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204部分

汉起-第204部分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组成游说团体,送人上门说服各郡守国相支持州刺史。

    陶谦投桃报李,任命陈瑀为治中从事,居中治事,总理全郡军政监察要务。

    然而,陈瑀却不愿意做治中,不足一月就提出辞职,申请转为典农校尉。

    黄巾之乱和青徐州黄巾复起,让陈瑀、陈珪普遍心生警惕,对东汉王朝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他们决心在逆流中奋发图存。

    越是乱世,越需要一支强大军队,不论是为自保,或者为有所发展。陈家佃户不少,黄巾之乱后也经常以兵法训练,却缺乏实战经验和必要的武器。陈氏等世家豪族都拥有铁匠铺,却也没有胆大到公开制作和装备大批弓弩、铠甲、兵器。这些,除了州刺史、郡守管理的武库,无人能够给予,也没有其他人能提供拥兵的名义。

    陶谦仔细思考陈瑀的建议,深深地感到无法拒绝,其一,徐州有些大片大片的荒地、沼泽,明年屯田可以解决军队、流民的粮食问题。其二,老是伸手向郡县要,向世家大族、商人募捐或借贷,吃人家的嘴软,无法履行刺史的监察职责。其三,与陈氏共同拥有一支的屯田兵,可以极大的拉近相互距离,形成共同利益。

    陶谦与陈氏之联盟如此紧密,以至于陈氏提出将族女嫁给陶谦之子为侧室,给同盟加上婚姻的枷锁。

    陈瑀卸任后,陶谦继而任命杨赐之徒,东海郡郯县王朗接任治中从事,陈珪、等皆为州从事。

    王朗又推荐推荐同年琅琊赵昱为别驾从事,推荐同郡麋竺为从事。赵昱又推荐同是琅琊人的诸葛玄。王朗、麋竺、赵昱则一同推荐逃亡东海的泰山人臧霸,现任广陵郡功曹的臧洪。。。

    在青徐州黄巾的巨大压力下,青州名士、豪杰纷纷出山,或直接归于州刺史陶谦属下,或为郡县效力,以保卫乡梓为己任。

    。。。

    彭城相薛礼说:“本府自可组织郡兵,何须州刺史!要钱要粮没门!”

    其他郡守国相,也颇有怨言。

    陶谦对薛礼敢于对抗其虎威极其不满:“薛礼才干不大,胆量不小。”

    作为一位不掌握行政权和财权的州刺史,陶谦有胆量、有能力迫使诸封疆大吏出钱、出粮,自有其实力。

    陶谦有大批扬州人支持:老部下曹豹、曹宏,笃信佛教、善于化解黄信仰的丹阳笮荣,善于占卜、料事多中、号称神算的吴范。。。

    除了人才,陶谦在担任鹰扬校尉时手下即有一支丹阳兵,少量骑兵。后来回雒阳转为议郎,士卒们一部分回乡,一部分留下继续作战,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将大部分丹阳兵借走。刘备担任扶风西部都尉和东莱太守,又借走一些人,以至于陶谦无人可用,反过来要求两人还人。

    刘备派遣刘繇、孙乾、太史慈将兵两千南下,包括丹阳兵在内,两千人多是经过数战的老兵,其中还包括南方稀有的500骑兵。

    陶谦问长沙太守孙坚要兵,孙坚派遣丹阳人朱治率领丹阳兵一千前余人前往,此多为之前孙坚上任太守时向陶谦所借,也算人归原主。

    有了3000余老兵,陶谦将之安排到才招募的郡兵、流民、佃户中为骨干,迅速形成了战斗力。直接掌握的队伍达到三万人。迅速开往东海郡北部、琊郡南部布防,将南下的青州黄巾军主力牢牢抵挡在琅琊的丘陵山岭中。

    陶谦依然不满足,派曹豹、曹宏等人南下丹阳征兵,得五千人,这是他的丹阳嫡系。高官重金任命逃亡东海的藏霸、吕由、孙观等人为帅,招募泰山兵数千。

    。。。

    十二月初,陶谦基本扫平或赶走了广陵、下邳、彭城、东海四郡国黄巾。

    而后,统帅重兵,命令彭城相薛礼、东海国相刘馗、典农校尉陈瑀,都尉、司马曹豹、曹宏、臧霸、吕由等人一齐向北,攻击张饶、管亥。与琅琊相阴德里应外合共破黄巾于开阳临沂,于是黄巾破走,无法南下东海、彭城郡。

