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

第442部分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第442部分

小说: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殿下,您真的放心让我们走么?就不怕我们在路上……”禄东赞知道李承乾一直强调松赞干布是什么意思,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问出了这个不该问的问题。

    “事实上我并不放心你们,不过我知道你们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高原上的生活太过艰苦,所以你们才会不断的想着扩张,现在我给了你们这个机会,同时也给了你们有力的支持,这样的情况下,我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理由选择背叛自己的誓言。”

    “中原有一句成语叫‘求同存异’,我想这句话应该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状态的真实写照,而且你不要总是在心中对大唐报着一种仇视的态度,换个角度想一想,似乎对大唐发起挑衅的是你们,发动进攻的还是你们,有今天这样的结局也不是什么难以预料的事情。”李承乾占领道德至高点的一番话说的鞭辟入里,让人无法反驳。

    禄东赞听完李承乾的一番话之后,也陷入了沉默,半晌之后才叹了口气说道:“唉,是藏国公太心急了,微臣当初也劝过他,不要对大唐发起进攻,但是……”

    “这没什么,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改正!”

    对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吐蕃大相,李承乾身为一个有着收集癖的穿越众,如果能将这个人收归手下,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他才会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来会见禄东赞,与他讨论事情的对与错。

    “臣愚钝,请殿下明示。”禄东赞皱了皱眉,不知道李承乾到底想要说什么。

    因为作为大唐太子,根本没有必要与他一个吐蕃的败军之将讨论这些东西,他只要提出自己的要求,吐蕃人为了生存下去,便一定会按照要求去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慢慢领悟吧,此去天竺山高水长,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想本宫的话,想通了就去找薛仁贵。”李承乾站起身,笑着结束了与禄东赞的对话,并且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迷。

    若禄东赞真的有心归顺大唐,那么他一定会想清楚李承乾为什么会有心情与他聊这么多有用没用的东西。

    但如果禄东赞的心中只有仇恨,那么他就会陷入迷惑之中,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为什么,即便他能够想到李承乾是想要招揽他,作为一个心中满怀仇恨的人,他也会对这份招揽不屑一顾。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就是李承乾对于禄东赞的态度,虽然他有着对古代名人的收集癖,但这并不在代他可以无限制的迁就。

    而且像招揽这种事情,李承乾也怕被卷了面子,万一他当面提出来之后,被禄东赞否决的话,这多多少少有些丢脸。

    李承乾不是李二,他没有李二的那份心胸,在‘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某太子对于面子的重视程度,甚至远高于大唐皇帝李二陛下。

    (本章完)

第906章 无意间引出的问题() 
第九零四章

    人都说三岁看老,这话说的其实一点不假,李承乾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顶着大唐太子的名号横行无忌,但是骨子里那种小市民的思想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

    他也是知道想要当一个上位置需要有广阔的胸襟,在很多事情上也在不断提醒自己,要信任下属,要包容,但是何事情都是说易做难,明白和能做到完全是两件格格不入的事情。

    所以他才会将老曹的那句话奉为自己的座右铭,也在大唐留下了‘睚眦必报’的诨号,不过小市民的心态让他做的并不彻底,短时间来说他还不能像老曹那样‘梦中杀人’,展现给外人看的只是一种外表上的狠辣,实际上骨子里还是有些‘虚’,很多事情在时过境迁之后才会后悔自己做的错了。

    不过好在李承乾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一颗聪明的脑袋,知道错了之后会很快的纠正,努力使自己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太子殿下,三日不上早朝,不知是何道理?”就在李承乾呆呆的想着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时,杜正伦不经通报,气势汹汹的直接登门了。

    “本宫身体不适,罢朝五日,杜侍郎还有什么问题么?”对于这些个把名声看的比命还重要的文官,李承乾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无奈的翻了个白眼。

    自家老头子都对杜正伦等人赞赏有加,他一个太子,就算是再叛逆,也不可能在老头子还活着的时候否定他的判断,只能萧规曹随跟着附和,然后缩着脖子装孙子。

    “太子殿下身体不适可有请御医看过?”杜正伦不知是读书读坏了脑子,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尽管看出了李承乾眼中的不耐,但却依然不依饶的追问着。

    “本宫的身体如何自己会有判断……”李承乾被问的有些急眼,对着杜正伦回瞪一眼说道:“杜侍郎不去忙自己的事,却跑来关心本宫的身体情况,不知此为何意?”

