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61部分

汉起-第61部分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父为使匈奴中郎将,要是钱粮收不齐全,边关的将士就得挨饿。你也在跟鲜卑打过仗,难道就忍心看着将士们挨饿受冻?”

    。。。

    袁府,偏厅

    袁隗与卢植分主客而坐,两人面前摆着几本账册,几副算筹。

    袁隗:“还是不够么?”

    卢植:“钱倒是有余,粮食不够,雒阳的粮食一石超过一百二十钱,陈留、颍川也超过百钱。”

    袁隗:“以前一直半粮、半钱,如今只发三分之二俸禄,就不能少发点粮食?比如粮食、钱各三分之一?”

    管家:“不好啦,不好啦,老爷,门外围了一大群官员、士子,不断大吼。。。”

    袁隗:“他们吼什么?”

    “他们要您主动上书辞职!”

第116章 外举不避仇() 
“臣议郎朱彤、郎中桓典有本上奏:

    臣闻旱涝之灾,虽曰天时,岂非人事?故有大禹治水,李冰建都江堰,郑国开渠关中,孙叔敖营芍陂,王景治黄河。。。

    今,司徒袁隗未法古贤,尸位素餐,赈灾乏力,收税无能,致使中原人民流离,边关粮食给养匮乏,雒都百官俸禄不足。。。

    臣请去其位。”

    “臣等附议。”

    桓典可不是普通郎中,他是沛国龙亢人,家世两千石。高祖父桓荣是孝明帝的老师,亦位至太傅、三公。曾祖父桓郁是孝章皇的老师,官至九卿,有两个著名的学生杨震、朱宠,皆至三公,杨震之子杨秉则是孝桓帝的老师。祖父桓焉是孝顺皇的老师,任太傅、三公,而且他有两个极其著名的学生:杨赐、黄琼!两人皆位至三公,杨赐同时也是当即皇帝刘宏的老师。

    桓、杨两个家族合在一起,五世三公,五世帝师!两千石高官当着就跟玩一样。

    桓典后面站着的,是杨赐等一群人,桓、杨两家的学生、故吏不必袁家的少,而且分布更广,既有关西也有关东的士族、官员、商人。

    见群情激愤,矛头直指,袁隗顿感压力巨大,匍匐于地:“臣有罪。”

    皇帝刘宏:“旱灾之事也不能全怪袁司徒。”

    不能全怪,就是有部分责任,也足以下课。

    。。。

    袁隗失魂落魄的回到府邸,众人皆要他当庭引咎辞职,他却宁肯顶着千夫所指,也未当庭辞职,只因他认为还有重要事情要做。

    袁隗、袁逢、卢植坐在一起,哀声叹气。

    刘备缓步而入:“拜见师傅,司徒大人、太仆大人。”

    “玄德来了。子不教父之过,满儿的事,错不在你。”

    以袁隗三公的身份,能如此心平气和,也算难得。

    刘备:“阿满去世,我亦悲痛欲绝,之所以很久不上门,是怕一让司徒大人见到,就牵动旧情,悲哀难抑。

    子源说司徒大人有急事相招?”

    袁隗知道这一页已经翻过,也不计较刘备话中的虚伪:“什么司徒,我很快就不是司徒了。招你来,是想听听肺腑之言,对旱灾和赋税两件大事,可有什么办法?”

    刘备:“旱灾是天灾,大家都很清楚,不会过分怪罪袁公。我春天就曾通过公路提议,迁移百姓到南方,若早听我建议,即使只迁移数千人,也能得些粮食。”

    袁隗:“当时老夫以为迁移百姓成本太高,阻力太大,一时糊涂。真是悔不当初。只是如今如何是好?”

    刘备:“如今有两个难点,一是钱不足,二是雒阳等地粟米皆贵,100多钱一石。其实办法是有的,只是您肯不肯干!”

    袁逢转头对袁隗说:“我就说玄德多智,尤其善于经营积财。别吊胃口,快说说看。”

    刘备:“我哪有办法?有办法的是太仆大人!”

    袁逢指着自己的鼻子,笑道:“我?我有什么办法。”

    袁隗:“二兄若有办法,不要藏着掖着嘛。”

    卢植:“玄德,少卖关子,有话快说。”

    刘备:“公路夏初就接受了迁移方案,早已去扬州买田置地,我堂弟刘德然亦同去。前些日子,他二人再次南下,应该买了不少粮食,快回来了。”

    袁隗:“与整个朝堂百官的俸禄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吧!”