    除了琅琊郡因地形原因,依然有黄巾盘踞外,徐州共计5个郡国4个得以基本保全。陶谦的辉煌战果,得到了徐州世家、豪族、百姓的热烈支持。

    对于琅琊郡人,此结果就不那么美好了。张饶、管亥率领的数万黄巾,无法南下富饶的东海、彭城掠夺,因此缺衣少粮,只能加大对琅琊郡、泰山郡城市、乡村的掠夺。

    泰山郡与琅琊郡,主要有南、中、北条通道,南道沿祊河河谷、自琅琊郡治开阳到泰山费国(临沂到费县),中道沿汶河、从阳都(沂南)到蒙阴,北道沿沂水从东莞到盖县(沂水道沂源)。泰山太守与郡丞诸葛珪、兵曹等分别守一道,以防黄巾。

    南道祊河河谷宽敞,周边富庶,黄巾上万人涌入该道。驻守于此的诸葛珪兵力稀少,力战不敌,只好驻守城池。

    陶谦派遣臧霸等人屯守开阳后,黄巾去了回不来,于是一部分继续涌入泰山、鲁国,一部分改为从中道、北道返回琅琊。

    黄巾这一退就出了大事!

    诸葛珪、诸葛玄的老家阳都正好在中道上。诸葛珪担心老家百姓宗族,失去冷静,奋勇追击,哪知道山道狭窄,反而被黄巾掉头伏击,一哄而上给围住。诸葛珪向来有贤名,官职也大,黄巾欲俘虏他,向泰山郡、琅琊阳都勒索钱粮。

    诸葛珪不肯失陷于贼,力战之下,士卒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遂自刎以求黄巾饶恕伤兵。可怜诸葛珪长子诸葛瑾年仅十五岁,两个女儿本许了亲事,也被悔婚,次子诸葛亮八岁,幼子诸葛均还在流鼻涕。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姐妹和继母一道,暂住泰山郡府衙后院,每天他们都翘首以盼,盼星星,盼月亮,等父亲(丈夫)归来,可惜等到的只是一具盖着破麻布的冰冷尸体。据逃回来的伤兵说黄巾虽没有破坏遗体,但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把诸葛珪随身衣物、玉佩、钱币、印绶全部扒光带走,将破烂的旧衣服盖在他身上。

    幼小的诸葛亮抱着膝盖,坐在冰冷的地上,渐渐明白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母亲数年前去了,父亲也永远不回来了,他手指着苍天,用童稚地声音怒吼:“为什么?贼老天,为什么使良善遭难,使恶人横行?”

    诸葛瑾赶紧捂住诸葛亮小嘴:“二弟,儒家士子,遵循天道孝道行事,天地生养人民,天地如父母,不可骂天。”

    诸葛亮努力挣扎开来:“我今后不学没用的儒术。”

    “那你学什么?”

    诸葛亮:“学法家,刑罪方能扬善;学兵家,平乱贼方能行仁政;学农家墨家,富国强兵足民!”

第392章 悲催的诸葛家() 
诸葛瑾用迷茫和陌生的眼神看着太守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真难以想象,原本郡中谦卑的属吏们,恨不得给自己做牛做马的下人们,忽然换了一副嘴脸,不理不睬算是稍好些的,更多人落井下石,趁乱偷走值钱的金银铜器、钱财、书画、漆器。

    那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女人,平日里也算有些颐指气使的能耐,现在被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呆了,完全指挥控制不住下人,甚至在制止一名抢东西的仆人时,摔了一跤,哭泣着,无助地跌坐在地上,黄黑色的泥土,污染了她漂亮的皮裘,显得楚楚可怜,又无助至极。

    倒是年幼的两个妹子和二弟,大起胆子,操起杆子制止无法无天的下人。把陷入迷惘之色的诸葛瑾一下拉回了现实,他大步回屋,取回父亲的长剑,手起刀落,斩向正在抢夺大妹手中铜镜的恶仆。

    一声惨叫,那恶仆捏着断指,惊慌失措地倒在地上。

    周边的抢劫的仆人们都惊呆了,看不懂这个平日和气、笑嘻嘻的诸葛大郎,这个言必引经据典,之乎者也的,仁义道德的小书生,竟然敢动刀剑砍人。

    诸葛瑾拦住大门:“背主、欺主是大罪!父亲虽去,我诸葛家还有诸叔父、从父在州郡任职,还有我!

    自问父亲、母亲平日待你等也算不薄,你等籍贯出生都在府中备案,不怕我叔父之后追究么!都把东西给乃公放下!”

    有个仆人大着胆子说:“我等的兄弟,多有随郡丞上战场的,大多死了,回来的没几个。不拿点东西,回去如何交代?”

    众仆人皆说:“对啊,给诸葛家卖命,拿点器物做买命钱没什么大不了!”

