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59部分

汉起-第59部分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贵人:“放肆,这是皇长子!”

    眼前这个有过肌肤之亲的女人,无论摆出如何生气的样子,刘备都紧张不起来,他的思绪早已飘到了遥远的幽州。他的儿子,比面前这个萌萌的胖小子还大一点吧。

第112章 治大国岂烹小鲜() 
何贵人脸上的严厉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便转出了忧愁:“加上昨天一起投毒案,已经是四个月内第五起。宋皇后买通宦官、宫女,开始是夜里偷偷进来截杀辩儿和我,之后改为射击和投毒。这样下去我真的好担心辩儿。你想想办法吧!”

    皇宫是个神奇的地方,说好,它富丽堂皇,是帝国的权力中枢,人人向往和仰视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个夭寿阴暗之地,许多任皇帝、嫔妃都在迈入中年就夭折了,更多的皇子流产或活不到成年,而且越到王朝后期越严重。

    宫里的宦官、宫女们称为诅咒,或冤死鬼太多的结果。

    生产之后,何贵人极少单独与刘备说话、见面,更不要说有亲密行为。她仿佛已经看到儿子登上皇位、自己登上皇后宝座的一天,于是把当初的露水姻缘看做生命中的污点,竭力想抹去。若非还顾念一些刘备的出谋划策的功劳,或许早就盘算着把他赶走甚至抹除掉。

    面前的何贵人,还是那么高挑迷人,因为生育和哺乳,原本略有些瘦的身材,愈发丰满起来,像熟透的水蜜桃一样鲜美多汁。她的胸原本就很挺拔,现在愈发高耸起来,展现出致命地吸引力。配合不到二十岁的青春活力,根本看不出生育过,此时的何贵人,是五千万汉人中排名前十的绝世美人。

    即使猜到何贵人心思复杂起来,刘备也难以拒绝她的一颦一笑,忍不住为她谋划起来,甚至只为她展颜一笑,为她接近时吐气如兰。或许到此时,刘备才开始理解为何汉景帝、曹操、曹丕、李世民、赵匡胤等人,在已经拥有数不清的美人时,仍无法拒绝人妻的美。

    。。。

    一次特殊的小型朝会在皇帝书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尚书卢植跪在一案旁专心致志做着记录。

    皇帝刘宏:“从三月至今,中原一直少雨,干旱如同去年,如之奈何?

    朕提前把话说清楚,诸位或是朕的元老重臣,或是朕的师傅,或是朕的亲近之臣。诸位今天也不要分什么宦官党、清流党,关东、关西,北方、南方,我们专门谈怎么解决干旱少雨的问题!”

    大长秋曹节:“连续两年干旱,税收不上来,国库匮乏,难以赈灾,宫中率先消减用度,我这头发都败了不少。”

    尚书令曹鼎:“老子曾说治大国者如烹小鲜,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如今天象、气候异常,若能有重臣站出来承担责任,一定会转为风调雨顺,转危为安,陛下姑且待之。”

    皇帝刘宏不为人注意地翻了翻白眼,感觉去年刘备提出姑且待之的方法,是天马行空,如今曹鼎再提出,就丝毫不出彩,毫无新意,正常人都能想出来。

    光禄勋刘宽是皇帝的师傅之一,咳嗽一声,把皇帝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就像给皇帝上课时一样:“曹尚书言之有理。治民贵简,不贵繁!

    大汉人民众多、有些有学识,有些不通文字,有些富有、有些贫穷,有些居住在平原,有些在山上、水旁。地域广阔,气候差别也很大,交州整年不雪,幽州冬天有四个月,东部四季多雨,夏秋有暴雨,西北凉州、并州河套终年少雨。

    五千万人口,南北、东西都接近万里,不容易适应繁复和多变的律法、政令,所以必然尚简单。

    所以从朝堂上改变全国的政令,意义不大。正确的方式是精选刺史、御史,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监察出郡县官员中贪腐、无能者,之后选择清廉、能干的官吏代替,对地方加以安抚,对叛逆行为加以镇压。”

    皇帝:“光禄勋说得有理,诸位请继续。”

    光禄大夫杨赐:“当然也有其他的解释,烹饪需要主料与许多佐料,相互之间有恰当的比例,例如盐放多了,过于咸涩,放少了无味,糖放多了腻人,少了中和不了其他味道。此外就是火候,大火猛煮则嫩,小火慢煮易老。