    “殿下,陛下临朝近十年,却从未因身体不适而罢朝数日,而今陛下亲征,只离京月余,您就如此行事,若是陛下知道又当如何?”杜正伦梗着脖子说道。

    作为一个诤谏之臣,自己小命如何根本不被他看在眼中,反正只要一天没有被砍了脑袋,他就要说下去,否则他就认为自己对不起自己领的那一份俸禄。

    李承乾咂了咂嘴,看着老杜半天没有作声,心中在为自己要不要妥协纠结着。

    杜正伦则是毫不退缩的与他对视着,似乎只要他不上朝,便要继续纠缠下去,而且还要找他老子告状。

    “唉!杜侍郎,你可知道,本宫这病是心病,非药石所能起效的,即便是御医看过又能如何?父皇若是知道了,怕是也会牵扯他老人家的精力,徒增烦恼罢了。”对视看刻之后,李承乾语气一软,换了一种说法的方式。

    “心病?殿下有何心病?可否说与臣知?”杜正伦的心奇心被勾了起来,或者说他想看看李承乾到底打算用什么法子继续拖延不去上朝也可以。

    “杜侍郎可知逃民?”李承乾再次叹了口气,随随便便找了一个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出来。

    逃民,按现在的理解,可以算成是没有户口的人,在古代很多人为了逃避徭役或者高额的赋税,或是投奔高门大户,或者逃遁进山,躲过了人口普查,却让自己变成了黑户。

    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自己的房产,属于他们的自己那一条烂命。

    因为一无所有,这些人大多从事一些低贱的工作,或者是将自己卖给大户做一个没有自由的仆役,当然更多这样的人变成了社会上的毒瘤,拉帮结派,打家劫舍,可谓是无恶不做。

    杜正伦虽然说是一介文官,不过却也清楚逃民带来的危害,此时听李承乾提起不由怔了一下,皱着眉头说道:“臣知晓!”

    “杜侍郎知晓便好。”李承乾面现愁容,长长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那么杜侍郎可知道我大唐有多少逃民?”

    “这……”杜正伦被问的哑然,这个问题实在太过刁钻,若是知道有多少逃民,怕是早就已经把这些逃民变成顺民了,怎么可能还有逃民这个称呼!

    “本宫统计了一下,这个数字大概在八十万户左右。”李承乾并不指望杜正伦能够回答出自己的问题,直接给出答案之后看着杜正伦说道:“我大唐在册人口有多少?四百多万户吧?现在竟然有八十万户不在户籍,你说本宫如何能不揪心,如何能没有心病。”

    杜正伦这下傻眼了,八十万户逃民啊,就算按照一户有三个人算那也是两百四十万人,更不要说大唐一户并不止三人,真要统计,三百万人总是有的。

    大唐竟然有三百万人不在户籍,这个数字不断杜正伦听了有些傻眼,就算是提出问题的李承乾也有些傻眼。

    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殿,殿下,臣,臣是否可以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呆了半天的杜正伦结结巴巴的问道。

    相对于三百万人口,李承乾几天不上朝的事情根本就不值一提,若是能把这些人全部归籍,就算是一年不上朝又能如何!