    刘备:“扬州米价,不过30到50钱,雒阳则卖百多钱,陈留颍川皆百钱。其中大有利润。何不以一司徒掾属,或增设一转运令,专们司职江淮粮食转运?运来的粮食,除了供应百官俸禄之外,还可卖给百姓赚取利润,平抑物价,以补充国用之不足!”

    袁隗:“以前朝堂百官俸禄,一般发是粟麦,如今改为发稻米,百官会不会有意见?”

    刘备:“有意见总比少发粮食、多发钱好,既没有短少粮食,相信他们会适应的。”

    袁隗:“扬州的稻米够么,大量收购就不会造成南方稻米价格暴涨?”

    卢植:“不会,我在庐江、九江当过太守,扬州的世家豪族,或者一般乡绅都多有积蓄。而且南方水路相通,运输颇为方便,若一地粮食暴涨,周边的粮食商人就像闻到腥味的猫,很快运粮来卖。”

    刘备:“扬州郡县边远,以前大多缴纳钱币。如今可以令扬州诸郡将赋税全改做粮食缴纳,于是可补充司隶和中原粮食不足!此项可作郡县官员考绩重点,日后作为常例执行。”

    。。。

    议好事,写好奏章,已经是傍晚。

    袁隗请饥肠辘辘的几人一起用餐,席间拿出一份公文:“前些天有不少属吏或离职,或改任其他职务。都看看,这是老夫的增补的属吏。”

    为何所有官员皆削尖脑袋想当三公?

    除了地位极高,为人尊崇之外。有一个好处,就是三公有数十名各级属吏。例如司徒有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虽然俸禄很少,前者只有比四百石到比二百石不等,后者只有百石,可因为三公有举荐之权,所以掾属是通向中高级官员的“正途”之一!

    担任掾属之后,流动很快,在三公举荐下,每年都有一批很自然得外放比六百石到一千石的中级官员,如郡国丞、郡国长史、郡国司马,将军司马,州刺史,县令。有个别才干、名声特别突出的,甚至直接担任郡守、校尉等两千石高官!

    这就是袁隗、杨赐等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原因。也是袁隗坚持不立即辞职的原因——想突击提拔一批干部!

    卢植翻了翻,露出惊讶的表情,抬头看露出人之将走、其颜也善表情的袁隗,和老神在在的袁逢。将名单递给刘备:“看看吧。”

    刘备很奇怪袁隗、卢植为何给他看掾属名单,一看之下也是吃惊不已、五味成杂:“辞曹掾桓典。。。尉曹掾刘备。。。扬州曹掾臧洪。。。仓曹令史刘耀。。。”

    桓典的奏章骂袁隗“尸位素餐”“未法古贤”,在舆论上将袁司徒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

    袁隗如今恩将仇报,岂止是扳回一局!所有士人皆会为袁隗的肚量大唱赞歌,桓典的奏章骂得越狠,越能体现袁隗的高大。不愧是老狐狸中的老狐狸。

    臧洪接过名单,大舒一口气。下午讨论钱粮之事,他更多坐在旁边倾听,一方面三公九卿尚书给了太大的压力,一方面治政经验不足,插不上话。臧洪知道相比对答如流的刘备差的太远,袁司徒最终能冒着风险,依然任用他为扬州曹掾,兑现了承诺,也令他整个人都显得轻松起来。

    然而刘备的一番话,又让臧洪的心提到嗓子眼上。

第117章 懂不懂规矩?() 
河东,解县。

    “你懂不懂规矩!阿父是怎么教你的?居然敢动手打顶头上司。”

    “阿父,您不是教我不能欺压良善么?”

    “打死你个不孝子。出来卖的女人也能叫良善?为了一个不认识的妓**女,就能违反军纪?