    治国也如此,有三公,九卿,各有职责,发挥的作用、重要的程度、人员多少也都有差别。既不可偏废,也要分清主次。如今的主,是旱灾,旱灾之后会造成粮食减产,继而造成国用不足,既然百姓减产,相应官员也应当减少俸禄。臣提议,受灾郡县长官俸禄减少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减轻灾民赋税压力,从而避免灾害。”

    袁隗、张济等一个接一个地发言,说的都是四平八稳的老话。

    皇帝不由感觉乏味,却又不得不装作认真听的样子,毕竟司徒袁隗是拥立功臣,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能轻易得罪,而张济则是皇帝的老师之一。皇帝刘宏的轻微的转动脖子,四处张望着,直到他看见了殿中执勤的刘备脸上表情不断变化,跃跃欲试的表情。

    皇帝刘宏:“刚才发言诸公,论年龄都是我的长辈,都是老成谋国之士。意见也周到贴切,并且相对比较温和,当为国策。同时,我想听听年轻人的意见。刚才我见殿上朗卫们也一幅跃跃欲试的表情,何进、刘备,你二代表郎卫来说一说,可不许说一样的!”

    何进把刚才所听到“治大国如烹小鲜”,和在南阳老家、雒阳中下层所看到的例子,综合起来讲了一番。主题仍然围绕烹小鲜,内容更多是地方操作层面的,听起来很接地气,也颇有一些新意。更加上不偏不倚,不得罪任何一方,得到了袁隗、刘宽等诸公的赞赏。

    轮到刘备说话,则语不惊人死不休:“小子刘备不才,记得孙武曾经说过:国家地方的大小,位于南北或东西,决定了出产的多少,出产决定能养活多少人口。小子想,或许用更激烈一些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干旱少雨的问题!”

    曹鼎:“在座诸公都是饱学之士,且提不出根本解决方案,你一个不满二十的郎官,也敢说大话?真是大言不惭!”

    皇帝刘宏:“刘备,你要说不出个好歹来,过后朕可要罚你!”

    刘备:“那小子就继续,只是小子的话比较长,请诸公多给些时间。”

    曹鼎:“做为年少成名之士,你可不能人云亦云!”以为刘备是被忽然问住,所以无话可说,打算找些老套的话语、提些老套办法来搪塞,曹鼎等自以为是地拿话堵刘备,想看他的笑话。

第113章 挽救大汉最后一策() 
毫不在意几位高官怀疑的目光,刘备昂首侃侃而谈:“小子在太学读书和做郎官时,查阅一些资料。河北幽州辽东郡户约六万,人口约二十八万。河北冀州魏郡户约十三万,人口约六十九万。

    中原豫州汝南郡户约四十万,人口约二百一十万。中原兖州陈留户郡约十七万,人口约八十六万。

    江南扬州丹阳郡户约十三万,人口约六十三万。”

    刘备继续说:“初到雒阳,才看到这些数据时,小子就以为汝南郡面积最大,陈留郡其次!以为辽东郡只有陈留郡三分之一面积,以为丹阳郡比魏郡小呢。”

    众人皆哈哈大笑。

    曹鼎指出刘备的错误:“大错特错,陈留郡面积最小!魏郡差不多。

    汝南郡的确很大,与辽东郡接近,大约有四个陈留郡、魏郡那么大,但也不是最大的。

    总而言之,丹阳郡最大相当于5个魏郡,辽东郡、汝南郡其次,陈留郡、魏郡最小。”

    刘备:“依据孙武的说法,既然丹阳郡的面积相当于5个魏郡或陈留郡,人口即使不是魏郡或陈留郡的5倍,也不应该比他们少啊?”

    曹鼎:“老夫曾在吴郡做过太守,与丹阳郡相邻,你这个问题,问老夫算是问对了人。陈留郡、魏郡几乎都是平原,丹阳郡多山地、丘陵、沼泽,气候炎热,所以人口较少。”

    刘备:“小子开始时也如尚书令一般作想,直到去年有一段时间到九江郡剿匪,发现淮陵丘陵地区,一样有人耕田种地,才发现水田的收获多时可以达到粟麦的两倍!而且江南能做到一年两熟,陈留郡二年三熟,魏郡一年一熟。小子因此认为丹阳郡完全可以容纳200万人口!”

