的也非常融洽。

    二是因为太子从小是在皇帝身边长大的,似乎与皇后并不是那样亲密,对王氏一族也没有过多的接触。

    三是因为皇帝太喜欢太子了,想要废掉太子还是有难度的。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太子对韦氏亲密的基础,如果太子对韦氏抱有敌意的想法被太后察觉的话,韦氏会想法设法的把太子废掉,重立秦王。

    这些年来太子正是如此如履薄冰的夹在王韦两姓间行走着,既不能与王氏太亲密,以至惹得韦氏起疑心。也不与王氏太疏远,从而失去王氏这个大靠山。

    陈公公在这一瞬间才明白,太子以前与太后和韦氏亲密的行为,只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在演戏。

    “能够服侍太子殿下是小人的荣耀。”陈公公发自内心地赞扬太子,小小年纪能周旋于政治漩涡之而不沾湿鞋袜,“殿下日后必定会是一位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的贤帝。”

    太子闻言一下子又将眼的冷意收起,换了一副开朗乐观的样子,耸肩笑道“哈哈,陈公公差不多行了,再夸下去,马屁可要拍穿了。”

    陈公公也跟着不还意思地笑了。

    “看来这一段时间皇祖母和母后可要睡不安稳了。要不,明日去给她们两位面前,请个安,撒撒娇?”太子一边喜笑颜开,一边跑向窗边看着许烟雨送给他的盆栽,此际它已经冒出了一个小芽,小小的嫩嫩的,犹如太子心的爱慕之情。

    每当他不安时,他会看看这个新萌芽的小生命,来抵制他内心的恐惧。

    翌日,太学和国子学的诸生们果然联名,这渐渐地在朝廷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骚动,诸生们罢课静坐在朱雀门外示威,

    一开始皇帝没有任何回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但诸生们抗议几日后,随着御史台的首长,柳司空的率先发难,无数清流派的官纷纷,事态愈演愈烈。

    这样,事情开始按照太子的意图顺利的发展着,随着越来越多的官谏,甚至有一名御史台的侍御史在朝会大殿当场撞柱,清流派成功扼住了外戚们的咽喉。

    这对皇帝来说,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