    你知不知道为把你塞入县捕快,阿父请客送礼,花了上千钱!你倒好,钱没有挣回来,还把人往死了得罪。以后还有谁敢用你。为了解决打仗的事,家里又花了几千钱!你个莽撞的不孝子。”

    被父亲追赶、踢打出门来,关寿到里中转悠了一圈,回来一个人坐在马房的石磨旁,望着头顶清冷的月光,紧了紧衣衫,感觉越发寒冷。更冷的是他的心。这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受到的憋屈比在雒阳一年还多。

    以前在雒阳,凭一身本事,军中没人瞧不起他,就是司马、军侯见了,也称一声“壮士”。一年之内就当上了什长,如今却要给一个文武才干都不咋地的什长当下属。平时被当做佣人一般,有事情就放出去打架,收税,说是欺压百姓也不为过。

    关寿忍了许多天,这次看到什长欺压女子,实在忍不住制止了,可制止了还算错!什长认为权威受到挑战,非要他跪下添唾沫,然后从胯下爬过去。一群捕快同仁在一旁围观起哄。

    是可忍孰不可忍,要真爬过去,在解县,关寿就别做人,做畜生算了。决意不再忍下去,奋起反抗,挥舞拳头与什长干了一架,连着拉偏架得人一起打,将五六个平时耻高气扬人,一通打到在地。

    在汉代殴打官吏是很严重的罪名,比普通斗殴惩罚严重得多,至少得判流刑。

    幸亏有数名商户、百姓,感激关寿平日维护之恩,出来作证,加上关寿本来就是小吏,这事最终处理得比普通斗殴还轻,当成捕快内部闹矛盾、赔偿医药费了事。连带着医疗费、打通关节的费用,又是数千钱又花出去。

    出了这档子事,县里面再也不敢用,灰溜溜回家赋闲。

    关寿想了半宿,实在冷的难受,才回屋睡了。

    第二天一早,天不亮就步行往县城去,到商行、车马行去试试。关寿对自己的身手还是比较自信的,当个保镖还是绰绰有余,若没合适的,当个马夫、伙计也行,得先把日子过下去,总不能一直窝在家里花父母的钱。

    一上午问了十几个商行、车马行,竟然没有一个愿意雇佣他。

    一个老板原来与他旧识,说了实话:“长生,你得罪了赵什长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赵什长背后还有人,县官不如现管,若雇了你,上面的人追究起来,商行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关寿这才弄明白,越是小的地方,就越讲关系,不由得愈发后悔离开雒阳。

    。。。

    雒阳,袁府

    “司徒大人,我已是比六百石的虎贲中郎,您竟然让我降职为三百石的尉曹掾?朝堂的官吏一般自请减少三分之一俸禄,我这个减少一半!”

    卢植:“尉曹掾主卒徒转运事,地方兵卒刑徒到雒阳为正卒、到边疆为戍卒、粮食物资转运皆受尉曹监督。你既提出转运粮食的建议,我便建议袁公给你尉曹掾一职。”

    刘备:“师傅,人家的师傅从来只有给门生故吏升官的,您怎么老是劝徒儿降职?”先前在九江,可以举荐刘备当县尉,卢植没有举荐,如今建议把六百石降到三百石,还真是刀刃向内呢。

    袁逢:“玄德别急,这是老夫的提议。我们打算以公路为主转运粮食,公路这小子脾气急躁,转运粮食是关系百官俸禄、雒阳粮食供应的大事。交给公路单独做,我们都不放心。

    玄德细致周密,子源敢做敢为,有你二人为尉曹掾、扬州曹掾,此时我们都能安心。”

    这就是身为寒门子弟的悲哀了,有了功劳自己拿小头,人家袁术拿大头。而且袁术是公族子弟,臧洪父亲是两千石,让刘备一起做此事,也算看得起他。此外袁司徒还给刘备的堂弟刘耀(刘德然)一个百石吏,由不得刘备拒绝。

    在官场并非级别高权力就大,而是占据关键的位置,例如后世一个文化局的副局长,未必有政府秘书处一个科长或建委办公室主任讲话管用。

    刘备:“朝堂已经满是请司徒大人辞职的声音,就算有转运之策,或许也只能拖到明年。到时候新任司徒见转运之事利益重大,未必能由我等把持,而我这尉曹掾又如何是好?”

    卢植:“放肆,懂不懂规矩!身为士人要有大局意识,哪有你这样伸手要官的?明年你才17岁,急什么?”

    袁隗自己也不是很肯定:“光禄大夫杨赐也是顾大局的人。在东南一片,肯定要仰仗我等的亲朋故吏,未必会直接插手。”

    袁逢:“马匹是关西为数不多的大额货物,作为太仆,马匹贸易还是能说上话的。部队每年的需求是马匹采购的大头,若是建议减少雍、凉马采购额,增加更便宜的幽州、草原马采购额,关西不少家族一定会急的跳脚。”

    刘备有离开虎贲军的想法很久了。这一年来,内廷风波诡异、斗争激烈,何贵人虽然生下皇长子,可未必能养大。宋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