    曹鼎:“不可能的,丹阳地近山越,山越人多勇猛能斗占据了不少地方。丹阳的汉人若多了,一定会与山越人发生争斗,争斗就有死伤,有死伤人口就上不去!”

    刘备:“尚书令说得极正确。若仅仅依靠丹阳本地汉人,或许需要上百年,丹阳等江南地区才能接近黄河以南的人口密度。

    同时陈留、汝南等中原郡,人口密度又太大,一旦发生旱灾、洪灾轻则人民流离,重则聚众对抗官府,更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学陈胜吴广,起兵造反。

    臣以为,不如迁移司隶、豫州、兖州、徐州、冀州等地之民,充实扬州和荆州的中部、南部,既能缓解灾害,更能为国家开垦田地,还能避免流民聚集闹市,一举三得!”

    杨赐率先摇头:“异想天开!南方卑下潮湿,丈夫多早早夭折,把北方和中原士民迁移过去,不等于流放吗?谁会愿意去?”

    刘备:“不愿意去可以给优惠政策嘛,例如三个人给100小亩田土,六个人,给200小亩,再免除头三年赋税,想去的人一定会很多。”

    杨赐:“你认为迁移多少人去合适?”

    刘备:“陈留郡八十六万人,迁移十万比较合适,最少把零头迁移过去吧。整个兖州400万人,迁移十分之一,40万人毕竟合适!前汉从高祖到孝武帝,多次迁移关东富户到关中居住,这一方案正是效仿之前的国策!”

    如果继续循着原本的轨道发展,数年之后的黄巾起义,十数年之后的诸侯混战,中原与河北地区都是战乱的重灾区,人口损失十分惊人。到三足鼎立之时,中原、河北加起来竟然只有不到四百万人口,还比不上战前兖州一州!刘备真心地认为,应该迁移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南下,既保存了汉文明的人口和文化,说不定还能大大减少黄巾起义的规模和带来的人口损失。

    杨赐用手指敲打着桌面:“好大的口气,要知道武帝时,迁移山东之民入关中,一次顶天也不过数千户,几万人。你一口气就想迁移兖州40万人。

    豫州还有700万人,徐州近300万人,是不是还得迁移100万人?”

    杨赐指着刘备的鼻子:“如此规模之迁徙,简直闻所闻问,见所未见。刘玄德完全是哗众取宠,贻笑大方。”

    卢植连忙呵斥刘备:“还不快退下!”

    刘备深深三拜,就在众人以为他将顺势退下去之时,坚定地站在原处慷慨激昂说:“诸公,小子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有一言,请诸公斟酌。

    当前,河北、河南腹地,已经到了富者连田万、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程度。

    加上连续数年气候不调,百姓年年遭灾,帝国年年救灾,财政早已入不敷出。

    小农多有破产,或赊儿卖女,或涌入雒阳、陈留等大城与人雇工。

    富者则囤积居奇,钱虽越来越多,粮食产量却多有下降。例如去年,扬州多地大雨,原本能种植一季稻谷,加一季瓜果或粟米,结果只种植了一季。河北、河南、西北则大量减产。

    草原亦干旱,檀石槐一统草原后,控弦二十万,与大汉边境线超过五千里,在草原人眼中,北面是苦寒之地,南方是留着蜜汁的富饶之地,故而从幽州辽东郡到并州河套地,从凉州北地郡到西域长史府,处处烽烟!

    如果气候继续如此,恐怕不出十年,陈胜、吴广之吼,绿林赤眉之事,将会重演!

    小子刘备看来,与其次次灾害都花钱救灾,不如将无地或地极少者率先迁走,或南下扬州、荆州,或北上幽、并、凉州。

    无产者、流民、异族三者,向来是战争的导火索,此一迁移之计,既能填实边缘地区,消减草原人与山越人之影响力,又能开发扬州、荆州,最多十数年之后,为帝国之粮仓、赋税财货之仓。”

    曹鼎质问道:“刘玄德,你知不知道要用多少钱?国家这几年灾害众多,哪有钱迁移?别说140万人,就是14万人的迁徙也无力支付!”

    刘备:“140万当然不可能一年就迁走,而是花五到十年的时间徐徐图之。孟子云无恒产者无恒心。首先迁走和安置无地、或者地少无恒产者,有了地,则不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国家就会更稳定。”

    黄巾起义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虽然现在不显,但只要几年时间张角等“有心人”就会浮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