    “老主人向来仁慈,九泉之下有知,拿点遣散费想必也不为过。”

    诸葛瑾一剑刺向吼得最凶的以仆胳膊,接着轻易放倒另外两个。那些仆人这才发现,诸葛家的大郎,已是七尺四寸的初步长成的汉子,之前生活良好,平日也舞刀弄剑,不是他们可以欺负的。

    诸葛瑾仗剑立在门边,睁着铜铃般大眼睛,一张马脸看起来颇有威势,指挥继母和弟弟妹妹,对出门的仆人仔细搜查:“你等也不要怪我严苛,父亲不在了,我们可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诸葛亮还只有八岁,一面配合者继母、姐姐搜查,一边说:“大哥和母亲本打算每人发点遣散费,可如今你们偷窃,抢劫,按律是要罚做服役,不送官府已是仁慈。”

    。。。

    仆人们的混乱,只一会就传到前面官署。当泰山太守赶来时,发现地上虽然凌乱、有血迹,在诸葛瑾主持下诸葛家并非不可收拾,有些条理:“贤侄老成,本府犬子可没贤侄一半懂事。不是本府催促,新任的郡丞已经上任,总要有个住的地方。你们父亲的遗体已停半月,路上也太平了不少,也该返乡归葬了。”

    诸葛瑾常常出入父亲书房,整理档案,学习为政经验,知道大多数郡丞和郡守都不太和睦,每有急难险重之事,郡守就推给父亲,要不然父亲也不会仓促领二千郡兵上阵,抵挡上万黄巾。心里想太守也算父亲死的间接原因罢,但是这些天他成熟了许多,场面话一张口就来:“要不是叔父关心,我们怕早已经被撵走。小侄今日遣散仆人,明天就走,一直以来多谢叔父关心,小侄铭记在心。”

    “车准备好没有?太守府派三辆车,两什兵送你们。”太守见诸葛瑾上道,也很高兴,新任郡丞可没有那么快上任,要住进官署的,乃是暂时兼任郡丞的功曹,名叫鲍信。诸葛瑾兵败,鲍信则大胜,前者死,后者存,在太守心中自然是鲍信重要得多。

    诸葛瑾也不推迟,再三拜道:“多谢叔父考虑周全,小侄却之不恭!”

    太守说:“不是叔父逼你们走,实在是黄巾肆虐,每日军情少则数起,多则十余。叔父要不抓紧平灭,这太守之位也不知能做多久。”

    。。。

    从琅琊郡治奉高(泰安、莱芜之间)回琅琊阳都,最近的道路,当然是中道走蒙阴,沿汶水到阳都。

    诸葛瑾就如其名一样,颇为老成谨慎,绕到鲁国改走南道,南道路途宽敞,而且沿路有卞县、南武阳、华县、费县、临沂、阳都等诸多县城,每城最远相距不到60里,正好一天路程,诸葛瑾、诸葛亮一行每日早早起来,没到傍晚就入城歇息,绝不贪赶路错过宿头。

    这样一路顺利,没遇到大股贼匪,第十天终于到达琅琊开阳。

    诸葛瑾、诸葛亮一行却被官军拦住了:“国相有令,前方黄巾贼匪盘踞,行人不得通行!”

    继母拉开车帘,脸色卡白地问:“大郎,阳都会不会被告攻破?咱们诸葛家的庄子会不会被攻破?”

    女人失去了丈夫,儿女失去了父亲,本就是极大打击,现在又如大多数流民一般,无家可归,即使诸葛瑾涵养颇佳,亦免不了年少气盛,一口骂出来:“贼太守,知道道路不通,却叫我们归葬!安得什么鬼心思!”

    车停于道路旁,继母和诸葛家两个女儿气闷于胸,下车散步。

    女要俏一身孝。

    几名军官见继母冰肌雪肤,年轻貌美,风韵熟魅,楚楚动人,两个小姑娘青春年华,娇俏可人,就动了心思,呵斥道:“竟敢辱骂国相,必是黄巾奸细!来人啊,把这浪荡少年抓起来,好生整治!家属一并扣留!”

    “放开我,放开我!”

    。。。

    “关司马来信,青、徐黄巾二十余万为陶方伯击破后,数万逃入泰山等诸山岭间。尚余众十余万、其中丁约四、五万,退回北海郡,破北海相于诸城北。关司马补救不及,黄巾军势复振,再次迸入北海、齐国、乐安。

    关司马惭愧未能完成任务,请你处罚。”

    “不怪关羽,他兵力劣势,能够守住胶水已是有功。”刘备将前线发回的信件恨恨地扔在地上:“北海相在作什么!?好好地口袋阵被他作成破袋!”

    宋佳捡起信,放入火盆化为烟灰:“北海相无能之辈,怕是做不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