    “怎么来的?民部那边有资料,杜侍郎可以去查,看看前隋有多少人口,打仗死了多少人,现在大唐有多少人,加加减减算一算自然会有结果。”

    在这个问题上,李承乾自然不会撒谎,这个数字也是他某段时间闲着没事儿,在户部找资料的时候无意之间算出来的。不过当时的他脑子里并没有意识到人口的问题,所以便给忽略了过去。

    话说到这里,杜正伦已经信了七、八份,知道李承乾统计出来的数字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老杜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去查一查。

    至于说上朝一事……,去他的上朝吧,在这个人数没有统计清楚之前,老杜自己也不打算去上朝了。

    (本章完)

第907章 新的蜕变() 
杜正伦一脸深受启发的样子,八十万户逃民,三百多万人口,如果能把这些人全部找出来登记造册,那么对于大唐来说,完全可以迎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

    三百万人口可以开垦多少土地?又可以缴纳多少赋税?大唐律规定,唐人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岁为丁,六十为老。

    这些人里面凡丁及男十八岁以上这,皆有八十亩口分田,以及二十亩永业田,老者为四十亩,寡妇、妻、妾则为三十亩,凡户主加二十亩永业田。

    这样新开出来的土地按三百万人,人平均五十亩算,那就是一万万五千万亩地。

    杜正伦感觉自己已经快要疯了,扳着手指算来算去怎么也算不明白这些人到底会缴纳多少赋税。

    而且人多了并不全是赋税的问题,大唐执行的是租庸调,这里涉及到的事情远比单单一个赋税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比如服兵役的问题,比如出劳力修桥修路的问题。

    想到最后,杜正伦魔症了一样,竟然连告辞都忘了,踉踉跄跄的离开李承乾位于丽正殿的书房,念念有词的离了东宫,去找与他一样留在长安的虞世南、姚思廉研究逃民的问题去了。

    “殿下,这杜正伦未免太过无礼了吧?”因为夜魅与杨雨馨的离开,李承乾将自己的跟班换成了苏猛,这家伙性子直,看不惯的东西就要说,杜正伦进来不通报,离开不请辞的行为在他眼中自然是极不顺眼。

    “收起你的嘴脸,去外面守着,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来。”李承乾瞪了苏猛一眼,最讨厌他这种马后跑,真要是忠心护主,丫刚刚就应该直接把杜正伦给踹出去。

    李承乾开始怀念夜魅了,如果那姑娘在的话,这些‘闲杂人等’如何进得了自己这书房。

    “喏!”吃了李承乾的排头,苏猛不敢多话,答应一声退了出去,不过这家伙太直,纵然被赶出去,也依旧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而李承乾则是注视着苏猛离开的背影,最后将目光定在门框上,思绪又回到最开始杜正伦来之前的那一段。

    从来到大唐的那一刻一直到现在的贞观八年,李承乾所有的行为都是秉承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直到与禄东赞谈过一次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有一个为人处世的态度。

    小市民的心态必须调整,随着手下的人越来越多,疑心病太重只会让自己众叛亲离,而且就目前来说,他这个太子当的似乎太过和气了,大多数时候都说话都是含糊其词,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

    比如禄东赞,事实上面对这个家伙的时候,他完全可以用太子的身份向其施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为我所用尽为吾之对手,必除之而后快。

    这样的处世方式才是一个上位者应该有的行为,闪烁其词只会让对方更加瞧不起他,甚至会在心里生出某种异心。

    李承乾呆呆的坐在椅子上,默默的想着自己的心事,直到长乐的一张俏脸出现在他的面前:“哥,你又想什么呢?叫了你半天都不应声。”

    “你怎么来了?苏玫她们呢?”李承乾低垂的眼睑缓缓抬起,在长乐的脸上扫了一圈之后,淡淡问道。

    “不就在你身后么,哥,你今天很奇怪啊,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长乐指指李承乾的身后,示意他要找的人就在那个位置,然后说出自己的新发现。

    “想通了一些事情。”李承乾扭头看看站在自己身后的苏玫与孔雯,淡笑着开起玩笑:“怎么来了也不叫我,我又不会吃人!”

    结果不等苏玫等人开口,长乐就撇嘴说道:“得了吧,我们进来的时候就看到你咬牙切齿的表情,除了我谁还敢吱声。”

    “这次算是我的错,下次一定不会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